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杨家窑学校全体教师用读书丰盈暑期生活,以读书分享奏响新学期的序章。
读书分享像一扇窗户,让理论与知识得以流通,让思考与感悟产生共鸣。本次读书分享展示活动共进行一天,全校所有教师参加,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分享,互相学习。
上午分三个组进行读书分享
幼儿园组
田芳老师《不抱怨的世界》 希望我们的生活中能始终做到不为情绪所左右,从自己做起不抱怨不影响他人,然后再做到不被他人抱怨影响。 愿我们始终做一个这样的人—理智、轻松、淡定、努力,还有不抱怨的人。
王光英老师《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是一种发乎内心的关注,表达的是一种无言的陪伴,能开辟出新的精神发展领域。在教育的世界里,“看见”也是一种生产力。
宋钰老师《做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穆旋老师分享的《教师的语言力》是一本深入探讨教育领域中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这一强大工具来影响学生、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师生沟通与理解的书籍。这本书不仅强调了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具体提供了多种实用策略和技巧,帮助教师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
李文新老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为所有学生付出的发奋而感到骄傲,我为自己在教学上的专业取得进步和成绩感到快乐,我为学校的发展成长壮大感到高兴,这三种味道儿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词幸福。我要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马学芳老师《爱和自由》心向阳光,自由飞翔,爱是肥沃的土壤、是根基、是阳光。爱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自由是自我发挥、自由空间。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小学组
张东颖老师分享《教育的目的》。书中写到“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盛文燕老师 分《微习惯》,这本书提出微习惯的理论:小的每天重复微不足道积极的行为,它能够在时间的积累下,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让你的人生开挂。
落文艳《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书中,每个案例都有独特的触角,给我们再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及场景,案例后面的评析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当读到《点燃信念》,我明白了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发光,“教育和教学的全部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的成功的乐趣。”当读到《晒干的金鱼》,我深刻懂得知识离不开实践,孩子的主动实践更可贵,要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让孩子主动发展。我们的责任做一张强有力的弓,把每个孩子送上美好的前程。
翟杰老师分享《给教师的建议》。她认为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要用心研读,你会发现,在教学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些建议与思考,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推敲。
杨华老师分享《做温暖的教育者》。她的读书感悟: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不遗弃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起成长的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精彩的童年。
魏春秋老师分享《苏东坡传》。读完此书,她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苏轼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坚定的人道主义者。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坚韧,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这本传记会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光发热,为后人提供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王欣琦老师分享《优秀班主任悄悄在做的班级管理创意》。教育学生是慢的艺术,是守望的艺术,亦是“看见”的艺术,在这一路途中,教师要不断修行。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既要珍视“未来之栋梁”,也要看见每一个“微小与平常”。苗老师班级管理的诸多创意实践,无不证明:真正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学生,强于一切压制性的举措。绝无天降之才,优秀自有来处!海量阅读,倾情书写,相信爱与善的感化的力量,内外兼修,持之以恒,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刘芳老师分享《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读完了这本书,一个循循善诱、恳切真挚的窦老师跃然纸上。我们不仅要学习窦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更要品悟窦老师教学生涯中这些宝贵的人格精神。
周雪琪老师分享《做温暖的教育者》。陈震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对教育的建议,例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环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就需要我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做一名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支亚丽老师分享《教师如何说话学生才愿意听》。如何说话学生才愿意听,才能听进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每一位班主任渴求达到的沟通境界。然而现实是:有些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有的甚至顶撞甚至辱骂老师。究其原因,是老师沟通的艺术不够,没有与学生形成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
李慧霞老师分享《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凝聚了30多年的教学经验,具有极强指导性和实用性。品读这本经典之作,她在反思教师的使命时,也得到心灵的启迪,思考何为“爱己”、“爱生”。
刘朕宏老师分享《教育创造无限可能》。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相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够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够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初中组
