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分享
逍遥子
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意思是: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运动而没有止歇,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母亲。独立不改是老子对道的形容,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追求独立,许多小孩子也在追求独立。追求独立要慎重,因为独立是老子对道的形容,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它不依靠任何的外在条件,而我们人只要我们活着,你就没有办法独立。因为我们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们需要社交,需要财富,需要社会地位地,需要被别人理解,也需要被别人关注,我们需要的很多很多,所以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去做到独立。现在的很多小朋友要独立,家长不给钱,你独立看看。其实人在修炼自我的过程当中,逐渐的能够做到自立,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追求。什么叫做自立?你需要财富,你自己可以去创造;你需要社交,你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你需要被理解,你有自己的沟通能力,让大家去理解你,所以自立是你需要的条件,你自己都可以创造出来,人能够成长到自立是非常不容的,所以很多人我们去看到了中年都无法独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天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甚至遥远而返回本源。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中国人的轮回观念。每天的太阳,东升西落,今天如此,明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犹如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不知疲倦。来来回回,来就是回,回就是来。我们在轮回中修行,有的人在轮回中越来越好;有的人在轮回中稍差一些。有一句古话叫做风水轮流转,还有一句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是大的,天地也是大的,人也是大的。我们要知道人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是不能被忽略的。人在配合道,天地的互动中,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人不要自以为是,但是千万也不要妄自菲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给了我们的一种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去生活。人要效法地,做事要接地气,不要好高骛远。自立之后,要效法天,天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最后效法道自然而然的去做事情,事必成。
崔勇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都为利来。忙碌在这全球经济萎靡的大环境下成了社会的众生相!野蛮生长的功利心吞噬了,少年的热烈奔放,撕碎了中年的沉稳干练、摧毁了老年的平静和安宁。忙里偷闲来上半碗凉茶倒出的尽是,劳心之苦。回牟一世。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每每此时我只想大喊一声在拿一壶酒来!我要和自己对饮三百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高纬度俯视下万物都是那么渺小。在道的演化中,就连这方天地只是一方事物而已。活着是一种状态,生活是种过程,出彩只是点亮了生命。人的一生都是在做自我救赎而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能否在当下的旅途走的更远!不是取决于脚下飞驰。而是你双目所及的旷阔!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可以看清世界!跟着神明就能普渡众生!有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撬地球。高度绝定成果。宰相胸中能撑船。将军额头跑的马。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努力不够只是我们站的太低。择高处立,居中间坐,向宽处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与能世推移。我们不是圣人,但可以学习圣训,没有山高林深不会出啸天猛虎。没有无尽海洋不出万吨巨鲸。没有刺破黑暗的勇气,生活处处都是阴霾。道就在前方,道就在身边,不远不近。触手可及,又飘忽不定!他有相又无相,他一直在永远在!道要用心看,择高处看!
