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学生时期,每次专业课老师都会推荐很多书,加之很喜欢纸质书本拆封时惊喜和油墨味,这么多年也就买了不少书,但真正看完的却不多。《童年与社会》便是那时买的其中一本,此前只觉得枯燥又难懂,翻看了一半便扔到了一旁。直到今年暑期翻找旧物件时才又看见这本书,想着暑期的读书任务,便重新翻起了这本书。
《童年与社会》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由高丹妮和李妮翻译而来。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将人的成长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0-1岁)、儿童早期(1-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成年晚期(>50岁)。
第一眼便被书名吸引,“童年”与“社会”有什么关系?一个人的童年与这个社会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封面上还有整齐的两行字: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特定生命阶段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相遇引发的种种巧合。在工作的第六年,我好像懵懵懂懂的开始理解这句话了,年少初入社会的我总是觉得自己足够努力,足够认真,那些辛苦的回报都是自己理所应得的馈赠。直到这两年,我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给我的成就和收获提供了最富足的支持,我的那些看似自我努力的成长也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我”发生的碰撞,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塑造了我,当然,也塑造了每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童年和社会的产物,童年对我们的影响绝不亚于社会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共享时代共同的焦虑,同时婴儿期的恐惧也势必伴随我们一生。比如:婴儿对失去支撑和噪音的本能恐惧,会发展为对失去悉心照料的焦虑。
埃里克森说:“每一个成年人,无论他是追随者还是领导者,是集体成员还是精英,都曾经是个孩子,都曾经很渺小。渺小的感觉构成了一个人意识的基底。一个人的胜利会同这个渺小的基底抗衡,而失败会加固这个基底。诸如谁更大,谁可以做或不能做什么,以及对谁可以做什么等问题充满了成年人的内在生活,远超过其所理解的必要性。”
对于我们成年人,最大的恐惧或许不是外界的危险,而是自我的焦虑。焦虑长时间的懈怠状态会影响自我的思维,焦虑工作的负荷影响照顾宝宝的时间,焦虑家人的身体和未知的风险……对于恐惧,对象是明确的,感觉是强烈的,只要我们谨慎明智,就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但对于焦虑,对象是不明确的,感觉是弥漫性的,这种感觉就像黑夜独行时总感觉身后跟着一个身影,回头却什么都没有,这种莫名的焦虑才是我们最怕的。
埃里克森说,这种焦虑更多是来自婴儿期恐惧的残余。在反思自我的童年成长中,我好似更理解这种恐惧和未知的焦虑,继而也更有力量和自信在养育新的“童年”时所应该关注和警觉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童年的这种恐惧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心智的成长和成熟,超越自我。也需要在新生命遭遇恐惧时坚定的站在身边,用陪伴告诉他:我们爱他。
埃里克森的理论着实比较难理解,书中很多地方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一二,但他把社会地理文化引入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非常具有开创性,在理解“社会人”的基础上再去看儿童,就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也相信十年后再读这本书,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陶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