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抗战历史,特别是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的历史,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来腾冲的主要目的。
2019年5月25日上午,我们从瑞丽出发,驱车往龙陵方向走,到县城后往东约四十公里,就到达松山战役遗址。
走进战场遗址,当年的血雨腥风已化成了山河。枯木发出新芽,战争的伤痕被七十多年的尘埃渐渐掩埋。
这里是二战期间,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场。抗战期间,日军为截断国际唯一援华物资运输线一一滇缅公路,于1942年5月自缅甸入侵滇西,进占龙陵、腾冲。当时,中方破坏了惠通桥,日军占领松山。远征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9月7日攻克松山,苦战96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260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600余人。
龙陵松山,位于怒江西岸,主峰海拔2019.8米,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属高黎贡山支脉。东距惠通桥22公里,西至龙陵约39公里,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道。松山峰顶炮火可控制怒江两岸滇缅公路70余公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曾被美国记者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中国远征军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但进攻计划数月前泄密,日军早已做好准备,中方对此毫不知情,导致损失惨重,滇西战局全线告急,松山战役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在这场血战中,中国军队仰面强攻,大仗10次,小仗上百次,死伤累累。当时的松山,俨然成了一架绞肉机!
这是饱受战火洗礼幸存下来的三棵榕树之一。
96级台阶,记录了松山战役的96个昼夜。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最高处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这是一位雕塑家捐赠的402座中国远征军雕塑。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炮兵、女兵、娃娃兵、盟军等方阵,军官则以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为代表,同时选取28位健在老兵形象,组成了老兵方队。这些雕塑,面朝松山战场遗址,就好似当年将士们面对着易守难攻的阵地发起冲击。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在飞机、大炮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道人坪子开挖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直达敌堡之下(离主堡30米处改为暗道),填塞TNT炸药120箱(3吨),其中左侧70箱、右侧50箱,最终摧毁敌堡。
松山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战局,也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这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第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松山有幸埋忠骨,一抔黄土祭英魂。愿青山常在,英魂安息!
参观完松山战役遗址,5月2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国殇墓园。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城里,建于美丽的来凤山下,叠水河畔。是1945年7月为纪念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是被誉为云南第一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始人、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议、印度华侨的援助下修建的,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大小战役40余次,毙敌6000余人,国军阵亡9168人。收复腾冲后,百姓们欢天喜地返回家园,眼前只有横尸遍野,全城化为焦土。
在李根源倡议下,大家达成了先修墓园、后建家园的共识。
这是主体建筑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河岳英灵”匾额,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台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
忠烈祠后面为31米的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由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
塔身正面刻着司令官霍揆彰将军手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
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密布着墓碑,上书阵亡将士姓名和军衔,碑下是将士骨灰。共立碑3346块,包括战死的美军。
英烈冢前, 于右任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地”字少一笔划,意寓国土尚未收复。
墓园里,有一碑廊,陈列了国民党军政要人和名将的碑文,体现了当时全国上下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
这是盟军(美)官兵纪念碑。共有19名美军将士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牺牲。
这里埋葬的是日军四名军官尸体,被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坚埋。李根源先生题书刻石曰“倭冢”。
墓园东边,有新建的墓园、墓碑,有的碑上有名字,有的碑上没名字。我想,这些空白的碑下,是留给那些还长眠异国他乡的英烈的安息之地吧。山之上,国有殇,愿他们终得魂归故里!
在墓园里,还有多处雕塑,有李根源等名人,有当地民工修筑滇缅公路场景的,有反映“饿死不吃军粮”的百姓晕倒路边的……他们都和征战沙场的将士们一样,背负家仇国恨,为抵抗敌侵、保卫家园做出了极大牺牲。他们,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1942年3至1945年1月,为保卫中国西南陆上和空中的交通运输线,配合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大反攻,中国政府两次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在历时三年的滇缅抗战中,来自10个省近50万中华儿女参加战斗,15万人战死沙场。幸存的35万名中,有近万人因种种原因留在了滇西缅北一代。
麦克阿瑟曾说:“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