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阅读 8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永灵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心得体会


本章,我觉得特别适合现代人与现代环境。现在人心浮躁,表象丛生,任何事物只认表面,只做面子工程。不入里,不深究,云云亦云,我亦云云,轻率浮夸,物欲横流,吾亦是其一,未能幸免。


其实,修道先修心,轻率轻浮,容易变成无根之萍,身体无根,亦是无主,失道者,道以失之。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智者举重若轻,道者宁静致远,愚者暴跳如雷。不同选择,结果亦天壤之别。当我们不如意不顺心之时,去压制,去克服,去消化自己的坏情绪。方为智者之举。


修行之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轻松成事。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在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永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之中。


只有平衡好自己内心小宇宙。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这样才能少犯冒失之错,也能让心保持稳定自由,不至于失去生命航向,丧失自我。


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事,不带烦恼睡觉,不带急性办事,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度生活  。

逍遥子

道德经第26章  静为躁君


生活中有好多的不如意,智者举重若轻,道者宁静致远,愚者暴跳如雷,不同的选择,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汽车底盘重的就会比底盘轻的少一些颠簸,多一些持久。河水平静时清澈见底,波涛汹涌时危机乍现不可近观。本章开篇讲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能很多人会理解为,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如果这样理解可能会出现错误。如果我们用人和道比起来谁轻谁重。答案当然是道,道是稳重的是深沉的,而我们人通常是轻率轻浮的,其实这是人性的通病。


如果我们去野外看放风筝,如果风筝断了线,你看风筝会怎么样?它就不知道要跑哪里去,它就开始稳不住,在人就叫做不安。急躁的人是安静不下来的,他心里头七上八下,眼睛是东张西望,满脑子都是想来想去的,手脚无措。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也讲出了人性的两个弱点:轻浮和躁动。道重人轻,我们可以用水来形容道的特点,水的特点,也就是道的特点。首先,水是不争的,不要什么事情你争来争去,你把功劳让给别人,自己才有可能享受宁静;其次水是处下的,能够滋养百谷,滋养万物,是因为水愿意往下去沉,沉到最基层里面去做贡献;最后水是柔弱的,道之所以长久,就是因为它柔弱,通常柔弱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我们去看道的做法是因为厚重,而人通常是相反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你想让一个人飞扬跋扈,我们只需拼命去捧他,刚开始他还有点谦虚,有点不好意思,随着周围捧他的人越来越多,他就会洋洋得意,他就危险了。


我们去观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躁动不安?比如说:有人告诉你一个发财致富的机会,他告诉你说这个机会,可是千载难逢,你千万不要错过。如果说你把它错过了,可能你这辈子就这样了,这辈子就错过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然后他也会给你看很多的数据,成功的案例。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真的特别多,当别人给你去灌输这样案例的时候,你的内心会不会躁动?


凡是内心躁动的,基本上都会后悔。人要想做一个决定,首先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的决策一定是在冷静的时候来做出的。如果你在躁动的时候来做决策,大概率都会后悔,因为急则失智。你越是着急的时候,越是热血沸腾的时候,你就越会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力。


从前有个渔夫,每天都出海打鱼,但是他的邻居总是比他打的鱼多。有天邻居过来去看他的渔网,你知道为什么你打鱼比我打的少的原因吗?因为你的渔网太小了,我的渔网比你大一倍。开始渔夫也半信半疑,他就尝试着自己在家里去织网,织网变大一倍,接着带着妻子出海打鱼,结果真的比平时打鱼打得多,渔夫看到这个结果,心开始躁动了,甚至嘴角露出了笑容,因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打鱼的秘诀,鱼网越大鱼越多鱼。于是他就几天不出海,整天夫妻俩在家织渔网,最后带着全村最大的鱼网,夫妻俩出海打鱼。这次他把渔网撒出去,网了好多鱼,他得意的笑,因为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能够打到这么多的鱼。正当他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发现渔船已经不受控制了,一大群鱼往深海里游去,鱼太多了,最后船沉在深海里翻船了。


