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不凡说书剑----读金庸《书剑恩仇录》

云卷云舒
创建于08-22
阅读 4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浅因浮寻,深以惘寸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的“浮”之态

                    九年(10)班 林子媛 

       浮是一种人生状态,不少人以浮浮沉沉自居,想以此突出人生之路的蜿蜒曲折。而事实上,人们却往往因浮着的人生状态而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样是居无定所,永远都是双脚不沾地的随波逐流,无论是心、理、情或是度,都是有所求的浮,却又都是无所求的惘……

                       (一)圈心·雕浮

       心脏的跳动是人存活的有力证明,我们往往都下意识的想要遵循心之所想,但不过是让自己的贪恋和私欲有更加合理化的借口,当心有所向,那么下一步就被圈锢在了一定的范围,也不得不在这个范围内去定格自己的能力和标准。就也就等同于我们不会在置身于初始的格局。

       乾隆的身世就如同禁锢心脏的枷锁。身为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的君王,在得知自己是汉人之子时,一切就已经无法恢复原样。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现在安逸的环境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后也不愿意去实行风险大的计划。所以此时他的心被禁锢,随之而来的是忧心地位的崩塌,权力的局限。他处于悬浮的状态,一方面忧心自己的身世,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接受权力的不稳。所谓浮,不过就是心无所安,心不安就会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表象,一切都是无所定格的浮。

       其实人心就像是雕刻修饰过的浮,每当我们得到了以往不敢奢求的,就会倍加珍惜,会担心这些美好的流逝。就如同不同阶层人之间的差距,上流人士在乎食物好不好吃,而下流人士只会在乎食物能不能吃。一旦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待的久了,就会慢慢淡忘掉身边潜伏着的危险,将一切都置身于浮的状态,也就有了居安思危这一想法。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心之所向,但可尽然扩开处事的格局,让一切看得见的,悬浮又或是漂浮着的安定下来。

                    (二)伦理·引浮

       人生存除了遵循法度之外,更为感性格化的就为伦理。一如“有恩必报”等极具道德标准的词都来自伦理。但仔细可见,在这个社会,并不是人人都以伦理为上,古人讲究行规蹈矩,今人却往往是个人利益至上。不遵循伦理的生存就如同浮标,引领着浮向上。

        张召重出于名门正派,举止确是小人做派。挖师兄马真双目,以害其撞墙身亡,将同门情谊抛诸脑后,沦为万恶朝廷的鹰犬。他的生存是寄人篱下的却又趾高气昂的,前者是事实,后者是态度。变成利器就意味着要承载杀戮,抛弃伦理也就意味着要铤而走险。他确实做到了,在陆菲青不计前嫌就他于狼口之下却仍以怨报德,欲让其同归于尽。他的一生都是这样,浮躁的在风暴中心,再也无法回归自然。所谓浮,就是于危难之中选择了短暂的关键,而为其甘心沦为不伦不类的存在,直至浮出水面。

        人不一定本恶,但若向恶,弃伦理于不顾变成本恶。伦理就如同千斤巨石,让人在飘飘然之际找寻到生命的本真轨迹,而不是放肆地将伦理碾压在地。之所以引导浮,应当是导向光明的未来,纵使满脸疮疤也能恢复原貌。不分对错的人很少,但固步自封的人却数不胜数。

        或许我们会误入风暴,被台风暴雨所侵蚀,但若坚定伦理,风雨兼程也会到达台风眼的中心,引浮为安,理亦自得。

                       (三)情迷·顾浮

       若将整个世界观之为网,那么人与人间互生的情愫就如同链接的纽带与结点。情愫是种会转移的东西,也是种会飘然的存在。就像浮,若是左顾右顾,可见的是呼之欲出的情愫。

       余鱼同的情愫还没开始便被残忍的结束,对情感的认知初见成效,却得知思慕的对象是结义兄弟的妻子,他将那份情愫缓缓珍藏。甚至意乱情迷,在骆冰昏迷之时轻薄了她。对于李沅芷的追求更是冷落再三,迫于勉强与无奈与其成婚。花季少女的一见倾心只等来了心上人的苦苦应允,她明知不是真心实意却也甘之如饴。浮着的有何止是那些不定的情愫,还有那种已知却装作未知,不得的愁苦。所谓浮,即使透过表象而顾到本真,即使残忍却也无可奈何。

        实质上顾所得的结果是不想类似的。表象上光鲜亮丽的,也可能背地里是青面獠牙的。那些付出的情愫就如此,一面是一往而深,但另一面却又深不可测。每当此时,浮现的便只是点滴的美好,而那些不愉快的都会被遗弃再卸去。

或许人人都希望有始有终,希望付出的情愫能得到真诚的回报,希望美好的回忆能够慢些被遗忘,但结果就是一如既往的浮现,在顾盼间被封藏。

                       (四)量度·沉浮

       一些事物往往需要一个量度,去度量价值,去评判标准。不仅仅是食物,实际上人的抉择就如同度量的过程,你认为不可能的往往在暗中就已给出了答案就像是亘古的常青,屹立于不倒的平壤。那些沉下去的或许也是仅剩下的。

        陈家洛为乾隆的胞弟,也是反清复明运动的主导者,红花会的二任舵主,他身上的责任早已大过了本身的重量。完美是不存在的,他无法避免性格上的弊端,也无知无觉的埋下了祸根。对血浓于水的轻信,对心爱之人的无信,和对肩上之担的无力。香香公主自尽的警醒不为了徒劳无功的死讯。他的优柔寡断不只处于感情,还有无法扛起大梁的能力。最终失败,向西而行。所谓浮,即使在沉底之时便有了浮的迹象,浮过的不仅仅是对人生的度量,还有能力的审视和判别。

       一言一行早已在暗中给予明示,有时拿得起比放得下更要难,要接受失败简单,难的是有了希望还是失败的结果。所以往往当局者迷,是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对自己的信服,他们对自己的所为而感到无比欣慰。

        或许我们对度量的结果难以自洽,会认为自己的所有都是多此一举,进而否定一切或真或假的存在。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度量的过程就相当于浮的过程,看似只在那么一瞬息间,定格时却已成永恒。

                       (五)浮惘·浅深

       “浮”的状态从不是贬义。若这一整段历程不过是一叶扁舟,留下的也不过是深浅不一的足迹,唯一的高潮也只是在万般的幽寂里浮出了一点的顺从,那么人的愁惘是否会像雨点瓢泼而落?

所有的浮都是带着惘的追求,迷失的途中,当感到窒息的时候,也可以静静的做优雅的浮萍,可以没落,也可以自由……

                  笔书千年情,书结莽人间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书”字的多重体现

                     九年(10)班 吴高宣

       “书千年恩仇,思世态缥缈。”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录》一书,开篇即显其武侠世界之浩瀚与深邃。此中,“书”之一字,非单指卷帙浩繁之典籍,更寓含深意。“书”字频现,既为情节之桥梁,亦为人物情感之纽带,精神风貌之展现。

                 一、字字珠玑,文化之瑰

      《可兰经》回族之圣典也,乃回族心灵之寄托,信仰之基石,其尊贵无出其右。书中描绘,此经卷帙浩繁,字字珠玑,为回族子民所共尊共仰。其质地古朴,装帧考究,透露出一种不可言喻之神圣气息,令人望而生畏,心生敬畏。

      《可兰经》于情节之中,如纽带一般,将红花会与回族部落紧密相连。其失而复得之历程,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可兰经》作为回族信仰之象征,其夺回过程亦是对信仰、尊严与正义之深刻探讨。小说通过此情节之铺陈与渲染,旨在传达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之精神风貌。其夺回亦象征正义之胜利与邪恶之失败,为小说主旨思想之揭示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陈家洛等英雄豪杰,为助回族夺回圣物,不惜赴汤蹈火,与清廷势力斗智斗勇。此中曲折离奇之情节,皆因《可兰经》而起,亦因之而得以圆满。

      《书剑恩仇录》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可兰经》元素之融入,不仅丰富了小说之文化内涵,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之交流与理解。通过小说之传播与阅读,读者可更加深入地了解伊斯兰文化以及回族人民之信仰与生活方式。此等跨文化交流之举措,无疑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之友谊与理解,亦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之进步与发展。

                 二、腹有诗书,其气自华

       “书生空意气,江山难猝得。”书生意气者,文人特有之温文尔雅、优柔之性也,由此而生独特之气质与行事风格。于《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身为红花会总舵主,虽武艺超群,然骨子中仍存文人气息。其言谈举止、决策之际,书生意气显露无遗。待友以诚,对敌亦不失宽容,此皆源于其内心之文人情怀。然此书生意气亦令其于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难以果决。如处理红花会与清廷之纷争时,陈家洛屡试和平之道,却因理想化而陷困境。书生意气,乃传统文化中文人之独特气质,彰显文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之风貌,更蕴含深厚文化价值。于《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之书生意气不仅丰盈其人物形象,亦映现金庸先生对传统文化中君子之风之推崇与颂扬。

      和平谈判之道者,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寻求共识之政治智慧与理想追求也。于《书剑恩仇录》中,此道体现于陈家洛对待红花会与清廷矛盾之态度。其深信和平谈判可化干戈为玉帛,此信念为其行动之指南。陈家洛于书中多次尝试和平解决红花会与清廷之纷争。其凭借智慧与勇气,与清廷高层谈判,谋求双方和解。然因清廷之顽固与红花会内部之分歧,其和平努力屡遭挫败。然陈家洛矢志不渝,持续寻和平之道。

       和平谈判之道于《书剑恩仇录》中具重要文化意义。其体现金庸先生对和平、合作与共赢之深思,亦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之价值观。通过陈家洛之和平努力与挫折,小说传达一重要信息:于纷繁复杂之现实世界中,和平谈判乃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之关键途径。

                  三、文脉相承,义薄云天

       深究“书”字之意,“书”亦为民族大义之象征,牺牲精神之体现。陈家洛等英雄,肩扛反清复明之大任,其心志之坚,犹如磐石不可移。此等大义,非独对故土之眷恋,更乃民族文化之传承与弘扬。“书”者,文化之载体,精神之寄托。陈家洛等英雄,研读历史、兵法、诗词,汲取智慧,以书为剑,以智取胜。其行止间,无不彰显对民族大义之坚守与传承。而牺牲精神,则如夜空中最亮之星,照亮他们前行之路。或为情所困,或为义所驱,皆能舍小我、顾大局,此乃“书”所蕴含之君子之道与高尚品德之体现。

       再论“书”之智识光辉。在金庸笔下,武学修为常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陈家洛等英雄,非但武艺超群,更兼文化底蕴深厚。其于武学之道上之精进,实乃得益于对“书”之研读与领悟。武学秘籍、历史典籍,皆为其武学修为提升之阶梯。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之熏陶,则令其人格魅力倍增。此等文化底蕴之展现,不仅丰富了小说之内涵,更提升了作品之艺术价值。且观陈家洛等英雄,面对复杂局势,能保持清醒头脑与敏锐直觉。此皆得益于其长期学习与思考所形成之独特思维方式与判断标准。此等智识光辉之闪耀,实乃“书”所赋予之宝贵财富。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于《书剑恩仇录》此等武侠鸿篇巨制之中,“书”之一字,意蕴深远,蔚为壮观。其既为学问智慧之载体,又作情节推进之关键,更兼人物性格塑造、情感世界展现之桥梁,实乃小说之灵魂所在。“书”,超越物质之限,化身为精神之象征,寓意着对真理之不懈追求,对未知之勇敢探索。而如陈家洛等儒侠之士,对“书”之热爱与执着,更彰显出士人阶层于乱世之中,肩扛道义,心系苍生之担当与情怀。

      “书”之多重体现,实为文化之精髓,武侠之灵魂。其引领深思学问与智慧、情感与命运之微妙关联,使人在武侠江湖的波澜壮阔中,亦能品味传统文化之韵味,领略人生哲理之深邃。故,对“书”之探究,不仅助解此部经典之作,更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知道今生那见卿

          ——浅谈《书剑恩仇录》霍青桐良缘寂落

                          九年10班 陈思妤

       书剑恩仇,红花红颜,生离死别,情怨情仇谁来了结?

         吟罢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一 知道今生那见卿

       她自大漠而来,纵青马,驰骋而过。腰间插一匕首,长辫垂肩,头戴金丝绣的小帽,帽边是一翠绿羽毛。

        一身鹅黄衫子映着茫茫大漠,革履青马,旖旎如画。她所展现的并不是江南女子的秀气,而是属于大漠的英气,光采照人。其丽若何?春梅绽雪;其神若何?秋蕙披霜;其容若何?霞映澄塘;其目若何?月射寒江。

       自此,那抹鹅黄点翠,那个来自异域的黄衫女郎驰缰绳御风而去的背影,成了一属于远年的旖旎画卷。

        人人说她没奇缘,但奈何一眼误终身。就此,见陈家洛第一眼,她便义无反顾,沦陷入男儿坦荡胸怀。她一直是单相思?文中却言,他“不意人间竟有如此好女子,一时不由得心跳加剧。”于是,言举间,爱慕之心显而易现。他亦爱上了眼前爽朗女子。彼时,时光凝固,岁月静好。一女中豪杰,一温润公子。他言:“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本奇缘佳话,却天意弄人,彼时良辰美景尽虚设。

                    二 红花遇清风,情正怯

       倘若陈家洛没有看到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与青桐神情亲密的交谈,会不会他们就会携手走向大漠?可怜,李沅芷虽是无心之举,却让一段佳缘不得善终,甚至酿成了仇恨。

        青桐是不想解释吗?未然。她将珍贵的百年短剑送给他,意是表爱慕之心。然而,她的表达太含蓄,也太骄傲。她如冰寒雪岭的一支腊梅,傲然风骨不肯低头。

        对于家洛的误会,她可以说出实情,可她偏偏作了一个极隐含的暗示:“这人是陆菲青陆老前辈的徒弟,是怎么样的人,你可以去问陆老前辈,瞧我是不是不知自重的女子!”说罢纵身上马,绝尘而去。当时的绝然,如今却再以难挽回。世间确有一种女子,她有很多骄傲,对于爱情,也在骄傲里成就与破败。

       如此,也只能这般,但她又是一个痴女子,她将爱慕之心埋于胸怀。隐忍,骄傲,含蓄,正因如此,才造成如今局面。

       其实,并不是全然无可挽回。但造化弄人,就此别过,良缘空落。本是根从一个心出,却旁生了枝桠。青桐以为陈家洛明她心思,但她看错了人。恰如“红花遇清风,聚散更离别,回首伤情处,正是情太怯。”

                    三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当她看到自己深爱的人竟成了妹妹的情郎,又见妹妹对他巧笑盼兮时,不知她心中是否有深深的悔恨、无奈、抑或心痛?即使这样,又能怎能?一种喜欢想说出来,怕说成伤害,想咽下去,又怕永远都说不成。一边是她疼爱的亲妹妹,一边是她深爱的情郎,纵使此情可待也已成了追忆,怪只怪当时已惘然。

       她能作的只有将所有的苦和泪深埋于心。她甚至要强颜欢笑,向妹妹贺喜。此时的她心有该多痛?此时的她该有多想告诉他当时的实情!但是,她不能。她怕拆散他和妹妹,她不愿让妹妹伤心难过,不想让他为难。于是,她选择了放弃。她用理智来极力压制自己的情感,用放弃自己幸福的方式来成全她所深爱的人。

       当她望着陈家洛和香香的背影浸没在黑暗笼罩下的茫茫沙漠中时,她只能默默地垂泪,掩面奔入营帐。她也是凡人,她的心也会被纠起式的痛。她怕,她怕她会让眼泪泄露自己。她怕她会卸掉外面坚强的壳,露出那颗柔软滴血的心……

        抚长剑,欲语泪满衫,凭谁诉怨。念往昔,追旧日,总无言……

四 掩映黄衫骑万重

       心已如此之伤,却还要承受族人的误解,甚至是来自亲父兄的责备,明明已是脆弱不堪,却偏要咬牙挺住。即便如此,出征前,她仍是跪下来,真诚地祈求真主保佑她的爹爹和妹妹平安归来,希望用自己的命换回他们的。更是祈求让妹妹和自己深爱的情郎永远相爱,永远幸福,她的泪落进黄沙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幸然,她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调兵遣将,把握战机。指挥作战,从容不迫。凭着她的果断,聪明,终于大获全胜。然而这又如何?换来的只是一口苦的鲜血和泪流满面。夜,她心中有说不出的寂寞凄凉。试想,帐外冬不拉的琴声哀转缠绵,父亲对自己怀疑,意中人又和自己的妹子欢颜谈笑,怎能不肝肠寸断?她不是凌然女子,也不是快意女子。但她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倔强。于是,为了最后的一点骄傲,她负伤出走。伤,也是殇。她以为就此撂开手,相见不如不见就可以抚平心上的痛和深深的思念。

       可是她错了,她已对他情根深种。纵然她把平素的真情深藏不露,但在面对狼群的生死关头,她的话终是泄露了她的真情:“你别去!宁可我死了,也不能让你有丝毫损伤。”对此,她无怨亦无悔。之后,她独自上马,引开狼群。面对如此险境,她想的却是让饿狼在大漠中将自己咬成碎片,一了白了。只祈求让香香和陈家洛得脱危险,终身快乐。

五 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陈家洛会把香香永远地铭刻在心上。那么,活着的人又怎能和死去的人去争回忆呢?君心逐蝶去,争见泪痕残。茫茫愁终不敌浩浩劫,指挥千军致吐血终不敌郁郁碧血掩佳城。

       至此,翠羽黄衫属于大漠,而他只属于江湖。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今生随缘聚散,无怨无悔有几人?真心爱过,便已足够了。自此,一骑红尘,两行清泪,只身走大漠。

      烟云尽过处,空余轻叹。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牌身,牌生?

