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印象

灰猫
创建于2019-02-17
阅读 4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其年代下限存在争议 。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的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

  2019年2月9日下午离开阆中后驱车三百余公里,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三星堆博物馆。以下图片均为馆中实物照片。

  三星堆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当看到从小在电视中的实物就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

  5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么在这些坚硬的石料上磨出中空的空的?

整根的象牙。

  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通过鄂西地区、三峡地区这样的传播路线进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以后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也是通过这样的传播路线与三星堆文化发生联系。三星堆文化面貌构成中,除夏文化因素的主体地位外,来自鄂西川东峡区的文化传统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特别在陶器文化层面上反映更加突出。

陶制狗头。现场不让用闪光灯,拍出来确实看不清。

陶制鸟头勺把。

陶制鸟头勺把。

陶制狗头羊首。

陶制小猪,猴首。

还是很具喜感的。

陶人。

感觉和我的水平差不多~~~

玉璧。

如何在石料上做出正圆?并制作成同心圆?

大石壁,用松鼠做个参照。

残石壁。

由大及小的石壁。

依然不知道用途~~~~

左边的是石蛇,右边的是石蟾蜍。我没有拍好,照片上看不出实物的美。

看图片介绍。

玉璋。

这个制作工艺已经很完美了。

石矛。注意看线条,非常流畅。

我的疑问:1.42米的长度对于一根权杖来说已经很长了,普通身高的人拿着这根分量不轻的权杖是很不协调的。那么究竟是身高多高的人才拥有这根独一无二的黄金权杖呢?

纯金,金灿灿的啊~

灿的我的相机死活对不上焦

各位看官对付着看哦~~

金杖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纯金面具。

依旧是bilinbulin闪的我对不上焦。

  三星堆文明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既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受着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或明或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三星堆文明同通向远方的古蜀商道联系起来解读是有意义的。应该说,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玉石工艺,就是中原夏商文化与蜀文化交流融会、互补互融的产物。不过,蜀人在文化的互补互融中创造出了自身新的有特色的文化,例如在接受中原的礼器、酒器的铸造技艺之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神器造型艺术。

尽管三星堆文明在其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采借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青铜神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以及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

  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

  三星堆的二号铜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大铜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大铜树。二号大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神树与神龙的一体形象,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

栖息在树枝上的鸟。

  在我国东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摇钱树。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横截面为椭圆形,布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四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

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的有:凤、西王母、龙、羽人、猴、射弋等等。

  关于摇钱树主要有两派说法,一说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种意见持有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第二种说法是摇钱树为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汉人。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依据是出土有摇钱树的墓葬与中原地区墓葬在格局、规模、其它随葬品的类型上都一致;并和同时期西南地区文化出土的随葬品和规模有很大的差别。


     东汉中期以后的很多摇钱树树干上铸有小型佛像,在少数例子中佛像还代替了西王母在顶枝的位置。学者称这种西王母-佛像共存的现象为“仙佛模式”,其表现了佛教初入中国时候佛被中国民众当作仙界的神仙之一,而把他与其他本土神仙共置于西王母仙境之中。

  这座摇钱树的顶端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

  虽然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摇钱树佛像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佛像刻画。对摇钱树佛教的研究还涉及了佛教南传的争议。

  摇钱树整体主要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个部件衔接扣挂而成。以铜管作树干,插在有浮雕天绿、辟邪纹的陶座上,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套管上,树顶一人正将由玉兔捣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树枝上满布铜钱,树叶上还饰有西王母长生不老神仙故事及乐舞杂技者形象。树叶婆娑,满布铜钱,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哗哗坠落,故名为“摇钱树”。摇钱树在东汉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们在树上挂满铜钱,编绘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实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长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墓中随葬摇钱树,表达了汉人渴求财富的愿望。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神奇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它们有的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面具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面具的桃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

  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

千里眼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青铜带冠纵目面具。面具高31.5、宽77.4、通高82.5厘米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我的疑惑: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是哪里?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三星堆文化以遗迹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古蜀城邦体系和森严的古蜀王国体系,但仅凭关于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的蜀王世系的知识,无法为它找到文化学上的坐标定位。

  简单的说,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成都十二桥文化的考占发掘,虽然使学者找到了三星堆文化,特别是其青铜文明的上源,看到了它的流向,但其间长达两千年的时空隧道里的某些缺环还是难于填补的。

  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但始终没有发现人类的骸骨。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文化时期同样没有出土的还有相应的文字。三星堆文明真的是外来文明?

青铜人面的后脑勺,原来有这么一根漂亮的大辫子!辫的真好!!

不知道用途~不知道用途~~不知道用途~~~

      青铜太阳轮形器是三星堆埋藏坑出土器物中最为神秘的器物之一,构造呈正圆形,中央凸起,周围放射分布五芒条与外围的晕圈相连接。从埋藏坑中其他器物上的太阳纹饰来推断,这件器物应是太阳的抽象写照,是古蜀文明太阳崇拜的物证。太阳轮直径85厘米,厚6.5厘米,商时期产物,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为残件,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  

造型很奇特。不知道是长在哪个神仙的脚上。

具在场的讲解员讲解,这件文物至今不知道到底是该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没有被解读破译出来的古文字没有几种了,也就是玛雅文字等两三种。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属于未被破译的古文字之一。而且,不仅仅是文字我们无法破译,就是一些出土的文物本身,考古学界以前也根本没有见过,甚至都叫不出名字来。比如这件,到底干嘛用的依然未可知。

博物馆前面的小舞台上在表演变脸,站在后面的松鼠看不到,还好有爸爸在~

好可怜的小象。

     说实话,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才是此行我的最终梦想。谢谢来顺能满足我的小愿望。本来在此次计划中还要去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去亲眼看看“太阳神鸟”,但由于时间紧张只好放弃,遗憾留给下一次吧!

  来个彩蛋,猜猜这张自拍是在哪里拍的?~~

2019年2月9日,在参观完三星堆博物馆后,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返程回家的路。原计划当晚赶到汉中,但距汉中还有一百多公里的时候高速公路因为车祸临时封闭,我们被迫从七盘关收费站下高速,准备绕行一段国道经下一个收费站再上高速。没想到天公不作美开始下小雪,当时的气温又极低,路面结冰,双向四车道被堵的水泄不通。16公里的国道我们居然走了2个多小时,期间险象环生。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等我们赶到汉中时已经是10号凌晨1点半左右了。10号上午睡到自然醒后发现高速依然处于封闭状态,于是临时决定去离酒店不远的诸葛亮墓看看。


  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戏台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

    诸葛亮的坟前有两块石碑屹立,稍大的一块由当时陕西的巡抚所立,稍小的一块是雍正年间,雍正的十七弟果亲王所立,碑身有龙纹辉映。

  其实这是个假封土堆,真身墓见下图。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留遗言:依山建塚,塚仅容身,不随器物。

这就是真身墓。

关于诸葛亮墓国内有很多处遗迹,但到底哪个是真,众说纷纭。

位于汉中的这座墓,且不说风水,先说说园区内的古柏。据说墓区内原有54棵柏树,但现在存活下来的只有22棵,每一棵树都高大粗壮,据专家考证存活下来的树龄大概和诸葛亮去世时的时间吻合。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多块,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凡来诸葛亮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阅读 4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