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说过“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
远古萌发的祖先祭祀中,生出了凭吊祈祷,就有了外出,有了踏青漫步,有了三五亲朋好友访山问水,天地美景,诗情画意。
据考早期的旅游起源于宗教,各种宗教朝拜活动成了人类最早的旅游活动。
当下的宗教长建构件,或多或少历经过风雨兵燹,获取了存世之道,顺乎了自然法则。至今,几经巧工能匠再造营修,僧俗缁白膜拜签忏、加持修积,复添日月星光沐浴,于是,凝聚了正念、精神和法力。
“逢僧我必揖,见佛我不拜。拜佛佛无知,礼僧见我在。”(袁枚)。我不是去稽首去法喜、或磕拜祈求,而是钟爱其中经年行月存留或继修的营造、法器和物什,以及润浸了梵呗感应、聆听过佛经感化、被烟火濯薰的佛像菩萨、罗汉大士、法幢壁画等。
爱好旅游,也就关心上了宗教。
又来参礼探问佛门了,我有些喜欢古刹老庙,究其因由想来高山深谷、险要隐僻的梵林刹宇禅堂僧舍,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少了些俗世间的纠葛、纷争和猜忌,让人清静、端庄和凝重。
马丽华说:宗教不是强者文化,是柔弱灵魂的庇护所。我敬重佛法僧门还因其推崇众生平等、六根清净本心法理。
再者,佛学中的精典、经文和偈语能供人玩味、思考、启迪和智慧。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
不忍他人苦,是最好的慈悲。佛说;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六祖坛经》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马一浮;
宗教是给予,而人性本能是获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说与人说无一二。俗话;
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销?王维 ;
诚如上类法理佛偈,也是我欢心身入庙宇的因由之一。
步出了避暑山庄东门,我坐上6路公交,进山目礼游赏清朝修建的“外八庙”。
承德外八庙因在京师古北口外而有此称谓。坐落于避暑山庄北墙外,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毁)、广缘寺。
按照坊间传说的热度,按照时间和规划,挑选了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做为我此次朝庙访寺之处。
普宁寺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汉藏风格寺庙,藏式属于黄教格鲁派。普宁寺以西藏桑鸢寺为模板,于1755年动建,面积3.3万平米,历4年竣工,该寺以大雄宝殿分段,南前部为汉族样式,后北面则为桑鸢寺特征。
进山门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一路朝上看过去。
普宁寺门殿宽 5 间,3明2暗,石刻拱门,黄琉璃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枋楣绘青式旋子彩画。
碑亭为正方形,石质栏杆台基,红墙重檐歇山顶,同是黄琉璃绿剪边。三通石碑方形石跗,面刻汉满藏蒙四种文字(蒙文由藏传佛教萨加派第五代首领八斯巴创制,蒙文与藏文有诸多相似处)。东钟楼西鼓楼喻晨钟暮鼓。
天王殿两侧砌腰墙,辟掖门。过天王殿进二进院。月台上是大雄宝殿,大殿顶与碑亭相同,盖重檐歇山绿剪边黄琉璃瓦,殿前广场东西侧沿墙布列“八宝”和“七珍”。殿脊中央置喇嘛教特有的鎏金宝塔。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塑18罗汉。东西山墙绘佛教菩萨故事。斑斓飘袂的幡幢,悬挂垂落于殿中,将殿宇渲染烘托得更加神秘、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之后是高达 9 米的石砌陡壁金刚墙,登 42 级台阶而上。台墩上的建造仿桑鸢寺曼荼罗(坛城)。大乘之阁居中,东西两侧建有台殿,东为日殿,西为月殿。四周建有 4 座代表四大部洲殿宇,在部洲之间,又造 8 座白台,代表八小部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就是芸芸众生居住的地方。
