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望千秋业 奋起长怀祖辈功
明宣德珐琅彩双龙纹
玉壶春对瓶
介绍一对明宣德珐琅彩双龙纹玉壶春瓶与朋友共赏。两只玉壶春瓶器型、大小、釉色及纹饰均相同。瓶高37.5厘米、口径11.0厘米、腹部最大直径21.0厘米、底径13.1厘米。喇叭型瓶口,细颈溜肩,鼓腹下垂,圆弧形收束接宽圈足。下面圈足露胎,器底施甜白釉,以苏麻离青钴料两行楷体竖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整体看器型硕大、线条流畅、状态优美。
对瓶通体施霁蓝釉,发色纯正匀净,色泽深沉艳丽,晶莹剔透。霁蓝釉又称宝石蓝,与甜白、红釉皆为宣德时期高温单色釉之上品,历来享有极高声誉,传世品较少见。釉上以描金填珐琅彩技法共绘六道纹饰,纹饰间以描金双弦纹间隔。瓶口以下为一周四组蕉叶纹,其中相对的两组为赭红色,另两组分别为蛋黄色和天青色。细颈中间为一道较窄的四瓣花纹,一圈八朵四瓣花亦为赭红、蛋黄、天青色交错。倾斜的溜肩上为一周四莲瓣纹,设色形式与上面的蕉叶纹相同。肩下又设一圈较窄的回纹,亦为三色交替呈现。瓶腹下至瓶底一周亦为八组莲瓣纹,设色也是三色交替。以上珐琅彩纹饰仅有三种颜色,加上霁蓝底色和描金也不过五种颜色,但上下左右的色彩都是交错的,呈现出异彩奇文相掩映、色彩斑斓看不定的审美感受。
瓶口以下的四道纹饰
瓶底以上一周饰八莲瓣纹
以上纹饰虽然繁复,其实皆为陪衬。主题纹饰在于瓶腹的宽大纹饰带。画面中两条巨龙一前一后腾空飞舞。前面一条黄色巨龙腾飞而去,却依然回首向后凝望,依依不舍之情昭然表露。后面是一条赭红色巨龙,直视前面巨龙,昂首挺胸毅然前行。两龙皆以描金线条勾勒,详略得当、栩栩如生。龙首皆双角倒背、瞠目张口、鬃发飞扬,难掩叱咤风云之势。龙身蜿蜒起伏,四肢关节处长长的鬃毛随风飞扬,跨越腾挪更增威猛态势。两龙皆以天蓝色绘背鳍和四肢上的鬃毛,背鳍从头到尾接续不断。黄龙以赭红色描画头上的鬃毛和周遭缭绕的火焰云雾,赭红龙以黄色描画头上的鬃毛和周遭缭绕的火焰云雾。两龙上方还有不同颜色的云朵。
这主题纹饰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其实这绝非寻常的二龙戏耍画面,而是张扬了明代当时政权交接的大事件。“宣德”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历时十年(1426年—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早年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宠爱,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病死,当年八月朱高炽继位。可是不到一年,朱高炽又因病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去世。朱瞻基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1426年)。先时,朱瞻基的祖父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夺取了侄子明惠宗朱允炆的皇位。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还拓展并稳定了东北和西北边疆;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修《永乐大典》,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建树。朱棣以文治武功为后辈筑牢了统治基础:于国,进一步彰扬了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使明朝的国力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于家,保证了皇位在他自己的后辈中传承。
了解了以上历史背景,我们对这两只玉壶春瓶上的主题纹饰就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前面在腾飞中回顾的黄色巨龙,代表了先祖、祖父、父亲等先辈对后人的眷恋、托付和期盼;而后面奋起直追的赭红色巨龙,则表现了朱瞻基及其后人对先辈的景仰、爱戴、追随、效法以及继往开来的决心。如此看来,这两只硕大的玉壶春瓶也绝非一般的文玩摆设,而极有可能是供奉于宗庙中的祭器。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承前启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体现在制作工艺上。前面我们在《明永乐珐琅彩双凤舞云纹折沿菱花口盘》一文中曾介绍了一只底款为“永乐年制”的珐琅彩盘子,以实物证明了明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画珐琅瓷器。只是当时还不能解决珐琅彩在烧融过程中混色的问题,所以必须在瓷器上按纹饰的轮廓刻出沟槽,用其他颜料在沟槽上勾勒出纹饰的精细线条,而珐琅彩只能堆积在沟槽限定的范围内。这对玉壶春瓶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雕刻沟槽的工序,直接在釉面上用掺入金粉的黄色颜料描绘出精细的纹饰线条。然后将不同颜色的珐琅彩堆积到需要的部位。瓷器表面清晰地呈现了颜料的叠压关系,金粉颜料勾勒在先,珐琅彩堆积在后,经烧融珐琅彩有压盖金粉线条的现象。珐琅彩颜料堆积较厚,有明显的凸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效应。明早期,画珐琅瓷器制造工艺应为尖端的新技术,所以明宣宗朱瞻基一定要用这种明成祖曾采用过的先进工艺制作这对大瓶,以表达对先辈的仰慕和追思。
较为浅淡的黄色细线是描金颜料,与蛋黄色珐琅彩有明显色差。珐琅彩颜料厚重凸鼓,个别地方压盖了描金线条。
此后,为避免珐琅彩烧融混色问题,珐琅彩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途径:一是用金属丝将珐琅彩隔开,即明景泰以来的掐丝珐琅器,多为金属胎器,也有瓷胎器。二是改进珐琅彩颜料的稳定性,同时将绘画的涂层变薄,使其在烧融过程中不致混色,即清康熙以来的画珐琅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