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月阳春天,读书好时节

创建于2020-03-26 阅读304

打败的是弱者,不败的是我们!新冠虽然肆虐,许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组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却依然如火如荼。

黑玲老师说:宅家的日子,又一次拿出《苏东坡传》细细读来,每一次读总是有不同的感受!想起东坡,就好像想起一个朋友。他让你敬慕而又快乐,他有满肚子博学,偶尔小小的促狭不失可爱。他尊重女性,真心实意地欣赏她们,用美丽的诗句吟诵她们。他很少悲叹自己的不幸,相反,他总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美食、乐趣。什么事情,经过他的点染,便觉得新奇有趣,翻出一层新意思出来。是他,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奠定了西湖的审美地位;是他,写如何把猪肉做的鲜美,至今人们还按照他的法子烧“东坡肉”;是他,来到岭南这样的地方,还能够发掘它的好处,在那里买田置舍,还说“不辞长作岭南人。”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中华文明灿灿星河,才子更是多如星斗,吾不爱才子,却独爱东坡。

   最后和大家分享“东坡睡眠法”和“东坡瑜伽”:

1.东坡睡眠法: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亳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2.东坡瑜伽法:练习瑜伽的全部努力,在努力少思索,以至于一无所思。最后这

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

于ー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

使思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点,使专心于ー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境界。

宅家的日子,希望可以帮助到失眠缺乏锻炼的人们!

王麟老师说:这本书由十二封信组成。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会不自觉地引起人的思考。信中很多话读来,都感觉浅显易懂,但结合了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的含义。

朱先生谈读书,便说出积少成多的道理,然后在列举出忙人们抽空读书的例子。增长学问,不进则退。读书的兴趣需在青年时养成的好。读书要选择,因为因人而异,不能全靠指导,要自己探索。如何读书,只提了两点: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见解。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十二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自己的感悟:眼光要深沉,从根本上做功夫…… 

李会娟老师说:

一、信仰

《文化苦旅》一书中,我读到了两处关于信仰的话题。

一处是在《信客》一文中,信客说:“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了,男人的家两头都点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总得有人帮他们跑跑腿,尽管两头不讨好。”我想这是信客的情怀。

一处是《都江堰》一文中写到:中国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李冰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接力钻研记载,他总结出治水的三字经,八字箴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我想这是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的情怀。

有了信仰,李冰建造了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儒雅。有了他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初中入川的千古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他抗日时的中国才有一些一个比较稳当的后方

我也读出在信仰行进的路中,一定要谨慎,方能成大事。因为一条窄窄的红绸带,让信客万劫不复,因为信客有信客的规矩,逾越一一步就不可弥补。天下没有疑点,只要一心一起就是铁板钉钉。撇不清就是事实,撇不清就是罪证。

二、关于人文与生态

《我的山河》中写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恒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给予的生存许诺。很多年前,余秋雨在一本书中表述过一个观点,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灾难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底线,一场天降的自然灾害从根子上否决了人为的政治灾害,那么我想,结束香港暴行的是武汉疫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输输也是路,这是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 

三、关于人生

《沙原影泉》中,作者来到了沙漠,路途不识,究竟该怎么走?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了拿走,只能用自己的脚走,去走一条线路。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与他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的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张园园老师说: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这个月,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读罢《陶行知教育学》,获益匪浅。

  王军老师说:《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讲中,余教授主要讲解了四个问题:一是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二是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三是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四是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时,提到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应该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而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就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讲解第二个问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使学生变爱学习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等等;使教师观念变了,角色变了;使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的方式时,书中首先介绍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1、三维目标的割裂;2、教学内容的泛化;3、教学活动的外化;4、教学层次的低下;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因此提出了五个对策,1、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楚,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注重学科特色(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4、提高教学的层次(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生的前面,要着重于最近发展区)。5、预设跟生成要统一。    在讲解第四个问题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中,把教学及其改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其次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最后要从有效走向高质教学(优质、高效、高境界)。书中从两个维度分析考察优质教学。一个是学的维度,一个是教的维度。学的维度就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是优质学习,从五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维度就是从教师的维

张艳丽老师说:读了《小学名师课堂》我体会到所有的名师都是研究型的学者,他们的教学思路开阔,他们不会“唯教材而教教材”,他们总会以一篇课文来带动同题材的多篇文章,虞老也是如此,他给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同题多篇,借题延伸,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虞老师在这里教授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他更想让中国几十年深厚的文化根基,通过他的课堂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让孩子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的祖国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优美、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享用不尽,从而更加热爱祖文化,更加崇敬自己的祖国。教师不仅会授业、解惑,教师还承载着“传道”的重任,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才受人尊重。虞大明老师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愧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全国名师。

孙亚珂老师说:利用宅在家的机会再一次细细读完《成长,请带上这封信》。这是一本值得向父母们推荐的好书,是由安妮宝贝、白岩松、毕飞宇、韩寒、于丹、张泉灵等30位名人倾心写下的亲子家书集。这30位名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文学界、政界、还有商界。无论他们从事哪种行业,告诉我们的都是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们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是孩子们未来的领路人。

“记得要活得精彩,活得认真,跟自己比。愿你过上我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需要耐心,不是等待成功,是习惯平淡;需要宽容,不是放弃自我,是让自我更有弹性;需要善良,不是用来标榜自己,是借此让自己获得幸福”……书中经典话语比比皆是。

