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班级:中二班
观察幼儿:豆豆
观察时间:室内8月19日—8月23日
户外8月28日—9月4日
8月开学初,原中二班的建构区墙面上的消防车图片和拼插的车辆照片吸引了几个男孩的注意。一次活动中紫衣男孩(图二中)用木质积木搭建了一辆坦克,老师邀请他在全班同伴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渐渐地在后期区域时间有更多孩子用木质积木搭建各种各样的车。
天气晴朗后,地面渐渐干燥,孩子们也开始了户外活动。在户外的炭烧积木区,豆豆还会继续搭建车吗?和紫衣男孩一起,还是独自?
8月28日,孩子们来到户外开始游戏。豆豆(方格裤子男孩)和紫衣服男孩是一对好朋友,更多时候豆豆会跟着紫衣男孩选择区域、选择游戏。这次户外游戏中豆豆又模仿着一旁同伴的样子开始搭建。
豆豆搭第二层时紫衣男孩起身观察豆豆的作品和自己的,然后说:“看我的大炮就这样啊,不像你的大炮似的。”豆豆没有回应。
紫衣男孩继续观察比较两个作品时,豆豆把自己的作品向前推了一下。紫衣男孩插手帮豆豆推整齐,说:“再往前挪挪。”说完把自己的炮筒拉长到顶在豆豆的作品上,这时豆豆看向了紫衣男孩的作品。
紫衣男孩指着自己的作品说:“看见了吗?”豆豆拿掉自己的炮筒,观察着对比着两个作品。
紫衣男孩对豆豆说出需要的积木形状。豆豆按他的要求拿掉自己的两个方块积木,随后观察同伴作品的最后方部分,把砖形积木推到相同的位置。与此同时紫衣男孩拿来了长板。
期间豆豆一直观察着两个作品,给紫衣男孩递上材料,微调作品最后端的两个砖形积木(游戏中听到孩子说是加速器)。
2分左右的时间,两个一模一样的大炮建成。
豆豆学着紫衣男孩的样子玩大炮。这次玩的过程中,豆豆的话较之前的游戏多了。
紫衣男孩倒背着手,表情丰富地对豆豆说:“”那次的**我亲自给你做的啊。”
豆豆没有回应,随后他望向正在录视频的我,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是尴尬还是无以回应。
紫衣男孩继续玩着说着,当他说到:“我踩到你的加速器上了!”
豆豆推了他的脚说:“我告老师。”
紫衣男孩继续说:“可以做两个人······对吧?”
豆豆一声一声大地说:“不对,不对,不对。”
紫衣男孩提议了另一个游戏“一起去外太空看雪”。豆豆开心地答应了,喊着“我看见一个外星人”“我打完了”“哎,你后面有个外星人”。
紫衣男孩和其他同伴说着玩着,渐渐脱离了坐在大炮上打外星人(看雪)的游戏。豆豆也离开大炮,站在一块木板上说是“飞船”。渐渐地很多孩子加入这个游戏,豆豆的作品被来来往往的孩子碰坏,他也没有去重建,完全沉浸在一块木板变飞船的游戏中。
交流表征
豆豆说话简短又有些紧张的语气说玩飞船了。紫衣男孩讲了很多的话,豆豆听着没有插嘴。
分析与反思
1.兴趣延续。室内的大炮游戏延伸到了户外,这次活动现场还有四五种车,有的是自己搭建,有的是两三个孩子一起吗,这种现象和室内建构区活动有着重要关联。
2.计划性的萌芽。活动前问孩子们想出去搭什么。紫衣男孩说的是大炮,豆豆当时站在紫衣男孩身后。游戏开始时他还是选择和紫衣男孩靠着,搭建的就是大炮。与小班相比,孩子们“计划性”逐渐开始有了萌芽。
3.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游戏前期豆豆搭建的第一层与紫衣男孩是完全一样的,第二层出现偏差。虽是紫衣男孩发现的,但之后豆豆也会趴在地上仔细观察紫衣男孩的大炮,发现应该用的材料、应该放的位置。最终两个孩子合作完成了一模一样的两个大炮。
4.快乐中潜藏的小冲突。豆豆在紫衣男孩帮助调整时也很少讲话,玩大炮时,也是先看紫衣男孩怎么玩,然后才坐到自己的大炮上先模仿玩、再创造玩。听到紫衣男孩说“那次的**我亲自给你做的啊”时,没有回应;再听到紫衣男孩说“踩了你的加速器”“两个人能玩”时,豆豆用大声反驳“告老师”“不对”。豆豆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反思:豆豆喜欢和紫衣男孩玩,是因为什么呢?豆豆的表达如此少是因为受同伴影响还是其它原因呢?
