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综合,趣无限--鱼邱湖幼大班户外综合区游戏观察记录

YQH
2024-09-04
阅读 16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观察时间:2024年9月4日-9月20日

观察地点:本部综合区

观察教师:王雪 

观察幼儿:鸿毅等

游戏背景与观察目的

游戏背景: 

    幼儿在中班户外游戏中有使用过梯子、木板、垫子等综合材料的游戏经验,本学期的户外为“大综合”--将综合区原有材料梯子、木板、垫子等与平衡区的滚筒、轮胎、平衡车等材料相结合,幼儿在材料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性。大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和思维能力相比中班时期有一定的提升,对材料的探索应用能力也更加明显。幼儿可以将多种材料组合,发挥想象力,创意出更多有趣的玩法。 

观察目的: 

    孩子们在中班时候的已有进行过户外综合区的持续游戏的经验,中班时幼儿与大班一起混龄游戏,有与他人合作游戏的经验,但主动性少。材料的增多对幼儿创造力、合作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在大班综合区游戏中幼儿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

观察与分析

第一次观察--初始游戏阶段

    一开始毅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像以前一样使用梯子、木板、四面梯来搭建赛道,这是他们持续玩了几天的游戏。鸿毅在四面梯下层又放置了一块木板。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明确,有一定的合作意识,有的拿材料(搬运:参与者)有的摆放材料(指挥:主导者),配合默契。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使用高梯子。

   第一次观察中的小插曲—关于材料的选择

   在打开三角梯的时候,泽泽(黑衣)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他们要把这个三角形放在两个梯子的中间。

  几个人用行动接纳了同伴的建议,调整了一番这个梯子并没有放平整,孩子们撤掉这个梯子,推到放在了一边,并没有再使用。 

  推倒梯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升入大班的他们幼儿搬运高梯子时,在大动作的协调、力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会儿,他们被一旁的“坦克”吸引(图1),全都跑了过去看,鸿毅开始呼唤自己的小伙伴也去运滚筒,取垫子,(图2-3)一会也搭起来一个滚筒与垫子的组合(图4),并取名为“汽车帐篷”。这个时候游戏结束铃响起了,他们的帐篷并没有搭起来,我让孩子晚收一会器械,想看看他们还会怎样继续。


表征与交流

表征(关于赛道)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今天的游戏。

毅:我今天想搭建一个赛道,但我没有搭建完成。因为我看到他们搭的坦克,我也想搭一个汽车帐篷,但也没有完成,后来我又想玩打地鼠游戏,但没人和我玩,最后我就自己去荡秋千了。

师:关于赛道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

毅:我想搭一个滑梯,但滑梯太简单了,我就想增加一个管道,但我想问一下张砚皓,你为什么站在这里,影响了我的搭建。

皓:我是想帮你测试一下这里安不安全。

毅:我还在搭着,我自己可以判断它安不安全。

皓:我测试的是梯子的安全,不是你搭的板子。

师:现在他们两个出现了不同观点,关于搭建时候的安全性你们觉得需要测试吗?

女孩:我觉得需要,安全了我们才能玩。

毅:可是我自己可以判断。(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表征(关于汽车帐篷)

师:关于汽车帐篷为什么也没有完成?

毅:我刚搭上梯子铃就响了,我就拆了,所以没完成。

师:我看到你去看了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才搭的这个帐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毅:他们的是固定的,我的是可以移动的。但我用的滚筒大小不一样,滚不起来啊。

师:你们觉得什么影响了滚动?

幼1:滚筒粗细不一样

幼2:大小不一样,一走就散了。

师:明天可以试一试再来讲这个问题。


00:46

教师反思

1.在这一次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开始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游戏主题,一开始就是要搭建赛道,但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的游戏会受同伴、材料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题或兴趣会随之发生变化。

典型的表现为:他们在看到同伴搭建的“坦克”后,他们“走过去看--取材料--组合新材料—汽车帐篷” ,这个过程是幼儿的模仿行为也是幼儿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模仿也有幼儿的创造,比如假象的情景不同,能发现固定与移动,判断影响因素等。

2.中班幼儿刚刚升入大班,他们的力量、协调性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为高梯子的搬,放。

