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二十一)英国篇(2),2024年7月4日
进入牛津大学第一感觉,和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相差甚远,这那是一所大学啊,简直就是一座中世纪的城市啊!
牛津市区俯瞰图, 是不是很像一座中世纪城市?
牛津大学是一所位于英国牛津郡的著名综合性大学,其占地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拥有超过22000名学生和超过6000名教职员工。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国牛津大学在此成立。牛津确定与牛有关。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
牛津大学位于英格兰东南区域牛津郡牛津市。是一所世界闻名的顶尖公立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长年占据各世界大学排名之前五名。为英国“金三角名校”、“G5超级精英大学”、罗素大学集团及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的主要成员之一。它是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世上现存第二古老持续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
牛津大学培养众多社会名人,校友当中包括28位英国首相、及多国领袖与政治要员,而截至2020年10月,牛津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72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它同时拥有全球最具规模的大学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学图书馆系统。
进入牛津市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殉道者纪念碑。
殉道者纪念塔
殉道者纪念塔位于几条街交汇的路口,为纪念16世纪的三位“牛津殉道者”而建。1555年10月16日,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女王下令将坚持新教信仰的沃斯特主教拉蒂默和伦敦主教里德利烧死在火刑柱上,并且逼迫同样坚持信奉新教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拉麦观看行刑过程。5个月以后,克拉麦也在同一地点被烧死。他们三人被后人称作“牛津殉道者”。
我们一行50多人跟着导游进入牛津大学市中心的宽街参观。
下面介绍一下宽街上的主要学院。第一个看到的就是贝利奥尔学院。
贝利奥尔学院
贝利奥尔学院的创办人约翰·贝利奥尔是亨利三世 (英格兰)时期的贵族,后娶了一位苏格兰公主为妻,而他的儿子也曾是苏格兰国王。他在杜伦主教的协助下,于大约1263年决定捐款创建一所高等学府,它是牛津最早创立的几所学院之一。1269年贝利奥尔去世,他的遗孀决定继续资助学院,使得贝利奥尔学院能够生存下来,并在1282年起草了学院的院规,直到今天依然通用。
大英帝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来自于贝利奥尔学院(例如曾有连续三任印度总督都是贝利奥尔学院的毕业生)。
现代经济学教父亚当斯密就曾经在1740年进入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前英国首相约翰逊也曾经是这个学院的学生。
玛丽一世女王则因在1553年至1558年五年当政期间,先后处死了300名新教教徒而得名“血腥玛丽”。当年火刑的现场在现今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图书馆窗外宽街的路中央。当时这里是一个洼地。现地面上建有一个砖砌的十字标识,以示纪念。
烧死新教徒的现场遗迹。
紧邻贝利奥尔学院是三一学院。三一学院取自基督教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含义,在欧洲很多大学都有三一学院。
三一学院大门
三一学院是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1555年,尽管其规模庞大,但是学生人数较少,只有约400人。三一学院产生了过三位英国首相,与贝利奥尔学院并列第二位。
三一学院内庭
三一学院图书馆
三一学院的斜对面(照片右边)是艾克塞特学院,这个学院也是牛津大学非常有名的一所学院。据说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就是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的论文在这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科学史博物馆
紧挨着艾克塞特学院的是科学史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设立于1683年,是世界现存历史最古老的特设博物馆。
我差点把这个科学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混淆了。那个自然史博物馆是达尔文发布进化论的地方。不过科学史博物馆也是有故事的。里面据说有爱因斯坦用过的黑板和牛顿使用过的望远镜等。本来我们是打算自由活动时进去看一下的。结果时间不够只好作罢。
科学史博物馆
谢尔登剧院
谢尔登剧院建于1664年到1668年,由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多佛·雷恩为牛津大学设计。剧院被用来举办学院的典礼仪式和公共音乐会,是牛津大学举行各种盛大典礼和重要活动的场所,包括每年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重要人物演讲、音乐会等等。
谢尔登剧院南面
克拉伦登大厦
该建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部分费用是由克拉伦登勋爵撰写的一部关于英国内战的著作《大叛乱史》的利润支付的,克拉伦登勋爵的儿子将版权授予了该大学。