其实我们去看这个故事,渔网相当于一个人的欲望。如果说你的欲望超过了你这个人的承载力,你的命运可能就会像那条渔船一样穷,倾覆在无尽的大海里覆。一个人如果尝到了甜头,躁动的内心就会按捺不住,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受到欺骗?就是因为你尝到了甜头,于是你躁动的心跟着会越陷越深。


那我们该如何去做?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辎重。这句话老子在打比方,他说你的行为不要离开辎重。辎重指的是行军途中所携带的粮草,装备等用品。其实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辎重就是德行,就是道。你出去就是要行道,要布道;避免被躁动带进深渊。


老子接着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奢华的生活。奢华的生活就会让人轻浮和躁动,顺道而为的君子是不会被奢华的生活去影响的,而是燕处超然,他保持的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否则就会深陷其中。


老子最后发出感慨:“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句话是说大国的君子还要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搞得天怨人怒。老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就是孔子所讲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时代,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你就应该发挥无为而治,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本章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如果一个人轻浮轻率,那就会成为无根之草,失去的根本也就失去了道。一个人如果躁动,那就失去了控制命运的主宰。你只有安静才是躁动的主宰,躁动的人必然打破宁静,轻浮和躁动是我们人性的两大弱点,两大弱点在我们的身上都是永存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道德经,就是让自己的两个弱点不轻易去显现出来,顺道而为,以曲为直是克制人心弱点的制胜法宝。


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聆听!

安心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感悟


本章老子直奔主题:“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何为重?重在化学中指密度高的重金属:在物理学中指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在哲学和日常生活中,重可以表示程度、分量、不轻率等:在心理学和情绪表达中,重可以表示情绪深沉和稳重,如稳重、厚重等,在这里则强调的是稳重和扎实的重要性!何为轻?轻的本意指轻便,与重相对指重量小,引申为程度浅,不庄重。何为静?静非一个物理概念,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是调节人的精神的法宝,能够沉淀浮躁,过滤浅薄。何为躁?指人性急,不冷静。是一种情绪的表现,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失去耐心。老子在这一章中用两组反义词:“重与轻,静与躁”,想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立身持重,做事稳重,气质庄重。读到这一章我在现实生活中把什么看的重?又把什么看的轻?是嘴上说不出,心里放不下的贪嗔痴慢疑?还是转念而发的随性所为?我一时说不清也理不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的心总是幻想自己,如“悟空”般,一个筋斗能翻过千山万水,躲过层层障碍,成为万人膜拜的“斗战胜佛”,性如“八戒”般,吃遍人间美味,享受奢靡与荣华,情如“沙僧”般,做一个忠诚、憨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完成自我追求,成为“金身罗汉”。但在人生的路上我却是凡人一个,如“唐僧”一样,要经历生活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也未必能“成佛成仙”。


拿起《道德经》,恍惚间,我在“道”上行走,清静而不再计较轻重得失,反思自己的过往不堪,下决心从头开始,做一个放下小我,追随“大道”的人。放下书,满眼皆是红尘俗事,又让我内心坠坠不安,这就是我的本源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我学习《道德经》也就是要持守住自己的内心,稳定住自己的重心,不被外事外物所干扰,偏离自己的正心,保持自己对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辨别力,保持内心宁静安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不躁则方寸不乱。在纷攘中静下心,安定住自己的内心,守住道,不在愤怒时做决定,不在浮躁中做事情,遇事静三秒,神定而动。


轻则不足任重,躁则不可致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是在时刻提醒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稳重、冷静的心态,不以心躁而乱了方寸,迷失心智做出错误的决策,不轻率,不躁动才能应对纷乱复杂而多变的世界,才能走的长远。如《大学》中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与本章主旨相同,懂得停下来,然后才能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我想这样我才能在生活中驾驭住自己的心猿意马,戒性和情,从而宁静致远。

胡小进

《道德经》第26章   稳重为根,静定为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本章涵义:凝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衣食等物的车辆。虽然享受华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还要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呢?要知道,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啊!