师美琴老师分享《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这本书通过50多位民国名家的回忆,展现了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情景,展现民国大师所受教育的特点。 季羡林的中学老师能倒背如流“四书五经”,钱穆先生回忆国文老师在讲授《史记·刺客列传》时,在讲台上展开地图,图穷时真的拿出一把小刀,投掷到教室对面的墙上;冰心在贝满女中时,化学老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验。分组法、启发式和“开放”式……那个时代教育的自由、包容和创新让100年后的我们自愧不如。
刘改风老师分享汤勇的《教育可以更美好》。此书向我们展示了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面对孩子与当今的教育体制,我们教师应如何去做。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应该放慢脚步,一切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让每个孩子有枝可依,任意绽放。
刘桂荣老师分享《做最好的自己》。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白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
曹春霞老师分享《教育的减法》。回溯了 “双减”政策的宏伟蓝图,深刻理解了在当下教育生态中,推行减法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书籍的细腻解读,让我们恍然大悟: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启迪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护航他们的健康成长。
项晓林老师在阅读《当代教师创新成功之路》后,深受启发,对当代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成功之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本书不仅揭示了教师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还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力量与价值,让她对教育理念和实践有了全新的感悟与评价。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只要我们坚守教育初心、勇于创新实践、关注学生成长,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谷裕老师分享《做温暖的教育者》。这本书中表达了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多读经典,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李光老师分享《最好的老师不教书》。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王春梅老师分享《教师怎样与学生做朋友》。作者认为教育的真谛是以心换心,因材施教,共同成长,情感共鸣,在未来教育道路上,她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用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用爱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教育成为一场美好的相遇与成长。
盛晓琴老师分享《发现——一个教育人的自白》。这是一本充盈着深情与智慧的教育文集,作者陆虎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从不被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字里行间、字字句句都渗透着陆虎的敬业与赤诚,珍藏着他的成长与幸福,这样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与努力,愁绪和幸福。
曾文老师分享廖丽芳老师的《教师设计好作业指南》。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出既高效又富有启发性的作业。本书不仅聚焦于作业设计的技巧与艺术,更深刻探讨了作业如何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桥梁,促进其全面发展。
郭敏老师分享《像冠军一样教学》 。伟大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选择加倍努力来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你想成为的教师。书中讲述的 62 个教师技巧,一直被大多数教师实践,遵循这些方法,就能成功掌控了自己的课堂,并从中获得了学生的无限回报。
下午6位获奖老师进行全校分享
一等奖
隗合玥老师分享的《有力的师幼关系》游戏是孩子童年的一束光,每一位教师都是追光者。每一次有效的师幼互动,都能点亮孩子心中的璀璨星河。
宋佳楠老师分享《允许一切发生》。她读后最大的感受是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所给出的一切答案然后选择最优的解决途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要学会接受,学会允许,或许才是我们面对真实自己时最好的姿态。
张永良老师分享《看见孩子》一书。作者贝姬·肯尼迪,讲述十大育儿准则:一、善意养育;二、真相不唯一;三、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四、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五、永远都不晚;六、心理韧性大于快乐;七、行为是一扇窗;八、减少羞耻感;九、说真话;十、不要忘记自我关照。作者认为我们所有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坚信孩子的本心是好的,再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而有效引领。
陈建荣老师分享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此书以最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例子记录身边的琐事, 诠释着教育的真谛。管老师以“抓”字贯穿整本书,介绍了“七抓”: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可以说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都能从书中得到启发。每个章节里面都记录了管老师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时所总结出的方法及心路历程,让人读起来既有共鸣又能学到很多真正落地执行的方法,实用性很强。教育就要贴着地面走,应该以“匠人之心”不断强化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新学期我将摒弃为难情绪,心怀热爱,踏浪启程,在教育的沃土上,续写华美乐章。
胡慧老师分享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强调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早年的真心的、相对完整的陪伴会奠定人一生的安全感,之后人生中的心理抚养不断地完善人的性格,这个过程中有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真心。
张帆老师分享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走遍了日本各地的学校,在各个学段内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得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观点。比如他说,我们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有人说:“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将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将带你相遇。那些你读过的书,会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在范校长的带领下,读书已成为杨家窑学校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分享也成为教学生活常态,愿我们每一的滋养下,灵魂有香气,行动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