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凝聚着先辈们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比如古老的建筑、珍贵的典籍、精美的艺术品,无不展现着民族独特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基因。
自然遗产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维护着物种的多样性。同时,自然遗产中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重要生态功能。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跨越时空,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地球生态的变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是自然遗产所维系的生态系统稳定,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有责任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这些宝贵的财富,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彩。
二、当前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现状
(一)成功经验
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不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丹寨县通过举办非遗周等活动,积极探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泉州在申遗过程中,从强化项目团队、调整项目定位及名称、重新梳理申报点组合逻辑、新增遗产申报点等方面重点发力,为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福建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治理和有序保护,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上创新工作方法,效果显著。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研学等融合发展,打造了鼓浪屿、福建土楼等文旅融合的黄金名片。
(二)面临问题
当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仍面临诸多难题。经费方面,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保护、修复和传承的需求。群众意识淡薄,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在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等领域,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不足。基础设施的制约也较为突出,部分遗产地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遗产的传播。此外,一些地区在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保护效果不佳。
三、加强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经费投入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向。同时,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强化资金绩效管理,严格审查每一笔经费的去向和使用效果,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将资金用到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如文物修复、遗址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人才培养
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领域的人才。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定期开展针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分享最新的保护技术和理念,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进步。
(三)做好统筹规划
做好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规划至关重要。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特色,如独特的民俗风情、壮丽的自然风光等。以这些特色为基础,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多元化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视频、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讲座和展览,向群众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讲述遗产背后的故事,激发群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呼吁公众共同参与
公众是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公众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这种力量不仅能够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还能带来丰富的智慧和创新思路。例如,志愿者们可以参与遗产的日常维护和监测,为专业团队提供补充力量;普通市民的关注和建议,也可能为解决保护难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公众的积极行动还能增强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尊重和珍视。通过口口相传、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保护意识。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意破坏遗产周边的环境,不参与非法的文物交易。积极参加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如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