8月29日,紫衣男孩请假了没上学。经常一起玩的同伴没来,豆豆会怎样玩呢?
豆豆的大炮完全由自己搭建完成。底座与昨天的一致,第二层时与自己昨天搭建的一样。
这次活动中豆豆把大炮调整成了两个炮筒。作品完成后他笑着、大声说:“老师,我弄完啦!我已经弄完了。”我说:“今天有两个炮筒,昨天只有一个。”搭建的过程还是很少说话,搭建完成后的游戏时间较长地是聚集在自己的作品旁边。
交流表征
我:豆豆,你今天搭建的作品很有创意,请你和小朋友讲讲好妈?
豆豆站在活动室前面,看着自己搭建的照片,有些腼腆地说:“**也和我一起玩的。”
把另一个孩子请上来,结果两个孩子都推辞着让对方说,嘻嘻哈哈扭起了小屁股。
分析与反思
1.属于自己的作品。豆豆的兴趣点还聚焦在大炮上,这次大炮第二层基本结构与他自己昨天搭建的完全一样,或许这才是他自己的作品。虽然昨天紫衣男孩介入帮助他搭建,但今天的大炮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还创造了两个炮筒。
2.交往中的退让。豆豆搭建第二个炮筒时,不知哪个同伴搬了一块炮筒的积木就在他脚边,他看见了却还是去材料柜自己拿来一块。这让我想起昨天紫衣男孩对他提供“帮助”时他的反应——不拒绝。综合豆豆的表现,我理解:他的行为不属于“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是“退让”避免引起冲突。
反思:大炮的豆豆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多于游戏后观看照片、视频时的分享表征。班级老师也反映小班时的豆豆与同伴之间交往仅限于固定的一两个同伴,与老师的交流不主动,但可以较清楚回应老师的提问。教师需要提供的支持是鼓励豆豆主动完整地讲述自己的作品,给予幼儿充足的信任感。目前来看,可以先进行现场交流分享,降低豆豆回忆讲述的难度。
8月30日,室内建构区有孩子搭建了一个城堡,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架空技能,教师请这个孩子讲解了自己的作品。接下来的户外积木区,搭建各种城堡、家的越来越多。
9月4日豆豆和伙伴用木板围合做了一个“家”(幼儿表述)。搭建的过程中豆豆一直滔滔不绝地和同伴交流,围合后,豆豆走到附近同伴的“家”里,说:“你上我们那里去吧?”同伴们跟着都来了。孩子们来来往往玩着游戏。豆豆准备了西瓜(扇形积木)分给同伴,拿着手机(薄的砖块积木)打电话······
分析与反思
1.游戏中的表征。游戏中的豆豆语言较之前多了。之前的游戏偏向于探索游戏多一些,这次则侧重于自发游戏。豆豆在假想的游戏中呼朋唤友,表达的欲望更明显,积极性更强。
2.游戏主题的改变。各种大炮(车)的搭建兴趣渐渐被城堡(房子、家)所取代,教师的引导、环境的改变都对孩子的游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疑惑: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已经是表征了,还需要结束后交流分享吗?
