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寒假做家务
夏天是秋收前最宏大的乐章。树林中,昆虫们日以继夜地鸣叫,庆祝着它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田地里,劳动的号子也响彻云霄,庄稼人们准备着不久后的丰收。
我在暑假回了趟乡下,平时一个人在家的外婆高兴坏了。外婆早已年逾古稀,但仍不辍劳动。乡下的房子后面种着半亩不到的庄稼。
天下的外婆大多都是一样的,孙子回到乡下,那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却不乐意了,说外婆老了,干不动了,家务农活理应交给年轻人。屋外风吹过,庄稼和外婆都笑弯了腰。城市来的小孩好大的口气!上了几节劳技课,只是刚刚接触到进入田间劳动的资格。外婆在泥土中劳作一生,即使老了,也不是某个小孩能随便挑战的。
我还是执意要去帮外婆掰玉米。即使我没有外婆那丰富的经验,我还缺少蛮劲吗?我提出要与外婆比试。十四岁的小伙与八十多的老太,谁能获得土地的青睐?
大话已经说了出去,但当我实际下到玉米地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的困难。玉米的叶子擦在身上相当难受,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还算饱满的玉米,我伸手就去扯。结果,只扯下了玉米尖上的几根须。带着满心不甘,我再次摆好了架势,牢牢抓住玉米使劲一扯,终于,玉米连同植株的茎,都被我扯了下来,脚还踩断了另一株玉米。在田埂上观战的母亲连忙将我从玉米地里赶了出来。而我看外婆已经掰了五六根玉米。看着我手上狗都不吃的玉米,明显,宽厚的地母将我淘汰了。
外婆抱着玉米从密匝匝的玉米地里出来,看着我,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得向外婆认输。随后,母亲告诉我掰玉米的窍门。正所谓“掰玉米”,肯定是“掰”而不是“扯”。一手护住茎与玉米连接的地方,另一只手将玉米向下一按,同时再略使劲将玉米拧转一定角度,玉米就被轻松的掰了下来。哦,这不就是杠杆吗?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自然省力不少。并且,将玉米拧转时,最外面的一层带有韧性的皮瞬间土崩瓦解,只剩下里面光秃秃的一根“光杆”,所以能轻松地掰下来。还有,为了能更好地接受阳光,各株玉米的叶子也会避开对方。所以,只要找准空隙,就可以减少身体与叶子的接触。母亲说的,我在课本上都见过相关知识,不过我一下到田地里,就全忘了。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书中的这些知识竟与农活相联系。有了母亲的指导,我掰玉米的速度有了明显进步,年轻人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外婆终于败下阵来。
我们的祖先从实践中总结出知识,编出了课本。我们从课本中学到了知识,自然也要回归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