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反馈
(小班)李鑫:今天我利用工具中的三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解释一下还有其他小朋友的看法,发现孩子们面对第一个大问题的时候,表述不出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孩子们能说出我搭建了什么,并且需要回顾视频或者图片,其他小朋友发表看法的时候,会说与视频无关的话题。这几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孩子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质疑能力,但问题太大,孩子们回答和教师说的不一致。教师需要说出一个点,同时也不要单纯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本工具要持续使用,或许幼儿会在脑中建立回答这个问题的模式,会更贴近我们所观察的内容。
(小班)杨蒙蒙:在今天的表征交流中,刚开始问孩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笑了没有回答,我改变了问题,你刚刚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孩子开始给我讲起来自己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想说的,小朋友看到了刚刚沙子在筛子上跳动。
我也反思到小班的幼儿可以先去引导幼儿去说,打开话题后让幼儿去说自己想到的,自己想说的,不要用成人想到的去影响孩子,限制孩子。游戏后表征交流比较起游戏中老师和幼儿的交流,锻炼幼儿的说明性讲述能力,前期我们可以去引导,用一些关键词如然后呢,还有什么,为什么等,逐步让幼儿自己会随心所欲的完整表述。
(中班)葛建雯:之前的绘画表征在语言领域分析侧重于书面表达,本次的谈话交流表征在语言领域侧重于口语表达。
孩子们听到“看到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个问题时,表现得比较“懵”。转换方式,问“你用了什么材料,和谁玩的,怎么玩的,发生了怎样的事情……都可以说说”幼儿才有了表达的“头绪”。
孩子表现出“词穷”“没头绪”,与平时在该环节表达时师幼互动交流的方式有关。按照案例中的方式和孩子“无障碍”互动,真的需要丰富孩子的经验,也需要丰富老师的经验。
每种表征方式对应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有的善于语言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尊重的。
(中班)李雪婷: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刘喆关于你搭建的这个东西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说你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想说的?
因为积木是平铺,形状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孩子们都在形状上发挥想象,什么像什么 长方形像手机等等
(中班)田雪:对话
提问:“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呀?”
幼儿①:我在做蛋糕,是葡萄味的,上面还抹了奶油。
问:“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呀?”
幼儿①“那上面还有一个叶子呢,”
幼儿②:我看到了做的是蛋糕,上面有葡萄。……
接连提问三个孩子都是在描述蛋糕的样子和口味
感受:
孩子一直关注视频中幼儿做出的蛋糕的外形特征,及味道。没有关注到制作过程。
个人觉得利用模具制作各种口味的蛋糕,对孩子们来说没有难度。难点是制作过程中蛋糕不易脱模,所以引导孩子再次带着问题“视频中幼儿是怎么把蛋糕拿出来的?”观看视频
引导幼儿说出了拍、捏、挖等方法
(中班)马潇雪:经过运用这几个问题,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发散了,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但可能问题的包涵面太大,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问题再稍微细致一点,让孩子慢慢过渡,让孩子逐步适应。
(中班)王敬一:一开始用“你有什么想说的?”来问孩子,孩子也是把怎么玩的重新说一遍,后面面向全部孩子问,孩子们不是很理解。问孩子一些具体的问题能够回答出来。刚开始使用孩子们不是懂,再问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具体的内容。
(大班)陈佳:从张海雯师幼互动的对话中总结出4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总结:
1.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你们有没有听懂?
4.你们觉得呢?
今天在孩子们表征时第一次尝试使用这样的“谈话工具”来和孩子们沟通交流,感受有几点:
1.初次使用孩子们对“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个话题有些“懵”的状态,大班的孩子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都处于沉默状态,给孩子梳理了一下:就是通过视频你回顾自己在今天下午的活动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有什么好玩的,或者是在活动期间你发现的问题都可以说,问题具体了一点,孩子们才慢慢的好了一些。
2.作为老师也是初次使用这个“工具”,要时刻追随孩子的想法,时刻保持“好奇心”。多多积累经验,要接住孩子们抛过来的“橄榄枝”。
3.虽然是第一使用,但是能感受到慢慢给孩子们梳理出思路,时间长了再问孩子们这样的发散性的问题肯定对孩子们是有帮助的。
(大班)苏燕:通过套用张海雯老师对话中的话术,发现刚开始使用如此开放性的问题孩子和老师都有一些不适应,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回答,一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和游戏无关),我们也太执着于用这个话术了,反而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这种开放性问题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可能是刚开始用,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师都没有相关经验。接下来会继续尝试使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班)吴雪:在表征活动中,教师要询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孩子主动思考。从期待孩子这样说转变到听孩子怎么说,对于不主动表达的孩子应该给予支持鼓励。此类谈话活动最近我们会长期开展下去,相信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会充满很多的想象力,思维会更活跃。
供稿:如意府教师
编辑:葛建雯
初审:葛建雯
复审:林菲
终审: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