六玄
第二十五章,感悟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又被芸芸众生围。
围之愈广,其势愈大。
势大围大,围大势大。
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
…
一番高论,满堂喝彩,卫鞅走下棋台,推开了酒馆大门,他看见街道上的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他属于这些人群,好像又不属于这些人群,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抬头仰望着万丈苍穹,仿佛是在参悟自己的命运。
他是被魏国相府围困的中庶子,去往秦国做到了大良造,他制定的法令围困万千秦人,让支离破碎的秦国起死回生,最终却又被自己的律令围困,作茧自缚,五马分尸,说起来,他也冲破了历史的围困,在史册上烙下自己的名号。
易经有元亨利贞,佛经有成住坏空,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在这些循环往复的圆圈之内,老子称之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在这些圆圈之外,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的内容,与之前的章节多有重复,同时却又充满力量,因为老子还说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身孱弱,人生渺茫,但是老子将人与道、天、地并列,难道不比消极认命,烧香拜佛更让人充满希望吗?难道不比人定胜天,唯我独尊更让人懂得敬畏吗?人法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法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法道,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道法自然,自然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对于人来说,自然代表的是因果,所以啊,我们作为四大之一,不要自怜自哀,也不要自傲自负,用一颗平常心效法前面的三位老大哥,这也是跳出循环往复的圆圈的唯一路径,既属于这些人群,又好像不属于这些人群。
回到商鞅,百世评价无足轻重,他实现了属于自己的道法自然。
永灵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心得体会
本章,我觉得老子还是想阐述道。虽然开篇就已讲过,但这个称呼毕竟是强曰为道。它本身玄奥,不可琢磨,更难描述。或许之前有所叙述,或不详尽,或许浅显,不够细致。所以再一次提起,让人更深层次去感悟,去理解道。
道,混沌浑朴,寂静天声。又孕育万物,无所不容。独立生成,又永不改变,亘古长存。循环往复是他,刹那芳华也是他。利万物,生万物,亦为万物。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胡小进
《道德经》第25章 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涵义: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第25章是一章充满哲理的篇章,老子通过寥寥数语揭示了宇宙的本源与万物的关系。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更多人了解和理解这段古老的智慧。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一句描绘了“道”的本质。“道”是一种混成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它静寂无声,空灵辽远,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运行不息而无穷无尽,是万物的根源与母体。
将“道”比作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四季交替、昼夜更替等。这些规律自古至今从未改变,无论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自然界的规律始终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就像我们每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无论我们多忙碌或多闲暇,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从未改变,这就是“道”的体现。
2: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说不知道这个本源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并称它为“大”。“大”意味着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不断运行,无远弗届,最终又回归原点。这体现了宇宙万物循环不息的特点。
在现代科学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循环现象,体现了万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但最终都回归到某种平衡状态。比如水循环,从江河湖泊蒸发成云,然后降雨落回地面,再流入江河湖泊,这个过程看似复杂,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循环,反映了“道”的无处不在和循环不息。
3.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将“道”与天、地、人并列,称为“四大”。在宇宙中,人类是其中之一,意味着人类也是伟大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尽管看似渺小,但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尽管个人力量有限,但合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人亦大”的体现。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揭示了万物的法则:人类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最终回归到“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我们提倡环保、减少污染,正是为了顺应自然的法则,保护地球的健康。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垃圾分类,通过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理,我们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的平衡。这是人类顺应自然的一种体现,也符合“道法自然”的原则。
天法道整个宇宙都受道的影响和控制,宇宙都在模仿道的样子和运动规律。道在冥冥之中主宰者天、地、人,无时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讲天人合一,就是遵行天道,追求道之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和谐共处。
5.我们研究老子的思想,主要是为了指导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周围,父母们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我生了你养了你就应该听我的话,否则就是不孝,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绝大多数父母都在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一生,于是亲子关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这不符合道。
6.社会上的人和事都有自己原本的状态。人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就是因为我们破坏了身体本身的自然状态,药物、情绪、垃圾食物、糟糕环境等,都是破坏自然状态的原因。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身体回到自然状态,那么身体的修复能力就会得到恢复和提高,很多疾病就会减少。
事实也是如此,身体都有自己的自我修复能力,平时有个小伤口,小感冒,我们不用管它,它会自我疗愈。如何避免自我修复能力被破坏,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结:《道德经》第25章通过对“道”的描述,带领我们思考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的法则。它告诉我们,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类应当效法自然,谦虚地融入宇宙的和谐之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章的智慧,做到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安心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感悟
本章老子再一次对“道”进行了描述,“道”就是宇宙、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道,“道”是源生的力量,是万物产生的源头,万物皆在大道中运行,只有遵循大道规律才能掌握主动,取得成就。因为大道的内涵和运行状态超出了语言描述的境界,老子只能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所以,我们也不必要从外形状态上意想“道”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要知道我们无时无刻生活在“道”中,本章中老子要让我们知道,人的行为要效法大地,厚德载物,天地要效法宇宙,天行健,自强不息,整个宇宙不是杂乱无章的,其背后有道,而大道的状态则是自然而然,所以,我们要遵循大道规律,让道自然运行,不要干扰他的自然状态。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在“四大”中居其一,是人在天、地之间能感知到道的存在,纵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太阳东出西落,人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自然规律,但人类在发展中出现了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产生了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做者,唯有“道”不因时代变迁而改,不因人心浮动而亡,道在那里?“道在低处”、“道在屎溺”,禅宗六祖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大道至简,道在你我身边,做为“四大”之一的我们,要通过效法天地,让我们向天地学习,承载万物而不求回报,消除心中的“小我”象天地一样无私宽广,向身边的人学习,谦卑而恭谨,成人而达已,内圣而外王,才能道法自然!
