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假---安阳邯郸石家庄访古(上)

临风
创建于2024-08-28
阅读 2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一站:河南安阳  殷墟博物馆】对于考古爱好者来说,殷墟必打卡的几个理由:

1. 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榜首;

2.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与“世界记忆名录” ; 

3.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4. 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年2月底才刚开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这次古建之旅一上来就是重头戏呀。(门票可提前在官网预订,80元,教师有半价。游览前上小红书找了云游讲解,提前做做功课很有必要。)

       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就矗立在洹(huán)水之滨,与殷墟宫庙遗址隔河相望。博物馆正门上方三个大大的甲骨文“大邑商”,大邑商是商朝人对他们的国都的美称。 观展重点:三楼《长从何来》亚长文物,《子何人哉》刻辞卜骨,二楼《伟大的商文明》司母辛鼎、人头甗、嵌绿松石刻辞骨等。

【亚长牛尊】镇馆之宝之一,虽只有40*22.5 cm,但它造型写实逼真、体态健壮肥硕、憨态可掬,牛身上布满龙、虎、鸟、鱼等20多种动物的纹饰。身体两侧是虎纹(凸起的地方就是老虎的大眼睛),增添了器物的威严与神秘感。

面部有一对夔龙纹,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脸颊处有一对鸟纹,因为商人认为自己是鸟的后代。下巴处还有一对鱼纹。

其造型是模仿商代时期的野生水牛,有时也称为圣水牛,强调其在文化或宗教上的重要性,并且它是殷墟考古发掘中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这尊是酒器,牛颈部下方与背部的盖子内部均有”亚长”二字铭文,亚是古代打仗的武官,长是姓氏。亚长墓中还出土了不少重要的青铜器。

【亚长铜钺】将军的武器,纹饰精美

这件【青铜手形器】,造型逼真,五指比例适中,指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手背还装饰有精美的兽面纹。它是权杖还是义肢?或者是痒痒挠?目前尚未定论

【亚长铜觥】

亚长铜方斝

【长从何来】亚长墓发掘于殷墟宫庙区,随葬品577件,是继妇好墓、亚址墓之后,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贵族墓葬。墓中还发掘出亚长的部分骨骸,经鉴定分析,亚长身高大约1米7,不是商人,是北方民族,他的身上有多处创伤,可见他生前英勇作战,最后战死沙场。一个外族人,靠着战功与英勇,成为军权在握的商朝高等贵族,死后还被埋葬于王族之所,应该是位极受爱戴的将军。

【屯南甲骨】 国家邮政局曾用它的形象向全球发行纪念邮品,是一片惊天下的“明星甲骨”。这片牛肩胛骨上发现单字93个,字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文字记录了商王多次关于田猎是否有灾祸的占卜。

【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记录了商王与军队巡视捕猎的事件。珍贵之处在于文字内镶嵌有绿松石,彰显商王权威之余,使整片甲骨显得十分华美。

殷墟最初闻名于世,源自陆续出土的约15万片甲骨。这些神秘的文字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解读。其中《子何人哉》是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甲骨特展,让我们一窥甲骨文里的生活起居。子是这批甲骨契刻占卜记录的问卜者,其占卜事项包括祭祀、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疾病等,几乎囊括其日常生活的全部。

考考你,能认出几个字来?

【司母辛铜鼎】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商朝著名的女将军。这件铜鼎是妇好的儿子为纪念母亲而精心铸造(内壁之上清晰地铸有“司母辛”三字铭文),即使历经岁月的洗礼,表面氧化磨损,依然不减其端庄与厚重。此鼎不仅是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更是商朝文化艺术巅峰之作的见证,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社会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在妇好墓中出土的460件铜器中,不少是成对出现的,以下这几件精美的青铜器值得特别记录。

纹饰优美精致,叹为观止!

司#母铜方壶

亚址铜方尊

这一圈装饰的小兽都是活动的,可取出。

小而精

亚长墓出土的玉礼器共13件,制作精良,其中这四件(一件外展)龙形玦尤为突出,有红山文化遗风。

亚长墓出土的玉觿xi,既为配饰,也可作解绳结的工具。

殷墟出土的23辆马车也在新馆集中展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彼时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景象。

【安阳2— 修定寺塔】市区35公里外的清凉山下,修定寺已废,只存这座华丽的唐塔,在此顽强屹立了1300多年。安阳修定寺塔通高近20米,远看状如一顶座北朝南极华贵的轿子;由119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雕砖嵌砌而成,以及仿木建筑结构斗拱等30多种,造型华丽别致,饰面花纹精美独特,是佛塔之冠,为我国所独有,被考古学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

