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三日

新右卫萌
创建于08-24
阅读 25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暑假开学,儿子升高三。衡水就读,压力大,想要出去放松一下。先考虑上海,后改为北京。我本不去,有了新的吸引,决定同行。

       盛夏七月,塞外张垣,本还算凉快。前几天,却气温骤升。7月23日,万全突破历史记录,达到了39.1度,日炙颅顶,流火绕身。台风“格美”登陆,落雨降温,北京预报说还有大雨。26日,带着雨具与不安,出发进京了。

                          张家口站

       近年不爱动弹,鲜少出门。早六点,打车去车站。

       为2022年冬奥会兴建的新张家口车站,贝状银顶,如穹似盖,气势恢弘。候车大厅空旷如野,显得乘客稀少。

        这里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修建“京张铁路”的终点,冬奥会协办城市,车站建得高大上,也符合当时借机大发展的热切期盼。冬奥会遇疫情,没有用上,如今,廉价绿皮车取消,动车车少价高,汽车普及,客流量与车站规模看起来不成正比。儿子和爱人没坐过动车,我也第一次进这新站,别开生面。

       D6722次,6点55发车。行车安静、平稳,为过去“哐当、哐当”老绿皮车所不敢想象。宣化、下花园、怀来站之间不远,车跑不起来,不经意间,屏显仍达240余迈。两车相错只“嗖”一声闪过。动车的快,着实让人感叹科技的力量。

                          第一天·孔庙

       一小时后,到北京北站,迎头就是京都一股扑面的湿热。

       直接进西直门站,搭乘地铁2号线。下到站台,爱人刚跨进停靠的车厢,就关门车启,我俩留在站台一脸茫然。十七岁的儿子第三次来京,第一次坐地铁,好奇着张望。我们搭乘下一辆,前往雍和宫站会合。

       遥想1997毕业那年,我头次独逛京城,那时没导航,四处一摸黑,不敢乱跑。试乘地铁,拍照留念,也只敢在前门一站原地上下车。27年前,咱也是毛头小伙,来京心情,估计和今天的儿子大差不差。

       出地铁,走不远,就看到了繁茂林荫下的“成贤街”牌坊,给儿子拍照一张,希望也能成才多贤。

      京都晨曦,刚下过一场雨。国槐落下的米黄小花,裹着些油腻,与水渍和在一起,有些浊杂粘鞋。身后一群来旅游的小学生吵吵开了,“怎么这样啊?没有我们东莞干净!”

       “左庙右学”,跨过单檐歇山顶的先师门,就进了孔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立,又称先师庙。元明清三朝,不断修复增建,红墙黄瓦,覆庑殿顶,最高规格,皇家气派。

       第一进院,古柏掩映下,四周陈列着一排排进士题名碑。据说元明清三代有19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的进士及第者达五万余人。我爱好文史,了解山西儒商常家,其十四世常麟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中了家族中唯一的进士。今年,研究我区东红庙村史,发现一古碑由明正德十六年(1521)二甲进士、翰林院修撰承务郎王用宝撰文。隔空交集的两位进士,吸引我来到孔庙。石碑或双龙卧首,或素身挺立,皇家威仪,气势不凡。风雨剥蚀,有的已齑粉浮脱,字迹不清。时间紧迫,不及细寻,略略一览。

       大成门前,对着汉白玉“先师孔子行教像”,儿子合十行礼,我们就是来朝拜这位先贤大儒的。大成门东则,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孔子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碑,玻璃罩身,驻足凝视。

       二进院内,有11座清朝帝王御制记功碑,红亭护佑,赑屃拖碑,盘龙卧首,相较进士题名碑,更硕大高耸,威严逼人,大成门外也有3座。西南侧,立一座祭孔焚烧供品的绿琉璃燎炉。

       此院最吸引我的,是那一株株造型奇异的古柏。柯如青铜,霜皮溜雨,根若磐石,黛色参天,瘤骨嶙峋,冠盖荫翳。孔庙七百年之历史,被日月风霜凿刻进纵纹苍苍的褶皱里。印象中,只有故宫御花园的古柏,可相媲美!

       大成殿右前方一棵颇周正高大的柏树,外形并不格外引人。但它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还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帝祭孔,被此树枝揭掉乌纱帽,人称柏树有知,能辨忠奸,曰“辨奸柏”。

       我准备了不少零食、果蔬、饮水,带轮小包拉着挺沉。撑着巨柏阴凉,赶快消灭一些,减少拖累。

       扶汉白玉石栏,登上月台,重檐庑殿顶的大成殿巍峨屹立。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九五至尊”建制,红墙黄瓦,正脊饰龙形鸱,比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更鲜亮。前额悬挂康熙御笔“大成殿”与“万事师表”匾额,笔力苍劲。殿前,一群白衫大型国学团体,正列队敬拜,儒学名篇诵声琅琅,余音绕梁……

       殿内金砖墁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中间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两侧分立颜回、孔伋、曾参、孟轲等人配享牌位。祭器、乐器多为清康雍乾三代遗物,两侧设祭牲猪羊,洁白无暇,应为玉质。清时,每年仲春与仲秋在此两次祭孔。举目抬望,清朝历代皇帝御题大匾高悬,正中为民国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左悬雍正帝“生民未有”,右悬乾隆帝“与天地参”。斯人已去,笔墨犹存,只有功成名就之人,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鳞半爪的痕迹,而芸芸众生好像只是来凑数的,我和儿子耳语道。

       大成一词,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被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敬拜孔子,就是尊崇文化与学业。我本凡辈,儿子尚算努力,在衡水苦读,来此拜谒圣人,感知文化,亦祈吾儿,见贤思齐,厚积薄发,学有所成!