老子通过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关于重与轻、静与躁的智慧。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沉稳和镇定,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这一章主要讲人生与做事的态度。一要固本强根,不轻率、轻浮、轻飘;二要沉着、冷静,不急躁、狂躁、躁动;三要慎重行事,不轻举妄动,不走失迷误。


1:稳字当头静为根本。本章老子举出了轻与重、动与静两对矛盾的现象,并认为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注重轻而忽视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重视动而忽视静,则会失去根本。这反映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讲的是领导者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领导者只有保持静、重,才能巩固自身的地位。所谓静为躁君,其实就是人们常讲的沉得住气。在老子看来,有根基,有主心骨,就有远见,有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躁动、急躁、焦躁、热昏,就会丢了主心骨,难免失控。


2:做人做事切忌浮躁。稳重、隐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老练持重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优势地位。一个人只有做到“静”、“定”,才能遇事不慌。以静制动,既是谋略,也关乎品格修养。不懂韬略,腹无谋略者难以做到;虽懂韬略,缺乏相应的涵养功夫,也是难以做到的。


做人做事不可轻浮狂躁、轻率行事,而应谨慎地对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忙中出错。这些事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涵养。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位居何处,都要懂得自尊自重,不骄奢。无边无际的天宇因其高远而稳健,辽阔苍茫的大地因其厚实而凝重。天上的浮云,尽管可一时遮天蔽日,却因其轻飘而转瞬即逝;狂风虽来势汹汹,却因其轻飘而终不能长久。


3. 老成持重随机应变。身处职场,一方面要在工作上要认真负责、勇于担当、少说多做,行为举止不要太夸张。另一方面,过犹不及,成熟、稳重也应适可而止,以免变成整日疲于奔命的职场“亚健康患者”。


高明的人,都懂得乱中取静,即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所谓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以及戒骄戒躁等。还要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不脱离脚踏实地的状态,更不会忘乎所以,轻率从事,自取灭亡。


总结:第26章通过简单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稳重和沉静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挑战时,要保持沉稳和谨慎,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做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成为一个真正稳重和沉静的人。

马志峰

第26章感悟


这一章诠释了如何让自己静下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和轻,静和躁,都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一个阴一个阳,成为了人生道路上的路标。这又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应该把重和静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作为人生发展的根基,作为突破个人境界的突破口。


如果静不下来人都坐不住,不安稳。心里躁,做不到持静守重,就是人们所说的心盲。心盲的人像无头苍蝇乱飞没有目标,更别提做成任何事了。


人只有在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看清自己,每天持静守重,才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说只有静下心来,改变自己的性格,躁动变成安静,“静以修身”,修炼自己。


成功的大道并不拥挤,茫茫红尘最拥挤。在这拥挤的人群中,要求得静,怎么做到呢?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下去,目不斜视,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路遇困难坎坷的时候,学会自己调整心情,加强学习,强大自己。


一句话还是静静地修行啊。

李欢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感悟


此章强调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君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行动中时刻不离辎重,保持稳重。即使面对荣华富贵的景象,也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轻松、快捷,却忽略了稳重的重要性。只有根基稳固,才能走得更远。而静能生慧,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做出明智的决策。


对于领导者而言,更不能以身轻天下。如果轻率行事,就会失去根基,失去民众的信任。而浮躁则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应当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稳重。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不被浮躁的情绪所左右。以重为根,以静为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过于轻率浮躁,是否忽略了稳重与宁静的力量。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崔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得。是三分天下诸葛亮对儿子的训诫。但万丈红尘,千般愁。每个年轻的生命下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在我们迈开脚步,迎着晨光去追逐梦想的时候,就已经把自我献祭给了无悔青春。此刻生活的五味被生命的,DJ师完全打开,哪爆炸的重金属是活力,梦想迅猛催化后在这天地间、化成一束束绚丽璀璨的烟花....


然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静为躁君,生命可以随缘,却不可以随意。清静是一种心力、静能益智,亦可养神,一人一心境,一思一念一凡尘,一悲一喜一浮生、一来一去一轮回。我们年轻的时侯纵马天下,都是诗和远方。然恍惚间已过不惑之年,在这个尴尬的年纪,没有太多时间让自己去执念,去枉然,离远了怕生了,离近了怕烦了,交往少了怕感情淡了,交往多了又怕腻歪了。这些小九九都可以收起来了。我们可以不完美,但可以真实的残缺!我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乐。将就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要任性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放肆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去敬畏生命。去热爱生活。我们要理智的拒绝一切不喜欢的事。敢于对讨厌的人和事说No.看懂每一场未知的相遇。看清每一段不期的重逢。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我找他缘起,我不找他缘灭,找到了续缘,找不见缘尽。这些年,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我们的坚持,这些年,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果断的抛弃。是我门对生活的反击。


