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评”一体化  助力师生双向奔赴

— 詹光平工作室参加自治区中学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培训纪实(二)

 

詹光平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9-02
阅读 21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人间九月,秋光为序,秋染凤城,携着一份情怀,怀着一腔热忱,为学习而来,为成长赋能。9月1日,9月2日自治区中学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培训班第二期培训正在深入进行中。

砥砺深耕—韩军老师讲座《一堂好课是如何产生的》


       9月1日上午,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好课是如何产生的》。韩军老师以《大堰河—我的保姆》《雷雨》为课例,从文本细读出发,用自己精细、精巧的设计充分说明文本细读和深研的重要性。正如韩老师所说一节好课没有标准,但一节好课的产生需要每位老师都有心、用心、细心、耐心去对待文本和学生。韩老师的讲座激励我们要特别重视文本细读,精进专业技能。

谋定共赴—周敏教授讲座《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转向》

      9月1号下午,我们一起聆听了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敏教授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讲座《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转向》。周教授从新高考看课改新趋势倡导用大单元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进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转型;从新高考看教育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生成对“教学评”一体化思考;从教学评内涵理解给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建议。正如周教授所说,语文是人性的、充满灵气的。语文老师要调动智慧因子和孩子们一起幸福地探寻语文的密妙。人生幸福时,正是故人来,大家见到老朋友周敏教授都倍感亲切和高兴,在沉浸式学习和积极互动中对教学评一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明向笃行—张良田教授讲座《命中率和成功率的提升之道》

       9月2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良田教授进行了实用而有效的有关教育研究课题的专题讲座《命中率和成功度的提升之道—谈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开题与结题》。张教授从课题研究的意义、实质、选择、申报、开题、结题方面说明课题研究的策略。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课题研究也往往迷雾隐隐,困难重重,张教授的讲座指导和实例结合,理论方法兼具,深入浅出,让我们受益匪浅。

共研成长—小组研修:高考题说题研讨

     9月2日下午,培训班各组进行高考题说题研讨,各组说题老师对2024年高考真题从试题溯源、试题解法、试题拓展、试题启示四个方面进行说题展示。

    

     詹光平工作室成员蔡玉鹤老师对2024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进行说题展示,蔡老师结合个人高考阅卷经历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由备考启示对高考备考进行建议。

      

         张良田教授和周敏教授对说题展示进行了点评。研究高考试题是高中老师的必修课,需要老师反复研读,潜心研究,从高考真题中发现高考命题方向和规律,理解高考命题新趋势新动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最后周敏教授就观课议课进行了专题讲座。周教授建议观课议课要确定课堂观察点,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量表开发进行研讨。周教授针对后期培训安排的观课议课环节,建议在具体实施中老师们要改变观课方式,确定维度深入观评。周教授有关观课维度的建议让我们对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知,且有效指导了我们在观课议课中拓宽深度。

成长感悟—我们的学习心得

          深入解读文本 注重真实体验

             詹光平名师工作室   蔡玉鹤 

        9月1号早上,我们聆听了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的《好课是如何出来的》。首先,韩军老师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讲课思路,韩老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接着,韩老师从六个角度分析了怎样深入挖掘这首诗歌内涵和情感。《雷雨》的解读分析,韩军老师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主要讲解了“周朴园”为何姓周,“周”字的含义,给“周”组词,“周”是实现,是应验等方面深入分析作者写这部作品的出发点。韩老师深入研究文本的思路震撼人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月1日下午,我们聆听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敏老师的《培训方案解读》和讲座《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转向》。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讲的故事:一个明眼人给盲人讲白色是什么样的。学员们踊跃发言,从学情角度,从教师角度,从教学评一体化角度来分析解答故事的内涵,最后周老师总结:光听别人讲,代替不了别人的真实体验。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之路上的诸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们分享他们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经验和知识,然而,这仅仅是二手的感悟。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来自于学生们亲身的体验。就如同阅读一本精彩的书籍,听别人讲述其中的故事远不如自己亲自去翻阅、去品味来得深刻。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更要为他们创造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团队合作的力量,在阅读后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只有当学生们亲自去尝试、去探索、去犯错、去反思,他们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勇敢地迈出脚步,去拥抱丰富多彩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细读深研    优化设计              