                         国子监

        向西,进入一夹道,两侧,是如林的石碑。

        穿行石碑间,不带一双文化的眼睛,只能隐隐感到石碑透来的半丝清凉。这189座石碑,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十三部经书,是乾隆帝下旨,以雍正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版为蓝本,刻石立碑。碑刻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古时帝王学子对儒家经典的无限尊崇,可见一斑。

       出夹道,就到了国子监太学门下。始建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北京国子监,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来此朝觐,对明年即将升入大学的儿子来说,望有裨益。

       国子监,最早叫“成均”,汉武帝时叫“太学”,西晋时称“国子学”,隋炀帝时才改成“国子监”,其学生通常称为“监生”。

    过太学门,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牌坊。朱墙,白券门,黄绿琉璃瓦,旋子彩画,艳丽夺目。坊额为乾隆御笔“圜桥教泽”,意为四周的人都要聆听皇帝的教化恩泽。

       过了琉璃牌坊,就是辟雍。

       辟雍,本为西周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辟雍为中央之学,地位最尊,即为太学。

       作为天子之学,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修建辟雍,都因没水而作罢。既要文治又要武功的乾隆,果然气魄大,下令打了四口井,用螭首将井水喷进圆环水池,造出了波光微澜。四座石桥通向中心的辟雍殿,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瓦回廊环绕,檐柱外设檐口小柱,金龙和玺彩画,朱漆描金。

       大殿内没有柱子,异常开阔,四角增加抹角梁解决承重,营造高明。龙凤和玺彩画天花板,悬乾隆御笔“雅涵於乐”匾额。大殿正中设皇帝讲学宝座,比故宫太和殿的略简。据说乾隆皇帝在此“临雍讲学”时,听讲的监生和官员跪满了院前,直到大街,要靠传胪官逐级高声传诵。

    

        辟雍之后的彝伦堂,是校长祭酒和教务长司业的办公室。此外,四厅是教职员办公室。六堂本是教室,清朝在国子监斜对门盖了南学,供学生住宿学习,六堂用于考试更多些。

        光绪十八年(1892),常麟书被选入国子监南学深造七年。外患不绝,民怨鼎沸,精研国学典籍的他,也切身感受到民族的艰辛和国家的危难,写下了“云影中秋月,民气几难收”的诗句。

       清末日趋腐败,国子监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每年有80多万人能买到这个大学文凭。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万世先师的圣贤,帝王对教育人才的尊崇,学子对经世治国的渴望,碑刻林立,讲堂富丽,来孔庙、国子监,就是赴了一场文化朝圣的饕餮盛宴。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磅礴与积淀,表达了文化尊崇与学业祈盼的心愿,首站之旅,不负暑热。

                          恭王府

       中午,入住新源里如家酒店,携带食品充饥,丢下旅行包,轻装上3路车,北海北门下。

       稍西行,路北,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是李连杰少年习武的地方。在原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一镜到底自媒体的视频里,他经常领着爱犬“开”游走在这一带。唐老鸭(唐师曾自称)醇厚刚直,阅历丰富,知识广博,他特有“叨逼叨”的讲述方式,直白风趣,很长见识,让人敬仰。他爷爷唐慕汾,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文科中国文学门毕业,晚清为官。在这一带原有房产百余间,西边直接与恭王府为邻。他说恭王府是新修复的,我就对它没了兴趣,可儿子想来。

       不用导航了,右转北行,我告妻儿,前面可能有郭沫若旧居,果然见到。常看唐老师视频,还截了屏,知他住在什刹海西边,幻想有一天,能来这里找找。

       丁字路口西行,仿古建筑“稻香村”,这不就是唐老师视频中的家?一问旁边邻居,说这儿两个5号,西边开稻香村店的“前海西街甲5号”,就是唐老师家。一阵激动,进里问店员唐老师在不在,“你可以给他打电话!”

       敬仰归敬仰,打扰就多余,况且夏天他常在张家口怀来县甘子堡避暑。在他门前拍了好多照。

       预报中的雨没见,太阳却毒,汗流直下,小手巾擦不迭。恭王府在大贪官和珅电视剧的推广下,游客云集,摩肩接踵,顺气儿也难透一口。光看人了,煞了风景。

       乾隆朝,为和珅私邸,嘉庆时,庆僖亲王永璘所有,道光至民国,恭亲王奕䜣是这里的主人。这就是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至衰、清代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恭王府。它是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历史学家侯仁之称,“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从1962年周恩来提出,在谷牧和李岚清两代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时28年,才艰难完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梁思成弟子郭黛姮教授主持下,依托同治四年“样式雷”所绘恭王府图纸,1937年和1947年,梁思成林徽因及营造学社两次对恭王府33张实测图,清代恭王府修缮记录,1940年辅仁大学主办《华裔学志》刊登的60多张恭王府老照片,陈鸿舜与凯茨先生撰写的5万字论文《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精工细作,玉汝于成,终令昔日满目疮痍的府邸重焕生机。历史变迁损毁无情无奈,后人保护修缮善莫大焉。虽确如唐老师所说,是修复的,但如此重视,如此艰难,如此规格,或许更值得一探究竟。

