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月27日至30日,长治市文源高级中学高三年级20余名老师前往运城和临汾市的解州关帝庙、鹳雀楼、李家大院、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景区,开展文物壁画观摹、鹳雀楼登高望远、了解晋商文化、寻根问祖等系列“晋南寻踪”研学活动。
研学旅行促成长,多彩课堂在路上。“我们注重把历史文化的学习落实到实践教育中。通过此次运城、临汾研学游,串联起学科知识,比如盐湖资源对应着化学学科,壶口瀑布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鹳雀楼里的唐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回去后将把研学成果充实进我们的校本课程,期待这次研学为高三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就业等人生规划作导向,从而让他们在高中学习中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在解州关帝祖庙,“探寻关公忠义文化”。参观中,大家对“武庙之祖”的恢宏建筑及经典楹联充满好奇,在御书楼内,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展示的牌匾、楹联、塑像等吸引着老师的目光,大家纷纷惊叹:厚重的人文历史与先进的现代科技如此巧妙结合,就像文物“活”了起来,跨越时空面对面与自己对话一样。
在运城盐湖,部分老师们遗憾于“怎么不是五彩斑斓的盐湖”,同行的化学老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现场科普“七彩盐湖”的成因、特点。大家恍然大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以晋南传统民居为基础,同时体现南北融合、中西合璧建筑理念的李家大院,让老师们大开眼界,大家有感于建筑的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构思巧妙,更感叹李家的慈善精神,时时询问,恋恋不舍。
当古诗中的“鹳雀楼”终于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顺着楼梯一口气登顶,体验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见证着“秦晋之好”的蒲津渡遗址,1000多年前矗立在此的大铁牛、铁人正是起到稳固浮桥的作用,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变迁,承载了我国古代桥梁的一段历史。现场,老师们小心翼翼抚摸铁牛、铁人,七嘴八舌地提问,显然,内心已有不小的触动与思考。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壶口瀑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之上,壶口瀑布之所以闻名遐迩,在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瀑布景观。当黄河水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原本宽阔的河面在此处骤然收窄,形成了一条狭窄的“壶口”,滚滚黄河奔腾而下,犹如巨龙般咆哮着冲向下方,溅起高达数十米的水雾,场面极为震撼。站在观瀑台上,可以近距离感受到瀑布带来的震撼力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研学活动中,大家聆听了导游解说,了解移民根祖历史,祭拜古大槐树,体验家训传承,感受道德礼仪,近距离感受景观,聆听历史回声。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首民谣在华夏大地上传颂了六百多年。而今,大槐树所承载的德孝文化、家国情怀,以及它所传承和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已经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心中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丰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研学之旅让老师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见识、获新知。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研学旅行资源,不断在教学体验和学生参与上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