观察班级:中一班
观察幼儿:蕊蕊(小班年龄,上中班)
观察时间:9月6日—9月20日
9月6日我园组织了《高唐县游戏活动观察解读标准参照标准》相关的探讨学习,聚焦点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也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幼儿,现场交流会不会比豆豆这样不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孩子更“有话说”呢?9月6日,我跟随中一班的蕊蕊(图中黑裤子的女孩)开展了相关的观察研究。
蕊蕊用两个圆柱架高,用一块木板连接,压伤工字型积木转身去柜子拿材料。白上衣女孩拿起两根窄长方体准备放在作品顶部时,蕊蕊取材料回来推开了她的材料。白衣女孩继续搭建,与此同时蕊蕊搭建完顶部的造型后她再次把白衣女孩搭建的部分全都拆掉了,蕊蕊用材料搭建了下半部分。
(第一次倒塌)建筑意外倒塌了,她把两根圆柱调整到靠在一起的位置重新搭建,这次顶部设计中没有了两侧的方块积木。
(第二次倒塌)搭建过程中,白衣女孩碰倒了一根圆柱,重新立起来后准备把顶端的木板放在蕊蕊的斜坡一侧,蕊蕊放下手中的搭建重新调整圆柱、还原顶端的设计,然后继续搭建下面的部分后,又一次创新了顶部设计。
(第三次倒塌)站在远处看了看,重新调整顶端时,建筑第3次倒塌了。因为散落的积木打扰了周围小朋友的游戏,周围充斥着责备声。蕊蕊看着同伴着急的样子没有说话,同伴抱怨声结束了,蕊蕊开始收拾满地的积木。
我请蕊蕊到空旷的地方搭建,白衣女孩和蕊蕊把材料挪了位置。之后的游戏全由蕊蕊搭建、调整。完成后她再次站在远处看了看,然后指着告诉我:“老师,我搭完了。”
现场交流实录
蕊蕊告诉正在录像的我她搭建完了,然后“啦啦啦”地唱着。
我:你们搭的这个是什么?
蕊:滑梯呀。
蕊蕊指着她在作品继续介绍:这是挡雨的,这是上厕所的。
我指着她的作品:这是厕所?
蕊:也可以挡雨。
我:需要上厕所时在哪里进?
蕊指着南侧的小口子说:在这里进。
我:还有什么功能?
靖宇指着向北延伸的斜板说可以滑下来。我问两边也能滑下来吗?
蕊:这两边是楼梯,就是你可以从这两边走上来。
我指着半环问蕊蕊是什么?
蕊:这是写名字的。
我:我刚才听到你给你的作品取了一个名字,什么?
蕊:幼儿园滑梯。
蕊蕊又指着“厕所”(“乘凉”)位置的平面说可以当地板。
我:哦,在这上面站着玩?
蕊:还可以当跳跳床。
说完又示范了一遍。继续说可以跳舞。
我:可以当做舞台跳舞。
我指着空缺的位置问:这儿为什么还空了一块?
蕊:那是游泳池。
我很惊喜地笑着说:哦!原来是滑下来就跳进游泳池里了。哎呀,我好喜欢这这个地方啊。
蕊开心地不得了。她又拿了一块同伴的长板在最北侧比画着,这时收材料了。
我:蕊蕊,你又想搭什么?
蕊:这儿是睡觉的地方。
我:这次时间到了,下次你再搭吧。好吗?
蕊:好!
我:你搭的这个幼儿园滑梯真好玩,下次我还来看你的作品。
蕊蕊下次还会搭吗?