——浅析《书剑恩仇录》之中香香公主的身份卡牌

                        九年(10)班 陈嘉怡

                              一、前言

       见春天不见故人,敬山水不敬过往,过秋天不过生离,止于春不止相思。终其一生,遇见,惊艳,难忘。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之上,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心中的那抹月光何时而现,何时而相逢。以及遇见之后,自己是否会永远困在这一抹月光之中,难以自拔。

       而在金庸早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之中,便有这般宛仙似月的形象存在,那便是香香公主。而其拥有多张身份卡牌,就像她不被定义的人生一般,灿烂。纵然结局不尽人意,令人悲催,但毅然难以忘怀她的过往……

                二、重重卡牌,簌簌月光

                 (一)纵百态,吾亦始

        初见,水雾弥漫。远山相衔,长河相吞。洁白之身明艳之貌,宛似天仙下凡般,动人心魄。纵然时间相逝,一眼,便已是万年。

        纵使其身处高位,卡牌轮转交叠,但最初的本然,她仍然是她自己。她是一个灿烂的少女,面对刚死去母亲,却仍然惨遭杀戮的小鹿,她献出援手,帮其化险为夷;面对因自己而生亡的将士,她不计鲜血,抚慰,留下清泪几许,换其死后的安眠;面对爱情的苦楚,她不懂人事,却仍愿意为心中所爱之人,为心中所系家国,了结自己,悲惨离世。香香公主有着优越的出生,过人的容资,但最终却被情爱所困,草草结尾……

       而我们在了解其多重身份之下,最先了解的便应该是香香公主这个人物的本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对于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都是相通的。只有知道本质才可以得到扩展,得到衍生,得到了解,得到机遇和结果。

“我当然可以灿烂,勇敢,喧嚣鼎沸;也可以怯懦,逃避,弃甲丢盔。去做荒郊那的月亮,做冬日里寡淡的芜青残碑,一曲谎言里最汹涌的谲诡。又乃至是尾卷扉页所燃尽的余晖……”

               (二)雪初落,歌声起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沙石迭起,暗器无影,人心冰冷,香香公主的身份卡牌之一便是——和平的庇佑。

       书中有这般一个情节,群山之上,漫天雪色,朔风渐起,月华影转,好似这世间,除若白雪之色,便再无他色。敌军匍匐前行,危险似无声的猛兽,弥漫,扩散,谁也不知,下一秒,是否依旧……面对苦楚的战争,香香公主放声而歌,婉转动人,竟连那敌人,也沉醉其间,不愿,不想。这歌声就像是时间禁止的按钮,不愿悲剧的发生,也不愿离别的苦楚,动人心弦……

        画面一转,大堂之上。兆惠素性残忍鸷刻,面对因香香公主而失神的亲兵,他痛下杀手,鲜血相延。但当杀戮之心再起之时,香香公主留下几许清泪,悲其也悲这世态炎凉……容颜微动,轻叹一口凉气,不满散去,一向傲气的他,竟也说出了一句“将他好生葬了吧……”

        上面仅仅只是书中的两个相关情节,但也不难看出,有着异于常人光环的香香公主,一直在凭一己之力感化他人,她不愿战争,愿世态和平永生。身份卡牌交替,前进还是停止,杀心还是良心,和平还是战争,一触即发。

                  (三)生还牌,丢弃往

       卡牌变幻莫测,数数间,谁也不知抽出的那一张,是生,是死,但不管如何,命运乃一人之手,绝境还是机遇,均在一念之间。生死相依,斗转星移,香香公主的身份卡牌之三——生死之命。

镜头微动,依旧是雪夜,众人逃窜,似将死者生前最后的相拥。月光冷冷,遍地琼瑶。香香公主一席白衣,似与这漫天白雪相融,便可掩去惶恐。但当见了陈家洛之时,卸去了一切的防备。本早应远走高飞的她,不愿好友独受苦难,纵然知道此去九死一生,却仍然义无反顾,没有丝毫退却。在此刻,作为自己生死之命的决定者,她放弃了独自生还,为自己的一份情,一份义。我们常言,爱可以化万难,但若无情无义,抛弃而离,这一切不过都只是虚无缥缈的幻影罢了。

        然,砖块上的隐隐字眼,短剑上的艳艳鲜血,倒下的身体,失望,不甘,渴望,交错……知道《可兰经》间自杀的后果,却仍是义无反顾,生死之命紧握己手……

        我们无法预期自己将在生命的某一刹那,自然的死去。但于此之间,生死的因果到底还是凭借自己去有所评判。我们常言生死有命,但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不惧生死之时,生死之名才可以真正被掌握在自己的身上,才可以真正掌控自我。

                 (四)月光身,相思寄

       “亡灵之上,月光微若,尸身不在,相思成疾。”每个人都是一颗灿烂的星光,但当你这颗星光庇佑他人,成为他人的月光之时身份的卡牌在刹那就会发生变换,正如香香公主的身份卡牌之四——白月光。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不见尸体的归途,陈家洛沉默不语,郁郁寡欢,往后的余生,他追求、渴望,纵使再怎般身旁佳人无数,他也难以忘怀香香公主的一言一行,难以释怀二人最后之面之时他的抉择。香香公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他却亲手将其送上了断头台。万般情绪交叠,挥之不去,是悔恨,是麻木,是不甘,还是?没有知道,只知晓,在他的心中永存了一抹月光。从此漫漫长夜,便多了一抹相思之意难免,难掩,难释。

                三、卡牌入盒,万牌归一

      纵使是“本身之牌”,“和平之牌”,“生死之牌”还是“月光之牌”亦或许是平行世界之间的无数幻影,他都是作为人物本然的结果使然。当所有卡牌入盒,无数幻影交叠,便亦然成为了主人公本然。但是当数数卡牌归位,成就转盘的旋转之时,于不同的情景之下,所衍生的是不同的卡牌,也是不同人生机遇与抉择。本文仅仅只是以香香公主这一个人物性格为例,去解剖她对于不同事情的处理方式态度,以及对于他人影响所在。在分析每一个卡牌之下不同的人物身份之时,衍生而出的对于事物的处理态度,如“本身之牌”的“追溯本源”,“和平之牌”的“以和为贵”,“生死之牌”的“不畏生死”等等。这些也不过只是片面的话语所在,0每一个人他都是立体的,每一件事他都可以成为一张身份卡牌,每一张卡牌的背后又可以是无数的碎片晶体,每一粒晶体他又有无数的反光面,而这般的列举,他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物的剖析,永远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学习身份卡牌的辨别,也是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一切思绪的衍生。

        当万牌归一的那一瞬间,一切便就都有了结果。

                               四、结语

       我是我,我并非潦草的诗,令人感怀。我可以为野花哽咽,为半世浮沉声嘶力竭,但我从不被外界所拘束,无论是身份的卡牌,还是躯体的垂线,除我,没人能够操纵,除非我自己,深陷其中,不愿起……

                          我和皇上有点熟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乾隆认亲事宜

                          九(10) 宋瑞千

       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你是身处金銮殿,只手遮天;凤目微挑,端的是金昭玉粹的天子之姿,伏案灯前,窗外瓣落飘飘雪,影落跌撞,月色难以掩盖雍容华贵,凌厉之气俨然。敛眉沉思,冷毅持重,为天下安民之事心力憔悴,为安基称霸之业枕不安席。凤表龙姿,举倾国之力力挽狂澜;举手投足,凭一己之力重振盛世。

       手握杯盏,却犹如九州在盘指拨弄之间;俯瞰万邦,然不若普天在冷峻眉目之内。俯身,叩拜,为一身傲骨低下颅骨——天子,皇恩驰骋,天之圣子,便是毫无疑问,无可亵渎,笔墨谋太平,喉舌取江山。可身处万众之主,明是众星捧月,浩浩乎凭虚御风,游走于凌云穹顶,沐明月之滋;享窈窕之章,安能猥自枉屈,临凡探望人间生灵无数,同凡胎肉骨称兄道弟,高谈阔论呢?

        然金庸绣口一吐,便是传奇神话荡然无数,于《书剑恩仇录》间,陈家洛便同天帝肩并肩,原是市井小民,如今却是摇身一变,成为亲兄弟。

乾隆皇威,小民却视若无睹,身处六和塔顶,本是天之骄子,衣食无忧,却在此处,忍受两日两夜的饥饿之苦,惊吓气恼,早已释然,心力憔悴,甚是委顿。却在第三日清晨,被陈家洛唤去,鱼肉俱全,点心蟹粉,盘未送至,清香便早已扑鼻而来,恍然若满汉全席。

       此去无期,与前两日的大放厥词大相径庭,如今却是碗底朝天,脾胃沁芳,安顿好饱腹事宜,如今方才谈及正事之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乾隆此刻便激起防范之心,板起脸,低沉警觉相询:为何劫持我于高山之巅,何事相求道来?

        目光如电,却在下一秒柔软如波:兄弟,你还不肯认我吗?乾隆眼神迷离,难以置信眼前这位强盗,竟是血浓于水的连枝骨肉,愣神之余,晴空霹雳便是震耳欲聋,眼前的他脸色诚挚,声调恳切,便是假也作真罢了。

        震惊万分,便是全身无力,瘫软在椅子上,瞳孔仍放大,随即相望眼前的陈家洛手中镜子中的自己,无数个瞬间,身上着装汉袍,毫无满洲之族的半点痕迹,环顾身侧这位所谓的亲兄弟,以往互不相识,落得骨肉相残的悲悯下场,正当乾隆怪罪陈家洛的“大逆不道”,劫持天子的违天之举,陈家洛便对其针锋相对,身为汉人,心却翩翩然入了胡虏的地盘,改衣换食,成了胡虏之主,于心安在?

金庸笔下,落寞了无数英雄豪英,潦倒无数英雄汉,皇上本是高攀不起,市井寻常百姓便无法想象天子的神情与言行举止,但有了金庸,即使是天子笑,亦可栩栩如生,恍若眼前,回首再识情深处,唯雨蒙蒙栖止。兜兜转转,原来是你,可也只能是你,陛下,我们好像有点熟。

无独有偶,金庸笔下的《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康熙也不相类似,尽管二者并非如乾隆陈家洛那般作为亲兄弟的情感支柱,却是弥补了旧时不相识的遗憾。

       你是小玄子,我是小桂子,你是万众瞩目,心已成凤鸾,在人世间游走徐行,但你却无时无刻被监视,如同命中注定,当你在悬崖峭壁时,总有人会在你的脚底献上柔云,御风而行,迅勉无极。

然而我却是妓女之子,不知父亲何在,在外常因身份低贱而被鄙夷,但正因如此,无人知我,无人管我,我即是风,我即是云,我浩浩然乘兴奔驰天地,驰骋人间四月天。可就是这样的两种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逢知己。

       康熙爱摔跤,可大臣武将无人敢动真格,既是恐伤龙躯,行大逆不道之事,受株连九族之刑,又是皇威浩荡,不敢放肆无忌惮,因此小玄子从未体会过真正的摔跤意趣,如同一人孤苦在外。

而就在此刻,小桂子横空出世,他面对的,才是真正的面对面切磋较量,扭胳膊掰腿,耍上小心眼,才勉强抵挡地过小鬼的纠缠,他不服输,热衷于挑战自我,可现实却毫无机会降临于其人之上。

康熙是孤独的,他的人生,是那张锦绣金銮殿上的龙椅上定格,大臣太监,无非就是无数碎片拼接而成的伪人,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身份的象征罢了,只是在宫中我行我素,做好本分便好,不必忧虑过往云烟,不必对未来抱有幻想。

正因如此,小玄子唯有从小桂子身上,方可找寻至自由的真谛,两人纵情扭打,感情却日增月长,尽管他人铁面刻薄,凉情微薄如白纸,却依然笑颜依旧。

        无拘无束,兴许方才在此刻,才可褪去帝王之甲,体会曼妙旅途。

        陛下,我是你的臣子,可身为臣子,我却多次违反你的命令,脑袋也不够掉个七八次了,可你却对君臣之诺视若无睹,反而是友情岁月静好超乎众人苦渡,包容和理解,竟发生在天子与妓女之子之间,天上地下

        同时,几十年逆旅恍若一日之期,年长时的康熙寄信时,信封披着圣旨,可其内容却充斥杂糅着他妈的,老子的粗俗言语。身为天子,金口玉言怎可吐露出污言秽语呢?便是关爱与沉溺罢了。

陛下,我是市井俗人,又怎敢,又怎配与君共游同乐,幸陛下愿与庶民同乐。

       遥想当年秦始皇,气盖山河,千秋大业,魁梧八荒,却在玩弄苍生,无数无辜生灵涂炭,沦为暴秦之称,遗臭万年。

       可你功盖四海,六合一家,流朱冠冕,义薄云天,胜似万事如一,唯你懂我心,皇上,你是寒琼玉马的帝王,可是你也是在寒月十里,昏花闭目,微凉长街孤寂下的孩童,你并无过错,欣欣向荣的不止是烈阳,更应是枯荣时萧萧独立的你我,皇上,我们血浓于水,如果可以,我想可以再相识,再熟识,再交手……月光下转身,满眼全都是你。

            寂寂江山人若是,袅袅笛音见真思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巾帼和而不同的“美”

                      九年(10)班    林轩如

     时光缱绻,搁浅了岁月的慷慨与繁华;光阴渐瘦,凋零了岁月翩翩的诗行。待远山生云,恰有叶落;茶香生云,月色满屋;清风调琴,花语成诗。抬头仰望大千世界之风云,欲寻“美”之所在。然,四周似被炊烟环绕,不见美之佳境,遂甚感遗憾。乃唱尽那段风月,品旧事前尘,诧然于巾帼之中见美之真谛。

