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5梅有
创建于2024-08-22
阅读 3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自从被安排新学期教八年级《道法》以来,我一直在考虑要用一种怎样的课堂状态去面对全新学期的课堂,如何用自己认可的方法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整个暑假的阅读好像都在为这场见面做准备,读书增的只能是“知”,实际中行合一的教学道路依旧漫漫。人们常说说知行合一,以我投身“一案三单”第一课设计的实践来看,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行知合一”-----因为做了一案三单的设计才会收获和渴望更多的“知”。

“知1”---自己的感悟

实践后的反思与总结胜过读100本书,就先说说我参与一案三单设计的收获和感悟。

1.学会了科学使用《教师教学参考书》。设计过程中首先会遇到的难点是会区分哪些知识可以放在《预习单》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哪些知识点需要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来实现突破?这里我是这样操作的:仔细阅读《教师教学参考书》整理每课要学生学会的知识点。然后用布鲁姆认知分享理论来评判教参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基本放在《预习单》中,分析类、评价类的知识放在课堂《共学单》中,应用型的知识放在课后《续学单》中。同时研读《教师教学参考书》还能帮助我全面理解每课内容排篇布局的逻辑,对后面设计“学习任务”提供了不少启发。

2.理清了一案三单的关系。助学单的受众是教师,三单(课前《预习单》、课中《共学单》、课后《续学单》)的受众是学生。助学单引导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任务,注重分析和思路。三单是助学单在学生面前的呈现,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多久完成,怎么完成都会一一告知学生。所以在设计一案三单的时候没有设计先后的区分,我一般是先写《教学设计案》中的“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再找到关键性问题后设计三单,再把三单嵌入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断在一案与三单中移来动去以不断完善。

来自林忠玲老师和小伙伴的加持

      第三次碰头会上小伙伴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林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破题。我总结了一下收获不少:

1.单元大概念从的提炼可以从《教参》中寻找,也可以让人工智能帮我们找,最多我们再修改。新时代我们要善于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术,让新技术为我所用。我们不是简单用Ai代替我们工作,而是利用AI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和信息,帮助我们建构自己。以大单元的思路和一案三单的理念去设计


2.适当的话可以直接运用练习册中的练习题(或稍加改动)作为预习检测和课堂检测。同理,我们也可以改造教材或联系册中的难度稍高的题目作为探究任务。一案三单不是从天而降,善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也是一种更接地气且高效的设计。


3.课堂评价可以让学生评,至少先让学生评。  对于挑战性任务的评价最好有量规,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方向。课堂里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学要求的一种重要手段,理解了评价的意义也就不难发现自己以前课堂里“教师一言堂式”的评价是为了评价是多么的局限。


4.如果无法每堂课都印刷一案三单,我们要学会用一案三单的理念来推进课堂教学。比如学习任务可以呈现的PPT中。总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使用的是“一案三单”的设计理念


5.只要学生有交流和讨论,学生一定要站起来。以击掌表示讨论结束。满满的仪式感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活动而不是随意性很大的“闲聊”。击掌之后学生坐下,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课堂反馈收集法。当然,如果可以利用别的更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的方法就更好。


6.小组长一定要定期培训。并且是情境模拟式培训,让他们了解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会应对问题,学会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7.不要急着搬桌椅,呈现小组合作模式。先训练对子互学,一段时间后再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事情的推进切忌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步步推进,久久为功。


8.学习小组的人数4人一组最好。


9学生还不会预习的时候,《预习单》一定要在课堂上做,教师要教预习方法,学习符号体系等。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比较欠缺的,好像学生天生就会学习一样。


10.对子互动和小组交流的成果一定要可视化。没有条件的话可以每组配置一块小白板。




阅读 3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