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摄于云南。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为纪念滇西抗战关键性松山战役而建,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这次战役,中国远征军以伤亡7773人代价,历时95天,全歼日军1288人。
中国远征军雕像群,由12个方阵402座雕像,按1:1.2比例塑成。广东佛山雕塑家李春华制作捐赠。
夏装方阵,有51座士兵雕像,夏装比较单薄,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装备主要是美式和英式。
娃娃兵方阵由21座小兵雕像组成。
娃娃兵形象、身上装备,以一张真实历史老照片为蓝本。照片是美军记者在1942年远征军入缅时,于滇缅公路边拍摄的。远征军小兵名叫李占红(音),贵州人,当时只有13岁。
驻印军方阵,由两座将军雕像,58座士兵雕像组成。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全副美式装备,总指挥为史迪威,副总指挥为罗卓英,后由郑洞国接替。驻印军为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赫赫战功。
约瑟夫·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
孙立人(1900 -1990),安徽人,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反攻缅北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之一。
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组成。士兵手里的武器是驳壳枪,由德国研制,中国仿制,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
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士兵操作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
女兵方阵,由18座女兵雕像组成。女兵主要承担通信、医护任务。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4万多人部队退入野人山,在走出野人山的几千人中,女兵活下来的只有1名。
战车方阵,由两辆美国威利斯吉普车雕像组成。威利斯吉普车四轮驱动、速度快、自重轻,广泛配备于滇西作战的远征军部队。
盟军方阵,由18座盟军雕像组成。空中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驼峰航线”,地面美军顾问团,美国盟友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老兵方阵,由28座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雕像以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中国远征军老兵为原型塑造,代表了所有当时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2013年9月3日,13名抗战老兵在自己的雕像前合影。
战马方阵由10匹膘肥体壮的战马组成。
将军方阵,根据当时能征集到的20位远征军将领照片雕塑组成。他们是: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杜聿明、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廖耀湘、第6军军长甘丽初、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76师第228团团长段国杰、驻印军第50师副师长杨温、第66军军长张轸、第11集团军续任司令黄杰、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第2军军长王凌云、第71军军长钟彬、第2军副军长钟松、第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第8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第53军军长周福成、第54军军长阙汉骞。
松山战役纪念碑。
松山战役遗址,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七个高地上,游客仅可沿栈道参观以子高地为中心分布的战场遗迹。
松山观景台向东望,当年敌我双方隔江对峙战场态势一目了然,远处江湾上是滇缅公路交通咽喉惠通桥。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到,只感觉地势险要。
道人坪子,松山主峰子高地下侧一小块高山台地,距子高地120米,日军曾将其作为关山阵地日常训练场所。1944年8月远征军反攻收复该地后,将其作为仰攻松山主峰的前沿指挥所和兵力集结地。
松山阵地战壕约有12600米,其中日军战壕约11000米,远征军战壕约1600米。
日军四通八达的工事网,由近二千名劳工昼夜施工,历时两年完成。日军曾狂言:“中国军队不牺性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日军多联体堡垒,由多个可单独作战的地下堡垒纵向布设而成。当前一个堡垒遭攻击时,后一个堡垒保持静默;当前一个暗堡被攻破时,后一个暗堡立即开火,曾给我反攻部队造成许多重大伤亡。
日军掩体,上盖直径20-30厘米树干若干层,及一公尺以上积土。远征军进攻时用火炮覆盖,炮火一停,日军便像老鼠一般从掩体里钻出来。
远征军迫击炮发射坑。
神秘的远征军信件。1944年松山战役结束后,八0八村民杨仲和在滚龙坡一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件内容语言别扭,似乎是用某种暗语写成:
“杨柳修枝自明!!!四海以出山!!!牡丹以下山!!!梅花为首!!!!!玉碑为记!!!!!!龙以联材星锁打开心血泊!!!!!!星锁打开肝肠断!!!!!!八月中秋老地名!!!!!!山华化为一江!!!!!!一笔写三篇!!!!!!一字认三年,惠土太平定坤乾!!!!!!!!!”
落款处写“烦至XX 假的真不得 真的假不了”及“无名无姓无代号”、三个“A”叠写及“AK14646令”等字样。
是家信?是密函?还是情报:七十多年来没有人能解读。
日军主峰子高地主堡,深入地下,大致相当于把三层楼埋于山体中,被覆层多达7层,直径22厘米圆木、钢板、积土被覆层厚度达到12.6米,飞机炸弹及轻重炮弹都破坏不了。这样的主堡在松山阵地共有7个。
日军主堡入口,一般在作战壕内则,挖个地洞,距主堡十多米,洞口宽度90厘米,需弯腰进入。
远征军反攻松山主峰爆破坑道。远征军第八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在飞机、大炮轰击和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道人坪子开挖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爆破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直达敌堡之下,填塞TNT炸药120箱,共3吨,将其最终摧毁。
松山主峰爆破两个落坑,主堡内75名日军士兵,爆破后四人震昏被俘,其余全部被炸死。
肉博山战场遗址。远征军攻占松山主峰后,日军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远征军将士与敌展开近战肉搏,最终守住阵地。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死在一起的士兵战壕里就有62对,阵地上人体碎片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因此后人将此山称为“肉搏山”。
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
弹痕累累的见证树,这棵百年古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当时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位于滇缅公路六百公里处,是联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1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
1942年,日寇进犯滇西,为阻挡日寇进犯,守桥国军将桥梁炸断,将日寇阻挡于河对岸。1944年5月滇西反攻开始,该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1974年惠通桥下游400米处建成红旗桥,惠通桥停止了使用,成为滇西抗战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