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扎染初体验

初2022级1班侯沛希暑期社会实践


HPX
阅读 154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渊源

白族扎染技艺是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白族扎染工艺特征

白族扎染在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白族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

     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三)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2016年9月6--14日期间,在纽约百老汇大道和44街路口,“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巨型大屏幕播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15秒宣传片中,代表着白族扎染技艺的由张肇达与“妈妈制造”的白族、彝族妈妈们,以纯植物染料联名创作的具有东方符号的公益产品——全手工扎染围巾在宣传片中被展示。

亲身体验白族扎染

第一步:扎结

第二步:染布

第三步:洗布

第四步:晾晒

穿上自己扎染的裙子,超级开心!

       通过本次扎染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扎染的相关知识和技艺,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

       首先是对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工艺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扎染的繁琐和细致,更加理解了扎染工艺的独特之处和难度之处。

       其次,通过参观一些扎染作坊和大师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扎染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积累和不断磨砺的技艺。扎染大师的作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细,还融入了很多文化元素和创新设计。这让我明白了扎染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对手工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扎染社会实践,我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扎染作为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手工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阅读 154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