分析与反思
1.独立游戏向联合游戏的迈步。整个建筑由蕊蕊在白衣女孩的零星帮助下完成了搭建。虽然倒了三次,但并没有影响蕊蕊的兴趣。即使蕊蕊不同意白衣女孩的某些搭建想法,也只是亲自上手,没有拒绝同伴继续参与她的游戏中。
2.科学探究能力和专注的学习品质在探索游戏中得到发展。蕊蕊在还原建筑、创新设计调整顶部的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的学习品质;还可以看出蕊蕊每次去材料柜取材料,都是拿来就能用上,没有多拿的积木,做完一个步骤,下一个步骤她有了初步的计划,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难能可贵。
3.语言表达的顺序性。蕊蕊介绍自己的作品,先是后面部分、再是前面部分、接着是中间部分,然后又零星地补充看到的地方。
4.人际交往方面更加稳定和谐。蕊蕊的行为表现出对于作品她还是不能接受同伴的不同意见,语言上没有冲突,情绪上未发现很大起伏,肢体上也没粗鲁的敌对。
反思:1.引导幼儿按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的顺序来介绍自己的作品。2.蕊蕊的描述句式“这(那)是**,用来**的。”教师可以重复幼儿的话,同时梳理语句,引导幼儿丰富词句。
9月9日新的一周开始了。
游戏前我和蕊蕊聊天。
蕊:老师,你上次说要看我搭积木,你还看吗?
我:一定会看着你搭的。我记得你上次是时间到了但还有一个什么没搭建完,是什么?
蕊蕊想一会儿回答:房顶。
我:哦,那我一定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房顶。
游戏中还是蕊蕊和白衣女孩,这次蕊蕊依旧先用圆柱架高,顶部设计改为一块工字型积木上盖一块薄砖块木板。搭建过程中白衣女孩偶尔拿来一两块积木摆放,蕊蕊和之前一样不同意同伴摆放的位置,但会把同伴的积木接过来搭建在作品上,或用小手轻轻挡一下表示拒绝;同伴私自改动她的积木位置,她也会重新改回来,期间不动怒不指责。
蕊蕊的作品完成了,她又坐在作品前观察着,然后对我说:“老师,我搭完了。”
这次我邀请蕊蕊给全班小朋友介绍她的作品,她爽快答应了。
现场分享交流
我邀请了五六个对蕊蕊作品好奇、想听蕊蕊介绍的小朋友。
我:蕊蕊,你跟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
蕊:我要去游乐场,这里可以挡雨哦。
蕊蕊指着自己的作品说着,一个男孩说蕊蕊声音太小,听不见。
我:蕊蕊,小朋友说你声音太小了,你大一点让他听到好吗?
蕊蕊点点头,提高了声音。这次孩子们都听到了。借助现场的作品,蕊蕊一边指着一边继续讲解自己的作品,这次是从后向前讲的。讲述中用的最多的句式是“这里是**(做什么的)”或“这是**(名称)”。
一个男孩指着低层建筑问是什么。
蕊:这是房顶,可以挡雨。
男孩指着低层建筑物一侧的空隙问:这里面是干什么的?
蕊:这是游泳的。
我:这是一个室内游泳池,即使下雨也不会淋到。
男孩指着空隙说:但是,这个地方下雨的话,如果开着窗户会往里面进雨的。
我:蕊蕊,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蕊蕊没说话转身去拿材料。
我问男孩:所以,你觉得这个地方该怎么改造一下?