人生其实只是你一个人的人生而已。也许你哭了,你笑了,在乎的人并不多。但你伤了,你痛了,看热闹的人还真不少。所谓成熟只是你知道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神话。所有别人给你讲的成功都是一次次的别有用心的预谋。你不是天选之子,也没有主角光环。过了做梦的年纪就应该拼命的努力前行。虽然不一定成功,但终归是我们做的不够。人的一生只是完成一次次自我原罪的救赎。

六玄

第二十六章,感悟。


苏东坡被贬扬州,心情不美丽啊,他就参禅悟道,聊以自慰。有天早上,突然 灵光一闪,感觉好像通了,提笔写了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后,他越看越得意,就让人送给江对岸的佛印禅师。佛印是金山寺的高僧 ,也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看完之后,嘿嘿一笑,批复了两个字:放屁。


苏东坡收到回复,急了,过江去找佛印理论。他没找到佛印,却看到门上留了 张纸条,上面写着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刹那间,苏东坡明白了 ,自己的修为还差得远呢。


这里的八风不是东南西北风,而是《大智度论》里所说的,利、衰、毁、誉、 称、讥、苦、乐,都是些很容易搅乱凡人心的东西。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核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在苏东坡的小故事里,双方 高下立判,佛印是沉着冷静的一方,苏东坡相对显得轻率浮躁。那么,双方旗 鼓相当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司马懿率领大军反攻。诸葛亮 身边只有两千多人,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掉,干脆玩起了空城计,旁边的人 内心慌得一批,他却坐在城楼上淡然弹琴。司马懿同样很稳重,儿子劝他派飞 虎队进去瞧瞧,他摇了摇头,退兵了,双方都避开了重大过失。


第六次出祁山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很差了,他想要速战速决,司马懿偏偏不 配合,就是要跟你耗着。诸葛亮送来女人的衣服,旁边的人觉得这是天大的羞 辱,司马懿嘿嘿一笑,不当回事,还问诸葛亮一天能吃几碗饭,最后把诸葛亮 给拖死了,自此天下再无敌手。这是双方都很沉着冷静的局面,那么,双方都 心浮气躁的话,又会是什么状况呢?


有个老段子,说是在东北的街头,两个人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对方一眼,然后 就变得鼻青脸肿。


你瞅啥呢?

瞅你咋滴!

再瞅下试试?

试试就试试!

#¥%……#¥


近些年,段子逐渐变成了现实。我们经常能看到此类新闻,一点口角,一点鸡 毛蒜皮的小事,当街行凶,乃至搞出人命。而且,这种趋势好像越来越明显了 ,这些也更加体现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重要性了。


老话说,干大事的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看那些抗战影视剧,伟人为什么是伟人,那种气度和从容不迫让人神往。不像我们,遇点小事就炸毛了,碰到大事更是慌里慌张。我们都知道做人要沉着冷静,但是遇到点事情却又按耐不住,应该怎么去修呢?


道家内丹学派有八个字:静处炼命,动处炼性。在日常生活方面,静处提升自我修养,动处拿捏灵活应对,最终要练的都是一口气,气息的气。有没有这一口气,是活人和死人的区别,这口气的充沛程度,是牛人和俗人的区别。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体悟,从小家子气,唉声叹气,心浮气躁练到大气恢弘,气贯长虹,气壮山河...


如果,达到庄子所说的圣人呼吸以踵,身轻体健,达到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厚重通达,自然而然的从轻率浮躁走向沉着冷静,怎么可能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栽跟头呢?