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也不同,比如鸿毅是主导者,他有主题,有目标,其他幼儿则更多的是被动参,更多是负责搬运材料。

3.关于本次游戏后的交流:幼儿的问题“五花八门”。我的思考:教师的问题抛出很重要,问题要有指向性,能引发幼儿的讨论,帮助幼儿回顾过程、梳理经验。

第二次观察--进阶游戏:搭建平台

  单层平台

第二次观察时,孩子们合作更加明显,有的负责搬运木板,有的负责搬运滚筒,速度也更快了,选择的材料更加丰富,有滚筒、木板、垫子等,他们将三个大小一样的滚筒并排放在一起,滚筒的两侧放置了木板固定。(幼儿游戏经验的运用)固定好的滚筒上放置了垫子,搭建成了一个“平台”,孩子们看到后都坐了上去。

  越来越多的幼儿坐上平台,垫子悬空部分比较大,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孙老师现场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个问题:“垫子这么小,你们人这么多,会不会容易踩空”?

有的孩子说一个一个的上……

有的孩子说我们小心点儿……

有的孩子说别上来这么多人了……

鸿毅说:要不然我们把滚筒加宽吧!

 双层平台

    孩子们又去滚来三只滚筒,在原来三只的滚筒旁边并排放了两只滚筒,最后一只滚筒他们合力将滚筒推进,并调整好位置,这样单层变为双层,孩子们又坐到了平台上面。

三层平台

双滚筒加好后,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坐了上来,鸿毅大喊着“人太多了别上来了,太危险了”。但是没有小朋友下来。

他自己下去后,推过来一个彩虹车并调整彩虹车的位置,将彩虹车与滚筒并齐,并在彩虹车的两端也放上木板固定。这样双层平台变为了三层平台。吸引了更多的幼儿过来。

表征与交流

今天的表征交流,更像是孩子之间的分享会,幼儿回顾了自己的游戏,梳理了自己的游戏过程,分析了已解决的问题。

师:关于刚才你们刚刚滚筒垫子的游戏,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毅:我们今天的垫子上去了很多人。

师:分享一下是怎样一点点发生变化的?

毅:我想多放一个垫子可以上更多人来玩。

师:因为你想放更多的垫子,垫子放在哪里合适?

刘鸿毅:一排滚筒不够,我又加了一排,就变宽了。

师:你的意思是宽的面比窄的能容纳更多的人,对吗?

高:但他们没有对齐,我又把滚筒往前推了推。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高:滚筒没有对齐,垫子就出来了一块,我怕其他人上来坐边上会滑下去。

师:嘉琪在游戏中同时注意到了安全,大家在游戏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毅:我放滚筒的时候把木板放那里,也是不让车滚了。

师:把这个木板放到中间可以防止两边的滚筒滚动,是这个意思吗?

刘鸿毅点头。

教师反思

1.经验迁移:这次的观察中,发现幼儿能将自己的游戏经验运用到新情景。典型行为:第一排取材的滚筒的大小、高度一致;放置滚筒、彩虹车时在两侧均放置了木板固定位置。

2. 安全意识:幼儿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平台”人多时,幼儿能及时发现危险,并主动去寻找解决策略。

3.合作意识:本次观察中幼儿合作意识明显,在放置滚筒时,能合作推进滚筒,放置合适的位置。


第三次观察-进阶游戏:平台变跳台

   在接下来几天的活动中,他们使用的搭建材料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游戏主题发生了变化。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孩子的游戏情景是一直在变化的,滚筒+垫子的的组合有时候是小火车,有时候是关卡,有时候是警察局。

  这次我看到他们的时候又玩起了“跳台游戏”。放置滚筒虽然大小、高度不一样,但他们在两个小滚筒上放了木板来保持垫子的平衡。滚筒的四周也铺了垫子,人多以后,孩子们玩起了“比比谁跳的远”的游戏。

在跳跃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互相比较,看谁跳的最远。但是怎么知道谁跳的更远呢?

鸿毅说:“我跳的远,我上次跳了一整个垫子那么远。”

嘉祺说:“我能跳一个半!”