                     一:且停且忘且随风

             (1)回首间见苍茫,渐入穹苍

     有一种遇见,倾尽时光千年的等待;有一纸光阴,道尽岁月无尽的风烟;有一种懂得,在光阴里含笑,在流年里花开。骆冰,从小受到其父亲的宠爱,在爱的包围之下成长,长大后作为红花会四当家文泰来的妻子,对其夫君甚是关爱,将其视作自己命中之重。

       骆冰的性格深受众人喜爱,娇气间又不失豪爽;豪爽间又不失机智。在其丈夫被困时,她陷入生活之羁绊,被淤泥困住,似不可自拔于悲伤。但在其坚定的意志下,渐振作起来,不再颓废,而是与众人一同奋斗一同为理想目标努力。

        在书中,李沅芷的性格与其最为相似,天真活泼间又参夹着睿智。她出身名门,却无半点娇纵之气,反而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李沅芷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就如骆冰一般,坚持不懈,为了心爱的男子,宁愿到了天涯海角也不肯放手。她的美,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清风,温柔而不失力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同时,李沅芷与骆冰都有着过人的毅力与勇气,她们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女性的勇敢的一面,不愿限于当时社会的苛刻舆论与传统观点,她们在危难时刻虽也会哭闹,也会烦恼,但是她们也会向生活中的其他人一样努力地,勇敢地,面对变化莫测的生活。

        “美”有着不同的含义,但真正的美又有那些呢?美不是一种肤浅的才华,而是从内心更深的地方开始的用感觉、情绪、思维去认识、发现和追寻的。骆冰,她勇敢,她聪慧,她敢爱敢恨,她豪爽;李沅芷,她天真可爱,她机智,她坚韧。不论如何,这些都是美的品质,她们都是生活中美丽的人。

                     二:且行且看且从容

                 (1)祈丝间,求而不得

       霍青桐,作为回族女中豪杰,是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之一。她不仅武艺高强,精通兵法,更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与不屈。在面对家族危机、国家大义时,霍青桐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担当精神,她的美,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之美,是逆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的坚韧之美。霍青桐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女性柔弱无力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力量的强大与独特魅力。

        香公主,是霍青桐的妹妹。她以其绝世的容颜和纯洁无瑕的心灵,成为了书中最为传奇的女性角色。她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倾国倾城,更是内在的纯真善良与无私大爱。香香公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朋友的深情厚谊,都让人为之动容。她的存在,仿佛是这个世界的一抹净土,让人相信在复杂多变的江湖中,仍有真挚的情感和纯粹的美好。香香公主的美,是一种超越世俗、净化人心的力量之美。

       然而,二者却爱上了同一个男人——陈家洛

       陈家洛是红花会的首领,其在见到霍青桐的第一刻就被她迷住了,但因为对霍青桐的思想的误解,二者渐渐远离,一直处在一种爱而不敢接近的状况。因此,尽管霍青桐赠予陈家洛一把宝剑,陈家洛也未意识到这是定情信物。后来陈家洛遇到了香香公主,并被其的天真烂漫和倾城倾国的美貌所吸引,香香公主也深深地爱上了他,但也正是这一份感情,却造就了之后一些麻烦与干扰。

        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美是与众不同的,她们的美感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和方面。但是极美之人也有着难言之情,尽管她们都有自己所爱之人,但最终都没有得到自己心中所想。读到此处,心中不禁深感凄凉忧伤。漫漫人生路,命运无常。

              (2)淡淡红尘间,知否?

        周绮是铁胆庄庄主周仲英的女儿,自幼便于其的庇护下成长。但一件又一件不幸的事使其家族日渐衰弱,于是,他们便渐渐加入了与官府斗争的道路之中。她与红花会七当家徐天宏之间的感情是《书剑恩仇录》中的一大看点。两人最初因误会而互相敌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共同经历的磨难,他们逐渐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并心生爱慕。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两人终成眷属,得到了周仲英和红花会众豪杰的认可与祝福。

        或许周绮过于单纯,可这并不是无知的体现,而是其侠义精神、心地善良的映照。她与上文中的骆冰、李沅芷一样,都出生于豪门,可她们从不会故作娇弱,而是将自己的侠义精神尽情释放,不拘束地表达自己救助他人、好打抱不平的渴望。这些是当时女子罕见的性格,但是它们却使巾帼女侠们的豪爽间又增添了几分可爱灵动。

        周绮心口如一,想什么就说什么,绝不藏假。这种性格在她与红花会七当家徐天宏的相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人初识时,经常拌嘴斗气,但正是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让两人在患难中逐渐了解对方,最终萌生了真挚的情感。他们间的爱情是纯真的,是友善的,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渐而形成的。这一路的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和温馨感。徐天宏足智多谋,心思细密,而周绮则直来直去,天真烂漫。但无论如何周绮身上强烈的武侠精神一定是吸引徐天宏的一大原因。

       “美”是在周绮的不同方面体现的。其美,于颜、于口、于心、于爱,皆令人感情伤怀,不断感慨——漫漫红尘间竟有如此美丽之人!

                           三:美之小结

       霜飔瑟瑟谷中风,吾于雾中看流水潺潺,青草芃芃。此乃大自然之佳景,令人赏心悦目乎!然,此景甚是平凡,却有如此美丽之境。故,人之美,有万象也。凡有心美,颜美,声美之一者,皆为美丽之人耳。因此,让我们看亭瞳破晓,享绪风吹拂,一同争做美丽之人,更好地感受世间之美丽之境哉!

                      窥历史,宿命难挡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时代背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影响

                    九年(10)班 陈倩韩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重要证物收藏在外,看样子多半不假,不知是什么东西。我是汉人,自是千真万确的了,这事泄露出去,那可如何是好?”

        在金庸的文学作品中,部分人物出自真实的历史,但具体的形象和历史记载中略有出入,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书剑恩仇录》中“乾隆”的身世——汉人。历史上乾隆的身世毋庸置疑,金庸却选择以坊间戏言入书,其中缘由正与金庸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相关。

              一、 联系原文,寻“身世”之缘

                  (一)朝堂?皇储之争

       原书中,“乾隆”是满人的皇帝,但同时也是汉人,是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陈文勤的儿子。而乾隆之所以能够成为“乾隆”,与康熙时期的皇位之争息息相关。当时康熙诸子争储夺嫡,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各人笼络大臣,阴蓄死党。雍正不过众多皇子之一,知晓父皇此时心意难决,虽已立下胤礽为皇太子,但久欲废立,众皇子中如胤禵、胤祉、胤禩等才干相差无几,诸人势均力敌。这也意味着康熙选择储君时,不但要比较诸皇子的才干,也要想到诸皇子的儿子,要知立储是久长之计,皇子死了,皇孙就是皇帝。

        天有不测风云,雍正此时初生之子弘晖早夭,剩下的儿子弘时相貌猥琐,不为康熙所喜,兼且未曾出过天花。当时天花流行,孩子患上,十有五死,雍正之子未出天花,差不多等于没有儿子。满盼再生一个儿子,岂知下一个儿子难产,出生时便即夭折。侧妃钮祜禄氏不久怀孕,两夫妇求神拜佛,但愿生个儿子,哪知生出来的却是女儿。雍正不顾一切要做皇帝,凑巧陈世倌生了个儿子,生得唇红面白,眉目清秀,就强行换了一个。

       阴差阳错之下,陈世倌之子成了书中的“乾隆”。

                  (二)江湖?光复之愿

       金庸在书中将“乾隆”塑造成汉人形象,其中的一大目的无疑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本书中的一大江湖帮会——红花会,其领袖陈家洛与当时的“皇帝”乾隆是兄弟,红花会众人一心想要推翻清朝满人的统治,光复汉室,乾隆的汉人身份在此时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陈家洛被红花会中人推选为总舵主,在意外知晓乾隆身份后方决定与其合作。而乾隆个人起初并不相信,知道得知重要物证在福建一寺庙中,才相信自己汉人的身份千真万确。自古帝王多无情,乾隆虽不是真正的皇帝,却也明白一旦事情暴露,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为了自保,得知其身世之人都只能死。于是他将红花会视作心头大患,太后一派的势力是眼中钉肉中刺,他的真实身份更是不可为人知的秘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乾隆的确被自己的汉人身份束缚,暂时与陈家洛等人联手,从而推动后续故事的发展,也为喀丝丽的悲剧结局打下了铺垫。

       除去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乾隆的假身份的设定大大增加了戏剧冲突,在当汉人的皇帝和满人的皇帝之间抉择,摇摆不定,如此方显现出两方势力的拉扯难下。

                二、结合时代,探“形象”之由

                   (一)设定?身份认同

       金庸并不是武侠小说的首创者,武侠小说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在褒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也留下一部分独特的印记。而金庸作为五十年代出现的新派武侠小说家,可以说对这类作品进行了改造,金庸对其的改造就体现在对武侠世界的人物设定方面——身份认同。

        纵观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每一本书中似乎都有一两个人物,围绕着“血缘”“身份”“身世”“立场选择”“身份认同”等的设定。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爱上敌方将领之女,张无忌自身也是正邪两道血脉的混合;《天龙八部》中萧峰因“异族”身份自杀,以求两全段誉的生父实际是段延庆;《神雕侠侣》中杨康认“杀父仇人”完颜烈为父,杨过一开始想为父亲报仇,还曾认欧阳锋为义父,不过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有了新的想法;《笑傲江湖》中,整个故事都是“正”“邪”“之争”;《碧血剑》中袁承志爱上了杀死父亲的皇帝的女儿,并且因此最终也没有杀了他为父报仇;《书剑恩仇录》乾隆实则汉人之子,但最终接受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份。

与其说这是“老掉牙”的套路,不如将其视作金庸先生独有的标志,多次频繁使用类似的设定,也的确为武侠小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二)标尺?时代抉择

       前文已经提到,武侠小说在褒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也留下了热衷仕途、嫉仇嗜杀、迷信果报等特殊印记,因此被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广为批评。五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以进步和现代作为检验的标杆,而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否挣脱传统的狭隘民族观念的束缚,也是检验作品有无现代精神的标尺。

        因此,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大多选择“反清复明”作为全书宗旨,作者站在汉族的立场上痛斥满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书中的侠士代表正义,而“鞑子”皇帝一律被视作奸邪。这种简单的思想与当时的反帝反封建思潮相关。在《书剑恩仇录》中,作者将乾隆的身世写作汉人,自然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亦是对于清朝皇权的讽刺与痛斥。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武侠小说中承认并写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用,用平等开放的态度处理各民族间的关系,金庸是第一人。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中,已写了新疆回部富有民族色彩的热烈动人的生活场景,塑造了霍青桐等女杰的成功形象。在其接下来的作品中也塑造了类似于乔峰(《天龙八部》)这样的契丹英雄,可见,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一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转变,是金庸小说富有现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恰恰反映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时代背景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结语

       桥山沧沧,沮水泱泱。高捧史书,看时代沧桑,任其脱手,书页自九州而起漫游天地。无需遮风,无需挡雨。纵观书中人一生,假亦真,真亦假。真假与否,无人知晓,惟观其书语,探其时代。

        我窥见了历史的一角。

                     微末信仰,深植酬志

         ——浅谈《书剑恩仇录》中多重信仰作用

                      九(10) 上官宗鑫

    如何缔造一个盛世?唯存信仰于心间。终古信仰有如金石,保持坚贞;有如氤氲,久久为功;有如秋叶,千姿乱舞各不同。信念之鸟在江湖中唱出歌,唤醒时代的黎明;信仰之蝶翩然而起,煽动千里飓风。

    以信仰为经纬,以江湖为画集,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正是武侠小说不可或缺的文字支柱。但信仰在个体心灵中生根发芽,成为支撑、指引乃至引发冲突与和解的力量,正是本书独树一帜之处。我将从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冲突以及信仰的和解,剖析多重信仰的作用。

                信仰之基,力量永存

    江湖世界中,信仰犹如一盏不灭的心灯,照亮了红花会众英雄的心田。他们秉持反清复明的崇高信仰,即便面对生死考验,亦能坚守初心,无畏前行。大江南北为一家的红花会,不仅赋予了他们超凡的勇气与决心,更在无数次与清廷的较量中,彰显了信仰的无穷力量。其更是个人个性以及个人品德的彰显。从幼稚天真的请教到不愿屈从,李沅芷信仰的变更,正是其根基的动摇与个性的变更。

    陈家洛,作为红花会的灵魂人物,信仰的指引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在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政局与个人纠葛中,他始终以信仰为灯塔,做出维系使命与目标的抉择。这些抉择虽充满艰难与挣扎,却无一不闪耀着信仰的光辉。信仰犹如一把秘钥,为他打开通往侠义救国的道路。他的信仰始终存在心中,是勇闯少林院以求身世之谜的坚决;是与饿狼相搏斗时顽强不屈;是夺回《古兰经》的无所畏惧……

    他领导的红花会亦是如此。陈家洛作为总舵主,发挥超乎寻常的作用,他对待众人如同亲人,为救文泰来不惜从北方奔向清军久据的南方,发挥了高超的领导力。信仰定如夜灯长明,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身为共同体的她们,成为了内忧外患的时代下的一群斗士,培养出一批不畏生死,甘心奉献的集体。

    身为回族之巾帼英雄,霍青桐以其坚韧不拔、智慧超群的性格,正是在信仰的磨砺下逐渐铸就。面对家族危机与民族大义,她以信仰为砥石,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智与能力,甘愿默默忍受心灵的孤独与剥夺,在荒乱芜杂的心中坚守自己的堡垒,抵御外敌、力守部落,即便众人皆不理解,甚至一度质疑她的决策,仍然坚定不移,凭借自己的信仰完成抵御清军的使命,最终成为回族人民心中的一代豪英,拯救存亡。

                   信仰之澜,冲突相织

    红花会与朝廷之间的冲突,实质是信仰相左所致的风云变色。双方各执一词,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与立场,从而引发了无数次的交锋与对抗。在这场信仰之战中,双方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与决心,也造成了无数的伤亡与悲剧。这场斗争不仅仅是沙场的搏斗,更是心理的博弈,唯有坚毅的信仰支柱可以让他们持之以恒地战斗。

    陈家洛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兄弟情仇,更是将信仰冲突推向了极致。两人本为同根生,却因信仰不同而反目成仇。兄弟之间的阋墙,使陈家洛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不惜将挚爱香香公主送入宫廷;而乾隆皇帝则因猜忌与嫉妒,对红花会展开了残酷的打压。爱恨交织的恩怨情仇,唯存扼腕叹息。

    在冲突与战争中,无数英雄人物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使命。他们或许孤独、或许无助,但正是这份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让他们在黑暗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章进为了骆冰的安危,在寻找文泰来的路上默默守护;周仲英为了自证清白误杀儿子,随后的斗争中不愿下手,不念及旧隔阂,帮助红花会南下。他们都为了使命而坚守自己的信仰,或是宽以待人、忠贞不屈,谱写了英雄华章。

    摧信仰,正是制胜智谋。通过混淆敌方的信仰,使其成为乌合之众,不攻自破。香香公主的出现就令清廷兵卒纷纷放下武器,驻足欣赏她的绝世容颜。信仰的动摇导致清军军心涣散,退回中原指日可待。

                   信仰之和,宽容为怀

    历经种种磨难与挫折后,陈家洛开始尝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信仰与立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更是一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对于信仰更迭改变所焕发的曙光。不必拘泥于虚浮的信仰,而是扬起自己的青旗,瞩目远方。

    诚然,信仰虽然引发冲突与对抗,但同时也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陈家洛与霍青桐等人物通过真诚的沟通与交流,逐渐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情感。在香香公主逝世之后,他们认为因将她葬在翡翠池旁。此刻,他们不再为尘世的儿女情长所困惑,更是着目于自己的抉择以及生命,奠定未来忠心报国的信仰。

    信仰和解为终章,更展现了不同信仰之间超越恩怨、共筑和谐的夙愿。即便面对乾隆,他以宽容与理解相待;面对红花会内部的矛盾与纠纷,他力挽狂澜化解矛盾,极力追求宽容以待个人的信仰,更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态度。虽然历史已成定局,但信仰和解的精神却久久长存于书页间,以包容的心态与看法对待千秋信仰,更是人们值得学习的一面。