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李翔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学习心得体会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说起稳重是轻浮的根本,你的德行修炼不够厚重,人自然会轻浮自大,如何能够稳稳重重。不断顺应天道规律,积功累德,德行深厚之人,才能自然而然稳重起来。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如何才能心静?当你经历了千幸万苦九九八十一难历练,那颗躁动的心。才会慢慢平静下来,随着阅历不断增加,见多识广的你,自然会练就一颗平静强大的心,心有多静能量场就有多大,自然匹配合适的财富地位。其实重与轻,静与动。是即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存在,没有轻浮,如何体现稳重,没有躁动的过程,如何才有静的存在。所以是互相彼此相依存,有轻才有重,有动才有静,这些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说你很稳重,心很静,考验立马来临,当老婆骂你时,自己不知道自己啥心里表现吗。都是过来人,谁都明白。由轻到重,那个人不是在事上历练出来的。心静是咋来的,事业、价值观、友谊、亲情、家庭任何事都可以体现你心里变化,最难的当属是家庭关,那才是修炼成长的最难得道场,财富地位利益动不了你的心,老婆孩子却可以,锤炼你千万遍你的小心脏,他们就是你最好的陪练员,家和方能万事兴,家人不合心中有怨气不满,你的事业如何才能兴旺发达。财神爷送财,到了你家口都不敢进门,家庭不合嘛,是负能量场。其实古人总结的好:女人为水,水代表家中财,不开心快乐怨气大,负能量大于正能量场,你家能万事如意吗?

杜建刚

在生活中,拥有淡静从容的智慧是非常关键的。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不急不躁,慢一下,多等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为人处事结果会更好。


回顾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尤其在打仗的时候。那些出奇制胜的例子,往往都是打得很稳的。比如:曾国藩打仗的时候,总是象呆子一样笨笨地打,他从来不出什么奇兵,就是把营盘加固,一点点地往前移动。无论敌军怎么骚扰,他就不管,他只管防守,等到把对方的粮草给耗没了,再往前进攻。


实际上这是战争的常态,比如诸葛亮打司马懿时,因为当时的粮草剩余不多,自己的身体也不堪重负,他当时就很想速战速决,所以他就不断的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他这个人特别能忍耐,不急不躁,无论你怎么躁动,我就不出战。


当时司马懿手下的将领们被诸葛亮的羞辱早气得不行了。就问司马懿,诸葛亮这样侮辱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出战呢,我们必能战胜诸葛亮。司马懿很淡静的说,不着急,不着急,诸葛亮急成这样,恰好说明他们战斗力量不足,我们再耗一耗他。


人家司马懿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淡静如水,这就是老子说的静为躁君。我们学的道德经其实也是在学军事学,谋略学。


在生活中,不管周围有多大的躁动,如果我们内心能以平静的状态去面对,相信躁动会化为乌有,相信躁动很快就会像洪水一样退去。


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主人,还是客人呢,老子提出,面对客观大道,人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客人的地位,老子在六十九章说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人在面对客观大道时不可以任性,要敬畏大道,敬畏自然规律。就象我们在朋友家做客时,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观上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在行动上必须保持内在的虚静。必须让自己的行动符合大道的规律。


成就越大的人越不容易放下自己,内心越容易飘飘然,越容易骄傲,越容易自以为是,越不容易虚心听取他人的忠告。但人若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会失去生命的重心,人生之道路必得不平稳,有可能在风雨飘摇中摔倒在地上,真可谓英雄可歌又可泣。成就大的人尚且如此,我们做为普通人或者小人物,如果失去了厚道和真诚。做事时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得失,方乱了成长的节奏,违背了规律,人也就变得不稳重,内心不踏实,这样的人生之道路会有美好的前途吗?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就一国而言,君为一国之王,应该民重君轻。万乘之主为什么重自身而轻视天下,这是老子对不遵守天道帝王们的斥责。帝王不遵守天道,必然失去民心,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帝王之位。失去民心,人民群众就会起来反抗(即躁动),君主之位也就失去了。


万重之主,即大国的国王,当时的统治者过着纵欲色靡、奢侈轻浮的生活,他们狂妄、自大、轻浮,在老子看来一国之君应当稳重守静,而不是轻浮、焦躁、轻举妄动,当时的统治者以玩乐享受为重,而以治理国家大事为轻,这样违背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所以只会落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有违大道的暴君,无不是以这样的残局收场,遭到后人的唾骂。


本章阐明了老子的民重君轻思想,以治身之道谈到更高一层次的治国之道,辩证对立的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中庸之道、就是说做事尽量找到平衡点,老子指明统治者应以人民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失去了根本,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忠告。


