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基石,学习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感。现今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往的识记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学习,人人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与伙伴一起,走向更好的自我,创造美好的世界。
8月28日,王敏老师的培训让大家更加深刻理解“组内共学”的内涵,价值以及路径。
科学、细致的时间管理,助力小组内每位学生的充分表达,通过持续、高频的生生互动,在社会交往和协作中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组长,为共学护航。组长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践前系统培养、实践中个别指导、实践后集中反馈。如此反复,让组长的能力在共学中得到提高。建立共学规则,提高共学效率。制定“组内共学”的基本规范(1)良好环境:让组内共学“有保障”。(2)肢体管理:让组内共学“有规范”,身体:围坐前倾(专注),手指:说哪指哪(专注),眼睛:注视对象(专注、尊重),头部:点头回应(尊重),掌声:互相激励。(3)语言模型:让组内共学“更有效”。对于发言的顺序,要先弱后强,多给后进生一些机会,同时可以制定帮扶对策,加分倾斜对策等,不让后进生掉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老师们在课后进行了及时的反馈交流。首先,肯定了模拟过程中老师在组内共学中展示出的对话力、表达力、提问力、倾听力、批判力、反思力等方面的进步令人欣喜,为了进一步提高共学效果,老师们细化分析了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保障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执行:越琢磨越队(12组)
文字制作:魏彩萍
图片:魏彩萍
审核:马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