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二十一)英国篇(6)贝尔斯法特,北爱尔兰首府

冬爷
创建于06-13
阅读 86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欧洲行(二十一)英国篇(6),2024年7月8日

爱尔兰岛离英国本岛(两国地理中心)的直线距离(飞行路线)为380公里,坐船需要两个多小时。也是我们此次行程的范围之内。第一站就是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口,在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是英国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爱尔兰岛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都柏林。始建于1888年,自1922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现有人口276,459,都会区579,554,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19世纪初贝尔法斯特成为了一个大港口,而贝尔法斯特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麻布产地,号称“Linenopolis”,此外造船业(制造泰坦尼克号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位于此地)和香烟制造业也较为发达。1888年获得城市地位。后来又发展起了宇航工业,是二战后世界主要工业城市之一。

我们来到拉干河畔的贝尔斯法特港口。

这里还停泊着一艘渡轮。这个渡轮用于往返于英国本岛和爱尔兰岛。停在这里估计是在维修。

哈兰德·沃尔夫船厂就在港口边,可以看到巨大的龙门吊。

哈兰德·沃尔夫(Harland & Wolff)是一家百年重工业公司。


哈兰德·沃尔夫建造了多艘著名船只,包括白星航运公司的泰坦尼克号、其姊妹船舰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号。

这个造船厂曾经建造了1600多艘船,后来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输给了成本更低的竞争对手,最终倒闭。自2003年以来,该公司就没有再建造过一艘船。

曾经建过泰坦尼克号和下水的平台

我们来这里主要是参观泰坦尼克博物馆。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位于贝尔法斯特港口入口处,一块被称之为女王岛的土地,该地区自19世纪中叶进行开垦。并在20世纪初期被哈兰德和沃尔夫造船厂使用多年,并建造了巨大的滑道和修船旱坞,以容纳白星航运的旗舰船只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工程。然而随着贝尔法斯特造船业的衰落,这个地区大部分变得荒废。岛上的大多数废弃建筑也在20世纪后期被拆除了。包括曾被列为登录建筑的奥林匹克级邮轮滑道和修船坞,以及标志性的山姆逊和歌利亚起重机。


2001年,这片荒废的土地更名为“泰坦尼克区”,并被列为贝尔法斯特重建计划的重点项目。随后,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房地产开发商夏悫发展项目以4,70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185英亩的开发权,包括23英亩的土地被用来建设科学园区。夏悫的重建计划包括建造房屋、酒店和娱乐设施,还有一个海事遗产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2005年,贝尔法斯特计划宣布建造一座为泰坦尼克号而设的博物馆,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并计划在2012年完成,以作为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和沉没事件的百年纪念。


除了旨在成为城市再生的焦点之外,博物馆也成为与泰坦尼克号相关遗产景点的一部分,并重新活化了仍保存的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前总部和绘图办公室、白星航运公司最后一艘幸存的船只游牧号、汉密尔顿码头、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的下水坡道、码头和泵房等众多工业遗产设施。

该博物馆有超过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并设有一系列展示厅、私人多功能厅和社区设施,当前该博物馆为贝尔法斯特海事信托公司所有,并根据2011年开始为期25年的营运商协议,由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号有限公司进行商业营运。

艾瑞克·库内及其团队被委托担任博物馆概念建筑师,而托德建筑事务所则被任命为主要顾问。纪念馆的设计旨在体现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历史和哈兰德和沃尔夫留下的工业遗产。其角度形式相似船头的形状,高度为38米,与泰坦尼克号的船体高度相同。当地人已经将其昵称为“冰山”。建筑的立面镶嵌著3,000个单独的银色阳极氧化铝片。

整个泰坦尼克博物馆看上就像四艘大船的船头。造型十分新颖和现代。

入口

售票处

大厅

同行的团友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由九个互动性展示厅组成,涵盖以下主题:


  1. 繁荣的贝尔法斯特:20世纪初的城市


第一展览厅重现了泰坦尼克号建造时的贝尔法斯特场景(1909-11年),展示了该城市在当时的主要产业。在哈兰和沃尔夫造船厂的大门旁,还有一个互动地板展示了当初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计划,以及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原始设计图和比例模型。


2. 造船厂:乘坐小车体验泰坦尼克号舵桥:

第二展览厅的主要部分设立了一个20米(66英尺)高的钢脚手架,作为代表为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建造而建的阿罗尔龙门架。实际的盖桥比展厅中的模型高四倍。电梯能够将游客带到盖桥顶端,透过声音和影像显示了当初造船过程的场景。接下来游客可能够坐在一辆六人座小车上,穿过船厂的模拟场景,体验船体的大小,最终经过一个比例缩小的泰坦尼克号舵桥。