    合上书卷,我感慨良多。如今,一提起子女的教育,中国的父母就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要上各种培优班,要上钢琴、绘画、唱歌等兴趣课,比大人还忙碌。更有无数家长挤破头想要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就是希望孩子最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或者出国读书,说白了也就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与此同时,各种培训课程、学区房、留学的价格正在不断飙升。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可以说是疲于奔命。

    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成长”。其实,书中每个作者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就像于丹,她教孩子什么是规则;而韩寒则告诉女儿小野,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也不能用好坏去形容,更多的是要有一颗包容感恩的心……虽然书中集中了名人们的“教子语录”,但我却认为,“宝贝儿我对你没要求,我就希望你健康快乐”才是对孩子最难也是最大的要求。

    末了,特别喜欢张泉灵老师在《大大的世界》中给儿子的一段话:小时候,我总以为父母们会盼着孩子快快长大。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多希望时光停留,你长得慢点再慢点……这是为人父母的心声。

张楷雯老师说:

一、如何才能具备学者的资格?

拥有对学术的内在志向。

拥有热情是灵感的前提。热情会是想法和灵感在工作中不期而至。

科学家和艺术家想象方向不同,却有共同的迷狂和灵感。

因此,对学术的内在志向只有那些有个性的,即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发自内心地献 

身科学的人才具备。

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师不应该是领袖。

在讲台上我们只能处在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我们只分析和事实陈述,教授学问和方法,而并不做年轻人的顾问并借此兜售自己的世界观和政治意见。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民主”地思考,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


 孙亚琦老师说:

   今年对唐诗、宋词特别感兴趣,大概是中国的经典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和嘉宾口吐莲花让我歆羡。也大概由于在准备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深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决。所以,就想读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好好补给缺失的营养。研读古诗文教学的策略,以便给学生们更多的受益。

首先从《宋词三百首》读起,其一是这本书的装帧特别美,字体、纸张还有百余幅精美的插图,都深深吸引着我。其二是,词读起来少了严格的格律、平仄,读起来更轻松。

翻开书本,透过至真至纯、如梦如幻的宋词,犹如置身千年前繁花似锦、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之中,抚琴、调香、赏花、听风、采菊、交友、把酒问青天……触摸千年前才子佳人内心的温度,听他们浅唱低吟和我们共鸣的情感,蓦然间淡然了。在读词、赏画间,不知不觉提升了精神境界和美学趣味。

提起宋词,绕不过的柳永、李清照,他们那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触人心扉,他们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经典词句,读了便忘不掉。所以最先翻阅了这两个词人的词。在读词的过程中,感悟到,最打动人的、最能被历史保留下来的作品,都是包含着最真的情。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从“真”出发,抒发真实的情感,描写真实的故事、场景。而词法都是装潢。

起初读的宋词,大多写离愁别绪、思念佳人,情感艳丽,细腻委婉。而读到苏轼,视野一下开阔,既有情感真挚怀人的深情,还有豁达生活的乐观,更有趣味生活的情趣,境界一下子变高。之前知道苏轼,知道他是一个乐观、豪放的人,单是一个印象。而今,一首一首地读去,一句一句地去品他发自内心的词句,联系他的生活经历,更觉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着立体情感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多情的宋代词人中,他还通过一首《江城子》让我认识到了一个长情的、有情有义的苏轼。这便是阅读旅程最美的遇见!

结合宋词和《清明上河图》,更可见北宋的经济发达,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特别是坊、市无界限,开夜市,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也空前开放,这都为宋词的发达提供了条件。可是,军队的疏于管理,造成北宋的积贫积弱,最终亡国。

在文化中,去走进一个朝代,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文人的世界,在体验他们喜怒哀乐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一种新的理解。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张改花老师说:三月份,我又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一书,继上次读蒋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之后,我又一次见识到了蒋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专业和深度。如何和孩子“聊书”?从“聊书”的必要性、如何选择要聊的书、一次完整“聊书”的大概样子、“聊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可掌握的、“聊书”的方法、“聊书”与群文阅读的关系,到具体的“聊书”课例,蒋老师在书中做了详尽具体的介绍。看过之后,我才发现老师想让所教的孩子爱上阅读,需要做的工作可以系统、细致到如此地步。

其中,蒋老师关于“聊书”及阅读的一些指导让我感触很深。由“聊”爱上书。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作为教师,我也总是试图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我建立图书角、开发奖励制度、布置阅读任务、办读书交流会……但是我从未想过孩子与我分享好书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交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如蒋老师书中所说“无聊不成书”,有了话题,阅读就不再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瞬间阅读这件事变得轻松了。坚持有话题,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必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刺激。

申晓华老师说: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作为老师没有深刻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是想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更想庞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雕塑一样失去原有的活泼可爱。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尤桂珍老师说:第一次听闻《山海经》,是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查阅资料,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而鲁迅先生则认为“巫觋、方士之书”。带有神秘感色彩的《山海经》就这样吸引住了我,便有个愿望希望能细细品品这部书,探探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奇书。这个漫长的寒假终于让我得偿所愿,每晚夜深人静时翻几页《山海经》成了瘾。

        这部博大精深、被称作千古奇书的著作,其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开流传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年。本书产生的时代并不在洪荒,因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数量多达3万余字,而且用字简洁准确,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即有什么说什么。《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一是因为在3.1万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二是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书中的插图上。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的《山海经》尚有图。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的说明。如《大荒东经》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海外西经》:“开明兽……东向立昆仑上”,等等。可惜这些图并没有流传下来。但《山海经》有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阅读 3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