李翔
学习道德经25章了,感觉自己在天上飘来散去,大道理一套一套的,高谈阔论,有点不接地气了,学了啥,在生活又落实了啥?有几人能说清楚,整明白。既然《道德经》让我们顺应自然,厚德载物,那啥是最基础根基,无论你学啥,最基础就是孝亲了,一个孝字,可通天,可彻地。有人说,孝字,人人都懂嘛,人人都觉得自己很孝顺父母,这有啥学的,真是这样吗?明白人知道:父母是根,我们是枝干,孩子们是树叶。你整天围着小祖宗们转圈圈,唯独忘记了四个老人,树根得不到营养和关爱,慢慢会枯萎,枝干和叶子能好吗,我们与祖先和父母是血脉相连的,一荣俱荣,无法割舍,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我反问自己,每年给父母了多少钱?买过几件衣服,吃穿用度你孝敬过几个子,给过父母好的脸色了吗?知道他们最需要啥吗?我低下了头一时说不出话来。想想自己亏欠了很多很多。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对父母问心无愧?心虚不虚,是真善待还是假装好。拿出几分爱分配给父母和孩子,那个比例大点,可以把儿女捧上天,对父母又是如何,心里比谁都清楚。既然我们都知道,也明白了,就行动起来吧,不孝顺父母,你是富不起来的,看天下达官贵人,那个不是孝子贤孙。做不到位,自然也不会理解道德经蕴含真正意义和价值,所有学问的基础就是一个字“孝”,孝字通天、通地、通财富,通你的荣华富贵,与好运气。这个整不明白,做不到,学啥都是抓几根毛毛而已。
李欢
道德经25章感悟
第25章不仅是对“道”的深刻阐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启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效法大地,学习它的厚实与包容;大地则效法天空,学习它的高远与宽广;天空则效法“道”,遵循其本源与规律;而“道”则纯任自然,顺应万物之性。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当像老子一样,对自然、对宇宙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道”的精髓,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杜建刚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形,无所依赖而且永恒不变,循环运行,永不停歇,可以做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如何描述它,称呼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广大无边而能无所不至,无所不至而能运行遥远,运行遥远而能回归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间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
王对人们的统治效法地,地的统治效法天,天的统治效法道,道的统治效法天地万物的自然及道自身。
本章通过推演道的产生,道的存在和道的运行轨迹,进一步揭示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是老子道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堪称《道德经》的总纲。本章中认为道是浑然的“物”,即处于一种混朴的状态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字,不是现代人的物质,观念的物,而是道的同义字。意为这个浑然一体的道,无始而成,创生万物,先于天地而存在。
道是最先存在的实体,无所不在地运行而又永不止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发”,指述道的运行过程与轨迹。接看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而王占据了其中之一”,这四大的内容就是大道渗透于天地万物一切存在的特性。
天大,地大,王大,都被这个大统驭着,那就是道大。道是所有秩序的本原,道是国家统治秩序的生命力之源。
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一定是由一个源头开始,然后越发展越大,越发展越远,最后再返回到根本。叶落归根,人这一辈子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很多企业家经营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原来能够陪家人,和家人一起晒晒太阳,去郊外旅游,跟孩子在一起玩儿,是多么幸福的事。有的企业家得了病以后,才发现原来家人是排第一的,原来健康是排第一的。
在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存在着两种力量,二者一直在较量着,一是客观大道的规律,二是人的主观想法。跟着客观大道规律走的人已经开悟,跟着自己主观的想法走的人还在迷茫。
自以为是,使用的能量来自小我,对抗的是客观规律,开启的是愚蠢的频道,结局是遭受挫折和灾难。谦卑顺应,使用的能量来自客观大道,故能借力于客观规律,开启的是智慧的频道,结局是事事顺畅和圆满。
大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周圆的系统。黑夜与白天周而复始地交替,一年四季的轮回,人年龄大了,有了孩子气,似乎人生又回到原点。
人生难得圆满。能找到出路是智慧,能找到退路可保平安,能对出路与退路同时做出安排,你就是人间高手。只有出路,没有退路的人就是赌徒。能够前行是生命力,能够找到回路是智慧力,生命力加上智慧力才称得上人生的圆满。
在当下的工作中,我们要一颗纯真的心,去领悟现实世界中一切存在的规律,不要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这是主观认识之道,我们要始终努力去接近大道的频率。即使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也要时时刻刻管理约束自己的主观行为,遇事不挑不拣,不按身份地位去衡量人,始终要与大道同行,做大道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平安之道。