                               小结

       瞩目当下,纷杂的信仰共同在尘世中飘摇,它泛指的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个人个性的展现。我们应以包容之心相待。星星点点微光虽微不足道,但正编织成璀璨星河。时代的烟尘总是相舞,即便是微末般微小无力,终将煽动起江湖之火,炙烤人间

                                   首妙

        ——浅析《书剑恩仇录》开头与金庸其他小说开头的共通类别

                      九年(10)班 夏唯倚

  鲜活的生命总是落于笔,写于纸。

                                                                ——题记

                                一、前言

        儒雅高尚,清风拂面。在提笔的那刻,金庸笔下的人物便是在平行时空存在的生命,令人“痛骂”的陈家洛,惋惜至极的香香公主,于《书剑恩仇录》中千万灯火光明,独特而鲜明。金庸常常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杂加在某些言语表达中,从而使人物对话往往能映刻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

然,万事开头难,众多作家的作品内容吸引人但开头却令人劝退,但在金庸的笔下,每本小说的开头,都藏有他写作的小心思。

        他的大部分小说的开头分为三类,时间,声音,动作。

                           二、回溯以时

       时间形形色色存于身边,看不见,摸不着,却总是有呼吸。记忆中的某个时段,用时刻代替;记忆中的某段过程,用时间补替;记忆中的某次回忆,用时段参替。

        金庸小说开头的第一类特点,便是以时间为开头。在本篇文章中这一特点便以浅析《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为主。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开天鼻祖,《书剑恩仇录》或许带着些许生疏,但气场丝毫不压,以陈家洛为首的红花会反清复明的经历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这便也是时间的重要存在,若交错时空,时间不相对,这件事未必会发生,全文的所有事件离不开“时间”亦或是“清乾隆时代”的存在。抛开其中的谈情说爱亦或是单相思,实际上就是一本完完全全支架在满清时代上的武打小说,开头的时间便也是一种呼应。

         “大明成祖皇帝永乐六年八月乙未”,《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本武侠小说,小说主干写袁承志汇集兵力反抗满清侵略,为报仇满清皇太极和明皇崇祯,又回归到关乎时代的问题,开头的写法特点几乎与上本相同,列出时间无非就是与故事背景相关。

       这两本的开头都以时间,在平行时空与我们共鸣,感同身受。同时,在开头交代时间,也是向我们交代社会的时代。此后,以细腻的文笔开门见山,渲染出一个不同于现在我们熟悉的社会,使我们接受于他们不同的设定,读者的带入才是一本书最成功的结局。

        也许从小时的写作课程便教会我们,写小说,必不可少的是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之所以排在第一,是一个引子,便如,提起抗战时期这个时间点,面前浮现的毋庸置疑是百万战士坚韧不屈,舍身为国,装备不足的烈士们面对炮火,血流满地,这样的画面都出于一个时间点所带来的冲击。

时间从来都是站于人类之上,时间会证明一切也会,当然,也可能会销毁一切。

                         三、光闪以声

        声总是让人身临其境,婴儿在出生时最先发育的是耳朵,而其他器官相对耳发育得较慢,因而,这也是人生来的一个特点。然,这一点在金庸的小说开头中刻画出了。

       在此以两本的声音开头为例,分别是《连城诀》和《神雕侠侣》。

       “托!托托托!托!托托!”《连城诀》以声开头,两柄木剑相互挥舞的场景尽展眼前,由拟声词传入脑海,浮想联翩。同时,本书人与人之间的恶性与凶狠,都逃不开“剑”,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将亲身女儿活埋,杀害生吃结义兄弟,“剑”或许也意味着谐音“贱”。

       同时,在本书中,几个人为了私吞连城诀的宝藏,设计毒药,暗自发狠,每个人表面上的和善实际都是面具,谁都不知面具下的人有多令人恐惧与邪恶。

      剑,以声,是从头至尾的线索。是社会的缩影,被吞噬的思想,缓缓消散。

另外一本便是《神雕侠侣》,“一阵轻柔的歌声”“歌声发自一艘小船之中,船里五个少女和歌嬉笑”,同样以声开头,这本书若按剧情来甚至可以叫做“万千少女爱上我”。以少女歌声开头,暗示全书中女人纷纷“围绕”着杨过的模样,这处的声音再次印证了开头与故事相同一的特点。

       因而,以声为开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开头的梗概,更是小说暗示主旨的特征。

                           四、剧化以动

        肢体的舒展,柔韧的完善,动作的展现在眼这个监控下可谓是最值得欣赏的东西。以动作为开头也就是最后一类。在此列出《天龙八部》以及《雪山飞狐》。

       “青光闪动,一柄青铜剑倏地刺出”,“飕的一声,一枝羽箭从东边山坳后射了出来”,这句子一出,便意味着两本书主要以武打为主,在语言上符合武打的风格,也有相像之处,这些语言使读者能更好参与故事情节。

       动作之下便是剧幕,通过黑子白底的面,“动作”的描写都是鲜活的,它犹如一种魔法,联动脑海的映像,向我们一段段输出现实场面的激烈与激情。

                           五、二八以景

       以景描写,二词,八字,也是金庸开头的一个特点,如《笑傲江湖》的“和风薰柳,花香醉人”,亦或是《鹿鼎记》的“北风如刀,满地冰霜”,短短八字,将环境季节都融于景色的描写之中,其余的小说美好与否,任由读者进行想象,这便也形成了开头吸引读者的互动。

       四季之景,以词相代替,氛围感强烈,呼之欲出之感,在武侠面前似乎即将要上演一场大型话剧,带入其中,我们便是底下的观众,感受“缩字”所占据的美妙幻想。

                              六、结语

       开头设定又是最重要不过,《书剑恩仇录》的开头完美,不少金庸的思考。开头分为五大类,甚至更多尚未发现,是一个老练的作家应有的水平,是金庸别具一格的写作水平。金庸的写作水平堪称为天花板。

                        情悠悠,哪日还休

——浅谈《书剑恩仇录》与《连城诀》中儿女之情

                    九年(10)班 陈静含

      绵绵儿女情长,悠悠情意难休。情爱何日还休?

                                                                  ——题记

       且吟儿女诗云,可聆涓涓细流长情。一说儿女情思蜜蜜,二说儿女信纸难容。话家长里短,却道儿女不同情。若有《书剑恩仇录》中骆冰与文泰来之离别悠悠,同月却难逢,只不住思念爱人;便亦有书中周绮与徐天宏如喜剧般开场的情爱;更有《连城诀》中丁典与霜华因花而识,以花而去的悲剧爱情。

       且问爱意何时休?便答,无穷。皆是佳人成双,又情爱溢出如光,但异如情爱中含怀恋,或是喜乐,亦或是悲伤。经《书剑恩仇录》与《连城诀》二书之连读与对比,可见儿女情爱无休。不同恋人之间亦有不一之爱情。

                            月下泪·无眠

       朝廷虎狼斗争,偶然听闻乾隆二三事,又不幸被乾隆知晓,便开启“你追我逃”之战。文泰来便在肚中有不可让人知晓的消息中,与乾隆开启一场追逐战。红花会也无法逃脱镖局的追拿。而其中文泰来与骆冰在无休止追逐之中的爱情,在紧张气氛下可谓叫人叹为观止。

        两人分分合合的遭遇却并未伤害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在月下无限的思念让彼此愈发留恋对方在身旁的日子。文泰来初被抓捕之时,骆冰便难以忍受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每每想到丈夫关在牢笼中的生活,她便止不住的思念。

       初次营救文泰来的红花会,甚是鲁莽,浪费了气力不说,也未救下文泰来,而骆冰见关押车内并不是自己心爱之人,更是流下两行清泪。而后的营救,她应止不住夜晚对四哥(文泰来)的思念,先他人一步,骑一匹白马,伴月披星赶路,只为救下自己的四哥。

       心心念念已久的两人终于见面之时,内心想说的话不尽,却当真正见面,无尽的话语只剩下一个眼神的交流,一对充满爱意与思念的眼神的触碰。车外战火纷飞,兄弟们对抗镖局人员,只为换取四哥的一线生机。然车内安详一片,思念之情汹涌而来,灌溉了他们一片田地。

       四哥与骆冰的爱情,在思念成疾之下,可以屏障周围一切,以眼神来传递彼此内心的欣喜与雀跃。分分合合,思念如洪水,骆冰的眼泪无法停止,他们的爱情纯粹而不含一丝杂念。

                            曜日下·欢喜

       嚣张跋扈的周绮却对老实敦厚而身材矮小的徐天宏情深似海,常道是:情一往而深。每个人能够吸引到对方,乃自身之魅力,而其魅力可弥补甚至覆盖住自身之缺陷。一向张扬的周大小姐亦可折服于徐天宏的臂膀之下。

       初遇之时,两人并未将对方放在心里,而天生跳脱的大小姐周绮更是对徐天宏不屑一顾,徐天宏亦不屑于和周绮打交道,但或许是他的礼节与个性,他尊重也善待她。而徐天宏身上的幽默风趣,不紧不慢地吸引着周绮。在营救文泰来的路上,徐天宏一路与周绮打打闹闹,不知不觉中,他们习惯着对方的存在。

       在书中,他们两个人只是在一起,便有许多笑料,如喜剧般的开场与结尾,他们的喜怒哀乐牵扯着对方。营救之路亦徐徐之途,在混乱之中,他们命运终会走在一起,他们的缘分互相牵连,混乱下,他们与其他人走散。虽说周绮平常活跃跳脱,然,面对徐天宏重伤,竟也可独当一面,一路照料他。

        初见并不能判定人的好坏,只有长期相处,才可知人知面亦可知心。周绮性格爽朗,心思单纯,而徐天宏性格幽默而耐心,从看不顺眼到喜结连理,这对欢喜冤家可谓如喜剧般,开场火药味十足,中间是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阶段,结尾便是两人诚心诚意将彼此作为余生的皆大欢喜。

书中,他们互相作对,互补谦让,气恼之中又满是宠溺,两人虽打闹不止,互呛互怼,但他们却是彼此的羁绊,是曜日之下的欢喜。儿女之情亦如此,是这般小打小闹中溢出的情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欢喜冤家却糖份超标,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阳光,喜乐占据着儿女之情。

                             花海中·断肠

       爱情有悲欢,亦有喜乐。他们却不然,以花为始,又以花而终。丁典与霜华的爱情最终埋葬于花海中,有情人却难终成眷属。只叹情何归!

江湖之下,混沌难容,当时的社会风气被黑气笼罩。武侠之人一心求那虚无缥缈的武林秘籍,只管相斗而不顾恩义。丁典在无意中得武林秘籍,便被数人追杀抢斗。霜华之父亦用他女儿的性命要挟,可凌霜不愿成为争夺中的“工具人。”她的傲骨与正直注定让两人的爱情难长久。

       菊花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它代表着高雅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缘于菊花繁盛之时,一见钟情便定终身,丁典愿为霜华深陷囫囵之中,虽有一生强劲武力却也不愿越狱,只因为霜华还在她父亲手中。而霜华亦不愿看丁典遭受凌辱,便应下父亲,此生永不与丁典再见。

       如菊忠贞,即便此生永不相见,亦思念对方,操守贞洁。霜华不愿嫁与他人,便狠心划破美貌容颜,自毁倾城之貌,而丁典却亦不甚在意,他爱的从不是空壳,而是灵魂。

       他们相爱一生,却因江湖身不由己,彼此皆被摧残至支离破碎,爱意却从未消散。或许因凌父的疯魔摧残,他们只能隔着监狱与一盆菊花感受彼此的存在,或许丁典再见霜华已是一口棺材,无尽爱意化为轻吻棺材。但丁典始终不忘与霜华葬为一体,霜华亦始终不忘,在棺材中留下来世还做夫妻的遗言。

       悲剧之下,他们的爱情依旧绝美,如菊,雅致高洁。

                                    总结

       情悠悠,哪日还休?儿女情长,或分分合合泪直流,或嬉笑打闹欢乐无休,又或许花海翩翩惟悲伤。对比三对眷侣,可道爱情如月下常青树,时而因薄纱朦胧,时而因细雨忧愁,时而因月光澄澈。

悠悠长情,不休,无休。

                           雯然不知心何处

——以“消愁”之思想观《书剑恩仇录》江湖苍生

                          九(10) 杨仲豪

       星移物换,啁啾绵绵,刀光剑影之下,江湖孰是孰非谁主沉浮?茕茕一身复前行。玄烛已出,而伶俜孤影依旧。念前时丝缕恩仇,似风起云涌于脑海久而不绝,不知是非何然,只欲乘风而去,让愁绪永不及那一腔孤勇。

                           消·何以谓之·愁

       予谓消愁,不止局限于言表,而存于行动之间。乃是因心中执念,欲使愁绪顿解,而付诸行动者,皆为恰当举止,皆类属消愁。观罢《书剑恩仇录》,顿觉书中江湖所存在的恩仇是非,也恰与之相关。所谓杀人偿命,也无不是因“消愁”之心态而起。逝者已逝,杀人亦无法使其相还,而只为消愁。寻仇是欲对方给予自己一个交代,也是自己对逝者所负责的表现。愁绪随逝者而起,而欲使其随风而去,最直接的办法无疑是所谓杀人偿命。或谓之杀人偿命过于偏激,未若忍气吞声,久之亦可消愁,可不可否认的是,这亦是一种消愁的方式。身处江湖,见罢眼前杀人之残暴,而不应妄下定论,忽视其所遇到的不济也。

        且看《书剑恩仇录》中,帮派之间的恩怨也好,私人之间的情仇也罢,皆由欲消愁而起。丝缕恩仇不尽,乃为恩未抵而仇先至所引起。人人皆欲清闲过日,可孰不知,你我处江湖之中,早已陷入“消愁”之局限而无法自拔。

                      消·何以见之·愁(一)

       初见消愁之举止,是陆菲青与焦文期之仇。陆菲青早已退出江湖,可江湖恩仇既至,又怎会让其安然度日?十年前曾略胜焦文期,焦文期十年刻苦练习,只欲有朝一日报仇,将昔日胜败颠倒。其不愿接受败者为寇的事实,虽人未曾言之,可心已与往昔之自信产生了隔阂。不知如何消愁,只得勤奋苦练以打败对方,找回昔日凌云志。在陆菲青和焦文期的打斗中,陆菲青退出江湖,本已不愿杀人,未使全部功力,可焦文期却未曾领情,此为仇之大于恩也,是消愁之心态所引起的偏激性格。

       于生死攸关之下,谁都不愿放弃自己的生命,陆菲青深知今日此战难免,只得凭毕生功力杀死焦文期及另外二人。而如此了了,仇家情何以堪?恩仇便再次深化,杀人之心顿起,只余本心渐隐。此为“消愁”之思想所引起,诚可见其所带来的弊端也。焦文龙是为消愁而蒙蔽了双眼,对于对方的礼让却变本加厉,渴望证明自己却终成江湖中无名过客。自身功力变强,无疑是消愁之好处,可若忽视这点而现身血海深仇,那等待的只有无尽的杀戮罢了。

                     消·何以见之·愁(二)

        消愁之举止远不局限于此,两大势力之间的互相碰撞,亦可称之为消愁。若铁胆庄与红花会,初只是红花会四当家文泰来深受重伤,听陆菲青之言到铁胆庄养伤,两家俱欢。可童兆和的出现,却破坏了这少有的安宁。其带领官兵来铁胆庄抓人,本无所获,却因庄主人周仲英的儿子泄露消息而奔入花园,发现文泰来。文泰来、骆冰及金笛秀才死战也无济于事,遗憾依旧存在,文泰来被官兵抓走。周仲英回来得知此事,盛怒之下失手打死亲盛儿子,气走妻子,铁胆庄秩序岌岌可危。另一边的骆冰亦悲痛欲绝,只愿摧毁铁胆庄,为丈夫报仇。