男孩:用砖头把它摞起来了,再用水泥和沙子把它固定下来才可以堵住呢。
蕊蕊拿着材料回来了,用拿来的两面方形木块直接堵住男孩认为会进雨的地方。
男孩指着围墙说:都堵住了就进不来,只能跳上去走了。
蕊蕊指着:爬楼梯呀。
我指着蕊蕊的作品说:来看看蕊蕊的设计,这是一个楼梯,从这里进来后再从下面这个门进来就到泳池了,两边是通着的。
蕊:这是门,可以随时这样打开的。
蕊蕊说着推了推木板。
之后孩子们又聊到了沙发问什么一个向前,两个向后,理由是“我家的沙发只向前坐”,也有小朋友反驳“我家沙发有向前坐的也有向后坐的”。男孩看到风吹的沙发后背板一直动,他给出的办法是用钉子钉住,还可以用胶水粘住。期间蕊蕊没有给出很多的解释,但在认真听着。
分析与反思(交流环节)
1.交流的环境。这次我只请对蕊蕊作品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留下和蕊蕊一起聊聊,但这六个孩子中有两个一直在又跑、又跳、又叫地玩着,全程没有参与到交流的环节。
2.同班级内不同的表达能力。
白衣女孩吐字清晰表达流畅,但她的提问即使我转达了蕊蕊,蕊蕊也没有回应,反倒是男孩给出了自己的猜想(椅子背晃动的问题),她的提问聚焦在交流当时的现象(沙发背晃动)一直没得到回应就一直问,直到男孩给出答案;
蕊蕊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尝试直接操作解决问题(漏雨问题)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男孩一直在提出疑问、猜想解决办法,而且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水泥和沙子堵住、砖、粘住、钉住)
另一个女孩安静听着,提问时声音很小需要我帮忙重复一遍,问题是在重复身边男孩或白衣女孩的疑问。
3.倾听的能力。整个过程除了那两孩子喊叫的嘈杂声音外,坐在一旁交流的孩子总是在插话,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我用手机录音当时的交流,但重复听时还是很困难的。
反思:
1.从语言领域分析,之前户外自主游戏后的表征主要以书面表达为主;现在的倾听交流不论是室内的视频重温还是户外现场表征都侧重口语表达能力。
个人思考:两种表征方式都是“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的一小部分。透过游戏中幼儿的语言、动作表达更能了解到幼儿的游戏兴趣与行为背后的需要。这里强调“共情”的重要。
2.表征环境中人的因素。游戏中男孩距离蕊蕊比较远,但并不影响游戏后他作为旁观者通过观察作品、倾听蕊蕊的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表述流畅、思路清晰。
个人思考:如果观察男孩的游戏,请他对全班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应该能起到推动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正向作用。
3.游戏主题。蕊蕊之前的游戏最后是想搭建“睡觉的地方”,这次的游戏前说“房顶”,游戏后我问她哪是房顶时她指着高层建筑的顶端说是房顶。后期重温视频,我发现蕊蕊的房顶搭建、调整的频率的确很高。
个人思考:蕊蕊游戏前说的“房顶”真的是她想要搭的吗?如果是,这个“房顶”是她对第一个游戏中的改造升级?
还是随口告诉我的?在我游戏后问及时,她给我一个答案?
不论怎样,可以看出蕊蕊的作品还是滑梯、游泳池,这个大的主题还是在持续的,是她近期的兴趣所在。
9月12日游戏前
我请蕊蕊看了手机上给她拍的游戏视频。蕊蕊很兴奋地说:“这不是我吗?!”
对9月9日的作品——
蕊:这是我搭的。
我:你搭的什么?
蕊:城堡。
对9月6日的作品——
蕊:这是我很久以前搭的。
我:搭的什么?
蕊:我忘了。
我:我记得你说的是幼儿园滑梯。
蕊:对对,是幼儿园滑梯。
对于今天的游戏的谈话——
我:你今天想搭什么?
蕊:我想搭个城堡,也是一个家。
这时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围在我们周围。我俩谈过后,蕊蕊跑向白衣女孩说:“我们一起玩吧。”白衣女孩答应了。还有两三个女孩主动找蕊蕊想要一起玩。蕊蕊也答应了。
她们真的会一起玩吗?玩搭建还是角色游戏?
游戏中
两个圆柱蕊蕊只拿到一个,另一个被粉衣服的女孩拿走,蕊蕊去要但没成功。室内喊着要和她一起玩的同伴已经在用运来的材料一边玩过家家一边搭建了。蕊蕊坐在一边看着,大约1分钟后,蕊蕊开始上手调整同伴搭建的作品,约4分钟后同伴都在一旁玩起了过家家了,蕊蕊又开始自己搭建。期间粉衣女孩来找蕊蕊,问:“我能加入你的游戏吗?”
蕊:行啊,但是你要把你的那个圆柱拿来。你的圆柱呢?