3.下水:泰坦尼克号如何在1911年5月31日下水

第三展览厅描绘了1911年5月泰坦尼克号下水时的场景。当时约有10万人目睹了这个盛事。展厅可以俯瞰泰坦尼克号当时下水的滑道,透过窗户还可以观察现在的滑道和码头。


4. 装修:泰坦尼克号从下水到1912年4月的装修

第四展览厅描绘了泰坦尼克号从下水到1912年4月启航前的装备过程。这个展厅有一座大型泰坦尼克号模型,展示了船上所有三个等级的舱室。展厅的中心还有一个360度的电脑生成游览地图,可以带领参观者游览泰坦尼克号的各个船舱3D模型,包括引擎室、餐厅和舰桥等区域。


5. 处女航——从贝尔法斯特到南安普敦,再从那里到瑟堡、科夫和向西的旅程

第五展览厅“处女航”展示了泰坦尼克号首航时的航程,包括从贝尔法斯特到南安普敦,以及从那里到瑟堡、科夫和法国西部地区。该展厅呈现了船上的甲板,游客可以走过木质甲板,坐在长椅上或观看码头和港口的风景。展厅还展示了该船的照片,其中包括天主教耶稣会摄影师弗朗西斯·布朗神父所拍摄的照片,他在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到爱尔兰南部的科夫这一路段上拍摄了许多图集。


6. 沉没:1912年4月14日至15日的灾难

第六展览厅描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背景声中播放着摩斯电码发出到其他船只的SOS讯号。展览厅展示了沉船的图像,结合幸存者讲述故事的访谈纪录、和混乱的新闻报导的插图。冰山则是由400件仿制救生衣构成的墙体现,上面投射著沉船的图像。


7. 后果:灾难留下的遗产

第七展览厅介绍了沉船事件的后续影响,场内摆放了全尺寸救生艇的复制品,用以展示撤离船上乘客时使用的救生艇。场馆的左右两侧设有影片资讯息板介绍美国和英国对此次灾难所进行的沉没调查。参观者可以使用互动屏幕搜索乘客和船员名单,以查看他们的亲戚是否在船上。此外,场内还介绍了哈兰和沃尔夫以及泰坦尼克号号的姐妹船的历史。第七展览馆的设计重点是全尺寸救生艇的复制品。


8. 神话与传说:——泰坦尼克号一些故事背后的事实

第八展览厅介绍著沉船事件引发的许多传说和神话,透过电影、戏剧、书籍和诗歌得以广泛流传。场内播放席琳·狄翁的歌曲《我心永恒》,参观者可以探索泰坦尼克号所启发的流行文化方面。透过展示厅设有互动屏幕,也能让参观者探索有关泰坦尼克号的一些神话。


9.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及其重新发现

最后一个展厅展示的是泰坦尼克号现在位于北大西洋3,700米深处的情况。该展厅是与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罗伯·巴拉德博士合作,展厅通过影片、音频和图像展示了他到达沉船的探险之旅。一个鱼眼视角的图像被放在玻璃地板下面。地板下方是泰坦尼克号纪念馆的主要教育设施——海洋探索中心,展示了北爱尔兰海岸水域的海洋生物和探险,以及鲍尔德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探险。

下面我就按照这个展览内容思路介绍这个博物馆。因为参观时间有限,事先也不知道上述的展览内容思路,所以拍到的照片有限。为了弥补照片不够的缺陷我从网上按照上述思路搜寻了一些照片补充进本美篇。这些照片以及内容并不一定完全与展厅里的一致。

1. 繁荣的贝尔法斯特:20世纪初的城市


第一展览厅重现了泰坦尼克号建造时的贝尔法斯特市容(1909-11年),展示了该城市在当时的主要产业。在哈兰和沃尔夫造船厂的大门旁,还有一个互动地板展示了当初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计划,以及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原始设计图和比例模型。

1907年的贝尔斯法特

2. 造船厂:乘坐小车体验泰坦尼克号舵桥


第二展览厅的主要部分设立了一个20米(66英尺)高的钢脚手架,作为代表为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建造而建的阿罗尔龙门架。实际的盖桥比展厅中的模型高四倍。电梯能够将游客带到盖桥顶端,透过声音和影像显示了当初造船过程的场景。接下来游客可以坐在一辆六人座小车上,穿过船厂的模拟场景,体验船体的大小,最终经过一个比例缩小的泰坦尼克号舵桥。