        恩仇已结,而若释手不管,又情何以堪?红花会的人倾巢而出,只为向铁胆庄讨要说法。周仲英自知理亏,不与人家争斗,在与陈家洛比武输后,道出儿子已死的事实 ,红花会方才罢休。可最终,铁胆庄也被童兆和放火所毁。此次两大势力之冲突,可谓两败俱伤。余谓这亦由消愁之举止而起,红花会是怀揣消愁之心态与之相斗的。而铁胆庄的人员周仲英答应帮忙营救闻泰开,亦是心里不安,欲借此消愁所致。此般消愁未若前番,双方化敌为友,共同营救文泰来,红花会也答应重修铁胆庄,皆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与补偿,诚可见消愁之举止并不只存弊而无一利也。

                       消·何以见之·愁(三)

       末了,乃见红花会与皇帝乾隆之消愁。一次偶然,陈家洛和随从心砚与皇帝乾隆相识,因满腹诗书而侃侃而谈,颇具乾隆青睐。一晚,陈家洛便邀乾隆前往西湖小憩。虽言小憩,可双方人马却皆在岸边蹲伏,也可谓之是双方在互相试探。在陈家洛的言辞下,乾隆渐生怒气,欲与之相斗,便欲摔酒杯,却被随从心砚捡起。范中恩不愿让皇帝难堪,便欲心砚相斗,可渐渐才发现,自己不如心砚的水平,在落败之际出手暗算,将毒针射向心砚,心砚因没有防备而中毒。此般暗算,亦可称之为范中良的消愁,是不愿为皇帝所看低的无奈之举,亦是对板上钉钉的事实苍白无力的辩驳。

        红花会诸人大骂其之不然,可其却因皇帝在而不以为然。而红花会诸人的大打出手,无疑亦是消愁之举,是不愿让自己的帮会被圣明所看低,不愿让红花会之声明覆灭于一旦。于此,尚见“消愁”之举止乃为双方共同所致,“消愁”之心态也因双方举止而共生。是都不愿被对方打击自信的反驳,亦是对于自身名声看重的结果。

                          消·何以得之·愁

       看罢书中是是非非,再观当今之社会,不由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负面情绪欲发泄,所拥有的方式不止是偏激而为之,应采用适当的方式。长路漫漫,而欲观尽处花海,所能做的不是逞一时之勇而偏激消愁,而是因顺世事而为之安然若素,于事情处理上培养换位思考的思想,为他人考虑,即似铁胆庄与红花会那样,都能有所收获,笑泯恩仇。消愁之意从来不是再让自己陷于愁苦之中,而是就此摆脱“愁”之困境,放下过去不济,拥抱眼前美好光阴。


                       凛剑馀血 挥毫错局

           ——浅析《书剑恩仇录》的“全盘皆输”

                     九年(10)班  陈梦雪

      “长剑醉舞为红颜,侠骨柔情终见畔。江湖风雨一年黯,爱恨浮云皆消散。”                    ——题记

       侠客利剑出鞘,寒光凛冽誓要潇洒一回闯江湖。历史寥寥,已是仗剑书下的错局,难可过怀,空留悲!

       策马纵横江湖逍遥世间,何惧纷纷扰扰红尘走一遭。

       日月迢迢,青山杳杳。不问来时归路 莫道前路惊涛。自古英雄多寂寥,只叹山水不相逢。

                    今世所弃,江湖之启

        此书是金庸首部之作。现今于漫漫江湖中也颇不起眼,怎知现实的江湖深似海。武侠小说自然是离不开“武”,离不开武功技击,打斗,而这一点又是武侠小说的“热闹”与"好看之处。然而,从《书剑恩仇录》中我们即可以看到金庸言武不仅有热闹可看,而且竟然还有门道可看,金庸所描写的武功,不仅好看,而且还耐看。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名称与技击动作自成一格,并成为他的小说的艺术整体的一个有机部份,不可分割。

       金庸笔下的武术,固然不是实有其招或实有其派的武术图谱与流派的照抄。另一方面,却又不是如其他的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不着边际荒诞不经的“剑仙”之类的东西。可以说金庸的功夫在实有与虚妄之间。固然不可把它当成拳经剑谱来照此练习。然而在其书中却可以欣赏,思悟与品味。金庸笔下的武功不仅是他的小说艺术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而且也成了审美艺术本身。

       金庸小说中的武术招式及其名称,多半是按照其人物的性格及命运而设置.各人的武术乃至兵刃都成了各人的性格的一部分.这才是金庸将武术作为艺术的高妙之着。

        而于网络之中对这新一片武林的看法却处处所针对,这本书就像一道符咒,书写在一片生不开的荆棘里。但也是此后诸多武侠经典的前程。

                    恩怨葛丝,纠缠亦局

       《书剑恩仇录》的真正成就乃在于塑造了包括乾隆皇帝。霍青桐,咯丝丽,袁士霄,天山双鹰及红花会诸首领及有关人物的生动形象。此书的主人公陈家洛自不必说,其他人物也极为深动活泼,各具个性,叫人过目难忘,而究其原因恐无非“奇而至真”四字吧。

       奇人之中,必有奇情。其实,这部《书剑恩仇录》完全可以叫做《书剑情仇录》,因为该书中对情之一字的描述与刻划格外奇绝而有特色。在这部小说中,除已婚的文泰来骆冰这一对夫妇伉俪和谐,男刚女柔情真意切。可视为“正格”之外,其他情事。莫不与“冤孽牵连”其奇曲悲哀之处更是婉转多变,叫人感怀。与红花会前会主于万亭之间两小无猜却终身无望的悲情;如袁士霄与陈正德的妻子关明梅之间的几十年疯疯痴痴畸畸曲曲的感情纠葛。

这些情事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妙在各不相同,以上所举,竟无丝毫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每人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便显出了金庸的创造才能。然而,更重要的乃是这些情事,多半是充满一种人生的苦涩与情感的悲剧性质。甚而心理变态,精神扭曲。确乎“情天难补恨难填。”

                         满盘皆输,付水东流

        不用说,《书剑恩仇录》的真正描写重点是放在其主人公陈家洛这一人物身上,而这部小说的真正的艺术成就也正集中地体现在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上。

       他出身名门.家庭即是江南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并中乡试,师父袁士霄则又是武林少见的高手民名宿,然而,他的“出身”却又自幼在一片阴影的笼罩之中。他的母亲毕生所爱原来并非他的父亲陈阁老,而是红花会的己胡首领于万亭,他母亲的爱情悲剧。一直是他心头隐隐约约的阴影。

        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的性格与命运恰恰正是“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充满了悲剧性的矛盾。出身名门与落身江湖的矛盾,身居高位与缺乏应有的谋略与组织才干之矛盾。武艺高强,与政治上轻信和幼稚之间的矛盾他的英雄事业与儿女私情之间的矛盾,而身处这些悲剧冲突之中的陈家洛的性格与命运,就是这“群众伫立良久,直至东方大白,才连骑向西而去。”

        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令人身临其境,我不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群众伫立在原地,默然无语,他们在想什么?

        莫思量、 红颜笑、相思道天涯游子何时归,离人竟惹秋风萧。这一生惊鸿不负,刀光剑影开路与明月为伍,江山落幕,少年已深谙人情世故从此执剑便是半个江湖。

        是感叹香香公主舍生取义救了大家,还是惋惜香香公主国色天香的人物就这样香消玉殒?

还是在回想这一路以来,前任舵主殒命、群雄出生入死奔赴于天南地北,最终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乾隆自觉的光复汉家大业就此付于流水?

        连骑向西而去,然后呢?失去了希望的红花会将何去何从?他们还会回来吗?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家国大业,儿女柔情,种种心绪混杂在一起,金庸只用简简单单三句不到二十字画了个场景,就把湿冷晚风下的悲凉之意渲染了出来,仿佛刚刚饮干了一坛又冷又刺舌的酒。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书剑相随,何日归期

          ——浅看《书剑恩仇录》中情义的错综复杂

                       九年(10)陈学彬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作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的首部作品,不仅以其精妙的武功描写、错综复杂的情节设计吸引了无数读者,更深刻地探讨了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先生以乾隆年间红花会与清朝政府的恩怨纠葛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陈家洛及其身边人物的情感经历,展现了在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大义面前,个人情感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进而引发了对人性、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义重如山,情绵若宇

        《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会,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多为汉人志士,心怀恢复汉室天下的宏愿。红花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大义的一种坚守和追求。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武力斗争、智谋策划,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复兴。这种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精神,构成了小说中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乾隆皇帝作为小说的重要角色,其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是清朝的皇帝,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是陈家洛的亲生兄长,流淌着汉人的血液。这种身份的矛盾性,使得乾隆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左右为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满汉之间的复杂关系。乾隆的抉择,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陈家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个人情感经历极为丰富且复杂。他对霍青桐的深情厚意,对香香公主的怜爱之情,以及与乾隆之间的兄弟情谊,构成了他情感世界的三大支柱。然而,这些情感在民族大义面前,却显得异常脆弱和无力。陈家洛在追求个人幸福与实现民族理想之间不断挣扎,最终选择了牺牲个人情感,以大局为重,这既体现了他对民族大义的忠诚,也反映了他个人情感的无奈与痛苦。

       在《书剑恩仇录》中,女性角色如霍青桐、香香公主等,同样展现了深刻的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的冲突。霍青桐作为红花会的智囊,她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双全,是陈家洛的得力助手。她对陈家洛的爱慕之情深藏心底,却从未因此影响她对民族大义的坚持。香香公主则以她的纯真与善良,赢得了陈家洛及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她的命运却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最终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这些女性角色的情感牺牲,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也深化了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独念似影,伴月随风

        在《书剑恩仇录》中,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无处不在。陈家洛在面临是否要利用香香公主的美貌来换取乾隆对红花会的支持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达到了极致。他深知这一行为将伤害香香公主,但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他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冲突与矛盾,不仅体现在陈家洛身上,也贯穿于其他角色之中。如乾隆皇帝在维护清朝统治与顾及兄弟情谊之间的左右为难;霍青桐在爱情与民族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等。

        尽管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存在诸多冲突与矛盾,但金庸先生却巧妙地通过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成长,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与升华。陈家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后,逐渐认识到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他开始学会在追求民族大义的同时,更加珍惜和维护身边人的情感与幸福。这种融合与升华,不仅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书剑恩仇录》通过对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描绘,展现了金庸先生对于人性、忠诚与牺牲的独到见解。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中,展现出各自的勇气、智慧与无奈。这些角色和他们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武侠世界的魅力与激情,更让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关系、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归期何日,书剑空随

       《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老先生的处女作,尽管有些青涩,却是挥之不去的回忆,金庸先生曾几次为《书剑恩仇录》润色,却也不忍删去那番青涩。

        书,常读常新,读起来的情感不尽相同。《神雕侠侣》的结尾不是说:“此时月白风清,树巅的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流了出来。”后面跟着李白的“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很多人看金庸的书,是被感情所动……希望,在生活中的某一瞬,可以碰见杨过啊,小龙女啊,黄蓉啊等等。很多人在金庸书里读到了情,读到了义,读到了爱。读到了人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也读到了有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审美。可以说,金庸先生靠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几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

        佛家修无上禅心,道家修太上无情。金庸的作品里,有着太多太多的情了。即使是修成了太上忘情道,见着了金庸先生的小说,也难免掉泪。生活是情感的来源,小说来源于生活,正是这生活,让我们看见,恩恩怨怨,喜怒哀乐。此去经年,良辰美景虚设,携书剑恩仇,望他日归期。于武侠道上愈行愈远,在最后一刻,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见,再当杯酒言欢。”

 

                    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

                 ——浅析《书剑恩仇录》的“错”之韵味

                     九年(10)班 林其蓁

     “群众伫立良久,直至东方大白,才连骑向西而去。”

       我尤其喜欢最后这句结尾,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令人身临其境,我不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群众伫立在原地,默然无语,他们在想什么?

       是感叹香香公主舍生取义救了大家,还是惋惜香香公主国色天香的人物就这样香消玉殒?

        还是在回想这一路以来,前任舵主殒命、群雄出生入死奔赴于天南地北,最终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乾隆自觉的光复汉家大业就此付于流水?

        连骑向西而去,然后呢?失去了希望的红花会将何去何从?他们还会回来吗?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家国大业,儿女柔情,种种心绪混杂在一起,金庸只用简简单单三句不到二十字画了个场景,就把湿冷晚风下的悲凉之意渲染了出来,仿佛刚刚饮干了一坛又冷又刺舌的酒。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在寻找同类,一种在寻找救赎。

       而陈家洛,属于后者.我们先看看陈家洛出场时:

        持白子的是个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似是个贵介子弟。持黑子的却是个庄稼人打扮的老者,老者发子之时,每着势挟劲风,棋子深陷板壁。陆菲青暗暗心惊:“这人不知是哪一位英雄,发射暗器的手劲准头,我生平还没见过第二位。”眼见黑子势危,白子一投,黑子满盘皆输,那公子一子投去,准头稍偏,没嵌准棋道交叉之处,老者呵呵笑道:“你不成啦,认输吧!”推棋而起,显然是输了赖皮,那公子微微一笑,说道:“待会再和师父下过。"老于世故、练于人情,这就是青年公子陈家洛的出场。而这在快意恩仇的红花会内部其实是有点格格不入的。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在,似是个贵介子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按阶级划分来说,陈家洛属于小资产阶级。或者也可以说,陈家洛出身于贵族但属于落魄贵族——介于关陇李世民和凤阳朱元璋之间的身份。这样的人造反往往是狂热性和软弱性兼具的。

        所以陈家洛作为一个落魄贵族,一方面他自身的落魄和他对底层疾苦的所见所闻给了他足够的造反狂热性;另一方面他又耳濡目染过贵族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所谓贵族的礼仪和体面是他从未彻底革除过的,文化是软的,而人对文化的反抗也最为软弱无力,

       而香香公主呢?她和李世民一样,是贵族出身且保持着贵族身份。但同李世民不一样的是,香香公主是一个被保护得很好的贵族,有着不被世道黑暗所染的幸运。又由于教养得当,香香公主不骄横不跋扈,这样的小姑娘,对于陈家洛来说,是救赎。

       而霍青桐呢?可以说她就是一个女版李世民。所以霍青桐和陈家洛看似是同类,但其实不是同类,这两个人是能够相互吸引的,但对于陈家洛来说,霍青桐对扰乱军心的部下杀伐果断。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以整部《书剑恩仇录》,以陈家洛为绝对主角论,其实可以改名叫《机会主义录》。

       这样的一个机会主义者,右倾时相信可以与敌人用爱发电,左倾时能为同伴孤注一掷。所以陈家洛才会做出将香香公主献于敌手的渣蠢决策,也才能上演最后那惨烈的一战。

       最适合陈家洛的是香香公主,但很可惜,软弱的陈家洛不配。而霍青桐呢?她会被狂热的陈家洛拖累。

       书中正面细致地描写了陈家洛,徐天宏,余鱼同与霍青桐,咯丝丽,周绮,骆冰.李沅芷之间的情事纠葛便可见一斑,陈家洛与霍青桐姊妹的情事暂且不多说,即说武诸葛徐天宏与周绮之间,及余鱼同与骆冰、李沅芷之间的情事便是婉转多曲,细致动人或是感叹或是伤怀。

       武诸葛徐天宏人矮目小但极富心计,而周绮姑娘偏偏恰恰相反,人高马大却又性格娇憨直爽。纯朴无知.这两人之间偏偏不打不成交而暗生情愫,真叫不是冤家不聚头,从头至尾充满了喜剧意味。  

