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择了一个日子,去涠洲岛。上船时,台风刚走,但“无风三尺浪”,轮船在海里有些颠簸,像小时候躺在摇篮里。
独居一隅的涠洲岛,在水一方,四面环水。在这里,说无风,其实是有风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海风撩拨着我们的头发,仿佛在耳边窃窃私语。
岛上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种:小电驴和观光车。花两百元租了一辆观光车,首先打卡蓝桥。
蓝桥的桥头有看管员,禁止上桥,只能远观。
桥向大海中延伸了两千三百米,接到水线,远远望去,甚为壮观!桥边有一处“蓝桥别恋”,成了年轻人打卡留念的地方。
蓝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完全是“歪打正着”。原本用于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的蓝桥,因环评手续问题而搁置至今,但用旅游者、摄影者的眼光来看,这里却是观光、摄影、垂钓的绝佳场所。
当然,这里也是踏浪者的好去处。踏浪而行,让心随着波涛起落,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心境自然变得无比舒悦起来。
常在海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突然,一个海浪冲来,我们中有人避之不及,鞋子被海水浸湿了。有人笑了笑,既然湿了鞋,那就洗个澡吧!
查阅资料得知,这里取名“蓝桥”,只是因为其主体桥梁为蓝色,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我不由联想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部最凄美的爱情电影《魂断蓝桥》,主要内容是:滑铁卢桥边,年轻的陆军上尉邂逅了芭蕾舞女郎,两人一见倾心,互订终身。然而不久后上尉重上战场,一天女郎得知上尉战死沙场后郁郁寡欢,为了生计的她开始沉沦。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电影里开头的那个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一位双鬓斑白的军官在滑铁卢桥上,紧紧握着小挂件驻足沉思,他的思绪被拉回他和女郎相遇相知的那天……
人的一生啊,唯一弄丢不了的,是自己的青春!
(二)
徒步去天主教堂的路上,遇到阵雨,只好去附近的盛塘村部躲雨。涠洲岛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来得急去得也急,一会儿就转成了细雨。
路旁有一些榕树和其他不知名的古树,还有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林,长势旺盛。穿过一条巷道,就到天主教堂,虽然不长,但不影响其烟火气。
导游介绍,天主教堂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目前它是涠洲岛最著名的人文地标,也是最宏伟、最超级出片的建筑,享有东方巴黎圣母院美誉。教堂十分坚固,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如磐石,其中就有多次的十四级台风。
天主教堂高大宏伟,气势非凡;正门顶端是钟楼,墙面斑驳,岁月的痕迹明显。想当年,教堂的钟声响遍整个涠洲岛,每当礼拜天的上午,信徒们听到钟声就会自觉安静地步入教堂,或聆听天主教诲,或虔诚祈祷。
教堂的正门上,高耸着罗马式的尖塔,高高的穹顶,五彩的玻璃窗,仿佛有一股佛光从上照射下来,给人一种神秘感。
进门,看到了一段话:爱是什么?爱,对国家是守法,对社会是关心,对父母是孝顺,对长者是尊敬,对兄弟是谦让,对夫妻是舍己,对朋友是信实,对儿女是仁慈,对病者是怜恤,对邻居是和睦,对弱者是扶持,对强者是勇敢,对仇人是饶恕,对自己是圣洁。此条解读,道出了爱的真谛,丰富了爱的内涵!
在这里,“从”是最高境界。教堂里人多,但很安静,有一些人坐在齐整的椅子上,静性,净心,感受那份独特的庄重和宁静。
教堂旁边有神父楼、修女院和小花园,都十分上镜,很多游人在此打卡留念。
出来,雨还在下,依旧很小。有一幅画面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当年,法国神父带领信教的村民,花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火山岩石、珊瑚石以及传统的竹木土瓦为材料,以甘蔗汁、糯米、石灰等为粘合剂,修建了这座教堂。此后,又在此开办男女修院、孤儿院等。特别是日军入侵期间,教堂还成了村民的避难场所。
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一百多年的时光,悠悠而过。但我们记住了当年的法国神父,他用一生完成了一场修行。
南怀瑾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一行禅师也说,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我想,两位大师应该是说给我们此等凡人听的吧!
(三)
拾贝海滩位于涠洲岛南部的C湾上,是一个为浪漫、为快乐而生的海滩。
有几个女孩子穿着吊裙,打着赤脚,跟随海浪欢快地奔跑,她们走走停停,偶尔转身,衣袂飘飘,长发依依。我以为,那是海滩上最美的风景。
这里的沙质非常细腻,如粉末般柔软。两个小屁孩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捡贝壳,一捡几个小时都不嫌累。他们叽叽喳喳,不时惊叫着,我捡到了!捡到了!