近距离欣赏塔身上的装饰图案,有天王力士、伎乐飞天、侍女童子、胡人真人、滚龙帐幔、天马白象、花卉飞雁等等,形象众多却又规整有序,刻画得栩栩如生,古代匠人工艺精湛!菱形与编织纹饰,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帐幔以兽面 、力士、莲花、 彩带、华缨、彩铃、垂穗等图案组成,当真华丽精美!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在安阳老城伫立已有一千多年。大多数的塔都是由下而上逐渐缩小,而文峰塔则一反常规,塔身上大而下小,呈伞状,为国内外所罕见。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 年),时任知府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至今。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教故事砖雕,刻工细致,形象生动逼真。讲解员说这些浮雕基本都是原装,造型生动自然,神情逼真,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那些只在围墙外拍个照就走的人可就错过了欣赏这些精美砖雕了。

下图为西面的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

下图为东面的释迦佛涅槃像。

【第二站:邯郸磁县】磁县在安阳北部38公里,开车一小时。去磁县其实为的是邺城考古博物馆以及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城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直接住临漳更方便。        

       邺城考古博物馆 (原邺城佛造像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馆,主要展示的是2012年春在邺城遗址北吴庄抢救挖掘的一批埋藏的佛教造像约3000件,其中有题记的造像约300件,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代,少量北魏和唐代造像。此次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重要看点:北齐覆钵塔、谭副造像、贴金佛首、彩绘立佛、铜鎏金造像、龙树背龛造像等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PS. 此馆无需提前预约,身份证门口登记即可,但周二至周五11:30--14:30是要闭馆休息的,呵呵。所以我们是8:30前就去到门口等着开门,第一批游客就三个人,进去就沉浸式地欣赏、拍照,一上午三小时勉强够看,嘿嘿!

       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史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始称为邺。东汉以后成为古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肇始地之一。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约公元前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邺城佛教兴起于十六国的后赵时期,于东魏北齐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北方地区继大同、洛阳的佛教文化中心。邺城佛教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宗派,开创了佛造像“邺城模式”,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上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镇馆之宝【北齐覆钵塔】,博物馆一楼大厅C位,玻璃罩保护着。

小红书找到某博主的保姆式笔记帖子,果断收藏,现场边看边对照欣赏,爽!参观前一晚,也在网上找到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提前做功课真的很有必要,否则就是走马看花。

【北齐佛首】我最喜欢的佛头,百看不厌,Ta的微笑太治愈了。北齐时期佛首的典型特点:面部圆润、细眉长目、双目下视,发髻低平,一改北魏东魏时期的瘦骨清相。

注意这是另一个佛头,没有螺髻。

【北齐 倚坐佛像】宝相庄严、贴金华丽,薄衣贴体、曹衣出水。

北齐【弟子立像】,邺城考古博物馆的网红:北齐萌娃,与麦积山石窟第117窟的的弟子像的体态神态均极为相似。这头为何扭向左方,而非正视前方?一是参考了上述麦积山石窟的弟子像,二是尊重出土时的原貌原状。

【刘伯阳造释迦像】北魏太和十九年,这是邺城博物馆中有明确纪年铭文的最早的一尊佛造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北魏

满刻的背屏也十分精美!

【坐佛三尊像】典型的北魏风格,宽袍大袖、裙摆繁复,层层叠叠。

【立佛像】东魏,这尊佛像既有北魏风格的褒衣博带,也有东魏的变化,佛衣下摆直立下垂渐收。

【道智造释迦像】东魏武定四年(546年)

最左边这位菩萨,吐着舌头,世俗生动,不再是一脸严肃或是安详微笑。

【王元景造弥勒像】东魏武定四年(546年)

背屏典型佛教图案:白马吻足、树下思惟

【立佛七尊像】东魏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虽有残损,但仍能看出造像的精美,尤其是底座的三尊圆雕狮子,威猛健壮,造型特别。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

【弄女造弥勒像】东魏武定五年

背屏又是:白马吻足、树下思惟,底座的正面、侧面、背面均有生动细腻的雕塑。

【法淩造像】北齐天保元年,典型的双龙树背屏,更大面积的透雕。

【坐佛五尊像】北齐

【弥勒七尊像】北齐

【弥勒五尊像】北齐

【坐佛五尊像】北齐,此时太子思惟像还是在背龛

【思惟五尊像】北齐,此时太子思惟像已成为正面主尊。

赵美造像,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大量的立体透雕

【菩萨坐像】北齐时期的菩萨像也变化明显,没有了褒衣博带,上身赤裸,交叉的璎珞,轻薄的贴体长裙,身上的肌肉感表现健硕的身体。

【菩萨立像】北齐至隋,风格又有变化,身上的披帛开始出现不对称披覆。

【菩萨立像】北齐至隋,这个立像要小很多,身体比例也没那么修长,但它是完整的。

【菩萨头像】北齐至隋,好个美男子形象。

【张宏亮造阿弥陀像】唐上元二年(675年),北吴庄埋藏坑出土纪年最晚的佛造像

右:法敬造菩萨像,东魏天平四年(537年)

上:立佛三尊像,北齐; 下:菩萨三尊像,北齐

未完待续......     文末附上学习笔记

阅读 2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