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关于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如何提供有效支持(二)

石家庄市第三幼儿园
创建于2022-03-19
阅读 2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如何培养人?”是学前教育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基于全国保教实践现状,“师幼互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影响保育教育过程质量的关键要素。认真倾听和记录每一个幼儿,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方式,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倾向……在一日生活中主动去发现:幼儿在学什么?他们是怎样学的?怎样才能有效地与幼儿交流?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表达?想要达成上述内容,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相信幼儿,欣赏幼儿。

  本周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深有感触的是:交流分享环节比起语言,先解决的是教师向幼儿传递出的态度。在模拟师幼互动中,许多老师亲切且平和的态度,让现场的“大儿童们”更愿意倾听,并产生沟通的愿望,以专注的神情向讲述者传递出“我对你的游戏记录很感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向台下幼儿做出尊重他人讲述的示范。

  此外,教师能够真实地接纳幼儿原汁原味的作品,尊重作者传递出的真实信息。过度的赞美可能会伤害儿童的学习品质,当幼儿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与别人的看法时,往往不能真正的投入,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千篇一律的“你真棒”、“你真行”的空洞鼓励和宽泛表扬中,教师应意识到过度的赞美可能会伤害学习品质。因此,真实的流露不仅是成人给予幼儿最大的肯定,也是向幼儿示范了有依据的说话,不夸大、不扭曲的优秀学习品质。

  最后,参研的教师重温了“具体描述法”的使用原则:

    1.客观陈述所看到的内容,不做好与坏的评价;

    2.让作者、聆听者感到教师的用心欣赏;

    3.覆盖到所有幼儿。

    对原则中传递出的评价方式,教师们产生强烈共鸣。无论是师幼间的互动,还是成人间的交流,最先强调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其次才是所呈现的内容。教师用心倾听,发自内心地发现游戏故事中有趣的地方,愿意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想法,既能激发幼儿的思想与表达愿望,又能从教师的谈吐中学习表达方式,学习欣赏对方,与人为善,育人为善。

  在师幼互动中还存在的许多隐形因素,不容易被察觉,如:角色认知、场景界定、行为期待……等着我们去逐一攻破。在对师幼互动的研磨中,寻找有效策略,去解读儿童、定位儿童的心理需要和他们对教师的期待;去解读教师、定位教师的心理需要以及理想的自我期待,我们与儿童一起向阳成长。

阅读 2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