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新教材市级培训工作简报
为做好我市 2024 年秋季义务教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的使用准备工作, 帮助广大中学体育教师理解和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作用,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2024年8月29日在院内2号楼一楼报告厅召开三亚市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新教材市级培训会,会议由三亚市中学体育教研员、高级教师黄泽诗主持,市、区级专兼职教研员、中心组成员、全市中学全体体育教师、学科组长参加。
此次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孙高风老师担任本次培训会主持人。
上午会议第一项,黄泽诗老师带领学习“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会议强调,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包括树立正确价值观、发展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和体育品德。这些素养是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基石。
一、学科核心素养分类:讨论了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如道德与法治课培养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语文课强化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历史课塑造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
二、课程实施策略:确定了课程实施的四个主要策略: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和落实因材施教。这些策略旨在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确保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介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四、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核心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
五、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要素:指出了不同运动项目在育人方面的特定要素,如足球培养团队合作,田径强调自我挑战。
六、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讨论了如何解决学生体育课“不出汗”的问题,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增强体质,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并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
七、体育课程内容结构:详细介绍了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体能状况、移动性技能和非移动性技能等,并强调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重要性。
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提出了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如钢铁战士、劳动最光荣等。
义务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还强调了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个人品德、增强身体素质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遵守规则,展现诚信和公平竞争精神,以及将良好体育精神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课程实施策略: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应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确保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体能状况、移动性和非移动性技能、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同时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如结合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主题。
四、学业质量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习评价方案,以反映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成就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五、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要素:各种运动项目如足球、田径等不仅锻炼身体,还在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团队合作和自我挑战的精神。
六、体育课程内容结构:详细地介绍了从基础动作技能到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以及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
第二项黄泽诗老师带领学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新教材的实施”主要包括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与审查以及实施新教材的策略等,具体如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强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术,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应围绕真实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新教材的编写与审查
新教材的编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国家要求,经过多个阶段的审查和试用,确保其质和适应性。专委会初审、学科间互审、政治把关等环节保证了教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实施新教材的策略
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认真研读并实施新教材。学校应制定具体的教研工作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大单元和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包括常态化组织开展市、区、校的研训工作活动,制定学科和个人工作计划,录制示范课等,旨在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新教材的使用效果。
培训第三项内容,由三亚市凤凰中学体育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雁领天涯”鸿雁教师王世雄分享暑期参加由海南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心得。
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生教科书编写背景
(一)全学段覆盖: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1至9年级学生编写了全学段的教科书,体现了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重视。
(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儿童青少年面临超重肥胖、近视、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家政策支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教科书内容应以健康教育为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为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
(四)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不仅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也是调节情绪、疏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二、学生用书为什么没有体育实践内容
学生用书主要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等内容,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为辅。而教师用书按照运动项目编写,共13册。主要呈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建议等内容。
三、学生教科书编写的思路与整体结构
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一)健康教育为主: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科书内容以健康教育为核心,强调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辅助作用。
(二)核心素养培养: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现实问题导向:通过现实生活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知识与技能并重:不仅传授健康知识,也注重学生健康技能的培养,如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
(五)心理社会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六)结构化内容呈现:采用“四个环节”结构化呈现课文,包括激趣导入、初步认知概念、建立信息和概念的联结、迁移与运用。
(七)问题驱动学习:以“问题串”形式串联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
(八)立德树人,强体铸魂:结合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九)生活技能融入:将生活技能教育理念融入教材,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对健康挑战。
(十)全面健康,行为养成:全面覆盖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做出健康决策和实践健康行为。
(十一)纵横衔接,科学严谨:确保教科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连贯性,与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相互协调。
(十二)内容普适性:考虑城乡差异,确保教科书内容适用于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生。
(十三)图文并茂,以图辅文:使用生动的插图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十四)纸数融合,革新教学:结合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十五)教师教学用书配套:提供教师教学用书和数字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内容。
(十六)健康教育评价: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编写思路,教科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下午的内容是由三亚市一中体育教师、正高级体育教师、海南省学科带头人、海南省邓辉中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邓辉老师带带领学习,主题是“用好体育与健康教材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是
一、学生教科书编写背景和依据
(一)编写背景和依据概述
介绍了现行教材(人教版)包括学生教科书(七至九年级)和教师用书(一至六年级)。
(二)课程方案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编写了覆盖全学段1至9年级的学生教科书。
(三)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学生教科书应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辅以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
(四)国家关注
强调了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和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健康挑战,如超重肥胖、近视、睡眠不足等。
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
(六)体育学科育人价值
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包括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障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发挥体育在调节情绪和疏解压力中的作用。
对比研究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表,包括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或与体育课程融合的情况,以及相应的教材名称。
(七)国家相关要求
国家出台的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强调了这些主题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性。
(八)指南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提出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主,有机融入其他相关学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融入教学。
二、学生教科书内容框架研究
(一)课程目标
明确教科书的定位和任务,依据新课标要求。
(二)核心素养内涵
运动能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健康行为: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涵盖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四个维度。
体育品德: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
(三)课程内容
确定教科书的架构和内容体系,包括健康教育知识点、有效开展教学的建议、教学评价要点,并与《指南》的5个领域相对应。
(四)健康教育内容
1至9年级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5个领域,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设置。
(五)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育部颁布的重大主题教育指南,梳理出6个方面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体系。
(六)教科书内容安排
包含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
第二单元: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第三单元: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初中)。
第四单元:疾病预防与安全应急。
(七)全面覆盖中小学生健康需求
内容覆盖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全方面的健康需求,如营养、近视、肥胖、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
三、学生教科书编写体例与编写特点
(一)编写体例:四个环节
环节1:激趣导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课程主题。
环节2:初步认知概念:在活动中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概念。
环节3:建立信息和概念的联结:在知识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4:迁移与运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编排方式
采用“问题串”形式,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兴趣到知识应用。
(三)编写特点
特点一:立德树人,强体铸魂:强调德育和体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特点二: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
特点三:全面健康,行为养成:全面覆盖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健康决策和行为实践。
特点四:纵横衔接,科学严谨:确保知识内容的连贯性、科学性。
特点五:贴近生活,童言童趣: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语言风格适合学生认知。
特点六:图文并茂,以图辅文:使用插图和实景照片辅助文字内容。
特点七:纸数融合,革新教学:结合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提供多样化教学支持。
(四)心理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如情绪调节、拒绝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五)内容普适性
教材内容考虑城乡差异,普适通用。
(六)融入思政、中医等主题内容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体育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七)健康教育与体育双向融合
强调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八)栏目和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栏目和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技能运用。
(九)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和数字资源
提供教材解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支持教师教学。
(十)持续更新的数字资源
通过人教网和教师培训服务平台,提供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
四、用好教科书促进学生健康素养提升
(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通过梳理每课的核心知识和素养培育要点,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从而落实新课标要求。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每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供突破这些难点的具体建议,使教学更加高效。
(三)提供实用教学案例:结合教科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可直接应用的教学案例,以及针对课堂可能问题的关注点和解决方法。
(四)综合性学习评价:重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五)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如知识储备和拓展资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参会教师认真学习。
随着本次三亚市秋季义务教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市级培训的圆满结束,我们对所有参与的教师、专家和组织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共同探讨了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为即将到来的新学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面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挑战,我们将应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为三亚市的学生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撰稿人:潘炳睿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8fc7346c31f479d96dd9dad45daeee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