坐上小车后可选择讲解的语言。共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和西班牙语六种语言可选择。

小车缓缓驶入“造船工地”,一路上通过视频和配音重现当年造船工地的繁忙景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装前的泰坦尼克号锅炉。双面双炉锅炉25台,单炉锅炉4台。

1911年初,工人正在下班离开造船厂,远处背景是尚在建造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当年船厂的设计厅。当年还没有计算机CAD设计。所有的图纸都是由设计人员一张张的手绘出来的。

3. 下水:泰坦尼克号在1911年5月31日下水


第三展览厅描绘了1911年5月泰坦尼克号下水时的场景。当时约有10万人目睹了这个盛事。展厅可以俯瞰泰坦尼克号当时下水的滑道,透过窗户还可以观察现在的滑道和码头。

把这艘巨轮从陆地移到水中是一项惊人的壮举。虽然滑入水的过程只需要62秒,它需要23吨润滑油,包括火车油,肥皂和油脂。

4. 装修:泰坦尼克号从下水到1912年4月的装修


第四展览厅描绘了泰坦尼克号从下水到1912年4月启航前的装备过程。这个展厅有一座大型泰坦尼克号模型,展示了船上所有三个等级的舱室。展厅的中心还有一个360度的电脑生成游览地图,可以带领参观者游览泰坦尼克号的各个船舱3D模型,包括引擎室、餐厅和舰桥等区域。

豪华楼梯

一等舱

一等舱休息室

二等舱

二等舱休息室

三等舱

三等舱餐厅

甲板

5. 处女航——从贝尔法斯特到南安普敦,再从那里到瑟堡、科夫和向西的旅程。


第五展览厅“处女航”展示了泰坦尼克号首航时的航程,包括从贝尔法斯特到南安普敦,以及从那里到瑟堡、科夫和法国西部地区。该展厅呈现了船上的甲板,游客可以走过木质甲板,坐在长椅上或观看码头和港口的风景。展厅还展示了该船的照片,其中包括天主教耶稣会摄影师弗朗西斯·布朗神父所拍摄的照片,他在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到爱尔兰南部的科夫这一路段上拍摄了许多图集。

展厅里模拟的甲板和休息座椅。

6. 沉没:1912年4月14日至15日的灾难


第六展览厅描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背景声中播放着摩斯电码发出到其他船只的SOS讯号。展览厅展示了沉船的图像,结合幸存者讲述故事的访谈纪录、和混乱的新闻报导的插图。冰山则是由400件仿制救生衣构成的墙体现,上面投射著沉船的图像。

生存者

7. 后果:灾难留下的遗产


第七展览厅介绍了沉船事件的后续影响,场内摆放了全尺寸救生艇的复制品,用以展示撤离船上乘客时使用的救生艇。场馆的左右两侧设有影片资讯息板介绍美国和英国对此次灾难所进行的沉没调查。参观者可以使用互动屏幕搜索乘客和船员名单,以查看他们的亲戚是否在船上。此外,场内还介绍了哈兰和沃尔夫以及泰坦尼克号号的姐妹船的历史。第七展览馆的设计重点是全尺寸救生艇的复制品。

救生艇复制品

世界的反应。泰坦尼克号出事后人拥挤在白星航运公司门前打探消息

伤亡名单

搜寻尸体

泰坦尼克号上所有人员名单,713人被救,1512人死亡。

8. 故事与传说:——泰坦尼克号一些故事背后的事实


第八展览厅介绍著沉船事件引发的许多传说和神话,透过电影、戏剧、书籍和诗歌得以广泛流传。场内播放席琳·狄翁的歌曲《我心永恒》,参观者可以探索泰坦尼克号所启发的流行文化方面。透过展示厅设有互动屏幕,也能让参观者探索有关泰坦尼克号的一些故事。

泰坦尼克号设计总监和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斯

我们的导游十分推崇这位泰坦尼克号的总设计师并把他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参观完后导游在车上还给我们详细讲了这位设计师的故事。

1873年2月7日,托马斯·安德鲁斯出生于爱尔兰唐郡康柏一个高层政治家家庭。父亲是爱尔兰枢密院成员,母亲是苏格兰长老教会成员。他的兄弟中有未来的北爱尔兰总理约翰·米勒·安德鲁斯、未来的北爱尔兰首席大法官詹姆斯·安德鲁斯爵士。可是说他来自一个官宦之家,本可以走仕途的他却选择了造船业。