大家把垫子作为测量工具比较谁跳的远。


00:09

表征与交流

师:谁来分享一下今天的游戏。

毅:我们把滚筒增加到了6个,两头都放上了垫子,我们在上面的垫子上玩儿,现在滚筒比垫子大(宽)了。两个滚筒太小了,不平衡,所以在下面放了木板,让他跟别的滚筒一样高,就变得平稳了,我们在平面上睡觉躺一会儿。又有人来跟我们玩儿了,有小朋友在滚筒上跳下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毅:更多的人来玩了,我们就开始比赛,谁跳的更远,用垫子来做测量,高嘉琪跟我跳的越来越远,我们在两边最后一共放了4个垫子。

教师反思

1.幼儿的游戏主题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情景越来越丰富,同样是滚筒垫子组合的“平台” 变“跳台” ,人多的时候开始玩起了“比比谁跳的远”的游戏。

2.探索玩法: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比较自己跳的远近。幼儿以垫子的长度为策略依据,和同伴进行比较。

3.在交流环节,我发现幼儿的的兴趣在于“跳”的过程,而不是“比”的过程,所以我只倾听、记录了他们分享的游戏过程。幼儿的主题不断变化,我想再等一等他们的游戏还会发生什么,并没有继续“比赛”的话题。


第四次观察—升级玩法:投球游戏

今天我来到户外的时候孩子们材料又加上了篮球,他们用轮胎摆了一排,开始了投球游戏。

  一开始只有嘉琪、鸿毅两个人,大晟和洪睿也来加入游戏,4个人自行排好了顺序,交替进行投球。但四个人在投球的时候站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的站在垫子上面,有的站在垫子下面,相同的是球基本是投不进去的。

反复投不进去后,他们已经不想玩了,孩子们问我:老师,这球怎么总是进不去呢?

大晟:我觉得是技术的原因,我们投不准。

洪睿:我觉得是位置的原因。调整距离近了,依然投不进。

我:距离近了球还是没进?

鸿毅说:因为有弹性。

师:谁有弹性

毅:球,垫子,轮胎都有

师:那你觉得谁的影响最大?

嘉祺:我觉得是垫子。

边说边展示了一下,把球打在垫子上弹起。

毅:我觉得是轮胎。也展示了一下,球弹飞了。

师:那怎么可以进球呢,什么材料可以?

毅:要不试试滚筒。

他们撤掉了中间的一个轮胎,换成了滚筒。

01:35
02:01

换上滚筒后,新的问题是--球进去之后很难取出来。

但孩子们的兴趣更在于球能不能投进滚筒,并不在意怎样取球,来回的爬进爬出滚筒取球,他们又开始了投球记分。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管站的位置,轮流顺序,都是以进球计分为主要目标。

  最后都直接站在滚筒边开始投球。


表征与交流

表征时因为现场交流了一些,我和几个孩子单独进行了小组讨论。

师:今天你们玩了投球游戏,有什么想说的?

毅:球很难进。

师:你觉得原因可能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一些。

嘉祺:我站的远所以投进不去。

师:那就是距离会影响投球的准确性,睿你觉得呢?你刚在游戏中调整了位置也没有进。

睿:我投的不准。我离得近也进不去。

师:也就是说除了距离,自己的技术(瞄准)也会影响进球。还有什么呢?

毅:我觉得就是弹性的问题。

师:什么弹性,能具体说一下吗?

大晟:球有弹性,轮胎也有弹性,他们碰在一起就更弹了。

师:也就是弹性的物体碰到弹性的物体,弹力会增大,对吗?

嘉祺:垫子也有弹性。

师:我看到你在游戏过程中试了垫子的弹性,你是怎么试的,分享一下。

嘉祺:我试了一层还有两层的垫子。

师:用的劲一样吗?

嘉祺:用的劲大球弹的高。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的力气也会影响弹性的大小。

师:还有什么原因影响弹性大小的?

(出示不同投球位置的图片)

毅:我们站的位置高弹性也会大。

师:也就是位置高低也会影响弹性的大小。

师:你们看,这样一分析影响我们球投不进的原因就有很多,你们发现了弹性,但弹性的大小又有很多因素影响它。比如:材料,远近位置,大小力度等。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发现,多去思考,如果还想继续玩投球,可以想想怎么控制这些因素。

师:你们最后还投球计分了,怎么计的呢?