       中路北上,是银安殿,俗称银銮殿,五彩斗拱,歇山顶,是王府的正殿。1916年被烧毁,完全复建。亲王使用的绿琉璃瓦、吻兽,代表了清代官建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看了山西色淡味远的唐宋元辽金古建,复建清构,是有些索然。当然,大众游客,或正爱这绿琉碧翠、光彩艳丽劲儿。

       银安殿后为嘉乐堂,正举办“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瓦作专题·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精品展”。贡砖、滴水、瓦当、脊兽等10位恭王府的“老居民”齐聚。一块砖上钤“道光年临砖窑户程加禄作头崔桂造”,体现了山东临清贡砖“责任到人”的生产规范。“临清的砖,北京的城”,临清贡砖是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御用城砖。从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奉旨营建这处公主府,再到恭亲王奕䜣对府邸的修缮,大多使用临清贡砖,钤印“王府足制”。

       展出的20世纪30年代陈鸿舜收藏的后罩楼、锡晋斋等恭王府老照片,是修复工作的可靠依据。昔风原貌,斑驳泛黄,凭古思幽。

       西路上的锡晋斋,为和珅仿故宫宁寿宫布局而建,虽“僭侈逾制”,但确为地位象征的经典之作。南侧为七间卷棚屋顶,北侧连歇山式五间抱厦,厅内上下两层仙楼,均使用雕饰精美皇家专用的楠木构建,网红主播们口中“27亿一根的楠木柱”就指这里,地砖采用火山岩打磨出金黄纹理。

       锡晋斋,和珅时期称为“嘉乐堂”。到奕䜣之孙小恭王溥伟时,因斋内存有晋代陆机手书的《平复贴》珍品,而改称“锡晋斋”。1937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卖掉宅院筹款4万大洋,从为母办丧急用钱的溥儒(书画家,溥伟之弟)手中,购得《平复贴》,避免其流失海外。1956年,捐于故宫博物院。张伯驹先生为我所敬仰,历史是有机的,访古能与如许名人往事幸会,游览更有了意义。

        “葆光室”的匾额,为咸丰帝给恭亲王奕訢所题。“葆光”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奕訢人称鬼子六,忠贤才干,日后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大兴洋务,咸丰作为其亲密兄弟,似乎早有预料,题字告诫,让其收敛。相比,俊逸临风,会汉满蒙藏多语、颇具才情的和珅,依仗乾隆宠幸,不知葆光,大肆敛财,终落得革职抄家,赐令自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其财富有八亿两白银。数字准否存疑,分明葆光,才能保身。

       在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是有108间房的二层后罩楼,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为恭王府之靠,三绝之一。俗称“九十九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后罩楼中悬“佛楼”匾额,妻儿跟在众人后,也拨动着廊前的转经桶。西端的5间房,曾有国内惟一的室内园林景观。后罩楼前檐出廊,后檐墙上每间各开一窗,上层为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等44个绝无重样的什锦窗。楼的后墙全为夹壁墙,据说和珅只要一看窗户,就能知道那里藏了什么宝物。

        楼后,是后花园。

        又名萃锦园,“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别有洞天。

       中式花园的正门,竟是一座西洋门,是奕訢用汉白玉仿圆明园大水法海园门而建,其大兴洋务向西方学习、挽救清朝统治之意,不言而喻,也是王府三绝之一。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喻代仙境。

       门北,矗立一太湖石,曰独乐峰,好似影壁屏风。南观如鱼,北望若观音抱子,软水漩涡,淡云舒卷。一导游说,和珅当年不生子嗣,立了这块石头,便给乾隆的固仑公主生下了额附丰珅殷德。

       北行,众多游人在一池边聚集,坐石拍照休憩。

       这池塘形似蝙蝠,而得名“蝠池”。池边还有七棵榆树,九为阳数之极,帝王使用,和珅就用了仅低于九的阳数七。每到春末,树上结的榆钱,若串串铜钱,落入蝠池,“余钱”落“福池”,富福双至,曰“聚宝盆”。池中还暗藏龙头,是为潜龙,如此僭越,嘉庆岂容和珅!

       过安善堂,潋滟池水浮起一座全园的主山“滴翠岩”,用太湖石蘸糯米浆堆砌而成。山下有“秘云洞”,两翼山石伸展成蝙蝠状,称作洞天福地,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福字形窄而狭长,民间称之“长瘦(寿)福”。此福与民间称作“衣禄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它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右上角的笔画像“多”,下边为“田”,左半边似“子”和“才”,形成“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合一的天下第一“福”。是为其奶奶孝庄祈福所写。嘉庆查抄时想移走,但挪碑动龙脉,只好封堵。直到1962年,周恩来视察时,它才重见天日。有幸来游,摸摸福字,我们也是有福的,幸福也得学会感受。

       午后三四点,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游人如织。

       我不停地擦汗,爱人有点暑热难受,坐在滴翠岩西的曲廊下,不想动了。这一坐,我们就错过了去东边的三绝之一“大戏楼”。换作前些年,会报憾不已,如今较坦然。已然是老了,有些事,已不在乎。

       稍事休息,我动员儿子上滴翠岩顶的“邀月台”。

       两侧设两级台阶,代表和珅父母早亡、考学失利两道“坎坷”,往上都是平展的斜廊,故称“平步青云路”。居高俯览全园,观“绿天小隐”。走斜廊返回人多绕远,我和儿子,沿廊后土石小径折下。顺瞄了一眼,花园最北端的蝠厅,那曾是恭亲王之孙、著名书画家溥儒(溥心畬)的书房。

