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暑假】“书香暑假,快乐成长”——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四班王晟宇2024年暑期研习成果展示

班主任、指导教师:王甲彬

书籍介绍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赣榆县学教谕吴霖起之子,中国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世宦之家,14岁时过继给伯父吴霖起,此后一直随嗣父生活。成年后,遭遇丧妻和科场不利的烦恼,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其为人诚悬豪爽,又富见识才学,在南京得与程廷祚等文人学士广有交往。乾隆元年(1736年),荐博学鸿词科试,但督院考试时因病未终卷而退场,未能参加北京廷试,从此绝意仕途。后积极参与修复南京雨花台先贤祠,资产耗尽,又出售故乡老屋,从此一贫如洗,幸赖姻亲、友人相助得以存活。移家南京后,常往返于扬州、真州、淮安间,与友朋诗酒酬唱,诗名鼎盛。乾隆十九年(1754年),偕妻与幼子游扬州,在扬州客寓逝世,由友人买棺归葬于南京。

吴敬梓40岁前的诗词文赋由其长子编为《文木山房集》,今存4卷本。其后的诗文未结集。吴敬梓曾研究《诗经》,编有《诗说》一书。而最著名的则是著于南京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该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人物介绍

范进

范进,吴敬梓所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是一名书生;出场于小说第三回至第七回。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进入了癫狂状态。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之后又升为通政使司通政使。

周进

周进,字蒉轩,《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严监生,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

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被称作“东方葛朗台”;与李梅亭、卢至、监河侯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吝啬鬼”。

沈琼枝,女,《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沽绣为生。后被盐商状告逃婚,求助于杜少卿,在公堂上作诗证明自己的才华,打动县令,放她还乡另嫁。

内容简介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艺术价值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阅读感悟

我读《儒林外史》到现在,已深深感受到了封建吏治的腐朽,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对文人学者的迫害。觉得作者笔下的读书人尤为可怜可悲。

例如周进、范进等人。科举制度虽然深深地腐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认为踏入仕途就会有锦衣玉食随之而来,因此一心痴迷于中举,麻木不仁,迂腐不堪。但从另一方面想,周进、范进本就出身低微,穷苦不堪,科举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其本身是一种最公平的改善现状、出人头地的方式。只是由于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最终导致科举制度成为了文人学者的毒害。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在当时社会上,由于科举制度,许多文人一生埋头苦读,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贵,考科举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为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变得无意义……

儒林中,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举,被称为“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轻视中。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范进读了一次又一次的四书五经。为了中榜,为了得到功名权利,尽管惨遭一次次的失败,他也依然忠于科考。

终于有一天,范进中举了,却因太过兴奋,而发了疯。

范进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来是别人打醒了他。可见,科举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影响着那时许多的文人。而范进苦苦考了那么多年的科举,获得了回报,和他渴望多年的财富,也是因为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这样如此痴迷科举的有许多,比如还有鲁编修父女。父女俩痴迷八股举业,在生活中只愿意去了解八股文章,学习关于八股,且开口闭口都是举业,还教身边的人学习八股文章。如此,他们就被八股文、举业夺走了魂,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自在。

后来,鲁编修担心自家公孙不能考取功名,想要纳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教他学习八股文章,以此来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愿望。他遭到了夫人的阻拦,心感无奈而发了病。最终,鲁编修中榜了,得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无比高兴,却因太过于激动而去世了。如此痴迷,是已被科举扭曲、压抑了心灵,随那被科举制度限制的社会风气而生存,深陷其中,无以解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向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新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开篇这首词,就概括了此书,概括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追逐名利,贪图富贵。

《儒林外史》这本书,讽刺的,是当时文人毫无真正意义的读书……

结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品读经典,共味人间百态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