1889年5月1日,他在16岁时开始在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担任学徒,公司主要业务是为白星航运建造巨型船队,他的叔叔威廉·裴礼子爵是这家造船公司的拥有者,他希望侄儿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1899年,安德鲁斯成为造船工程师。1901年,安德鲁斯在通过公司的许多部门工作、熟悉造船工程的每个细节后,成为建筑工程部的主任,然后成为维修工程部的主任。同年,他也成为英国皇家造船工程师协会成员。1904年,成为首席造船工程师助理,并在一年后晋升为设计部主管。1907年,安德鲁斯被任命为设计总监和首席造船工程师。

1907年,安德鲁斯开始设计并监督新的超级旗舰计划——白星航运委托的奥林匹克级邮轮建造案,让他一举成名。1909年,奥林匹克号及其姊妹舰泰坦尼克号开始并排建造,由造船厂董事长威廉·裴礼子爵监督、造船厂总经理亚历山大·卡莱尔和安德鲁斯设计。正如他监督其他船只建造时所做过的那样,安德鲁斯熟悉了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她们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安德鲁斯的建议是,这艘船应该配备46艘救生艇(而不是20艘),以及双层船体和上升到B层甲板的水密舱壁,但是造船厂董事长威廉·裴礼子爵驳回了他的建议。如果按照安德鲁斯的建议来实施,泰坦尼克号或许不会沉没,就算沉没了也有足够的救生艇。

作为负责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的总设计师,他在1912年4月2日带领一支泰坦尼克号品管小组登船视察,并在4月10日与该船一起进行首航横渡大西洋。4月14日深夜,该船撞上冰山;4月15日凌晨沉没,他与1,500人随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大海。据导游说,安德鲁斯的死亡是当年世界造船业的重大损失,因为他属于当年世界泰斗级的造船设计师。

这是一段关于安德鲁斯最后时刻的记载:

凌晨2时左右,乘客看见他回到小艇甲板上。当时人群开始陷入混乱,但仍有女性不愿意离开家人、拒绝登上救生艇。当时有些人害怕冒险登艇,有些人情愿留在丈夫的身边,另一些人可能因为寒冷而恐慌,然后安德鲁斯出现,挥动手臂发出响亮的命令:“女士们,你们必须立刻登艇。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了,你们不能挑选要坐哪一艘了,不要犹豫。坐进去,坐进去!”。另一个目击报告指出,安德鲁斯疯狂将甲板上的躺椅不断扔到海里让乘客抓住。目击报告称,安德鲁斯扔完躺椅后走向舰桥,也许是为了寻找史密斯船长。食堂服务员塞西尔·菲茨帕特里克声称,在船在大海倾斜沉没的前几分钟,看到安德鲁斯和史密斯船长一同在舰桥上,两人在舰桥被淹没之前从船跳了下去。之后就此失踪,遗体也从未寻获。

9.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及其重新发现


最后一个展厅展示的是泰坦尼克号现在位于北大西洋12,000英尺(3,700米)深处的情况。该展厅是与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罗伯·巴拉德博士合作,展厅通过影片、音频和图像展示了他到达沉船的探险之旅。一个鱼眼视角的图像被放在玻璃地板下面。地板下方是=泰坦尼克号纪念馆的主要教育设施——海洋探索中心,展示了北爱尔兰海岸水域的海洋生物和探险,以及鲍尔德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探险。

泰坦尼克号在海底的残骸照片

00:30

最后一个展厅灯光昏暗,参观者在悲伤的音乐中怀着沉重的心情走下楼梯,观看泰坦尼克号水下残骸的视频。

01:15

视频;泰坦尼克号在海底的残骸在沉重的⾳乐声中展现,结束了我们的参观。

展馆的出口处设计了泰坦尼克号船头的布景供参观者打卡留念。

泰坦尼克博物馆给我的印象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原来我以为,这只是⼀个⼩地⽅的博物馆,⽆⾮是摆放⼀些有关泰坦尼克号的纪念品。可是进去后才发现,该博物馆内部的设计独具匠⼼,别出⼼裁,给⼈⼀种意外的惊讶。博物馆让游客亲身体验的⽅式,⽬睹了泰坦尼克号邮轮的建造,启航,到悲剧发⽣的整个故事。从乘坐⼩⻋进⼊庞⼤的船体观看制作,到⼤船沉没后留在⼤海深处的残骸。