       后听说登“邀月台”还有讲究:要使劲地跨过两级坎坷,然后平步直达山顶,不能从另一侧下,要沿廊后小路折返,才不坏运气。看来,冥冥之中,有些事,似乎已经有了安排。

       西边,一方池塘开阔寥远,依柳拂岸,荷叶田田,看着凉爽些,我提议从西路返回。

        从玉泉湖引来的水塘,中浮一小岛,有敞轩三间,为“湖心亭”,亭映水中,泉喷空中,林廊掩映,水天一色。这庄子濠上观鱼之景,为全园最美。“城中第一佳山水”,名不虚传。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据说北京有两条龙脉,故宫是土龙,后海和北海一线是水龙。恭王府正在这水龙脉上,众多开国元勋、名人雅士、长寿老人,都在附近居住。

       唐老师,是有福的。

                       王府井

       从王府出来,4点半,还能去王府井。这是儿子的计划,没能去上海看一线城市的国际化,他选了这条北京著名的商业街。

       连轴转,体力消耗大,虽不停补水,妻儿仍人困马乏。街边的绿化带围栏石板,宽大光滑,赶紧坐下。儿子从蜜雪冰城,买来了草莓摇摇奶昔、杨枝甘露、百香果冷饮,甘甜,冰爽,透心凉,三人可劲儿一顿嘬!要不孩子们对这东西趋之若鹜,它有神奇的力量,一杯下肚,人精神了好多。

       身后是庆丰包子铺,吃的人不少。6元3个,比一头蒜略小,在京城5A景区门口,不算贵。爱人负责旅行攻略设计,北海北门,乘坐103路,灯市口西站下,就能到王府井大街。

        用支付宝出行,北京公交乘车码一扫,全程1元,委实方便,不交现金,就跟白坐一样。乘坐地铁,不过改扫北京轨道交通乘车码,单线3元,换乘增加。京城的公共交通,还配有交通安全员,中年大叔,统一制服,腰挎电棒,服务热情,也是首都一景!

        王府井,邻近北京站,已来过多次。距离上海世博会路过,又14年过去了,街道依然宽敞阔绰,楼宇高耸,只是人流比先前少了。是啊,过去这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商业街,谁来了京城,还不首先想着来逛逛这条金街。如今,信息迅猛,网购便捷,复古、美食、娱乐等消费理念多元化,CBD商圈、三里屯、南锣鼓巷、前门大街、簋街等新晋商业街,似乎更符合年青人的口味,传统、讲究、紧邻政治中心的王府井,人少点,也正常。人少反而舒坦,有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悠适感。

        路过MINISO名创优品,提议儿子进店。货品粉嫩时尚,型男潮妹果然不少,特别是外国人集中,灰蓝眼眸,睫毛绒卷,金发少女,宛若芭比娃娃。街上老外也不少,刚才一大胡子帅哥,还主要向我招呼“你好!”太阳镜销售区有一款,在恭王府就发现有人佩戴,造型特别。儿子一试,挺酷,爽快付款。

        购物后心情大好吧,儿子在店前拍下了此行眉舒目展,最笑容可掬的一张。他不爱照相,而我爱子心切,每到一处,总想给他留影。他便每每,眉目凝重以待。

        街东,又看到了那座高耸入云的大教堂。2010年来王府井,恰巧它正开放。我进过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面有厅室分隔,这座教堂里是个空旷开阔的整体,高悬的五彩玻璃,傍晚透进一片片温润的光,梦幻而迷离。它叫圣若瑟,初建于359年前,教堂的兴建,代表了北京这座有800多年建都史五朝古都国际化的历程。

         东安市场,梁思成先生当年提倡的绿琉璃“大屋顶”,斜阳下熠熠生辉。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现代建筑体现民族风格的有效形式。2000年我与同事们来时,这里的东西动辄就卖几千,那时工资才三百多元。从Beijing apm巨牌下进入,商场现代气派,开阔晃眼,CHANEL香奈儿、GUCCL古驰、PRADA普拉达、YSL圣罗兰,个个奢华大牌,顾客不多。一如24年前,别说是买,连问也没有问,匆匆离开。

         光线渐暗,街上人也多了起来。北京百货大楼前,有全国劳模张秉贵塑像,向劳模学习,给儿子合影一张。后方L型折角大屏幕上,卷鼻的大象,飘落的花瓣……咋画面如此立体?土老帽了,儿子说这是裸眼3D。他多年囿于衡水校园,咋知道的还挺多?

        特意进了趟百货大楼,想寻找一块故地。2000年,单位组织来王府井,傍晚逛街,晚饭自行解决。那时,我刚上班3年,农民家庭,手头紧巴,正在为成家立业困扰。编办同事老郑,老婆没工作,日子过得也不宽裕。我俩逛进北京百货大楼,还没吃饭,谁也没张罗着找个饭馆吃点。突然,在3楼食品区发现了一个状若枕头,巧克力皮色的大面包,标价才3块钱,是柜台里最便宜的食品。“咱俩就买个面包,垫巴垫巴吧!”“行!”