天王殿两侧砌腰墙,辟掖门。过天王殿进二进院。月台上是大雄宝殿,大殿顶与碑亭相同,盖重檐歇山绿剪边黄琉璃瓦,殿前广场东西侧沿墙布列“八宝”和“七珍”。殿脊中央置喇嘛教特有的鎏金宝塔。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塑18罗汉。东西山墙绘佛教菩萨故事。斑斓飘袂的幡幢,悬挂垂落于殿中,将殿宇渲染烘托得更加神秘、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之后是高达 9 米的石砌陡壁金刚墙,登 42 级台阶而上。台墩上的建造仿桑鸢寺曼荼罗(坛城)。大乘之阁居中,东西两侧建有台殿,东为日殿,西为月殿。四周建有 4 座代表四大部洲殿宇,在部洲之间,又造 8 座白台,代表八小部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就是芸芸众生居住的地方。
大乘之阁仿桑耶寺乌策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39米。南面六层檐,东西出檐五层,北层四层。正面檐下有“大乘之阁”和“鸿庥普荫”云龙陡匾。
此阁中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菩萨像通高 27.21米,腰围15 米,重110 吨。两侧是善财、龙女两弟子,各高15.60 米。第一、二层东西两面山墙上是万佛龛,每龛有一尊无量寿佛像,共计 10090 尊。大佛比例匀称,衣纹飘袂、折皱流畅,雕饰圆润。(千手千眼观音像有两种,一是:象征型,左右各有手 20 只,中间合十手两只,共 42 只,各手心一眼,合42 只,此阁中像为第一种。二是实有千手千眼,极少。)
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下称宗乘庙)距普宁寺很近,仅有两公里。时在正午,为节省时间和体力,我还是花了10元打了的。
避暑山庄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山沟叫狮子沟,沿沟的北坡有 3 座宏伟壮丽的庙宇(原为 5 座,罗汉堂、广安寺已毁),由东向西依次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
宗乘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磅礴的梵宫,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宗乘庙修建于1767-1771年,历4年,占地22万平米,是乾隆为庆贺自个60和母80寿辰而造建。“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普陀”指普陀山,普陀宗乘之庙意为观音菩萨讲经说法地。
同样,宗乘庙也是汉藏合璧式,坐北朝南,以琉璃牌坊为界,前半沿中轴线为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是汉族风格,后半部主体是大红台,依山就势,矗立于山巅。大小建造共60余处,在雉堞衔连的高大围墙之内。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一座,汉白玉石狮一对,左右建掖门。山门与碑亭大体同普宁寺类似,不去赘述。
五塔门在碑亭北,前有月台左右有跪姿石象一对,白墙三拱门洞,3层17个盲窗。平顶前五座五色造型各异喇嘛塔。向北,是“三间四柱七楼”琉璃牌楼。
过牌楼,地势斜坡抬升,建筑有各式白台 20 余座。其中长方形是罡子殿。沿山路北上,仍是宗乘庙的主体建筑群:大红台、御座楼、千佛阁等。
大红台外貌:正面下是17米的大白台,其上砌高25米、下宽59.6米,上宽55.15米的大红台。白台筑3层红灰藏式梯形盲窗,红台6层抹红灰真假藏式梯形盲窗。红墙上周砌女儿墙嵌佛龛,内置佛像;正中竖排六个佛龛、饰黄紫相间的幔帐,内置佛像,材质均为琉璃。红台墙顶中央建琉璃八宝、喇嘛塔。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插铁旗。
红台内构造: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万法归一”殿。白台东西两侧有登道可上第一层面白台顶。白台平顶上置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和四个大铸铁水缸。台上向东可了望如捣衣杵式的馨锤峰。白台东有藏式的文殊胜境殿,西有汉式琉璃垂花装饰的千佛阁。绕大红台登踏道再上,就到达第二层平面东红台。
二层面中心为重檐顶万法归一殿攒尖四方形重檐鎏金鱼鳞铜瓦顶。御座楼白灰墙仿布达拉宫的白宫建筑,外观 4 层,设盲窗,沿石磴道进入群楼。南楼群高2 层,四周通道。御座楼主殿高 3 层。北群楼正中突出 3 间抱厦为戏台,群楼围成回字形,中为方形天井。群楼之上的高台,有一面阔 5 间,进深 2 间的洛伽胜境殿。大红台西坐北朝南有 3 座琉璃垂花门,门内建有群房,平面呈回字形,即是千佛阁。