蕊蕊说着就看向粉衣女孩刚才搭建的位置,圆柱已经不在了。她起身去找,无功而返。粉衣女孩没有离开,而是在蕊蕊的作品旁边和她说话、拿材料,但蕊蕊只回应了她一句,3分钟后粉衣女孩也离开了。与此同时那些喊着要和蕊蕊一起玩的同伴都在一旁过家家。
约15分钟后,蕊蕊搭建完跑去加入了同伴的过家家。游戏时间到了,蕊蕊跑回来问我:“老师,我的收吗?”我想让她回活动室看着视频为小朋友介绍,就说:“拆了吧。”蕊蕊马上回应:“可是我不想拆。”听了孩子的话,我马上问:“你想给小朋友介绍吗?”蕊蕊点着头“嗯”了一声。于是我请蕊蕊把作品保留了下来,同时还有一旁的男孩(上次交流中的男孩)把作品保留下来。
游戏后
现场分享交流
蕊蕊这次介绍了的句式是同上次一样,还介绍了她的作品中有两部分是同伴的作品。幼儿之间交流时,请提问的孩子走到建筑物旁边指着自己疑问的或好奇的位置和蕊蕊交流。
蕊:我这个地方可以做饭也可以做电脑,这是放面包的,这是滑滑梯。还有这是马**做的西瓜,这是她(指着白衣女孩)做的平板。这是睡觉的地方,这是可以挡雨的,还可以游泳。那边还有椅子。好了,介绍完了。
我:对蕊蕊的这个作品,谁还有想问的?
哲:我感觉那个像滑滑梯。
蕊:对,这是滑滑梯!
恩:那个长方形和木板搭的像电视。
蕊:那就是电视。
淼:那个圆形的像一个桌子。
马:那是西瓜。
乐:这个小长条就跟给电视充电的一样。
蕊这时已经和另外的三个男孩在建筑上看到一个蜘蛛,转移了注意力,没有听到乐的话。过了四五秒的时间我重复乐的话,蕊蕊说:“是的,就是充电的。”我问:“是插排吗?”她说是的。
新:那个像烤面包的。
蕊:那是放面包的。
我:这个积木像一个烤面包的面包机,也像一个方面包的盒子。
诺:这个是放东西的。
蕊:这是称东西的。
我:这是一个称,可以称重,是吗?
蕊:是的。
我:我听你刚才还给自己的作品取了个什么名字?
蕊:大名是城堡,小名是小家。
这时现场嘈杂声渐渐多了,坐在地上的男孩子各玩各的,女孩子也交头接耳地聊着天。请女孩子们也坐下来听男孩的介绍。结果男孩才讲了30几秒,倾听的孩子们就都乱了,老师提醒也没起作用。坚持请男孩分享完。
蕊:我忘记,我还没拼完呢。
男孩:我也忘记了,我忘记搭一个厨房。
蕊:我忘记搭一个厨房、一个栏杆。
男孩:我忘记搭车了。
蕊:我也忘记搭车了。
我:今天你俩都忘记搭很多,明天把这些都搭上,别忘了。
下午蕊蕊的室内建构区,用拼插积木做了一个有厨房、车、围栏的“家”,当然还是有滑梯、游泳池等。
从蕊蕊的妈妈那里得知,妈妈给她报了游泳班,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带她去,但她确实是特别喜欢玩水;至于滑梯,妈妈说这学期是奶奶带她,晚上奶奶的小区里有个滑梯,孩子经常去玩。
分析与反思
1.表达的欲望。蕊蕊表达的欲望更强烈了,分享中可以立即回应同伴的提问,清晰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提问的孩子中,不乏有些平时话很少的孩子,这次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或看法。
2.学习品质与卷入水平。蕊蕊的工作状态依据《指南》中的学习品质分析 在学习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做事专注、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责任感两方面已初步具备了中班幼儿水平;对照卷入量表看,蕊蕊的卷入水平是比较高的。
近期观察推进反思总结
1.与幼儿交流时要尽量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讲给幼儿听;
2.集体交流分享时,倾听的常规有待培养,倾听的能力有待提升;
3.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来选择表征的方式;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鼓励不爱表达的幼儿大胆说。
编辑/初审:葛建雯
复审:林菲
终审: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