最后送给自己的一句话,让自己的内心与大道连接,心静如水,在遵守大道中保持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不被外物所奴役,追求利他,以做对大众价值驱动型的人生为目标,让自己的人生悄然无息的发生改变。

秦崇沅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这一章,老子为我们解释了宇宙的本质即自然,万物的根本属性即自然,人效法天地大道,最终归一自然。


人在人们心中都是有名望、有地位,受人尊敬之人。他们虽有一身荣耀,却从不会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什么本性呢?“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根就是回到最人的本质属性,是与“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要诣一脉相承的,只有达到“静”的境界,心才能真正的恢复静笃的心灵顿悟。


天下万物为轻,唯道是重。道是宇宙中最重的,是宇宙人生的根。世人之所以争斗不已,正是不明白这一点。世人不知自己的最后归途,所以妄为,沉醉于欲望,君王则更是为欲望所奴役。老子以道学来唤醒世人的玄照妙心,让人们知根知本,寻找到心灵回家之路。世人喜欢避重就轻,逃避责任,所以这个重是责任。根即根本、本质,道之特性。是以圣人行事谨慎,有担当,遇事不急不躁。虽处“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安处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


人生最愉悦的就是享受宁静,可惜世人不知。躁动是君王和世人的基本特征,这不是人生的本位。贪欲是躁的显著特征,想要归根守静就必须从强烈的贪欲中解脱出来。


天地有飘风骤雨,但不能持久,必然回归寂静。人心虽然处于躁动之中,但最后一定会回归寂静,寂静是根。如果你不自己主动归根于静,则自然法则也必然会让你静。因为天地人同法于道,道法自然。


此章虽然说的是古时圣人、君主之道,但对世人又何尝不是修身之道呢。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人人可以自勉之!

北方有秦人

道德经第26章感悟


上一章中讲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五个维度,最接地气的是人,处于天地之间的人又应该如何繁衍生息,安身立命?


本章讲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儒家引用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家小家庭,家族,再到天下州郡。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无论朝代更迭,还是天灾人祸。总有一群人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民!局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帝王以身轻天下,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地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民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与“根”相对,意为主宰者。厚德者方能载物!心主神明,心不静定,则神明不安。“心猿不定,意马四驰”不知轻重缓急,鲁莽冲动,取祸之道,害人害己。正所谓“锁心猿拴意马”,“定心真言”,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物质财富呢?是坦然地享受,还是依旧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人生的路在于怎么选,不在于怎么走,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通天大道!

胡宝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这一章,带给我的是两个词,守静与守厚。


一、守重


婴儿是很简单的生活状态,饿了吃,吃了玩,困了睡,不会太在意世界的人情冷暖,相对于成人,无欲无求,更接近于自然的无我状态,身心也更放松,越无欲,越自由,越无欲,越厚德。


小时候看大人,大人是成熟的,厚重的,当我成为大人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是也确拥有了理不断的愁绪。


对于父母的态度,也并没有达到小时候的期许,对于小孩子,也未能全然的做到自己满意的状态,自己的心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向前而更加的稳重,更多的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浮躁。


对于要达到的态度或者状态,似乎理论上是有答案的,但是自己确被困在了当下的牢笼里,也许某一天会突然释怀,冲出牢笼。


守重,也就是扎根于生活,稳重成熟,像小时候看到的父辈那样,做一个有温度的大人,一个有温度的孩子。


二、守静


世界也许未有太大变化,人性也未有太多转变,大人的状态还是当下的大人状态,只是成长路上的自己心性在变化。


跳出孩童时的心性,我们当下的父母和艰苦岁月里的父母一样,有担当也有困惑;跳出当下的心性,当下的我们与前辈也一样,有奋进也有迷茫;再跳出一个纬度,也许也有更多的理解与思索。


守静的状态下,就如孩童眼里的世界,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亦是我,我亦不为所动,我在自己的时空里,吸取营养,健康成长。


各自成长各自安好,就如大千世界里的绿植,可以不需要农药化肥,她们依然欣欣向荣,人为的干预,反倒是多了一种咒语。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9.01

阅读 8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