       这二人相反相存,性格互补,虽不似男刚女柔这般理想却又不失为一对佳偶。尽管充满波折,最后总算是皆大欢喜。相比之下,余鱼同与李沅芷之间的情事就充满了一种悲剧意味了。  

       至于书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的情事更是奇异悲哀,惨不堪言,如无尘道长被自己钟爱的姑娘无情而残忍地斩下一臂;如陈家洛的母亲而金庸的小说则多不只此,言江湖中事,却又多历史背景,有江山之隐意。

       这些情事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妙在各不相同,以上所举,竟无丝毫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每人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便显出了金庸的创造才能。然而,更重要的乃是这些情事,多半是充满一种人生的苦涩与情感的悲剧性质.甚而心理变态,精神扭曲。确乎"情天难补恨难填。

        不用说,《书剑恩仇录》的真正描写重点是放在其主人公陈家洛这一人物身上,而这部小说的真正的艺术成就也正集中地体现在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上。

       他出身名门,家庭即是江南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并中乡试,师父袁士霄则又是武林少见的高手民名宿,然而,他的"出身"却又自幼在这里,金大侠道出了他的武学秘诀那就是重在塑造生动活泼而又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这句话说起来或听起来似觉容易,甚而有些老生常谈,然而真正地看到与做到却大非易事而在武侠小说中做到则尤为鲜见。但我们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作者的的确确做到了。

       《书剑恩仇录》的真正成就乃在于塑造了包括乾隆皇帝.霍青桐,咯丝丽,袁士霄,天山双鹰及红花会诸首领及有关人物的生动形象.此书的主人公陈家洛自不必说,其他人物也极为深动活泼,各具个性,叫人过目难忘,而究其原因恐无非"奇而至真"四字吧。

        奇人之中,必有奇情。其实,这部《书剑恩仇录》完全可以叫做《书剑情仇录》,因为该书中对情之一字的描述与刻划格外奇绝而有特色。在这部小说中,除已婚的文泰来骆冰这一对夫妇伉俪和谐,男刚女柔情真意切,可视为"正格"之外,其他情事,莫不与"冤孽"牵连",其奇曲悲哀之处更是婉转多变,叫人感怀。在一片阴影的笼罩之中,他的母亲毕生所爱原来并非他的父亲陈阁老,而是红花会的己胡首领于万亭,他母亲的爱情悲剧,一直是他心头隐隐约约的阴影。

       而身处这些悲剧冲突之中的陈家洛的性格与命运,只能用"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愿你,永远闪亮

        ——浅析《书剑恩仇录》结尾的悲与水的关系

                    九年(10)班 夏雪莉

                            (一)前言

       于我,你便是世界上的美好,永远闪亮。

       悲剧的爱情是怎样的呢?其实颇为简单,比方说:小红和小蓝相爱了,面对生活所迫的是是非非,只因为他们一直在一起,所以无所谓难与易。恐为惊梦一刻,却为倾盆前朝。不过都被各自牵制。

       曾经听过所谓“琼瑶风”,大概就是以爱情为耳的悲剧。但凄惨的爱情绝不止于此,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却是除了悲外还有一种解脱于社会世事之意。则又有不同。

       恰正阅金庸《书剑恩仇录》一书,临近结尾颇有此感,遂尝试解读其结尾之悲。

                           (二)剧起

    我对悲的认知来源于爱情,而爱情有来源于母亲常看的剧集。

    我所熟知的爱情来源于儿时所听过的《还珠格格》。那时母亲尚是盛年中人,在工作上雷厉风行的她在家里不过是窝在被褥中欣赏情爱剧的普通妇女罢了。我的工作无非就就是陪着她而已。

    可我不过热衷于看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不懂所谓情情爱爱,只得朦胧地见母亲一边看一遍念叨。念叨地无非是什么“哎呦,这样啊!”或是念叨些人名,一副欲言又止。时至如今,才真切地觉得母亲应当是真的很喜欢吧!

    一次接送,我询问母亲是否还再看这类剧集,母亲也只是微微一顿,说已经不看了。

    我晕晕乎乎地便爱上了武侠这一类。先前已是因为古龙的《绝代双骄》而爱上武侠风光,随后便机缘巧合下看了《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则又转向金庸。品鉴过《连城诀》后便又把目光转向了早期的《书剑恩仇录》。但扪心自问后,总觉得这本书的结尾有些令人难堪,说不出的梗塞。

    终是探出了自己的一番理解——悲适用于很多的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地过程之盛大,令所有人动容,而最终却天各一方,明明圆满,却像在心口开出个空洞,怎么也填不满,让人空虚久不绝。

    就像现在的母亲还能否共情当时看《情深深雨蒙蒙》时的自己,我能否共情于初次对武侠小说的抑制不住的期待。

    大概悲,不只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感觉。就像是《连城诀》中,狄云经历诸多背叛后,包着空心菜回到山洞,那是悲的,空虚的感觉。若没有水笙忽然出现,大概遗憾的空虚还会传染于书面之外的我们。

    抱着这样的遗憾散而未散,我翻开《书剑恩仇录》。见喀丝丽之死,内心波澜未起,稍有遗憾,而尽结尾,却见她回魂而归,与陈家洛一行道别,最后徒留雨打浮萍,却内心深处有苦之滋味。不过所看并非原版,而后又拿了旧版细细品味,反倒更觉悲哀。

    甚至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悲痛。她便是仙女降临人世,却是流于片刻。只道是:那人丽如神明,却因卷入红尘沾染尘缘,最终自尽于皇中。情人相见,化为蝴蝶而飞。如蝶,爱香,尽丽。

    好像这种徒留遗憾更让人悲,恍如一杯水,在一切归于沉寂,水也就满了,但沉寂久后的遗憾却时刻在降雨,而多出的水便顺着杯壁流下,直至跌入地面,往四周潺潺而流。待到时间冲刷减淡了遗憾,雨终停。就这样,水痕单在,成了一抹擦不净的弥留。

                       (三)剧中

    水,是盛大的。一场雨,一场雪都是众水欢腾的表现。一场哭泣,一次洗涤,也都是一场戏剧的开演。水如此,人也如此。水不尽,生命不竭,有生命,自然有悲。

    生命如何绕,如何停始终是绕不开一个“悲”字的。我们总会遇到些什么悲,而一件事的终了,总是最能留住遗憾的。就像是世界上的水一般,不论怎么流,流向大地,流向河流,流向未知的地界,最终都会再度化为水,继续留在世上如此循环往复。

    仔细分析《书剑恩仇录》新旧版结尾,一样的东西就是遗憾所带来的悲。这种悲我们已经说过了,它不是单单一个情感,它更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空虚,更可以是一切圆满,而不尽意的畅享更多。

    新版的结尾,是香香公主对霍青桐和陈家洛的告白。他们谈论的,是告别与再回。当反义相撞,对于这种悲情,所带来丝毫不亚于行星相撞带来的冲击。就像是你了解过历史,明白乾隆必将胜利,而不得不去一步步看向红花会一行走向失败那样的无力。分明知道香香公主必将离去,而你终究还是忘不了有关于她的故事。贪婪地想着让她魂归,让她一直留存。

    可能不单单是书外的所讲,单就陈家洛等人的表现,更显书中人被与她的羁绊而生的悲欢,就更能直抵心底。最后的最后,是雨落成结。以水洗刷曾经的过往。

    则带给我冲击更大的旧版,其中陈家洛一行给喀丝丽的墓写下词赋,见证了喀丝丽死后,他们对她的怀念与遐想。更是在见到那只香香公主所化的蝶而感惊喜,悲凉的冲击时,所能做到的惟一留念。

                       (四)剧末

    怎知,原来是水的那抹色彩让人心有难言。好像以水来结尾,便能洗刷一切,洗刷曾经的事迹,生命的悲大概就是如此奇怪,无能为力于悲剧诞生,却又只能面对,从而出现了遗憾的功能。水波鎏光所化为翅膀,化为归途。

    好像在一切的一切下,我会在遥远的将来,重新和我的母亲一样,面对曾经被这种虚幻的悲剧所流泪时,内心嗤笑一番。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大概,单纯的悲也是一种快乐,至少可以悲,而不是在为悲所带来的遗憾而苦恼。

    那一刻,是否因为悲哀,而对着那个神圣的人,道一声平安,感谢她所带来的新的感受。愿永远闪亮的你不再悲哀。

                                  剑落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霍青桐的回部古剑之剑秘

                    九年(10)班 应依函

    霍青桐,此人的一生,当用"百战军中最从容,掩映黄衫骑万重"形容,天下是虚无的,可她撒在身上的血却是热的。茫茫大漠戈壁,只有翠羽黄衫一人一骑。

                     剑气:开辟古今万物

    武侠人物,莫不是打打杀杀,浪荡江湖,留一世华名;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心无羁绊,浪迹天涯,缥缈虚无,也愿化作长风,一去不归。他们是寻常人物,有着寻常的一生,却遇到了那片江湖中被剑开辟的独有的一方清明。

    诗人苏轼,他的诗,一句"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可见其境界可开辟古今之天地万物。剑如诗,剑气如诗意,诗可辟古今万物,剑亦能如此,剑气鼓动于剑端,将古今界限开辟。

    古人常言:江湖凶险,稍有不慎,便尸无灰烬。算做到了江湖第一,可大大小小的江湖,有多少江湖第一?那便要做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江湖第一,便要有剑,一把好剑要会轻功,要会舞剑,要会施毒。好剑可造,轻功可练,制毒寻药草。寻觅一把好剑却是难如登天,要踏遍天涯海角,可单凭运气,没有成熟的时机,也寻不到半个好剑。好剑,便是舞的轻灵手巧,在杀机来时,有与敌人正面较量的勇气,它快如野马,剑气宏大,在深林间,都可闪耀夺目,它可断蚕丝,砍巨木。在鲜血淋漓中,它又不带敌人的血腥味。与主人朝夕相处时,它是带有情味,是一番轻柔的亮剑,暖阳下,它与剑主共休憩,冷月下,它与剑主共入眠。长久以往,它也不带灰尘,它同样亮如银光,它不会被磨钝,它仍然锋锐如刺刀。就像一把新剑,也是一把心剑,袒露世间杀戮下的人情。

    为何要一把好剑?听吾娓娓道来。

                    剑招:三分绝世侠客

    在大好江湖,剑如知音,剑在闯江湖的磨砺间,渐渐刀锋锋利尖锐;时光养晦间,与恶人乱贼抗争。使剑,使好剑,就是要为这天下要一份清净。在这清净背后,便是江湖浪客,侠客,剑客,为黎明百姓寻一居安身之所。

    霍青桐,一个部落回族族长的长女,一名回疆奇女子。她为族人扛剑杀仇敌,她为亲人性命步步殚精竭虑。她创造出武侠江湖中的神话,她是女子中的“翠羽黄衫”,若你见一袭黄衫乘烈马奔驰而来,面容英姿飒爽,背后那一卷长发随风舞蹈,眼神却不同寻常女子般娇媚,暗藏博大的气度和胸怀,那便是奇女子霍青桐。

    她会舞剑,剑法造诣之高。那一招"三分剑术"学的剑招如风。每一招都只好剑助武侠客抵达生命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苍天总为红颜妒,不教翠羽遇萧峰",大概只有像萧峰那样顶天立地的英雄才能配得上那绝世女侠客了。

    她舞白龙剑,使翠羽剑法。那一招剑法,一把剑,带她闯遍天下大小江湖。

    黑水河之战时,她没有众人的信任,遭到唾弃。她的亲人不相信她,她亲信的部下不相信她,她好似被世界抛弃,但最终,所幸顶住了压力,她打了一场完美漂亮的胜仗。如此大的胸怀和气度,没有谁可以媲美。

世上好剑千千万。无尘道长的佩剑,七十二路“追魂夺命剑”,。白龙剑杀敌无数,如一泓碧水,青光夺目。白龙剑,柄可首尾相接。剑身柔软,全身通白。

                     剑语:行百里半九十

    她的回部古剑,有一个剑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真相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把剑,其妙处在于有两把剑鞘,里面还藏着削铁如泥的宝剑,并隐藏着一张图纸,不为人知。它的每层剑鞘都使人驻足观望。第一层剑鞘使人耽于它的华饰,第二层耽于它的平庸,最后的宝剑也使人不禁停驻,被表象掉于陷阱中,尽管很多豪士文人,曾来探寻此剑之秘密,可终究没有突破那一层最后真相的面纱,那最后的真相,便是那张图纸——迷城地图。

    一副副表象下,催眠了探求真相秘密的人,让他们不再深究这秘密有多深远,或许已到了最后一步,却也忘了要继续寻求真相。行走了百来路程,前途遥远无涯,九十里路的跋涉,在离最后十里路的尽头前被伪真相所迷惑,停下了长途跋涉的步伐,不在前行。那伪真相是一把宝剑,就像一层面纱,若探求秘密之人用剑刺穿面纱,就能发掘最后的秘密,可宝剑迷惑了他们,如胶水般将秘密重新封存,等待尘土封印了它,又无人问津。

    回部古剑如其名,这一“回”字,意为曲折蜿蜒,寻找真相的路固然艰辛,但是前功尽弃,便是终生的遗憾。

                  剑落:最后的呓语

    剑起剑落,皆挥起一阵灰烬,如蜻蜓点水,泛起阵阵波澜,清波荡漾,最后的呓语,却是鲜腴的血液。

    江湖之中,最寻常的便是打打杀杀,生离死别,前一刻还是欢声笑语的同行人,下一刻又变成了彼此仇恨的异乡人。剑起剑落,本就不分你我,不分他她。就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也造就了冷血无情的剑客,他们并非利己主义,并不是只为自己着想,而是望眼天下,在天下的角度去俯视人间,人间的烟火气被江湖杀戮后的血腥味所掩盖,人间最后的气息掩埋。

    正如此文开端那句“茫茫大漠戈壁,只有翠羽黄衫一人一骑”。一人一骑,是最后的呓语,人间华彩,在茫茫戈壁间褪去。是最后独有的一方清明。

    最后的剑起剑落,又是新一回的剑起剑落。

                     千山暮雪,书剑恩仇

               ——浅析《书剑恩仇录》的标题的含义

                     九年(10)班 黄雨妍 

       千山暮雪,书剑恩仇,絮语轻情,皆在此行,续风去,载旨归。

       总说题以见情,确也,宛若是自古以来的事,偏是字里行间,自它们被笔墨麾于纸的那一刻,它们荟聚一处,幻化为了“书名”自此,那些字词的拼凑,便化为了深层的含义罢。不论是追溯其源,亦是畅望遥远的未来,书名的存在,是有迹可循,是暗埋伏笔,又是回顾惊觉。

                     一、书剑下,人情也

        “书”字,古意中有装订成册的著作之意。而实则,于武侠小说当中,提到书这字,及其不寻常,而陈家洛亦是以一书生意气而出场的,就以金庸的后期作品相较而言,郭靖,杨过,他们的出场就带着杀斗,从小便善武,陈家洛在此就显得特立孤行,于陈家洛而言,书字缠着他度过一生,而他不足之处也隐匿于书字之下。在主线剧情下,书仍暗埋于底。书中的核心,武林帮派红花会与回部结缘,就是从《可兰经》这一本书开始的。在抢夺《可兰经》的过程中,陈家洛与回部翠羽黄杉霍青桐相识。

        而“剑”字,是指古代的兵器,刀剑。在武侠小说,剑确实才是常见之物,而作为一名书生却善武,于金庸小说当中,陈家洛这个主角,确也是个神奇的存在。而在剧情上,剑亦处处埋藏,书中的核心,结缘,亦是从一把藏有秘密的短剑讲起的。将短剑秘密的意外揭开后,陈家洛与霍青桐、喀丝丽姐妹觅到了一处隐秘的磁山,此山洞仿佛世外桃源,细数流年,那段时光储于心间,无形之手触及之时,好似暖阳照及,忆起,阵阵春风吹心,美好又真切。而在此之后,陈家洛之剑艺亦在提升。