博物馆以独特的影像和声光效果向参观者展现了泰坦尼克号的完整故事。以⾄于我们的⼀位⼥团友完全沉侵于场景中不能⾃拔,忘记了时间。结果整个旅⾏团在⼤巴上等待她返回。⾜⻅博物馆效果⼀班。

我们还参观了位于港口的大鱼雕塑。

这条 10 米(32 英尺)长的鲑鱼雕塑于 1999 年投入使用,以庆祝拉干河(River Lagan)的再生和该遗址的历史重要性。


大鱼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与贝尔法斯特和北爱尔兰有关的旅游材料上。


它是John Kindness 设计的,这条鱼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美丽的瓷鳞片,瓷片上面都装饰着与贝尔法斯特历史有关的文字和图像。


在这幅公共艺术作品前停下来自拍并仔细观察瓷砖外墙,它讲述了贝尔法斯特的故事。

背后就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

船舶楼

荣获 2011 年度综合用途建筑奖(全球 LEAF 大奖)。评委们认为,“这座当代地标建筑坐落在拉干河畔,是通往城市的门户,有助于城市复兴”。

海关大楼

阿伯特纪念钟楼

阿伯特纪念钟楼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广场的一座钟楼,竣工于1869年,是贝尔法斯特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1865年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已故的阿尔伯特亲王,贝尔法斯特当局举办了纪念碑设计竞赛。设计阿尔斯特剧院的建筑师W·J·巴尔赢得了该比赛。实际上,另一家建筑师行兰宁林已经秘密签下合约,虽然该行只获得了第二名。公众在得知此事后反应强烈,故巴尔最终获奖。钟塔的建造耗资2500英镑(折合今日约20000英镑),资金全数由公募筹得。


钟塔的建造工程从1865年开始,历时4年,由菲兹派翠兄弟建筑公司负责。塔高34.5米,具有法国哥特式和意大利哥特式的混合风格。塔基设有飞扶壁,上面雕刻着狮子纹章。塔的西面墙体上立有林恩雕刻的阿尔伯特亲王全身像。亲王身着带有嘉德勋章的长袍。塔顶的大钟重达两吨,由贝尔法斯特高街的弗朗西斯·摩尔钟表行制作。


因为整座建筑造在法赛河沿岸的回填区的木质地基上,地基下沉导致塔尖偏离垂直线4英尺远。1924年,为了修正偏差,塔上的一些装饰物连同亲王雕像上的石质冠盖被移除。贝尔法斯特的码头临近钟塔,故塔下曾时常有妓女招徕海员,治安一度不佳。然而,近年来随着附近的女王广场和海关大楼的改造工程,该处已经成为了绿树成荫、装饰着喷泉和雕塑的的优美公共空间。

一只海鸥正在啄食抓到的一只小鸟。

下面为贝尔斯法特的一些街景。

希望灯塔

维多利亚广场的弗雷泽百货

雅菲纪念喷泉

泰坦尼克区普瑞米尔酒店

奥德赛综合体,原奥德赛中心,是位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体育和娱乐综合体。

贝尔斯法特还有一个很值得一看的景点。就是所谓的“和平墙”。也就是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居住区的分割墙。仅在贝尔法斯特就有99处隔离墙。

贝尔斯法特“和平墙”(黄线处)

同上

墙的右边是爱尔兰天主教居住区,左边则是英国后裔的新教徒居住区。

我看过一个介绍贝尔斯法特的视频。里面的北爱尔兰人称新教徒为英国人,并不把他们视为同胞。

作为来自柏林,对柏林墙很熟悉的我们,也想到贝尔法斯特的隔离墙去看看。柏林墙因为是意识形态之墙被西方媒体大大夸大了,贝尔斯法特的隔离墙虽然有着血腥的历史,可是作为民族和宗教之墙其知名度却远远低于柏林墙。可惜是我们在贝尔法斯特的的时间很短,下午还要赶去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去游览,所以很遗憾没能去看隔离墙。尽管这样我还是在网上搜寻了一下相关资料。

一般意义上的贝尔法斯特“隔离墙”处于城市西部Falls Road和Shankill Road之间,最具有标志性的一截高达3米,绵延数公里。 高墙于1974年开始建造,由水泥和钢板构成,顶部是密布的带刺铁丝网。 在“炸弹和鲜血”的年代,这里是长达30年的冲突核心区。

这一切都得从英国占领爱尔兰开始说起。

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在历史上是同一个地方,就叫爱尔兰,后来英国通过不断入侵逐渐控制了爱尔兰。1801年爱尔兰正式并入了英国。本来爱尔兰基本上全部都是天主教徒。英国通过大量的移民,在爱尔兰北部逐渐形成以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后裔为主的新教徒区域。

