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理论说啊,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以后,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最好。大概是现在流行的有关“舒适圈”的一个说法吧。以我妈为例,她到北京、天津、岛内市县旅游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三门坡最好。这里解释一下,三门坡是我们小镇,放眼省内属于岛内最大荔枝生产基地之一,还算有点点名气,但放眼全国实在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只有三条街的小镇。隔壁镇的同学补充一句,你还真别说,我们小镇只有一条街,我爸妈也觉得那里全世界最好。注意哦,不是全省,也不是全国,是全世界。
小时候爸爸妈妈从来不带我们出游,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动物园都15岁高龄了,在动物园里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已经不觉得它们可爱而是觉得可怜。想到一个比喻,说旅行是块美味的蛋糕,应该趁年轻时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变硬,穷游富游不如少年游,年轻时旅游都是快乐的;这么看,去动物园也应该在童年时期去,动物园像一块糖,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变酸,那时15岁的我已经尝不到它的甜味了。
父母属于“六零后”的家长,他们大多来自多子女家庭,婚后没有双方父母帮衬,两个人都要工作养两个孩子,不出去旅游,经济压力大是一方面原因,“以后你们挣钱了自己去。”“以后你们工作了再带爸妈去。”便是他们一贯的说辞;另一方面原因,他们应该真的不爱好旅游这件事,因为经济条件差不多的邻居也会带孩子们到市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啊,我们就眼巴巴地羡慕。
相比牛马三件套,旅游是现代打工人生活里价格低廉的、容易获得的、性价比高的快乐。对于有些人,旅游属于个人爱好,私人体验,人生几十年想多多感受罢了。也有些人,旅游除了体验,分享,还可以有炫耀的目的。社区里有个阿姨,说她很喜欢旅游,去了哪哪哪,云云,这是分享;“我真的不理解有些人,怎么会不喜欢去旅游呢?!”秀优越感,这是炫耀。可以想象类似甄嬛传的场面。分享和炫耀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踩别人就有自觉高人一等的炫耀成分。
妈妈们围桌喝茶,聊天八卦,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大妈报仇十天算晚,一起吐槽那个炫耀姨:“我们的钱留着培养孩子的,她的孩子不读书,闲钱多。”“我们是没钱去吗,只是不爱好罢了。”“那天说到哪个地方怎么样,她说自己没去过,然后被她老公(当面打脸)说你不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去的吗?真是,声称自己喜欢旅游,去过哪些地方都不知道,半脑。”精准怼人,稳准狠,刀刀割肉。听她们聊天很有趣,真是艺术源于生活,哪天我如果当编剧,这些就是十分生动的写作素材了,哈哈哈。
我跟我弟好像一直都挺喜欢出门,真心爱好是一个原因,弥补童年、重养自己是另一个原因。后来,他大学实习期间跟着船环球航行一周,创下整条街离家最远的记录,带回澳洲的回旋镖,拍巴拿马运河的船闸,在南非海域看翻车鱼还有鲸鱼妈妈带着小鲸鱼,买一条女式项链回来被我收入囊中;我工作后去北美一年,打破自己原来离家11个月的记录,创下家里离家最久12.5个月的记录。
我们能够诗和远方之后,爸妈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负重前行了。随着我和弟弟陆续毕业、工作,家里负担减轻,父母才开始出去旅游,加入大叔大妈旅行团外出观光。生活条件改善,共同的假期,我们邻居几家人,老杨家、老彭家、老陆家、老张家,偶尔还会相约岛内自驾游。父母们出人,子女们出钱,儿子们负责驾驶,女儿们负责攻略。
老彭家的小彭友还在上小学,我们也认为应该一起带他多出去逛逛,有助于写作文,什么《一次出游》、《难忘的一天》、《快乐的周末》、《和家人的假期》,咳咳,都顺便给人家想好作文题目了……我送一张海南地图,布置任务,让他把每次去的地方圈起来,那张地图现在就贴他们家餐桌旁边墙上显眼的位置。
说完小朋友,通过出行这件小事,老朋友们都一起长了哪些见识呢:
天津比北京好看;
动车比飞机舒适;
在定安买的萝卜干比在临高买的好吃;
泡定安的冷泉,吃仙沟牛肉;
参观儋州海花岛,趁着开业薅羊毛住星级酒店;
到访解放军登陆海南岛的临高角,吃烤乳猪;
看乐东黎族同胞用大桶装酒豪饮,居然用木炭画脸;
……