       书象文,剑显武。书剑,似乎从起步之时的标题,在隐隐暗示主角当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书剑交织,便亦引出来一个侠客的形象。“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这是李白所言的侠客,侠客不屑于困于正义亦或是邪恶之中游荡,他们只是流浪于红尘客栈之中,怀揣高超的剑艺。而陈家洛这般举剑书生的身份,恰好就将这般放荡不羁之侠客,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上文中,我叙述到书之不足也仍存。读书人于古代的形象,往往是淳朴又腐朽之士。或许是金庸有意为之,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英雄,明明身为书生却持刀,应当是个不困世俗之士,偏怀读书人之朽,在情感上扭捏迟钝,这是文武之士的不足。

       以书剑见其人,手持利刃,出鞘顷刻,如弯月,挥洒汗水,翩翩少年郎。亦绵延,轻叹,世间多繁琐,恩仇此刻见。人世间,情常在,终,落得一身孤苦。

       书墨晕染,持剑而立,四望,人生常事,不过尔尔,书剑交错,恩仇显露。

                   二、恩仇在,剧情也

        陈家洛,文武双全,他不限于饱读诗书,尚不拘泥于武功高强的表象,他怀揣着侠骨柔情,以及儒雅潇洒气质,寻着这方气质之香,长远地觅去,终,达于尽头,那片香韵,实则便是家国之情,亦是他的“恩”。

       陈家洛的人物设定同金庸的其他男主一般,正义凛然,他待以国家有着忠诚的家国之情。他可以经世济民,而他又不似郭靖一般死守襄阳的老实忠厚,他有着侠客般的快意侠气。人间自有恩情在,或许刀剑挥舞之下,仍然尚存着一丝暖意,那便是人情。江湖之上,往往风剑交错,但是,突破腥风血雨,黑暗的上空,尚可觅得一处阳光,并肩作战是恩,袁士霄亦是教育之恩,人性至善,这便是恩。

       刀剑下,仇也常见,恩仇相伴,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世间,有矛盾亦有交错,而仇往往是一个简单的矛盾,再到激化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有一场的厮杀。在纷纷扰扰的江湖之上,金庸特意设置了一个反清复明之背景,而红花会便是反清复明的一个主要党派, 全是亦是以这一恨绵延全章,想通过刀剑的手段以解决家仇国恨,而陈家洛的身份是乾隆亲兄弟,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陈家洛的内心亦是纠结,尚存复杂之心。

       而在这样纠结之下,恩仇在此刻汇聚,导致陈家洛陷入无限的纠结,终,是“书”战胜了“剑”,陈家洛的人设早已深受其害,他的文书义气,已独受儒家势气的侵害。在爱情这一方面,他选择了妥协,他将香香公主与乾隆作为了交易的筹码,而这亦是悲惨的结局的暗示了吧。

                   三、爱情在,恩仇旁

       在爱情方面上,陈家洛就是一个书生,他带着那种读书人固有的一种优柔寡断,他与两个女子之间的爱恨纠缠,而他心偏喀斯丽,却仍然辜负了他对于其的恩,他有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大男子主义。而在他的心中,那种传统书生的优柔寡断。他以自身之力,整个江湖之上,旁人寄托于他身上的复明大业,都凭他一己之力被断送。而他也辜负了两位女子的深情,他将少女的情话都抛弃,最终,他却也落得一生悲苦,所坚持之事都被自身埋藏。在此情,喀斯丽是追寻心中美好爱情之理想,而霍青桐,他却也弃不下,他需她作为那把复明之剑,却只余一场空。

       故而,这本书,都是以恩仇交错展开,情亦是恩又是仇,相伴而行,才使得人世间,江湖上落得这般神奇之故事。

                                四、结语

        剑是身之所盼,书是心之所向,此,聚于一身,是陈家洛之事之开展,而情,恩仇常在,一路为书,一路为剑,一通光明,一踏泥泞,故事终以此开展。

        千山在此,尽千山,阅千山,郁青隐埋,题意在此,阅万题,原,意在此。

 

                        今生晓义不明情

    ——浅论《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面对情义的不同态度

                    九年(10)班 秦佩琦

    粗读《书剑恩仇录》,确如金老前辈所说,稚嫩得很,可一想这是他第一部长篇,能写出这众多人物的性格和事件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是后期修改增加的最后一章太过鸡肋,“主旋律”太强,有点牵强的为穆斯林“正名”之疑。就像一个披了陈家洛皮的穆斯林在教化民众,虽经历大喜大悲、生生死死,但这性格变化也确实太大。

    主线陈家洛知晓身世,与乾隆斗智斗勇,后来达成“不平等联盟”,期间弯弯绕绕,陈家洛的性格鲜明、“理想主义”太过,又为了光复汉室而一度退让,甚至负了红花会众兄弟和霍青桐姐妹,看到后面真心让人愤怒又无力。

    不在平等位置上,何谈共谋大事?至多不过为臣为奴,上尽辅佐之才,下展安民之能,但是宏图能否实现还是未知,因为已经丧失了话语权。但作为人来说,陈家洛没什么好指责的,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他也不能幸免,人常有侥幸心理,凡事未至绝境总会往好处想,包括看待人心亦是如此;但是作为首领来说,他确实不称职,很多时候没有统筹全局的眼界和胸襟,做决断太儿女情长,考虑事情一味凭己好恶,有时候还会逞英雄,抛却身上重担,包括投靠清朝,也是一己之愿,从不顾会不会寒了兄弟之心。

    但是想来金庸先生写这部书也不是为了让我们看一个江湖帮会首领如何英雄情长,从一开始陈家洛就不是一个完人,相反他只是个空有一身武艺却缺少江湖经验的少儿郎,他身上的担子是被形势所迫,一点点加重,直到成为一副锲在骨血里的枷锁,他一直在寻求自我认同,逼迫自己的风流才情融入侠之大者,成为被儒墨之家认同的英雄,凡事以大局为重,这是他的成长与碰壁失败之路,读来更令人可感可叹!当然他也有逃避的一面,在个人性格与大局矛盾冲突之时,他选择退避,希望时间能给出解决的办法,如后半部分他理不清自己究竟爱的是霍青桐还是她妹妹时,就用前人的未退匈奴,何以为家之言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先抛下这些儿女情长,先立业干正事,可他这样的避而不解决,却是害了两位青春女子的一生啊,英雄等得起,三四十立了之后还是好儿郎,但古代女子二三十就永不复豆蔻年华,容颜枯萎,情爱无期,何其残忍!

    对于陈家洛而言,香香公主是他的理想情人,应该是每个男子心中天使般的女子,不谙世事,心地纯良,天真可爱,事事依附于他,全心全意的相随,美好得如初生的婴孩,全不知人世险恶,让人想要一生一世守护。而霍青桐则如灵魂伴侣,让人又敬又爱,能在事业上比肩而立,又能互通情意,只是偶尔失了女子柔美,因为她不一味弱不禁风,相比香香公主,他在霍青桐身边自己的大男子和英雄主义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因此会移情香香公主,却又难以舍去霍青桐。

    陈家洛在人设上是完美对象的模板,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家境优渥、年少有为、好友遍天下;在情感上他又是女生最不喜欢的对象模板:没有坚定的选择,在霍青桐和香香公主之间莫名其妙的形成了解不开的三角恋。对霍青桐,只因为看到李沅芷和霍青铜的亲密关系,就直接在心中和霍青桐结束,所以一段明确的感情一定要从一束花(书中是霍青桐的剑)和一段告白开始,不明不白地开始,就可能不明不白中结束;对香香公主,为了家国大义将香香公主拱手相让,看似义正言辞实际上则是强制将千斤重担推给一个小姑娘,而且没有给香香公主任何选择的机会。

    陈家洛的身上有很多缺点,可也是世人的一面镜子,里面或许有我们的影子。他不教我们什么大道理,也不让我们通过本书获得爽感,只是让我们体悟一人的爱恨情仇,或挣扎或反复,总有那么一点,会令人感慨丛生。虽然很多人批评说陈家洛等人(包括陆菲青)太妇人之仁,总是玩“擒曹放曹”的戏码,虽然我也气愤,但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气度也是难得,若是我们得一死敌,怕是巴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这样说到底是只为一己之快,而他们几次放张召重,虽然得到的未必是好报,但已不负己普救众生之心,担得起一声英雄!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行好事,不一定得好报,但这远远不是我们不行好事的原因。当然他们吊死在张召重这颗扶不起的树上未免不智,但也是为了情义所累,这方是人性啊。

    以下摘录书友的一段评说:“在金庸其他作品中看到类似歌功颂德或自我吹嘘的话,我会觉得恶心,但是陈家洛说这些,让人有些心疼,为了那个不切实际的宏伟目标,不得不溜须拍马,虚与委蛇,主动将自己的尊严双手奉上,供人消遣。”感同身受,他也只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然后希望现实世界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变好,只是结局终究太让人心疼,失了“事业”,断了情缘,不过当香香公主用生命为他示警,魂归天国后,我觉得他虽悲切,应该心中也了了一桩大事,毕竟他终究是逃开了这两难的选择题,眼下只有霍青桐陪伴他了。

    若为义字,遇着陈家洛实乃我辈之幸;

    若为情字,遇着陈家洛则是我辈之祸。

    然而,各人自有各人的际遇,不能反之,唯有受之。

           一招一式见心,一言一行显性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武功招式与人物性格的对照

                九年(10)班  李轶萌

                           引言

       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在代入感中体验别样人生,武侠小说是其中的一个类别。阅读中,在感受江湖里酣畅淋漓的爱恨情仇时,我们是否也幻想过自己也能够拥有自己的武功秘籍。接下来我将从《书剑恩仇录》这一著名小说与你分享“武功”的奥秘。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长篇武侠小说的处女作。它以它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和精妙绝伦的武功招式著称。小说通过丰富多彩的武功招式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武侠世界的魅力。本文旨在探讨小说中武功招式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关系,分析不同武功招式如何反映并强化人物性格特征,进而揭示小说在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上的高超之处。以下,就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一.八卦游身,阴阳两望

陈家洛作为红花会的总舵主,是全书的主角,文才武功均为一流。而他使用的八卦游身掌,其特点在于身随掌走,满厅游动。烛影下似见数十个人影来去,变化多端,灵动飘逸,令人难以捉摸,是陈家洛行走江湖的重要凭借和依仗。

       这种武功招式不仅体现了陈家洛高超的武功修为,更是与他本人风度儒雅、性格内向、行事谨慎的性格特点相吻合。八卦游身掌的灵动与变化,恰如陈家洛在复杂情感与民族大义间的犹豫与抉择。这使得他往往能够获得洞察秋毫的能力,然而他心中的寡断却也铸就了他的悲剧。

        他以天下大计为由劝说自己的意中人香香公主顺从乾隆皇帝,然而他却看不清隐藏在他与乾隆兄弟之名下的利益纠纷。他逆势而行,意图反清复明,以为只要乾隆换个称号便完成了驱除鞑虏的大计。可以说他的决定间接导致了香香公主的死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的八卦游神掌可以偏八方万象,却不能调换阴阳。

二.一剑三分,大漠路遥

      三分剑法是霍青桐的天山派剑法绝技,其特点是每出一招都只使到其三分之一的部分,敌人刚要招架,剑法已变,招招暗含玄机,攻势凌厉。这一招在开篇就将李沅芷打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翠羽黄衫霍青桐是天山双鹰之徒,一位智勇双全的回族奇女子。她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具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她果断、勇敢、智慧,面对敌人时总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为她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应该强硬,什么时候自己理应回避。她敢于带领回族与远胜于自己的清朝廷相对抗,深入敌营,希望夺回《可兰经》,这种性格与三分剑法的特点相得益彰,都体现了她的决断力和进攻性。然而,她在感情上的遭遇却令人唏嘘。

       文中霍青桐本与陈家洛暗生情愫,却因同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举止亲密而被误会。后文因看出了清庭的阴谋而阻止族人去营救香香公主,只换来个遭受误会的结果,愤然出走,险些遇难身亡。她与陈家洛的误会和错过,也如同剑法中的变招一样,令人难以预料。

      大漠上,正路遥,留人伤。

三.闭目神偷,飞燕长鸿

        张召重作为武当派的逆徒,甘愿充当清廷鹰犬,为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恃超人的武力为非作歹。这闭目换掌是张召重的独门掌法,其特点在于掌法变化精妙,却绝不攻击对方身体,却善于夺人兵刃,折人手脚。这种阴险诡诈的武功招式不仅反映了他狡猾奸诈的性格特点,也暗示了他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冷酷无情,是一个极度的利己主义者。闭目换掌的不断切换的虚与实、攻与守之间,恰如张召重在道德与忠诚之间的摇摆不定的状态。

         赵半山作为红花会三当家,一手出神入化的暗器功夫令人防不胜防,江湖人称千臂如来倒是恰如其分。他自创的飞燕银梭更是独步江湖的绝技。这种武功招式不仅将赵半山文武双全、博学多才的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他为人行事有分有寸、别具帮主风范的性格特点。飞燕银梭在战场上来去飞舞的轻盈与灵动,恰如赵半山在复杂局势中的玲珑心,始终保持着机智与从容。

结论

      《书剑恩仇录》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武功招式与人物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照关系。它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武功招式赋予了书中每一个形象以充满生气的独到的个性和魅力。金庸先生通过精心设计的武功招式,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打斗场面,更深刻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对照关系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读者对人物性格的认同感。通过对武功招式与人物性格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剑恩仇录》这部经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

      然而招式并非武侠小说的专属,也存在于生活里那一个个平凡的明天、平凡的你。在漫漫长路上,窸窸窣窣的人影总是来来往往,嘈杂的声响像落入心灵的薄幕,掩盖了心的模样。于是要有一种发扬个性的本领,创造出能够打败生活的专属招式秘籍——一首歌、一个笑、一个拥抱。突破生活的重围,看见五彩斑斓的世界,看见五彩斑斓的自己。

       一招一式见心,一言一行显性。

岁月失语 惟题能言

——浅谈《书剑恩仇录》中回目独特之处

九(10)班 郑雪钰

文字始终是人生的灵魂,灵魂消散而生命终结。而标题又是文字的凝聚。当一个标题的出现,仿佛就是灵魂的跳动,灵魂在不断闪光。但当标题黯淡之时,文字不再跃动,不在舞动,生命,也将迎来终结。

包括《书剑恩仇录》在内的所有书本,其书名以及文章内部每章的标题都是十分重要的。标题可以带来一种救赎,在文字与你产生共鸣前,让你的心情初步澎湃。其标题的内涵始终永恒的注视着你,而你也在注视着他的同时,期待、向往的情绪不断翻涌,就像蝴蝶亲吻脉搏,枯木又逢春,颓荒中醒来,灰烬中重燃。

现实如山 浪漫如云

《书剑恩仇录》作为一本章回小说,那么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他的分回标目。每回前面都使用的两行成对偶的句子来作为回目,概括了本回故事的大体内容,《书剑恩仇录》在书中分成了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的标题字数都不一定相等,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你有他们的存在,文章被赋予了灵魂,心脏开始不断跳动。

一般章回小说的标题都会使用对偶句,且富有诗意。表层含义上基本都会交代人物,行动以及结果等事情。就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标题常常如此。但是《书剑恩仇录》的特别就在于其回目基本没有体现人物行为以及结果,反倒是多用古诗词,多用对偶,富有诗意。

例如“第十四回:密意柔情锦带舞,长枪大戟铁弓鸣”在前一部分最后一字为“舞”为第三声,后一句的“鸣”为第二声,做到了平仄相对,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吸引读者的一大原因。而后再看前后内容,前面写柔情与后文的豪情形成了对比,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形象,激发了人读者的阅读兴趣。好奇,其究竟是什么才引发了两种变化?