上第三层面,可平视万法归一殿攒尖四方形重檐鎏金鱼鳞铜瓦顶。万法归一殿由44 间群楼围绕着,面阔进深皆 7 间,周围有回廊,单翘单昂斗拱,重檐四角攒尖顶。上层收为五间,横窗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安放达赖宝座床和紫檀寿字塔等器件。
在这个平面上,大殿周围建群楼三层,群楼二层可达东红台北面的洛迦胜境殿和东北角的重檐八角銮金(与鎏金有工艺不同之说)瓦顶权衡三界亭,群楼顶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六角镶金瓦顶的慈航普渡亭。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错落,殿顶都用銮金鱼鳞铜瓦复盖,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雄伟壮观。
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下简称福寿庙)在宗乘庙东首,两处是一张门票,原两地有景区提供的交通,在门首询问说是没有,我只好靠两腿从门前小道举步过去。
福寿庙又称“班禅行宫”,是乾隆帝为迎接西藏六世额尔德尼班禅——罗桑华丹益希(1738-1780)(非六世仓央嘉措),入觐朝贺自己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形制于1780年建成的。该庙坐北朝南,占地3.79万平米。类同宗乘庙也以琉璃牌坊分前汉式后藏式风格建造。前部顺中轴线向北为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后部朝北依坡向上有主体建筑大戏台以及妙高庄严殿、吉祥法喜殿、万法宗源殿、金贺堂、琉璃万寿塔等。
福寿庙门前五孔石桥、山门、碑亭与琉璃牌坊等几处营造,几乎与宗乘庙一样。山门三门两层前有两狮,福寿庙门为4个宗乘庙门是6个盲窗;福寿庙碑亭立碑一通、宗乘庙为三座,全是四种文字;琉璃牌楼均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形制。
福寿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围绕妙高庄严殿的 3 层群楼而建,形成平面为回字形的封闭院落,庙顶部平坦,墁贴方砖,四角各有一座庑殿顶小殿,顶覆琉璃瓦。主殿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六世驻跸时讲经说法之处。壮观的屋顶: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状鎏金铜瓦,屋脊呈波浪状,4 条脊上伏 8 条铜龙,配合波浪状屋脊,又似翻江倒海。8 条龙每条重约 1 吨。一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像。东侧是班禅六世讲经时的宝座,经坛中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像,二楼上供奉着另一尊释迦牟尼像。
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方向,俗称住宿楼,为班禅六世的寝宫。此殿为方形殿宇,分上下两层,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镏金龟鳞铜瓦。殿中供纯金释迦牟尼佛像。
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家属和子弟起居室。两殿呈凸字形,保留喇嘛寺庙特点的建筑。金贺堂建于南面石砌高台之上,面阔进深皆 3 间,东西两侧以抄手廊与北面的万法宗源殿相连。万法宗源殿面阔 9 间,进深 3 间,高两层,正中 3 间第一层向前突出一进,绿剪边黄琉璃歇山顶。万法宗源殿现在辟为“清代佛教艺术珍品馆”。
琉璃万寿塔位于最北端,福寿庙的最高点,仿杭州六和塔琉璃塔形制。塔体8角 7 层实心,塔身黄绿琉璃夹杂相间,每层每面都有佛龛和佛像;塔基础为方形须弥座台坛;底部有回廊,底层红柱石墀,廊顶上覆盖黄琉璃瓦;塔廊之上有石制八角形平座,平座周围有石栏杆,正中须弥座上是七层的塔身。
福寿庙是目前外八庙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范。进行了汉族园林艺术手法的处理。在布局上,这座寺庙以大红台为主体,配以藏式白台,但同时又以角亭、牌楼、琉璃塔等汉式建筑勾连,相得益彰。宏观外形上,建筑大多以藏式风格表现,而在细部上,如檐、柱、窗、门则都以汉族传统手法制作,结合得自然、毫无矫揉之感。
游罢福寿庙,身体疲惫,无奈游兴不衰,于是,在寺庙门前狮子园路乘12路转支51路,接继去往“双塔山”。(2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