            詹光平工作室  卜娟 

     九月新启,国培第二天,依然大有收获。韩军老师的《好课是如何产生的》讲座从自己的两节课例入手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更启人心扉,引发思考。  

      正如韩老师所说好课没有标准,但韩老师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告诉我们好课产生的必备条件有:细读深研文本要先行。作为语文老师对于文本要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细读,文中一字一句必然需要深入教师的心,也应该有对文本的合理分析、解读、心得以及文本的内在逻辑,从而达到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主客体统一。就如韩军老师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诵读环节:深情文字需要深情歌吟,韩军老师以声传情,饱含深情,将文字的形象都在诵读中外化,且不说老师是否擅长诵读,但最朴素最深情的诵读是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还有对于诗歌“紫色灵魂”的讨论,不仅老师设计精巧,也凸显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研究。  

       上好课是每个老师的心之所向。好课产生的前提必须是立足文本,细读深研文本,然后智慧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师生智慧因子共生,总能见真实、扎实、丰实的课堂。

             说题解惑   问道高考

                   詹光平工作室  黄艳萍      

      9月2日下午,在周敏老师的安排下,培训班所有人聆听了一场关于高考试题说题的视听盛宴。六个工作室的优秀代表教师,对2024年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展开了精彩的高考试题说题活动。很明显感受到,所有参与的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结合全国高考的命题导向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立足于学情和考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老师们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精准说题,挖掘出了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出了每一道高考真题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准了高考试题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本次的高考试题说题不仅是一场教学能力的展示,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交流。

      就今天的说题比赛,也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感想。第一:说高考试题的目的是什么?说题的目的是通过过去、现在看未来。未来往哪里走,才是说题的核心意义。所以说题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2025年的备考方向和备考措施、备考注意事项上。第二:试题拓展往哪里拓以及拓展什么?高考试题不是一道题和一道题的分割,也不是一套试卷和一套试卷的独立隔阂。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同一年所有地方的高考试题,近五年一个序列的高考试题都有紧密而清晰的联系,所以拓展的方向和对象应该是同类的试题,扩大时空的角度去在考过的试题上做关联,以期找到命题规律和备考方向及方法。第三:在做试题的解析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答案形成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试题的答案逆推得到答案的思维过程,也可以根据试题的设问和知识点的积累,推导出答题的思维。         

     总之,说题既要以现在导向未来,还要注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策略》听后感

          詹光平名师工作室  马德宝

     聆听了关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策略》的讲座之后,我深感受益。这场讲座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也给了我在今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时的明确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讲座中,主讲人张良田教授强调了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选题的重要性。他提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往往来自于对教育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这让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留意身边可能出现的研究问题,是形成高质量研究课题的第一步。

      讲座中还提到了研究课题申报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综述的撰写、研究方法的选择、预算计划的编制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申报成功的关键,而我却过去往往忽视这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它不仅能帮助我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能帮助我定位自己的研究并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主讲人强调了研究方案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一个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能为研究提供清晰的路径。而创新点则是申报成功的重要加分项,需要我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勇于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我还学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课题申报,例如前期的小规模试验、相关项目的经验交流以及寻找合作者等。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的可行性,还可以在申报过程中增加材料的说服力。

      听完这场讲座,我深感申报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策略性的执行。我将根据讲座中的建议,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认真准备每一个申报环节,以期在未来的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中取得成功。

师道远而学无涯,每天学习都见不同风景,培训中孜孜以求,成长中行而不辍,聚焦“教学评”一体化,师生双向奔赴,为向上成长赋能,为深耕前行蓄力。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和弦共鸣,终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贡献力量。

——END——

撰稿:卜娟

初核:秦元春

审核:詹光平

阅读 21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