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普洱市思茅区第四小学一年级37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普洱民族团结丰碑广场,开展了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红色廉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思普革命历史,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开始,李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来到刻有“民族团结誓词”的石墙前,给同学们吟诵誓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中慢慢萌芽。
接着,同学们来到广场前,认真聆听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民族团结丰碑的历史背景:1950年8月,中共普洱地委、普洱专区行政公署组织动员全区少数民族代表35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亲身感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关怀和诚意,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代表们深受教育,群情激奋。观礼团代表返回普洱后,于1950年12月27日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大计。根据代表建议,大会按照佤族的风俗习惯,于1951年元旦,全区26个民族的48名代表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仪式,并立“民族团结丰碑”永久纪念。
最后,李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广场浮雕前,为同学们详细解读每一块浮雕的故事,这些浮雕无声的记载了那段各民族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历史。 站在它面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参与到了当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全区26个民族的48名代表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立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心跳和热血!
这些都是是解放初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有力物证,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地千秋宝鉴。值得新时代青少年们去传承其精神,汲取其力量。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普洱本地民族的灿烂文化,知道了民族团结丰碑背后的历史意义,让同学们懂得要爱护和珍视民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
摄影:朱亚玲 蔡依依
撰稿:朱亚玲
编辑:朱亚玲
审核:李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