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七号楼的故事》开篇之际
北方的八月,蝉鸣鸟叫,天气依久炎热,从教室后面的大玻璃窗向外望去,一派绿意盎然,让人顿时心生喜悦。
让人喜悦的除了这绿色,还有窗户边桌上那厚厚的两本《七号楼的故事》。
坐下来静静地读这本书。《七号楼的故事》诞生于从三校合并之时,到2024届高三学生毕业,整整走过了一年的风雨。我们以时间为轴,从酷暑炎热的初次相逢,到大雪纷飞奋战冬三月,从百花吐蕊进行高考冲刺动员大会,到六月决胜高考。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再加上那一帧帧视频,每一个亲身经历那段岁月的人,都会被这猝不及防的回忆击中,心中荡起无数涟漪。
那些彼时拼搏的少年,在远离了弥漫硝烟的考场后,看着曾经自己稚嫩的脸庞,想起无数个为梦想拼搏的日日夜夜,是否会被自己感动?是否想给曾经努力的自己鼓掌?那些为你们保驾护航的老师,在尘埃落定的时刻,看着大家的最后归宿,想起陪伴着我们走过的日日夜夜,是否会为你们感到骄傲?那些流过的泪,滴过的汗,熬过的夜,经历的委屈,其中的艰辛,终于可以在金榜题名时笑着回忆。
掩卷深思,《七号楼的故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一年时间,三百天,将近八百页的创作,一帧帧照片,一段段文字,情真意切,满怀深情。他是谁,有着怎样的初心与期许,又有着怎样的耐心与细致,记录着这点点滴滴?那个面对所有高三教室安静的坐着,脑子里绝对是教育教学的千头万绪的独自坐在台阶上的身影给了我答案!他正是《七号楼的故事》的创作者——高三年级韩玉翔主任。
我们没有上前打扰,通过短信表达了自己对新一季《七号楼的故事》的一些想法,同时向他请教心中的那些好奇。
我们以前和韩主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尚无任何思想的交流,对于突然的短信请教,内心也觉得稍显冒失,根本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写的不错,很有想法,不谋而合。本来这个暑假一直在思考着今年的方向,着重从班主任、任课老师多年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育人故事去创作,让老师们的微小故事变得更有意义,更加体现我们的教育情怀。我整理好内容发给你。”
这是让我们很受鼓舞的,原来我们那些思考,早在他的酝酿之中。其实,就凭这一条回复,我们甚至不需要他再提供更多内容,就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七号楼的故事》。
我们经常惊叹于有的老师为什么会对教育有那么高的认知,他们的创意怎么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都在于情怀,有情怀就会投入真情,有真情就会热爱。因为热爱,扑身教育事业,在无数的思考中产生灵感,然后不辞辛劳地将灵感付诸实践。
优秀的老师大抵都是如此。
韩主任很快就给我们发来了自己对于《七号楼的故事》的创作初心。一是三校合并,文化融合挑战巨大。二是七号楼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文化,也是传承高三的精神,这对后来都是珍贵的财富。
至于坚持创作的苦,他倒是一句没提,只是又给我们发了他藏在备忘录中的一封信,那是他在学生毕业之际写的《愿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一名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无数的深情就都藏在这个题目之中。
我们为这种深情而深深感动。
时光向前,无数的记忆都成过往。如今,七号楼又迎来新的高三,一群拥有同频热爱的教师会聚高三,《七号楼的故事》将坚守情怀,守正创新,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启新的篇章。
如果说第一季《七号楼的故事》是高三全年工作的行动指南,那么新一季将寻求从班级、教师、学生、家长身上的真实故事出发,力图用最真挚的文笔、最真切的情感,去诉说各种细小的感动,成长的故事,传承文化,弘扬正能量,打造有温度的教育。
我们会走进班级,深入了解班级的现状。为什么这个班级的学生很团结?为什么那个班级家校关系很和谐?为什么有的班级学习永争第一?为什么有的班级会有一种班风在涌动?
我们会走进老师,听听老师的内心,问他们对于学生的期待与要求。大爱无言,他们中有很多人长期习惯于在讲台上无私奉献,却很少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付出。其实,让家长和学生认识老师、读懂老师,能有效地避免隔阂,产生真正的家校合作。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真正的家长、老师配合默契。
我们更会走进学生,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与过往相比,没有两届完全相同的学生。与现在相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如何获得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愿意在老师面前敞开心扉,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的个人魅力确实是打开师生沟通的关键,但个人魅力不尽相同,学生与自己的老师不会都恰好适配。如果通过《七号楼的故事》能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这将极大提升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期待自己写出的《七号楼的故事》能帮助教师以全新的方式审视并悦纳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能帮助学生坚定走一条向上攀登的路,能帮助家长共享学生成长的温暖与感动。
怀着这样的期待,七号楼的故事即将再次开篇。愿我们带着真诚和善良,寻找、发现、发扬光大,为高三年级实现以文化人提供自己的力量。
《七号楼的故事》第二季,我们从此刻开始。
图文:陈怡龙、刘亚伟
校对:马晓炎、郭涛涛
审核:韩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