    结果,不知是什么品种的面包,又干又硬,还有点扎嘴。

        找了一个通向卖书区的过道,蹲在台阶上,就着一瓶水,看着过来过去不认识的人,悄悄吃完。那是这辈子,吃过最难下咽的面包。

        每次讲起这事,我都会大笑不止,不明原因。可能,早年的苦涩,经岁月沉淀后,激发出来就是另一番模样。

                              前 门

       天色刚要擦黑,时间还不晚,坐地铁又到了前门大街。

       街北,暮色苍苍,前门楼子,或叫大前门、正阳门,庄重而肃穆。这其实是前门的箭楼,重檐歇山顶,上下4层,东、西、南三面的箭窗说是有90多个,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前门的城楼,其实在箭楼的后面,明清时还有瓮城相连接。

       拍照间,华灯初上,前门大街从晚暮中醒来,流光溢彩。六柱五间、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绘的跨街牌楼,上写“正阳桥”。正阳门前,咋写个正阳桥,原来过去箭楼前方护城河上,有座正阳桥。这座五牌楼,曾是京城最大的木质牌楼。

        前门大街,是京城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正南著名的商业街,向南直通天桥。明朝中期,就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街道,一路红火热闹到今天。

        如今修复后的前门大街,俨然成为一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国货大街”,谦祥益绸布、全聚德烤鸭、都一处烧卖、东来顺涮肉、稻香村糕点、义利面包、同仁堂药店等百年老店,金字招牌不倒,一家挨着一家,与京花布鞋、青稚护手霜、北京二锅头等新兴国货交相辉映,就连哈根达斯、星巴克、肯德基等洋品牌也相中了这块宝地。华灯璀璨,货品满目,人头攒动,“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繁华处也。”

        杜莎夫人蜡像馆橱窗里的成龙、关晓彤,太像了,引得大人小孩倚窗端详。网红打卡地方砖厂69号炸酱面,店前排起了老长的队伍。儿子从李记前门卤煮店,买了一根20元的羊肉串,真叫一个大!眼花缭乱,选择恐惧,去哪儿吃点饭呢?没去“大栅栏”,拐进了对面的“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

        妻儿进了一家老北京炸酱面,看看菜谱,感觉比较杂,不太正宗。又进了一家挂着“清洋楼”招牌的清真馆子。店内有食客,感觉菜品专业,价格适中。羊肉汆面里的羊肉给得真不少,快赶上锡林浩特肉多面少的实在劲儿了。老嫩适中,味道正宗,咱这邻近内蒙能吃上地道羊肉的嘴,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酱牛肉量小点,味也不错!饭后想再要点面汤,结果给上来一大海碗开水,三个人还喝不了。

        看墙上的照片,原来这竟是一家老字号。“炸糕辛”创立于民国初年,其后人辛振江在前门大街开办了这家“清洋楼”饭馆。烧羊肉是其招牌菜,还制作桂花炸糕、驴打滚、豌豆黄等老北京小吃。这家店,进对了。

       晚9点半,前门大街北口,没有找到计划中的3路车,有些焦急。年轻的首都警察真好,给查找到了120路。步行向东,看到了由原正阳门东车站,改建而成的中国铁路博物馆。前门到新源里,要经过天安门东、王府井、日坛路、工人体育场等15站,是此行乘坐最长的公交车。

                          第二日·颐和园

       27号早7点,酒店20元一位的自助不错,饱食一餐。

        乘3路到东直门交通枢纽站,改地铁2号线换4号,西苑站下。从朝阳到海淀,路远费时,眼看就要到约票进园的9点。出地铁,我拿了三人的身份证,便向前跑。我膝关节不好,儿子也追了上来。跑不动走,歇了再跑,竟然有2.5公里远。计划不周,出发晚了,劳累受罪。

        9点03分,我俩进园。爱人因提前给她刷了证,也顺利进来。后一想,不用跑,估计9点后也能进。限制时间段,应是考虑错峰入园,禁入还得给退票,那就得减少收入。脑子还是转得不够快啊,付出了流汗和膝痛的代价。

        东门进来,是清王朝在颐和园内的政治生活区。仁寿殿,慈禧、光绪朝会大臣之所,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仁寿殿面阔七间,殿外光绪时期的铜龙,铜凤有看点。铜龙靠边瘦长,右前爪掌心朝天前伸,作要物状,导游说这是只“乞讨龙”。反观铜凤脚踩江山河流,居中昂首挺立。慈禧用心何其直白,用铜龙铜凤的位置形态告诫光绪及诸臣,她才是大清的主宰。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准备维新变法。如此太后,他的变法,又怎么会成功呢?

        院中蹲坐一只铜麒麟,栩栩如生,像是下一刻,就能从须弥石座上跃起。它也是有故事的,被从圆明园废墟移来,前腿至今还留有断裂修补的痕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烧毁了颐和园的东部。国耻啊,应该列块牌子,重点介绍这段屈辱史,昭示后人。

       从仁寿殿西南,被人流裹到了昆明湖畔。

    元代,颐和园所在地被称为瓮山坡,玉泉山、西山诸泉水汇聚成湖,得名“瓮山泊”。明代改称西湖。

       乾隆帝用了15年,在此疏湖造地,建园筑林。山和湖改名万寿山、昆明湖,园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十七日,圆明园连同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焚烧。1885年至1894年,慈禧太后以海军经费修复,改称“颐和园”。以大型天然山水为著,是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代表作,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我们踏上了知春亭小岛。背后碧波泛舟,野鸭游弋,不远处佛香阁在万寿山上巍峨屹立,石、湖、船、阁、山诸要素齐全,绝佳的拍照打卡地。一老奶奶倚树叉腰挺胸,身子向前弧成了一把弯弓。头上翠生生的绿头巾折成了三角,插着粉嘟嘟的花儿,前面裹着黑地儿红白刺绣镶边的帽额。我不禁上前搭话,原来这是位来自云南蒙自的彝族老人,言谈风趣,娇小健朗。不敢相信,她已87岁,千里迢迢从边陲而来。我尚不足五旬,一小时车程到京,还不待动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向老人家学习了!