它建于1711年到1715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所在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成为牛津大学图书馆。著名的《牛津大辞典》就在这里出版发行。我还记得上大学时曾经买过一本红皮的《牛津大辞典》。当年英语词典都是中英词典。唯独《牛津大辞典》是纯英语词典。对于我们来说,这本词典相当于英语词典的《圣经》。我退休后清理旧物时还看到过这本大部头的词典。
克拉伦登大厦对面则是威士顿图书馆。
威士顿图书馆
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图书馆之一,他的创馆期早于著名的大英图书馆。图书馆建造于1602年,1604年被正式定名为博德利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由牛津大学最主要的3个图书馆组成,包括老博德利图书馆、拉德克利夫图书馆以及新博德利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威士顿图书馆)。
宽街尽头的街名牌
绕过克拉伦登大厦右转就可以看到赫特福德学院。与赫特福德学院相关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叹息桥了。
叹息桥
叹息桥始建于1913年(1914年完工),正式名称为赫特福德桥,她跨过新学院路连接了赫特福德学院的新旧两个部分,是牛津大学的一个著名景点。由于此桥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故被称为叹息桥。也有说法是牛津大学的毕业考试很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
牛津大学叹息桥,叹息桥的来历没有官方和正史的记载,相传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很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
在叹息桥打卡后我们来到老博德利图书馆(博德利三个图书馆之一)。,这座图书馆也是古香古色。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牛津大学主要的图书馆。根据馆藏书籍数量统计,也是英国第二大的图书馆,仅次于大英图书馆。
老博德利图书馆的五阶塔
老博德利图书馆院内,
从博德利图书馆出来我们来到牛津大学的核心地段,拉德克利夫广场。
拉德克利夫广场被认为牛津大学的标志性场所,周围被牛津大学的历史建筑所环绕。
拉德克利夫广场得名于英国医生约翰·拉德克利夫,牛津毕业,成为国王的医生,留下大笔遗产给大学和他的学院(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在南面的高街。
在广场的中心是圆形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建于1737–1748年,用约翰·拉德克利夫的遗产支付。它是博德利图书馆的一部分,其主楼位于广场北侧。两馆由一条地下隧道连接,有许多书籍存储在广场地下(能储存60万册)。曾经有一条地下铁路在两馆之间运送书籍。
广场西面是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牛津大学的古老学院之一。东面是万灵学院。
广场南面是圣玛丽大学教堂。它是牛津大学的官方教堂。
拉德克利夫广场被广泛认为是牛津最美丽的,很受游客欢迎。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网络照片)
拉德克里夫图书馆修建于1737年至1749年。这座建筑位于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北侧,常被视为牛津大学的象征建筑。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外的草坪上有学生搭着帐篷,支援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
万灵学院
东面的万灵学院创建于1438年,得名于万灵节。 万灵学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
圣玛丽大学教堂
圣玛丽教堂早期是各学院的共用教堂,所有的仪式、正式的会议、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后来各个学院的活动越来越独立,教堂的作用逐渐弱化。
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下面有一个咖啡馆。据说有心的学生可以在这里邂逅世界知名的学者并和其交流。
从拉德克利夫广场出来我们来到牛津最繁华的市中心卡尔法克斯钟塔。
卡拉法特斯钟楼
Carfax是十字路口的意思,这里是牛津的市中心,也是圣马丁教堂目前仅存的遗迹。塔东面的墙上有面大钟,每15分钟敲响一次。
卡尔法克斯钟塔所在地是牛津最繁华、最嘈杂的地方,四条道路在这里交汇,Carfax就是由拉丁语quadrifurcus(四岔路口)一词演变而来。
如果留意观察还会发现,牛津的商业区和学院区之间有一条不明显的分界线,而卡尔法克斯钟塔就在边界上——14世纪大学师生和市民的混战就发生在这里。
卡尔法克斯钟塔是圣马丁教堂仅存的遗迹。圣马丁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在几个世纪中一直是牛津的宗教中心,伊莉莎白一世曾亲临此地举行宗教仪式。但在19世纪道路不断扩建的过程中,教堂、喷泉先后被拆除,只有钟塔留了下来。卡尔法克斯钟塔共有99级台阶,登塔可以俯瞰远近各学院的建筑和园林美景。
从卡尔法克斯钟楼往东就来到基督教会学院。这个学院的建筑也非常壮观美丽。学院的规模和占地挺大的。
基督教会学院
同上
基督教会学院
从基督教会学院开始导游解散团队游,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我们在牛津市里到处转了一圈。下面几张照片是我们闲逛时拍摄的。
咖啡馆
这里有一家餐馆Wagamama。玻璃窗上写着数学公式。不知是否是数学系的专用餐馆?
