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须以情动人

微笑向暖,安
创建于2020-03-12
阅读 2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汶上县康驿镇第一中学  白筱筱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文以情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要情一动,自然妙笔生花。故,文章须以情动人。
     如何能以情动人?一言以蔽之,善“感”情,重“绘”情,抒“浓”情,披真情实感入文。
          (一)善“感”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时,不少同学苦于文思像一潭死水,怎么也喷薄不出。其实,不是生活平淡无奇,而是缺乏平时的体验和感受。我们要做的是体验自身的情感,寻找自己的那份感动。只要有了突破点,文思便会去泉般的汇于笔尖之上。另外,阅读也是一种获得情感体验的绝佳方式,它会让你茅塞顿开:哦,原来也可以这样。
      所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观赏《春》的万物复苏;跟随三毛女士去吟诵《夏》的热烈聒噪;跟随余秋雨先生漫步于《秋雨》;跟随老舍先生感受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只要善于感受,多去观察体验,便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到莫泊桑的《散步》里来体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虽是再平常不过的散步,不仍是多知多感的结果吗?
        (二)重“绘”情
  “艺术起于至微”。细节显真情,努力去放大细节,充分调动自己的每一个器官,去抓住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点来表现。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感至深,它的经典在于对父亲的穿着、形态、举止的细节描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买橘的形象的描绘,让当时的朱自清久久不能忘,也让读者印象深刻。
         (三)抒“浓”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浓是与薄相对的,是内容单薄、文章索然无味的相反词。只有自己全身心投入,只有自己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但抒情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呕心剔肺,生搬硬套”,也不是“个性化网络化的词语”,它是“妙语出天然”,是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带去其中的真情流露,在那里没有人是旁观者,没有人是过客,有的只是心上思,文中情。
     看《秋天的怀念》里母亲和史铁生的对话,“‘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此段一出,一个小心翼翼的母亲的形象霎时出现在眼前,人非草木,又怎能无情?感此母爱,又怎能让人不心生酸楚呢?一旦触发感情的共通点,便足以让人感同身受。
      有同学在作文《抗击疫情 并肩前行》中写到“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被口罩等防器具勒得满脸血痕的陌生却又异常亲切的脸庞。”读了这句话,谁能不为之动容呢?你看,中国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情到深处,一切便是水到渠成“‘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敢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就像大家所说,我们一直在找读书之用,这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所以,希望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强创优,早日挑起的中国脊梁,接好下一棒!”有情,情“浓”,便不会有任何阻碍。
    “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文章呀,以情生。而情呀,就是要多去感受,能去描绘,勇于抒发。愿大家写文章时能以情动人,并能徜徉其中。
阅读 2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