       沿东堤临水前行,日头隐匿,薄光蒙蒙,比昨天要舒服点。

       文昌阁架堤而立,供奉着科举考试儒生信奉的文昌帝君,儿子明年也临考,他躬身以敬。左边为迎接巴黎夏奥会,沿路布置起了宣传展板,右侧石堤无栏,只划了黄色警示线。一尺余长的大鱼自在闲游,一群如刀透明的小鱼跟在身后,与去年杭州西湖看到的很像。远眺,十七孔桥依依在目。

        廓如亭,柱子竟有42根之多,还是第一次见。

        十七孔桥,是乾隆年的石砌联拱桥,静静横卧于南湖岛和东堤之间。17个券洞从中间向两侧逐渐缩小,平滑的圆弧,宛若浮于碧波上的一湾浅月,是小学课本上熟悉的模样。

        如时节光线正好,阳光打射在桥洞侧壁上,“金光穿洞”奇景便会闪现。汉白玉石栏杆两端,雕有石兽,杆上全雕有石狮,大概有五百多只,风雨剥蚀,有的已棱角不明。

       桥南,仍有大片水域。

       十七孔桥东头的铜牛,翘首静卧,光背绵柔,铸篆书铭文“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从十七孔桥,西跨上了南湖岛。

       这岛也称蓬莱岛,湖泥堆成。拾阶登高,林荫茂密,一株榆树,其巨为我所未见。累了,我们坐于岛北最高处,涵虚堂背后,倚杆休憩,进食叙聊,昆明湖全景,尽收眼底。万顷碧波,舟橹摇弋,西堤玉带桥若女临水浣纱,北岸长廊展如飘带,佛香阁就是一顶王冠,嵌于绿荫苍茫的万寿山上。皇家园林,王者之气,一股当年慈禧太后在此观看北洋水师军演的既视感,油然而生。

        东堤返回,又补看了帝后们的生活区。玉澜堂原为乾隆 的书堂,后重建为光绪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在此囚禁了光绪皇帝,两侧霞芬室、藕香榭,今天仍可见防止逃跑的青砖大墙。虽贵为皇帝,太后专权,朝政没落,爱妃投井,变法失败,囿于牢笼,月下神伤,光绪或慨叹“朕还不如一平民乎?”

       携妻执子,安然度日,做平民挺好。

       爱人又累得不想动了。我和儿子各花五元,进了德和园,去看中国最大的古戏楼。戏楼坐南朝北,有福、禄、寿三层台面,直插云霄。一层设有天井地井,供演员从后台出入。安置了聚音水缸,翻板,高压水机等机关,可天井飘雪,天降神仙,地井喷水,地冒鬼怪,十分惊险壮观。大戏楼建于内忧外患的光绪十七年(1891年),耗银71万两,它是慈禧不念苍生、奢侈享受的历史见证。

       据说京戏名角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皆在此为慈禧唱过戏。万全东红庙村走出的梆子戏鼻祖侯俊山,光绪八年(1884),被选入内廷“供奉”,为慈禧光绪唱戏。光绪十八年(1892),入南府升平署充当民籍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下谕,谓“梆子文武旦角之戏,着侯俊山专管,并加双份钱粮,以酬其劳绩”。齐如山说慈禧最宠爱的演员“谭鑫培是第一人,再者,彼时红人,尚有三位,比如侯俊山,陈德林、余玉琴,还有武生杨小楼。”侯俊山入宫唱戏长达20余年,慈禧在德和园看戏达260多场,据此推断,侯俊山也应在此演出过。我研究侯俊山,故专门进大戏楼一看。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居住游乐最好的位置,自然就成了慈禧的寝宫。殿内宝座旁,有两只能盛四五百只水果的青花大磁盘。这只用来闻香的水果,据说每年就消耗11万斤。院中八米长的海青色大石头“青芝岫”,本在房山深山中,凿大井小井,提水泼路,冻冰运石。刚到半路,就让明朝大官米万钟破产败家,后乾隆又费力弄来此地。这块败家石,似乎早有预兆,与乾隆的好大喜功,慈禧的骄奢淫逸,不谋而合,大清的败局又怎能逃脱呢?