捡到了什么呢?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枚紫色的贝壳。我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他们可以为一枚不同颜色的贝壳而尖叫。怀特说,生活的主题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红尘阡陌中,我们大人欠缺的,或许正是这样一颗欢喜的心。我以为,童贞是一个人最美好的东西。
“来C湾,自由浪。”是的,不去海上浪浪,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游艇如箭般朝蓝色治愈的大海驶去,溅起朵朵浪花,拍打在身上,有一股沁凉的感觉。游艇抵达大海中央,四周是水,上面是天,这时,你会真正看到什么是水天相接,什么是水天一色。
过了一会儿,游艇减速,朝鳄鱼岭驶去。随着海浪,游艇轻轻荡漾,像在摇篮里摇啊摇。同行中有人,忍不住哼唱起《军港之夜》,很快大家都加入进来。“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歌声在大海上飘荡,也抵达共鸣者的心里。是啊,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每一次文学创作都是生命和精神的翱翔!
游艇慢慢地靠近鳄鱼岭,定睛一看,它宛如一条巨大的张大着血盆大口的绿色鳄鱼潜伏在海岸之上,无比安详地看着大海。游艇师傅兼导游说话了,这里是火山地质景观的精华之地,汇聚有中国最典型的火山结构和中国最丰富的火山景观。
岸边,怪石嶙峋,呈现着完整的火山活动遗迹。可以想象:一万多年前,炽热的岩浆喷发遍布海岸线,遇到海水冒起股股水气,然后凝固下来,静静地躺在海水边,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褐红色的火山岩浆景观。
在这地球上,在这宇宙中,所有的东西都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颗尘埃,终将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火山如此,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四)
入住梵俪秘境美术馆酒店,有一股东南亚风情。酒店前,硫华菊和兰花开得正艳,热烈的橙色与鲜艳的紫色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走过栅栏去,也就真正走近了空中景观花园,复古,文艺,夜奢。
两侧是水池,两只水鸭悠闲自得,它们看我们,我们也看它们。我们拍照,它们不惊不乍,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着,见人来,也不躲闪,丢几根青草,水面顿时一阵躁动。
安顿好后,有人提议,晚上买点新鲜的海鲜试试。问前台,哪里的海鲜最好?答,南湾码头。
骑上心爱的小电驴直奔南湾码头,一路上,微风轻拂,香蕉的清香气味充盈着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码头较远,约有十二公里。中途要经过一段网红公路,这里人多,嘈杂。有人靓男俊女摆好造型,留下一帧帧青春记忆。海水退潮了,有人挽起裤管,提着篮子,在沙滩上抓螃蟹,捡贝壳。
海鲜市场在南湾最底端,人群拥挤,人声鼎沸。我们买了一些扇贝、螺、皮皮虾、大闸蟹、生蚝、石斑等新鲜食材,回来在酒店附近找了一家饭店加工。厨师是一位八零后,问,手艺如何?他很自信,说,绝对一流。
不多时,一盘盘清蒸、盐焗、蒜蓉的海鲜上桌了,香气扑鼻。两个小屁孩惊叫着,今晚吃大餐啦!
又问,会不会做湘菜?厨师摇头。为了保证口味,我们亲自掌勺,炒了辣椒炒肉、炒土豆丝等几个菜。
我调侃,美美的海鲜,正宗的湘菜,但只能打九十八点一分哦。马上有人响应,老板,来一瓶白酒、一件啤酒。
对的,好菜加好酒,这才是海鲜的标配!
酒杯一端,气势冲天!在酒精的作用下,每个人都成了英雄好汉。
来,敬你一杯?
来就来,谁怕谁啊!
面对这样氛围的酒,唯有敬重,不敢轻慢。
原来,用心经营的每一段时光,总是如此美好,如此简单!
(五)
总的来说,涠洲岛没有特别的可观之物,除了沙滩、大海、贝壳、岩石之外,好像没有其他的什么。但大家的兴致不减,在每一个景点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正如有一句话所说:旅行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出来几天了,有人水土不服。我们中有人说,还是觉得自己家里好。马上有人回应,好啊,那就回家吧。
是啊,回家确实是一个温暖的词语,外面再好,也只是风景,家里才是生活!
有人说,旅行是不断的遇见和别离。在涠洲岛,我们要遇见的都遇见了,该说别离了。
黄宇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返程高铁上,他一遍遍翻看相片,心里有一些感动和思考。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
沁园春·游涠洲岛(其一)
碧海蓝天,涠洲风光,醉美画屏。望波涛浩渺,云霞绚烂;沙滩细软,椰影摇情。古火山奇,珊瑚礁秀,石径蜿蜒通翠亭。心沉醉,叹自然神笔,鬼斧天成。
渔家灯火通明,夜潮涌、声声伴梦萦。念海鲜鲜美,民风纯朴;蕉林葱郁,庙宇安宁。岁月悠悠,时光漫漫,此处桃源忘世名。归期至,把心影留下,再约同行。
沁园春·游涠洲岛(其二)
南海明珠,涠洲胜境,古韵悠长。忆汉时烽火,硝烟渐远;明时卫所,史册留芳。妈祖慈恩,渔家传唱,信仰传承岁月香。波涛涌,叹沧桑遗迹,见证兴亡。
今朝胜景辉煌,引宾客、纷来醉此乡。看火山奇貌,熔岩凝固;教堂肃穆,钟响悠扬。蕉叶摇风,椰林弄影,民俗风情韵味彰。心沉醉,恋这方天地,梦里难忘。
我想,这是对我们此次涠洲岛快乐之行最好的总结吧!
(记2024年8月12日-13日游涠洲岛,完成于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