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写一篇观察动物或植物的观察日志。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中,这个单元主要以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书本中只研究了一种动物——蚕的生命周期,它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卵生的昆虫,那么其他卵生的动物跟它一样吗?比如:鸡、青蛙。
青蛙作为一种卵生动物,观察它在生活中可操作性强,幼年在水中生活的两栖类动物,很具有典型性;与蚕比较,从课内到课外,从昆虫类到两栖类,二者存在生活环境和物种差异明显,这样可以很好地丰富和补充对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认识。而青蛙的幼年则是蝌蚪,所以暑期我打算观察认识从蝌蚪到成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小小逗号水中游,细细尾,大大头,浑身发黑滑溜溜”。一提起小蝌蚪,映入我脑海的就是它那小巧玲珑的身形和机灵可爱的呆萌形象。
通过资料查询知道:
从青蛙的受精卵孵出蝌蚪到发育成四条腿的幼蛙大约经历2个月。青蛙一生分为:
一、生命的起源——受精卵
二、生命的初始阶段——蝌蚪
三、生命的转折点——变态发育
四、生命的成熟——成蛙
“你好呀!小蝌蚪”
6月28日
妈妈从网上买了迷你小蝌蚪。刚出生的小蝌蚪很小,灰褐色的身体,椭圆形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像“胖头”的小鱼。我们给小蝌蚪按了一个“家”,刚放进去的小蝌蚪,像极了一个懵懂的孩子,对方形盒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这里游游,那里逛逛。给他量了量身长,小的蝌蚪只有4毫米长,稍微有些水波,他就跟着水波一起走了,毫无自己的运动能力。
我上百度对蝌蚪的知识作了一个详细的了解,通过百度查询我知道了:蝌蚪,它是动物从水到陆演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在家族传承和延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具有“水陆传承者”之称。蝌蚪在两栖动物的分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分类依据,依据不同外部形态特征可以将蝌蚪归为不同种类。蝌蚪的外部特征包括了眼、尾肌、出水孔、肛、鼻孔、身体、背鳍、腹鳍、后肢芽、口部结构等。
小小蝌蚪不“吃饭”
第二天找来了水芙蓉给小蝌蚪的“家”布置了一方,当心一天没吃东西的小蝌蚪饿着,给它喂了面包屑,观察了许久他们都没有吃。我咨询妈妈小小蝌蚪不“吃饭”的原因,妈妈也不是很清楚,让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原来由于蝌蚪孵出不久,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它们靠头下的吸盘,吸附在水草上。慢慢的头两侧发育外鳃,有了呼吸功能。
发现蝌蚪的粪便
6月30日
又过去了一天,我观察到了黑色椭圆的颗粒排泄物,像芝麻但比芝麻还小。我们分析应该得是大一些蝌蚪的粪便。
探究小蝌蚪喜欢吃的食物
7月3日
一天观察小蝌蚪大小没有明显变化,水里的泥巴和一些杂质沉到了水底,水质看过去变清了。决定探究一下小蝌蚪喜欢吃的食物,准备了小青菜叶、面包屑、米饭、小草、鱼食,记录表。
通过观察发现小蝌蚪爱吃小鱼食、小青菜叶、面包屑,不爱吃米饭,不吃草。
小蝌蚪死了
7月10日
3天没见小蝌蚪,突然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小蝌蚪不知什么原因都死了,只有一只幸存者。带着许多疑问,在爸妈的帮助下查询了许多资料:蝌蚪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0到30度,要有适当的光照,食物投放要合适,吃太多会撑死,水质要清洁,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蝌蚪排泄物,自来水要晒过太阳后再用。分析我们蝌蚪死亡原因可能是:水质太脏了,使用自来水且从未晒过太阳。虽然养死了蝌蚪,但是也学到了养蝌蚪的知识。
小蝌蚪长出脚了
7月13日
于是再买了一批小蝌蚪,这批买的小蝌蚪比较大,在家养了2天我捉了一只小蝌蚪,让它在我手掌上跳,并仔细观察,忽然发现小蝌蚪腹部的两侧都有个东西一动一动的,我惊奇地把它翻过来看,在长前腿的地方各有个小黑点,并有点突起。我用牙签碰一碰两个突起,竟动了起来,看上去好象一个被布袋蒙住的人在奋力挣脱布袋。这会不会就是它的前腿?我正思考着,原先小蝌蚪腹部的黑点处冒出一个小东西,我很快反应过来,没错!那就是小蝌蚪的前腿呀!加上尾巴身体大约4.5厘米。眼睛也渐渐变凸起。
有了四条腿
7月24日
过了一个多星期,小蝌蚪的后腿慢慢有力气了,在原来鰓的地方长出了前腿,身体也变长了,眼睛变得更突出了,可以短暂的脱离水里生活。这个淘气的“小精灵”,长着四条脚又有一条长尾巴,在荷叶上跟我们捉迷藏呢。
小蝌蚪变青蛙了
8月1日
经过10来天的蜕变,小蝌蚪的尾巴没了变成一只小青蛙。小青蛙一共有18根手指头,每个前肢上各有4根指头,每个后肢上各有5根指头。额头上一双大大的眼睛仿佛在说话:“我已经长大了”。
瞧!它要“登陆”了。这是蝌蚪在宣示自己的成长与脱变,这是青蛙在宣示自己的弹跳力与生命力。我的新朋友它长大了,它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自由,拍完照后它便欢快的蹦到田野里去了。
经过饲养、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我知道了青蛙是有蝌蚪变态发育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