在合并以前,爱尔兰是完全被殖民的,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所以,爱尔兰一直在小打小闹的闹独立,但都没什么效果,直到内战结束,爱尔兰不再是被殖民国家,而是真正的并入了英国。但是爱尔兰人民仍未享受到应有的人权。从1845年英国对爱尔兰人民的饥荒不管不问,使得爱尔兰四分之一人口的饿死。就能说明英国人并没有把爱尔兰人当成自己人。因此,爱尔兰人民开始了反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有一个叫做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有组织地针对英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


然而,爱尔兰共和军仍在南部为摆脱离英国获得独立而不屈不挠在战斗。直到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同年12月又缔结了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得以建立自由邦。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通过宪法确立爱尔兰成为共和国。 1949年4月21日,爱尔兰正式脱离英联邦。 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是北爱尔兰一直不愿意从英国独立出去,因为以英国移民后裔占据了北爱尔兰的多数。

在爱尔兰岛600万人口中,有88.4%的爱尔兰共和国公民和43.8%的北爱尔兰公民是受洗的天主教徒。新教徒在北爱尔兰还是占多数,但并不是绝对优势的多数。

北爱尔兰仍有43%是天主教徒。他们愿意归入已经独立的爱尔兰而不愿归入英国的。这就导致长达几十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武装斗争。在北爱尔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在贝尔法斯特新教和天主教居住区之间建起了隔离墙。大多数的暴力冲突在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以及北爱大多数党派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贝尔法斯特协议》之后得以平息。

《贝尔法斯特协议》在1998年4月10日(耶稣受难日)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签字,并得到多数北爱尔兰政党支持(包括主张留在英国的阿尔斯特统一党,以及主张和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和社会民主工党)。它在1998年5月23日由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选民,分别在两地的公民投票中被认可。1999年12月2日协议生效。协议指出北爱尔兰现在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直到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大多数人民都希望改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就负有执行该选择的“约束性义务”。换句话说,北爱尔兰人仍属于英国,直到大多数人愿意改变。也就是在北爱尔兰的英国后裔也愿意脱离英国加入爱尔兰。这可能吗?除非英国进一步衰落到自己的后裔也不愿意当英国人了。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南美洲那些国家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就是西班牙人领导的。巴西的独立也是葡萄牙的王子领导的。

英国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的边境是开放的,并没建设钢筋水凝土式的硬边界。这种刻意弱化两国之间民族矛盾的做法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但英国脱欧后有个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英国脱欧意味着英国与其他欧盟经济体交易都要经过严格的出入境检查。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而北爱尔兰目前是英国领土,因此从爱尔兰进入北爱尔兰的商品必须经过出入境检查。如果不在两国之间设立硬边界又怎么对来自北爱尔兰的商品进行出入境检查呢?而设立硬边境势必会遭到北爱尔兰人的反对,这会激化北爱尔兰人的民族矛盾。

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不希望产生边界,可是没有边界就等于欧盟和英国之间没有边界,这也是英国和欧盟都不能接受的。为此英国脱欧后历届领导人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2023年2月27日,英国与欧盟就北爱尔兰贸易问题达成协议。北爱尔兰边境设立“绿色通道”及“红色通道”。 当可信贸易商将货物从英国本土运往北爱尔兰时,能使用“绿色通道”,获豁免检查和海关管制措施。当货物从英国本土运往爱尔兰及其他欧盟成员国时,须使用“红色通道”,货物将接受全面检查以及受海关管制措施影响。还有很多相关的附加协议。搞得很复杂。总体来说,人员流动不受限制,和英国脱欧前表面上一样。货物流动则要分别处理。

来到英国才从实地感受到英国本土存在的问题。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是民族矛盾,本质上是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矛盾。在爱尔兰则除了民族矛盾外还有宗教信仰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则会进一步削弱已经没落的大英帝国。

贝尔法斯特是一个有着深厚工业底蕴的,美丽的城市。泰坦尼克的悲剧使得这个诞生泰坦尼克的城市世界闻名。虽然我们时间有限没能深度游览这座城市,但是短暂的半天游览仍然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本土的天主教徒和英国人后裔的新教徒之间几十年的血腥斗争已告一段落。隔离墙变成了和平墙。贝尔法斯特已从一个曾经充满骚乱的城市变成一个和平的城市。

阅读 8620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