走的其实也基本都是大众路线,经典路线。小众地点,他们也不是没有好奇心,到安徽参加堂妹草坪婚礼,几个人就组团到附近的村子探险。就是看了一圈呢,妈妈觉得三门坡最好,她的好朋友英姨也这么认为。
去昌江看热带雨林的时候,扫兴亲妈说她不去了,在外面等我们。当时那个气啊,现在想起来可能还没消。还好我不是一个人,我们几个以“来都来了”为由,不差这点门票钱,连哄带骗带吼,把她拖进雨林。观赏林中瀑布,她感叹古话说的真没错“山高水更高”,水循环原理,前人是懂的;看到雨林里各种神奇植物,她和英姨兴致盎然,哇声一片。我真忍不住翻白眼怼她:“剩下的你别看了,在这里等我们吧。”
品尝当地的白切羊,还有其他菜,吃饭时彭叔说:“要吃完,不要浪费哦,这些都是孩子花钱买的。”我们这几家的爸妈还都属于比较老款的爸妈,节俭习惯了,心疼孩子的钱。“孩子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父母花孩子的钱小心翼翼。”这话不假。不像室友西西带妈妈出去吃饭,她妈妈总挑贵的点,这种新款妈妈可能还比较少见。
作为子女,我们大朋友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呢:一、出门一家人有代沟不好玩,得几家人一起去,这样大家能一起聊,也能父母们聊他们的,我们聊我们的,不需要相互迁就——类似现在几家人一起带孩子的亲子游,孩子们自己玩,不需要给孩子太多陪伴,大人就不那么累;二、目的地是一起选定的,但行程中需要各有分工,不至于让某一个人全包给累坏;三、费用平摊,没有心理负担,让出游这件事变得可持续,来自抢着买单的一代人的他们逐渐接受我们这一代的AA制文化。……
没去过全世界,认为全世界三门坡最好,好大的口气,你说到底哪里来的自信?平平无奇的小镇,好在哪里?他们说起来有理有据。
1、跟大陆比较
不要奇怪,有的海南人民以为的“两岸三地”是大陆、台湾、海南,不信你看看中国地图是不是三块地,一目了然。
冷天不太冷,你看大陆下雪呢。说这话的时候她忘了海口最冷时8°C穿羽绒服还在瑟瑟发抖的湿冷。“三亚暖和。”我说。“海口冷没衣服穿吗?!”她反驳,有羽绒服、毛线帽、围巾、手套、袜子这些装备,她仍站海口,我心永恒。
热天不太热,你看大陆好些城市超40°C啦。说这话的时候,她忘了自己是怎么抱怨天怎么这么热,长痱子多难受,桑拿天一天换几套衣服的。顺便解释一下,海南话里一般不说春夏秋冬,因为地处热带四季不分明,只说冷天、热天进行模糊的季节区分。
2跟市区比较
三门坡看地名好歹是个“坡”,地势高,不容易被淹,你看市区,一下暴雨就变水城威尼斯,“海大(海南大学)变大海,海中(海南中学)在海中。”这个地势有多高呢,我在谷歌地图上查过,不好意思,其实海拔只有111米,实在拿不出手。不过还是比周围地区高点,不算鹤立鸡群,鹅立鸡群、鸭立鸡群也说得过去。
爸妈们眼里,市区房子小、楼层矮,扣分;没有院子,不能种菜、养鸡,扣分;吃的不是农家鸡,是饲料鸡,还有冷冻过的鱼和肉,大棚的蔬菜,水果可能下猛药催大再催熟保鲜,扣分。自信五百年觉得农场的食材新鲜、绿色,钟爱那些自己开垦的小片土地种出来的自然生长、自然成熟的果蔬。一次彭叔在市区溜达,跟个大婶买她路边种的两个苦瓜,个头小小的居然还卖十块钱一个,我们觉得他被宰了,他倒是很满意,夸它们是怎么的好。
3跟周边地区比较
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形,比较平坦,不是山岭山沟沟;土地也肥,你看哪哪,那边是沙土,哪哪,那边多石头,都不好种植。他们很机智,不跟地形更优越的平原比较,也不跟肥沃的东北黑土对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也不愧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区的人民,看到一块地就想着拿来开垦种植。其实我们小镇主要是红土,地理课上说它不是肥沃的土壤,我也得跟她解释“有的地方人家不种东西的,他们放牧、砍树、养鱼。”
要说小镇的不足,他们也承认,虽然没有新闻上其他地方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暴雪、冻雨、沙尘暴,但是海南刮台风会有风灾。曾经爸妈在老家辛苦种了几年的橡胶,眼看就快能割胶有收入了,被强台风成片地刮倒,好几年的汗水就这么付诸东流。那一次台风很严重,临海地区好些村子还有不少房子被台风掀掉房顶,“又要穷几年了……”唉,不说了,过去了。
多年前他们说的“以后你们挣钱了自己去。”“以后你们工作了再带爸妈去。”都实现了。工作后我们自己能走出去,父母们也去看了其他的一些地方。旅行的意义,有的人获得新知,有的人增强偏见。以我妈为代表的这些爸妈们一箭双雕,既获得了新知,又增强了偏见。感觉得到,他们出去旅游,回来以后多了谈资,生活幸福感也更高了,这钱花得值啊。我跟眉对他们说现在有想去的地方你们就相约着去呗,我们买单。我们小镇,外出求学、工作,再回来,现在发觉更懂得欣赏它的美好了,那是父母们的舒适圈、吾心安处、应许之地,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