       万寿山南麓的长廊,也是颐和园的亮点,画多廊长,是世界最长的画廊,我们急于出园,感觉走也走不完。避风雨,能休憩,最赏湖光山色,帝王太后们除了不心疼钱,贪图享受极尽能事。

        往西行,第一次看到了盛开的蔷薇花。富丽堂皇的排云门前,一对铜狮威武雄霸,雕刻精湛,堪比故宫太和殿前那对。半山,熠熠生辉的佛香阁近在眼前,没时间去了。2000年来时,就没登佛香阁,想下次来一定要登,这不就又来了。看来留点空间与念想,就给以后留有了余地。

       昆明湖西北部的石舫,也是小学课本中的记忆,全身石雕,气势宏大。乾隆初建为中式舱楼,英法联军烧毁,慈禧重建改为洋式舱楼,用于消遣享乐。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清宴舫”。慈禧晚年,国难深重,她却让海军衙门筹集700多万两白银重修颐和园,大肆贪图享受,挥霍民脂民膏,何来海晏河清。可以说,一座清朝颐和园,半部慈禧腐败史。

        从东门去清华大学才近便,我们却从最远的北如意门出来。又走了不少路,才找到地铁,去了清华西门。

        盘算出错,绕路累人,影响心情。

                         清华园

       儿子没给我网上抢清华参观门票。我独自来到了近邻的圆明园南门口。除了走40分钟才能看到的西洋楼、大水法残迹,其余就是看荷花展,太累,不去了。好心的圆明园外工作小哥,带我去打水,发现了一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让我进了大厅。吹着空调,喝着凉水,复盘了一下我的清华之旅。

        申办冬奥会成功后,2016年6月末,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清华大学—张家口市政府部门科级干部素质提高高级研修班”。我与桥东区文旅局孙局长一屋,住在清华附小。展板介绍副总理刘延东、《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张宏民、主持人鲁豫等都是附小毕业。

        路过体育场,练体的孩子不少。穿过一道铁门,就进了清华校园。再往南走,过数栋红砖老式教师宿舍楼,就到了清华大学的食堂观畴园,因为最大,也叫万人食堂。一楼多风味小吃,二楼自选,三楼点餐,中西主副,荤素冷热,目不暇接,品种不下数百个,顶级学府,果然高配。反正只有一周时间,每天我尽量不重复,各色糕点、卤煮小吃、烤雪鱼至今难忘。吃完,门口再捎杯酸梅汤或酸奶,灌灌缝儿,不觉就吃到撑得慌。最后,就餐卡中剩余的钱,还买了些干果回来。

       清华很大,大得不像个校园,是个不小的社区。我们每天需坐大巴,到培训地点上课,旁边就是清华社区居委会。有一课,本来是安排国防大学著名教授马俊上,后换成了人民大学知名学者金灿荣老师讲《国际热点与外交》。可惜那天,经姨姐推荐,我请假去西城区丰盛骨伤专科医院给膝关节看病了。没听上,挺遗憾。清华学堂,老图书馆,闻一多雕像,胡锦涛主席学习过的水利楼,“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石,处处都是历史,哪里都有故事。最后一天,在那桐题写“清华园”白色二校门前,结业合影。

       正如大草坪前日晷上的刻字,“行胜于言”,不管是学习还出来旅游,都要行动起来,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希望正在清华园里遨游的儿子,能有此收获!

                         三里屯

       回到如家,浑身黏腻,赶紧洗澡。

       稍事休息,门口有云南蒸气石锅鱼,儿子不想吃。我们溜达到了街角,有几家苍蝇馆子。看到“钟久夫肠粉王”装修独特,食客满满,就走了进去。到陌生地吃饭,看顾客多不多,是选择的重要原则。学着别人点了“鲜蝦肠粉”“牛肉肠粉”,邻桌老伯说“一品艇仔粥”是这里的招牌,点上!没想到,这肠粉是广东人最喜爱的大众小吃。这家店在新源里周边排名第三,现磨拉肠,生滚靓粥,薄皮莹透,清爽嫩滑,海味幽淡。配以左邻“宫廷香酥牛肉饼”,右舍“鲜香麻辣烫”,南广、西川、中都特色荟萃一桌。作为晋冀蒙交界地来的口里人,吃这东西虽没牛羊肉大快朵颐痛快,却也实际感受了一次南方人的温婉细腻。误打误撞,又长了见识!

       店外,就是公交403路,新源南路西口站牌。已近晚9点,虽有了点凉爽,爱出汗的体质,仍觉黏腻。

       工人体育场站下车,灯光昏暗,不认路。跟在一浓妆艳抹、金发长袜小潮妹身后走吧,估计人家就是去三里屯夜场活动的。路边树下,蜷缩着一流浪女,来京第一次见。

大名鼎鼎的三里屯,位于朝阳区东二、三环之间,因距内城三里而得名,又因紧临使馆区,形成了老外聚居、酒吧聚集、商厦林立的繁荣商业中心。我们来的是南区,三里屯SOHO大厦,弧线灵动,白光亮化,挺显高级。

        跨上过街天桥,三里屯大街,车流不息,华光溢彩,桥北号称“首店收割机”的地标建筑“三里屯太古里”,夜幕映衬下光彩夺目。儿子特意换上了白底印染山林的休闲大敞衫,好像这样才能与三里屯的氛围自洽。近年太古里成了时尚热词,没想到这竟是一家成立二百余年的老牌英资商业集团,百年前就登陆上海,称“太古洋行”。三里屯太古里南区,以潮牌、小资和轻奢门店为主,逛了Uniqlo优衣库,看了墨绿Polo衫,黑色短裤,终究没买。我到FILA店宽大松软的皮座上休息,儿子买了星巴克咖啡。绿斑遮阳棚下,爱人藤椅上散坐,背后彩球雕饰,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这就是三里屯应有的影像,按下了快门……

     街口,不少摄影师都闲站着,在等待着捕捉目标。网上三里屯的性感美女,招摇过市,就出自他们之手。今年北京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街,确实也有些降温。据报道2024年前6个月,三里屯销售额下滑了3.5%,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影响不少。

                              第三日·三星堆

       计划来京,爱人发现“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265件珍贵文物来京,“我也要去!”经历了这些年,我本不想去帝都,但三星堆青铜器来了,太难得,一定要去。

