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温暖一座城

玫瑰源
创建于08-27
阅读 2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日,一条视频火了,一位灾区阿姨手中举着多双高跟鞋,言语中责怪不该捐献不实用的物资,一旁的一位阿姨也跟着附和:“咱们曝光她们!”

于是,便有了三种声音,在平台上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这个话题一度延伸到我们日常的谈论中。

第一种观点认为:捐献物资的人缺乏思考,把不实用的旧物资捐给灾区,造成人力和运输上的浪费,这种行为还不如不捐。

第二种观点认为:组织者不负责,没有细心的去甄别和挑选,盲目的一锅端,没起到真正捐赠的意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受灾者不值得同情,别人的一片爱心,却遭到种种嫌弃,这样的人活该受罪。

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场募捐到底谁做错了?

灾情来自半夜,洪水如迅猛的野兽,好多人根本来不急反应,危急时刻能保命已是重中之重,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收拾东西转移。于是在一些重灾区,当人们被救援出来时大多只穿了单薄的睡衣,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而他们的衣服、被褥、甚至房屋都被洪水无情的冲走了。当这一消息被传出去时,我们的爱心人士坐不住了,看到有人第一时间组织民间力量捐赠物资,便冒着大雨将物资送到指定的捐赠地点。慌乱中,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实用与不实用的问题,他们有的甚至都没来得及掏出衣服口袋里的零钱,目的是早点让那些受灾的群众替换下他们身上冰凉的衣物,不至于被冻得瑟瑟发抖,尽快解决衣不蔽体的尴尬,这些爱心人士,他们有错吗?

而爱心捐赠的组织者们,往往是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且有很强组织能力的人。捐赠活动中,他们总是奉献的最多,付出的最多。在紧急情况下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物资,并且要在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路况下,同时间赛跑,赶在第一时间赴往灾区,把救援物资送到灾民手里。他们想的是哪怕群众喝到我送的一滴水,穿了我的一件衣服,付出也是值得的。如果他们一一的对物品进行筛选,最后再做出取舍,恐怕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很显然,当时的情形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可见,过错也不在组织者身上。

而争议最大的是那些受灾的百姓,他们有些人祖祖辈辈出生在山里,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 年复一年的耕地劳作,靠天吃饭,辛辛苦苦攒了几辈子的财物瞬间被洪水冲走,那种伤心和无助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被帮助,渴望有人赐予他们迅速恢复家园的奇迹, 他们在那堆救灾物资中努力的翻找着希望,恰巧,爱心人士的高跟鞋触碰了他们人性的弱点,于是便有了视频当中的抱怨。 受灾中的人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发泄着这些天积压已久的恐惧、愤怒和绝望。或许方式不对,但也完全可以理解。

既然都没错,既然都可被理解,在我来看,这问题就出在于我们旁观者太过主观的去思考和评判问题,这样的争论实则毫无意义。灾难面前,无论是民间救援、政府救援、还是群众间发起的自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几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其能量可感召日月,而这力量的源泉则是一个字:爱。爱是什么?爱的基础是尊重,爱是牵挂、爱是包容、爱是信任、爱是理解、爱是付出、爱是体谅、爱是呵护、爱是相伴、爱是执着、爱是珍惜、爱是懂得、爱是惦记、爱是承诺…...

因为有爱,才有逆行者冲到一线创造希望和奇迹;因为有爱,才有守护者万众一心的呐喊与抗争;因为有爱,才有志愿者不辞辛劳的传递温暖与感动。

在这些大爱面前,那小小的不和谐的音符又算得了什么?

建昌这座小城,百年来无人打扰,安详且静谧。而这场洪水,打破了岁月静好,令她千疮百孔,痛苦呻吟。愤怒的她唤醒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她赋予了人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曾是革命斗争年代制胜的法宝。如今,它同样是重建家园的宝贵财富。

今天,这种精神正在以爱的方式,慢慢滋润小城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善意已被唤醒,那些发生在小城里一个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温暖故事,正在点燃希望,照亮前路。。。

阅读 2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