北方有秦人
第二十五章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一章,虽然老子好几次说了道,这里具体要说道是怎么回事,也是老子世界观宇宙观的第一次系统的表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智慧的重要部分和其灵魂。“道法自然”之自然不是我们说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自然界是一个色界范畴,是人的认知体现,自然是老子其“有”的哲学理论范畴其中一部分而已,道生“无”、“无”生“有”,“有”生成所谓宇宙自然界,何来的道要效法于自然界之自然,荒谬至极。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谓之其自然,是遵从于其本性本真自性自命谓之其自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其自然,是无为而无不为谓之其自然。
刚才谈到宇宙观,域中四大之为四大,这是老子达到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之后观止到宇宙真谛之止观。老子认为我们感知到的宇宙其生成存在发展不是创世纪之神造,也不是谁开天辟地而成,是一个道的自然生发过程。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无人则一切无从谈起,无人老子何以说道。这也是佛教讲的一念起一念灭,一切皆是“缘”,一切皆“念或是觉”,缘起性空。但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说明老子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也贯穿于道德经整个理论体系中,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内涵。
马志峰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感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就是:一切行为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能无法无天。很多单位的同仁,在谈到年轻大学毕业生时,都有一个同感。有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前来应聘时,站没站像、坐没坐像,连进门如何礼貌的打招呼都不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那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学子风范,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
我们不能指责这些年轻人没有礼貌,我们应该问一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在单位里工作一段时间的年轻人,就变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了呢?还是一个环境问题,如果全单位里都有一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环境氛围,那么他们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会礼貌待人,偏偏的风度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在参加工作之前,为什么没有这种风度?究竟有谁纠正过他们的行为规范呢?"儿童时代的孩子们,是最容易接受道德教育的。往往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很有礼貌,每天一早会主动和爷爷、奶奶打招呼:“爷爷、奶奶早!”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老师好!”见到父母亲的朋友会主动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在公共汽车上也会主动给老年人让座,在公共场所也会把垃圾主动扔到垃圾桶里。可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是最遵守社会公德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镇长,孩子们开始变化了。开始对爷爷、奶奶蛮横无理了,开始见到老师就躲了,见到叔叔、阿姨开始擦肩而过了,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开始置若罔闻了,公共场所开始乱扔垃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先要问问家长们,你们每天一早都要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吗?你们在公共汽车上都要给老人让座吗?你们在公共场所都没有乱扔垃圾吗?如果家长都能够为人师表的话,孩子们还会出现这些变化吗?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孩子法父母。"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先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再去要求孩子。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