幼:我们球能就去就能得分,怎么进去都行。

整体分析与解读

根据持续观察,结合《学前儿童发展评估指引》,对幼儿的整体分析如下:

1、健康领域

发展关键点:身体整体运动能力台阶五 在复杂运动或劳动情境中同时完成多项动作任务,动作准确,连贯,流畅。

行为事例:在活动过程中,几个孩子可以动作平稳连贯的和小伙伴们合作搬运挪动滚筒、彩虹车、垫子等较大物品。动物流畅,熟练。

2、语言领域

发展关切点:语言表达能力。台阶五 能连贯有序的讲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行为事例:在表征过程中,它能对自己游戏中发生的问题解决了经过解决之后的结果连贯有序的讲述出来。符合台阶五。

3、社会领域 发展关切点:建立人际关系台阶五 1.与他人为一个共同活动分工合作,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持续互动。2.合作游戏。

行为事例:在搭建时跟小朋友分工,有搬滚筒的,有拿垫子的,在整个搭建活动中,他能很好的与小朋友合作游戏。符合台阶五。

4、科学领域:

发展关切点:科学能力。台阶五: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根据已有经验猜测问题的答案并验证。

  在一开始搭建火车帐篷时,幼儿能通过观察别人的火车帐篷来搭建,在滚筒不牢固这个问题时,能够通过比较发现两人搭建的不同,分析出问题所在,在第二次搭建时验证自己想的办法解决问题。

  数概念:孩子们在搭建时可以用垫子的宽度作为测量工具,比较垫子与滚筒的宽度。在比谁跳远时可以用垫子子来作为测量工具。符合测量概念的第四个阶段:使用任意单位作为测量的阶段。

科学探究: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等。

反思与改进

反思:

1.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游戏过程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没有固定的主题或玩法。在第一次观察中同伴影响因素较大,幼儿在自发游戏过程中被他人吸引,幼儿的模仿也是一种主动学习,模仿搭建汽车帐篷时第一次运用了多种材料组合,后面的游戏材料越发丰富。

2.幼儿的经验迁移: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将经验不断的迁移运用到新情景中。如固定滚筒、垫木板平衡高低等。

3.社会性发展:中班混龄游戏中,这些孩子更多的作为参与者跟随大班幼儿游戏,但升入大班的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人多的时候会去主动加宽台面;球投不进去的时候能主动发现原因,尝试解决策略等。

4.教师的介入:教师的介入对幼儿游戏的影响,游戏中有两次介入,一次是关于安全问题;一次是关于投球的问题,在我的观察中这两次适当的介入有助于幼儿游戏的推进的。

5.游戏后的表征与交流:游戏后的谈话活动教师问题应具体,能支持幼儿回顾,梳理游戏过程,引发幼儿讨论和深度思考。

在这几次观察中我也采用了几种不同交流方式,反思如下:

第1次:集体表征。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但幼儿的问题天马行空,幼儿的问题有时会偏离游戏本身。

反思:集体表征是全体幼儿参与,但幼儿对分享的内容并不熟悉,所以问题不够集中。

第2次:改变了谈话策略,把交流主动权还给孩子。

反思:以游戏参与者发起,更贴近幼儿游戏过程,幼儿反思能够聚焦自己的问题与发现。

第3次:先让幼儿进行游戏回顾再进行谈话交流,幼儿能清晰的记录自己的游戏过程,并能根据记录过程描述清晰。

反思:幼儿的兴趣点并不是教师所看到的,比比谁跳的远,教师关注了“比”、“远”,孩子的兴趣点在于“跳”,所以教师与幼儿是否同频很重要。

第4次:现场表征+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交流,问题指向更加清晰,具体。

反思:问题更加具体,关注了个体,不足是没有面向。

改进:

1.我在本次观察中主要观察的对象是鸿毅,他有主见,有想法,经验、能力都较强,同伴更多是是参与者,我会尝试鼓励更多的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他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2.表征交流环节,我觉得还是在关个体的同时还应面向全体,引发幼儿的共同思考,整体提升游戏水平。



编辑:王雪

初核:王雪

复审:王冬梅

阅读 16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