       28日早,又乘地铁2号线,转6号,到北运河西站下,用时一小时出头,创此行坐地铁最远记录。换乘317路公交,到达通州大运河博物馆。

    多是带孩子来参观的,10点才开展。博物馆给免费存包,空调凉爽,这大暑天,来这里最好。

       出眶凸眼,黄金面具,太阳火轮,迷幻神树,怪异人兽叠加,外星人般的三星堆,吸引着如潮的看客前来。进展厅不远,“太阳形器”出现,上来就给来了道开味大菜。五根辐条加车轮,这不就是汽车轮毂或是方向盘吗,难道是五千前的预言?有的说它象征太阳,还有说象征车轮,更有说是盾牌上的装饰。采用嵌铸法、铆铸法二次铸造而成。

        “儿子快看,金面具!”

       这是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最完整的一只金面具,黄金灿灿,熠熠生辉。这么大的金饰品,真第一次见。面具以金箔捶拓而成,双眼镂空,鼻部凸起有锋棱,细节显示,古蜀人冶金工艺,已十分精湛。还有那近一斤重、刻有鸟鱼图案的纯金金杖(复制品),无不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法老的权杖。三星堆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位于北纬30度区域,这些文明之间是否存在着神秘的联系呢?

       金面具,很可能是青铜人头像面部掉落的装饰。因为后面十多个青铜人头像中,有两尊也覆有金面具。说明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为贵。

       青铜人头像,面貌基本一致,阔眉,杏叶大眼,眼角吊起,大鼻,薄唇,下颌突出为一道,直达耳后。一具2021年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71厘米高、131斤重,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与青铜人头像基本特征也一致。1986年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戴冠纵目青铜面具”,为仅有的3件纵目青铜面具之一。双眼斜长,眼球呈柱状向前凸伸达十多厘米,短鼻梁,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作神秘微笑状,两耳阔大而尖凸。这类纵目面具,仅发现于三星堆遗址,是造型最奇特、最具代表性、最早对我产生震撼的三星堆神器。

       四川岷江上游岷山曾有一支蜀山氏,后来到了岷江下游,学会了养蚕缫丝,被称为蚕丛氏。《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纵目青铜面具,很有可能与蚕丛或神人烛龙相关。这天马行空的造型,神秘莫测的微笑,颇有外星文明的炸裂感。其实,青铜头像面貌、面具样式与如今岷江上游,全国唯一羌族聚居区族人的面部特征,倒很相似。2023年3月,厦门大学人类分子学研究团队,对成都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和三星堆同时期人骨做了检测,发现92.5%的线粒体信息来自青海甘肃交界的“河湟”地区,还有7.5—8%来自于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此说明,三星堆人既不是外国人,又不是外星人,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民族。他们从西北高原到川西北,再到成都平原,沿着的藏羌彝民族迁徙走廊而来。

三星堆送来展出的那件金面

         三星堆送来展出的那件金面具,是原物,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却是复制品。这是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多达10件,而金沙遗址出土金器较少,只能拿复制品来京展出。金沙遗址较晚,是三星堆的延续,大型青铜器已不见,金器承袭三星堆,但制作精致的玉器,却只见于金沙祭祀区。时间上,三星堆文明的结束年代在商周之际,金沙文明的开始年代也在商周之交。

        2.62米高的青铜大立人像,1986年由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是目前已发现全球范围内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为太珍贵,展出的是复制品,就这还放到展厅末尾,压轴出场。大眼,方颐,大耳,戴冠,长躯,右臂上举齐额,左臂屈于胸前。双手握成环状,手中原应执物,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他是政治领袖蜀王?神权领袖?还是主祭者受祭者身份合一的“立尸”?观点各异。

        竖披发青铜立人像,翘臀爆肌,像穿越来的健身教练。铜兽首冠人像、铜扭身跪坐人像、铜虎头龙身像、金鸟首鱼纹带、祭器模型、铜鸟、铜龙首,还有玉璋、玉琮、有领玉璧、陶高柄豆、陶猪龙、石蛇等文物不断挑动你的神经,远超想象,目不暇接,更有呈现“虎食人”造型的石虎和石跪坐人像组合,罕见亮相。

       展览方细致用心,特意将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一件铜罍与湖南岳阳县鲂鱼山出土的兽面纹青铜罍一同展出。方唇,窄沿,直口,斜肩微弧,肩部、腹部和圈足上各有四扉棱,上下对应,肩外缘及器壁上补铸四个卷角羊头。远隔数千里,极其相似的特征,表明了三星堆遗址所属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

       1927年三星堆首次发现以来,出土青铜器、玉器、金器灿若星河,发现的城墙、宫殿、祭祀遗迹屡屡惊人。三星堆、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思想、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具有黄河流域青铜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以及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元素的遗址,是多种文明与本土文明融合的典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重要实证。神秘的器形,鬼斧神工的技艺,为什么没发现文字?其源焉在?其流何往?目前已考古挖掘的,只占遗址面积的近千分之二。考古仍在继续,未来在先进科技的加持下,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期待再次刷新对华夏文明的认知。

       北京之行,不虚此行,三星堆最棒,王府井其次,颐和园第三,儿子讲。爱人说我培养的小幸福树,样子长得很像青铜神树。

       下午5点,乘高铁回家。

       已有亲人在张家口站等候。

阅读 25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