2024年9月4日,任城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切入口,在济宁市实验初中召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计划传达会。
研学活动的意义
基于新课标,一线老师在新学期需要怎样切实的培训,区教研员潘永丽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拉开了此次教研的序幕。
薪火相传,经验分享
心存火光,目有繁星;与生相遇,沐光而行。济宁市实验初中的鲁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她与学生们相处的独家秘籍——让自己成为一团火。火之焚烧,我们需要先让自己教学的内心热起来。良言一句三冬暖,主动破冰是拉进与学生距离的一剂良药。火之炎热,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师生共情,做一名走下讲台的平凡人,而不是站在三尺之上的神。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作为一束火光,不仅教授知识,还要为学生们守好内心的底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生一生的道路很长,我们作为老师在他的四年时间中,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四年的陪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立足大单元,赋能新课堂。济宁市十五中刘晓华老师,秉持初心,积极参与暑假教师培训,针对新课标培训内容再现和教育中高频问题的思考与在座老师进行了分享。
语文课,要让学生切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大单元教学,需设立文本大观念,布展可实施大任务,由大任务细化分为子任务,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有书可读,有任务可做,有知识生成,把阅读从基础性学习,发展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后拓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本,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通过“以一带三”——“一”是语言文字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实现单元和单篇的双向奔赴。
一往无前以赴之,不遗余力以成之。初四毕业年级承载了学子四年的汗水与坚持,承载了老师的披星与戴月,济宁市十三中学的满媛媛老师从坚守备考依据、关注命题方向、统筹制定方案、善用备考策略四个方向为新初四老师们注入了一针温暖有力量的强心剂。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关注政策,加强学生探究情境式问题导向的思维发展,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整合。制定清晰明了的复习和新课时间安排表,强调落实学生的积累情况,提高教师的集备的质量。明确每节课的达成目标,集备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打开解题思路。繁华深处自有光,初四毕业年级也会向青草更青处漫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
昂首见前路,低头自耕耘。区教研员潘永丽老师对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三位教师分享进行了总结:教师,教知识,不仅是增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长才干,明是非。教学要有任务驱动,有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带着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知识归纳为自己宝贵的财富,才能确切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效果。
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区教研员潘永丽老师为我们讲到,在教育中,稳是基础,进是目标。首先做到读写结合的融会贯通,做到“三个坚持”,写作从娃娃抓起,逐步推进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在教学中,给予教师们“三心”建议:放心,安心和专心。以大单元为主题,做积极的、真实的、关于语言运用的情境式教学,专心研究新教材,形成“望远镜”意识(单元与单元、学科、跨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和“放大镜”意识(单元的概念地图、结构、序列和设计步骤),一点点做,一步步走,继而走一步,再走一步,稳步前进。
细节背后的灵魂是用心雕刻,在本学科稳中求进的过程中,加入跨学科学习,教结构化的知识,高价值的知识,让离散的知识点,综合性的呈现,为当下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本次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员潘永丽老师带领下,语文学科的老师们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向高远的目标努力,与优秀的同事为伍,在新学期教有所得,研有所获,一步一惊喜,稳步前进!
撰稿:孟熙燃
摄影:张子芯
审核: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