最后来到阿什莫林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正门(西面)
阿什莫林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的全称为”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它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Beaumont Street),是牛津大学五个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
该博物馆创建于1683年,最初藏品大多为John Tradescant(c. 1570s – 15–16 April 1638) 及其同名儿子的收藏,包括 鸟、鱼、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宝石、武器、钱币与纪念章、服饰、生活用具、雕刻、绘画、手工艺品等,1678年藏品归收藏家阿什莫林(E. Ashmore) 所有,阿什莫林本人是一名律师,他的好友曾生(译名)死前将自己的遗产交给他,遗产多为曾生的收藏品,希望他代为照顾自己的家属,但后来,阿什莫林本人和曾生的妻子进行了一场遗产争夺官司,阿什莫林获胜,1683年,阿什莫林将他的收藏全部捐赠给牛津大学,牛津大学为之专门在宽街(Broad Street)建造了新楼,并于1845年将藏品迁入到博物馆建筑中。其中有关自然史的藏品于1860年移交牛津大学的皮特利弗斯博物馆 (Pitt Rivers Museum)。 阿什莫林博物馆现设古器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钱币室四个部门,展出欧洲、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出土文物。还有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各国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该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室,收藏有三万多件欧洲版画与素描,包括大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师的素描,手稿与版画。
阿什莫林博物馆展品
整个参观游览过程中,牛津市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座大学城。牛津大学和牛津市已经相互紧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实际上早期牛津市民和学生之间曾经发生过非常血腥的事件,而且闹到国王哪里,最后不得不由国王来裁决。
牛津大学学生和牛津市民的冲突
两者矛盾的大爆发发生在1355年。事情缘于两名大学生在一家旅馆喝酒时投诉酒的质量不佳,他们与旅馆老板起了冲突,其他客人分别加入了双方并很快陷入混战。牛津市民从城外招聘了武装暴徒冲击大学。冲突持续了三天,期间30名市民、63名大学师生被打死。
牛津大学与牛津市的冲突贯穿整个13世纪,在1228、36、38、48、72、98年皆有发生,几乎每次冲突的结果都是牛津市的失利和牛津大学获得更多特权。也正是在1248年牛津大学获得了国王的特许状。由于冲突经常爆发,大学师生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在牛津市租房住,因此成立了halls of residence,这些halls后来发展成牛津大学的 学院( colleges),最早建立的学院是 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1249年)、 贝利奥尔学院( Balliol College,1263年)和 默顿学院( MertonCollege,1264年)。
国王之所以每次都站在大学一边,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他需要这些学者的支持。当时的大学并不像今天一样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大学教育几乎唯一的作用就是培养教会的神职人员,英国的各种主教、大主教就经常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而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将对国王的统治极为有利。因此即便牛津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王也不得不暂时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冲突的结果不仅是牛津大学获得了更多权益,它还事实上成为了牛津市内最有权势的机构。由于牛津市民再也难以挑战大学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双方的冲突便逐渐降温了。
国王裁决
半天的游览虽然时间很短,尚不足对这样一所世界前十的大学做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已经可以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了。牛津大学完全颠覆我对传统大学的印象。正是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下培养出这么多世界名人。古香古色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使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我对牛津大学深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