在阅读完这章后,我们会发现“密意”体现出了角色的柔情似水,而“长枪”则体现出了单枪匹马的那种英雄气概。而这两者分别象征的是香香公主以及霍青桐。所以说《书剑恩仇录》的回目内涵是深刻的。具有象征意义,借具体意象表现出了隐藏意义。

再仔细看会发现,前半段所表达出的是陈家洛对香香公主的情意,而后面的“大戟弓鸣”则表达出了作者对霍青桐勇敢救人,英勇指挥的一种敬佩之情。所以说《书剑恩仇录》的回目还有另一种深层含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主旨,同时揭露文章主旨并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怀。

心脏同频 始终共鸣

当然,只通过一个标题是无法完全体现其回目的特殊性的,《书剑恩仇录》的每章回目一定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生命的跃动和独特性,他们的落款都是长青树,都流露出了生命的生机勃勃。而不是那种简单地只是介绍故事内容。所谓所得都是水中月,枯木能逢几回春。在一本书几十万字的漫漫旅途中,回目常常能像生命中的灯塔照亮方向。

在书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我想读者都会因为陈家洛对香香公主以及霍青洛之间犹豫不定的情感而感到情感波动,极大为霍青桐和香香公主都有打抱不平的心理,也极想让陈佳洛尽快做出选择,而就在我们读者如此强烈的情感之下,有了十六章的回目“我见犹怜二老意,谁能遣此双姝情”。

从“犹怜二老意”和遣此双姝情”,就可以看出陈家洛对这两段感情的同样是犹豫不定。而这激发了我们对其最终决定的了解的欲望,同时其也展现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知道,《书剑恩仇录》的书名中“书”代表的是《古兰经》,剑代表的是霍青铜的短剑,而“恩仇”则代表了书中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包括香香公主、霍青桐,陈家洛在内。由此我们可知而这个回目不仅再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前文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在两种不同性格的情况下,作为主角的陈家洛到底会如何抉择?

桔梗永恒 轮回散尽

一切故事都需尘埃落定,一切生命都将有所归宿。陈家洛三人之间的感情爱恨情仇难舍难分、纠纠缠缠,叫着读者一路看着心惊,希望一对能够圆满,却又不希望另一方此生悲痛。但是故事终究需要落下帷幕。

二十回的回目已经预告了三人最后的结局——忍见红颜堕火窟,空余碧血葬香魂。“红颜堕火窟”“血葬香魂”,前面一切的恩恩爱爱,在这一章都会做个了结。香香公主会为留得自身清白,哪怕以后都无法超生,哪怕这是安拉所憎恶的,她也坚定地选择自杀,而陈佳璐会为此而悲伤,血葬香魂,用眼泪而铸造成的坟墓——爱情没有了结果,到头来也只能许来世再聚。

看到这个回目的时候,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知道没有奇迹再发生了。文字的魅力仍在跳动,以至于与我们产生了共鸣,心灵上的沉重悲痛。但却不得不说这同时也是《书剑恩仇录》回目的一个特殊魅力,它能够不断引导我们看下来,看到最后尘埃落定,看到让我们久久不能自拔。

千山过尽 我续长青

在《书剑恩仇录》这本书中,他们的回目似乎都独立,没有关联,却在其中不自串联起来。伴随着回目的内容,再去精读文章,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无法自拔,只觉其回目是如此奇妙。一切的故事不仅在内容中上演,更在回目中上演。灵魂的真谛也藏于回目之中,时间会逐渐消亡淡漠,但其回目的记忆会永远留存……

过眼年华,回首往事,枯木能逢几回春。笔尽感言,回目总会以无言的喉咙歌唱,永不停息,如照亮流浪灵魂归途的北极星,始终闪亮。


若华复来,还情仇

——浅析《书剑恩仇录》爱情中的后来者形象

九(10) 饶正杭

“情不知所起,方能一往情深。”《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的开篇处女作,虽说对于剧情与人物的刻画稍逊风骚,但其中的打斗片段与儿女情长倒是不拘一格的精彩,尤其是其中格外突出的“三角恋”关系,写尽人生不值得,家国面前情多愁。

作为爱情关系中的后来者,香香公主、乾隆与李阮芷虽不同性格,各异喜怒,然而在面临自己心爱之人心悦他人,凭借自己的方式,呕心沥血将心爱之人挽留于身边,但最后又能有几分真情度过余生之幸呢?

暗里昙香润牡丹

翩翩倩影,婉婉朝霞。忽如一夜秋风来,细雨笙箫,淿淿细雨点滴于群片微黄之中,青绿的枝桠漫上初显柔光的花苞。就于此一夜之间,桂花悄悄绽开了自己微嫩的花瓣,也不吱响地,于某个秋雨之中幽幽吐露出自己的一桩心事。香香公主,传闻中比起历史上的香妃,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与霍青桐本是姐妹,却看上了同一个人。陈家洛本就与霍青桐定了终生,却于其中有差上来一个咯丝丽。她生的极其貌美,似真似假,不似是人间之物。她是一个美貌无双的女子,却偏偏钟情于自己姐姐的对象,她明明应不食人间烟火,却为了陈家洛自愿贬自己为妾,只愿能够两情相悦,得到陈家洛一分爱。然而此时的陈家洛心里早已有了霍青桐,但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竟也险些无法把持住自己。对于香香公主的爱,他不知该如何表达,于心中是对于香香公主的不舍与霍青桐的愧怍。两个人的名字于心中不断徘徊,可终究是霍青桐占据了顶端。

利与情的选择从来没有对与错,理性与感性的交锋,只会空留两声哀叹。在家国使命与儿女情长之间,陈家洛选择了前者,于是他将香香公主送于乾隆。而霍青桐亦不得好过,在不尽的怀疑之中,流离心,脸已异许是初见时并未过多端庄,分开时也多显急促。本就不该,何由来泪湿黄衫火不彻。

贵傲黄菊煞清风

曾记否?潇潇倩影,灼灼珠泪。美丽的代价不仅是理性的空缺,更是爱情的颠沛。回首往昔,却也只能叹得“人生若只如初见。”

原身寻觅,帝王英气,孤寡情场失意,究竟是凌还是利,浑浊不清。对于帝王的身世之谜,自是引人多论,而于小说之中,或许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答案,但其中的玄妙情理,却又是别一番趣味。于《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先生对于乾隆皇帝身世之谜的幻想,乃是陈家洛之兄弟。堂堂大清皇帝却是汉人。还与反清复明之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一切的一切,无不因此而增添了戏剧性色彩。

都说自古帝王多薄情,乾隆亦会如此吧。只是将步入年迈,而遇上了人间佳美,自是会有一时心动。乾隆看上了香香公主,就这样。理应来说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然而他是乾隆。是清朝皇帝,是陈家洛的同胞兄弟。他无论是权利还是地位都已达到了顶峰,想要一个爱慕着同胞兄弟的第三者,还不是轻而易举。可惜他爱的人并不爱他,喜欢的人与被喜欢的人,强行绑定的终生,两相折磨,似乎也只可落得一厢情愿之遗殇。一国之帝,又怎会有反清之想,最后的谋划亦只是空谈,见识与谋略的浅薄将引起不可弥补之过错。古今帝王事,又怎会如此儿戏了当。曲终人散时,乾隆仍是那个乾隆,但香香公主不再,霍青桐亦不再,陈家洛空留忧愁,只得伴着懊悔度过余生。

许是真的女追男,隔重山。无论霍青桐,香香公主,两对姐妹无不败在了陈家洛上,而乾隆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地位、利益与关系夺得香香公主。

烈日铃兰沁残梅

“你样样比她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三角的最后一点,是李沅芷对于余鱼同的不懈追求。作为一位活泼的“假小子”,李沅芷常常扮作男子闲游,因此亦惹上了不少本不该发生的误会与麻烦。她是前期主线的推动者,制造了不少麻烦,但仍收获了大众的好感。原因无它,就凭这活泼的性子,对于爱情的持之以恒。于她的行为之中展现的是无尽的生命力与对于爱情的不懈追求。于书中女性身上,大多能看出其中巾帼之伟力,这是女性的力量,它远比想象之中更为强大。于是李沅芷对余鱼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可余鱼同心中早有所属,可那依然是永恒的错误。

李沅芷爱上了她的仇家,余鱼同爱上了自己的嫂子。他们同样罪不可遏,所以他们都各自舔舐着伤口,不同病相怜。他为了骆冰而救助哥哥,不惜生命之危。脸上受了伤,毁了容。而李沅芷仍对其穷追不舍。为了给师父报仇,他不得不迎娶她,那个喜欢他但他不喜欢的女人。世间究竟有无日久生情?李沅芷不知,但就是趁着这股热劲而坚持着。于是她在自己重伤时,吐露出心中苦楚,她明知他并不爱她,却又想靠近一点。荒凉涌上心头,与心中那份爱意不断磨踵,忽喜忽忧,到底合何时才能感受到暖流?好在余鱼同最后终于由怜生爱,有感生情,倒是此书中为数不多的好结局。

总结

于爱情的三角游戏中,胜利的另一面是淘汰。而立不惑之年,方能称英雄;可三四十年华逝去,再美好的人或物,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人老珠黄。若是一生皆于选择中磨折,只会落得曲终人散的下场。“二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无论爱情,事业或是学业,时间的流逝总是平等的无情,人生仅有一个弱冠,放眼当下,应当虽为麻雀,亦有鸿鹄之志。玄之又玄的爱情呵,愿遗忘,愿升华。

史实间穿行,虚幻间延续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的历史与传说

九年(10)班 郑嘉祎

武侠小说自然与武功侠文有关多言江湖,绿林中事.而一般与江山或庙堂无涉,一般的小说多半是叙述江湖绿林间的奇人侠士之间的寻仇报见,恩恩怨怨的故事。

在情节设置上,故事发展相当紧凑。从李沅芷跟着师傅出门,巧遇红花会英雄解救文泰来和骆冰,莫名卷入这场纷争。一步步引出乾隆和陈家洛,这两个实际的亲兄弟,分别是朝廷与江湖的领袖人物,在命运无意提供的机会面前,展开了生死对决。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得人欲罢不能。

一段恩怨,一段情仇,以传说的摄入而展开,将历史的悲壮和虚构的情节娓娓道来。实·身世浮沉

《书剑恩仇录》这部武侠小说,以“康乾盛世”鼎盛期的乾隆中前期作为时代背景。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作者的初衷是对乾隆皇帝个人及其在位时的某些史事印象深刻而发生兴趣,然而从金庸的整体创作理念来考察,就不能仅仅看作是兴趣使然,全书也是以此作为一大亮点。这种选择,不但印证了中国封建王朝更迭的规律性,而且契合了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契合了乾隆皇 帝个人的多面性。

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广泛流传着乾隆皇帝的亲生父母其实是陈世倌,而被雍正用掉包之计换来了这一传说,作者为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了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就刚好借助了这一传闻,来展开了全书的内容。

金庸先生在《书剑》一书中也曾说明自己对待乾 隆皇帝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作者厌恶乾隆在文化 上的处处炫耀,另一方面又对乾隆的治国能力和惠民措施作了积极评价。乾隆的矛盾性格除了他本人的气质,也打上了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印记。

其实,《书剑恩仇录》对乾隆这个人物的处理是合理的。《书剑恩仇录》主线的展开,是乾隆极力想要掩盖自己的身世,想要杀死知情的红花会首领;一旦败露,又想利用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 的血亲关系瓦解红花会,消除清朝统治的隐患,先答应了他的反清要求,待得脱困境之后,又想要借酒席毒害红花会的一行人,乾隆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虚伪、狡诈、冷酷、背信弃义,都是合情合理的。

作为一个现实的统治者,他不可能那么天真,单纯;维护自身的权力和统治,是 他惟一的信条。

虚·广传之说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香香公主以其清秀的容貌,出场便引得万千的少年郎为其倾倒,为其痴迷,她的美貌甚至能让敌人放下武器,士兵失态。但她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她深爱着陈家洛,可却被他赠给了乾隆,代价是让其反清,可这是何等大的事情,乾隆怎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去打这个赌。虽然如此,但她还是保持初心,不让乾隆近身,她不仅是美丽,且是坚贞的化身。香香公主的原型其实是历史上著名的香妃,即乾隆的妃子容妃和卓氏。和卓氏是乾隆后宫中唯一的维吾尔族人,她的特殊身份和异域风情使她深受乾隆的宠爱。历史上的香妃与小说中的香香公主虽然命运不同,但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同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有阿凡提,他是西域回疆一带的绝顶高手,以扶危济困、行侠仗义而著称。阿凡提不仅武功高强,还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善于用智慧和幽默解决问题。在小说中,他曾经指点李沅芷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阿凡提的形象与民间传说中的阿凡提相似,都是机智幽默、心怀正义的象征。民间传说中的阿凡提骑着小毛驴游历大江南北,智斗地主,惩恶扬善,是一位象征公理与智慧的传奇游侠。金庸在小说中赋予了阿凡提一身独步天下的武艺,但他的形象和故事背景与民间传说中的阿凡提有相似之处。

于书中,作者还穿插了白玉峰古城的传说,引发读者继续放下读的兴趣,在这座古城之中,凡是有贪念想要强取金银珠宝之人,只要进去了,就决对无法再出来,但是,若一文钱不拿,出来就轻而易举了,这传奇色彩,引人注目。

迷·空留温玉,终西行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在书中结尾处,群众伫立良久,直至东方大白,才连骑向西而去。这个结尾引人深思,众人默然无语他们在想什么?是感叹香香公主舍生取义救了大家,还是惋惜香香公主国色天香的人物就这样香消玉殒?还是在回想这一路以来,前任舵主殒命、群雄出生入死奔赴于天南地北,最终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乾隆自觉的光复汉家大业就此付于流水?连骑向西而去,然后呢?失去了希望的红花会将何去何从?他们还会回来吗?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谁又甘愿做这个牺牲品呢?

家国大业,儿女柔情,种种心绪混杂在一起,金庸只用简简单单三句不到二十字画了个场景,就把湿冷晚风下的悲凉之意渲染了出来,仿佛刚刚饮干了一坛又冷又刺舌的酒。

化蝶而飞,反倒令人恍然......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能做到雅俗共赏,并且区别于那些以情节离奇取娱读者的武侠小说,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结合。

书剑江湖映艺魂,恩仇交织绘芳华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的武功与艺术交织之美

九年(10)班李前航

在浩瀚的武侠文学长河中,金庸先生以其卓越的才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其中,《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不仅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情节设计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武功与艺术的融合上,展现出了金庸先生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本文拟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武功描写与艺术表现入手,探讨金庸武侠世界中武功与艺术的交织之美。

历史织锦,传奇交响

《书剑恩仇录》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传奇的壮丽史诗。金庸先生以他深厚的历史功底和超凡的想象力,将乾隆年间的社会风貌、政治斗争以及民间传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乾隆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复杂人物;红花会也不再是简单的反清组织,而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悲壮情怀的江湖力量。这种历史与传奇的交织,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在感受武侠世界的同时,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武功翩跹,艺术之巅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武功不仅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艺术的极致展现。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先生首次展露了他对武功描写的独特见解与深厚功力。陈家洛的“百花错拳”,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百花错拳”,顾名思义,既有百花之绚烂多姿,又含错误之出人意表。金庸先生巧妙地将传统武术的各派套路加以整合与虚构,创造出了一套似是而非、令人眼花缭乱的拳法。这一拳法,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武学底蕴,更融入了金庸先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与想象。在陈家洛的手中,“百花错拳”仿佛成为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满了韵律与美感,让人在惊叹之余,又不禁沉醉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武功不仅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艺术家们追求极致之美的载体。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百花错拳”无疑是最为耀眼的艺术瑰宝。这套拳法不仅融合了各门各派的精髓,更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仿佛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金庸先生通过对拳法动作的细腻描绘和对战斗场景的生动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激烈的战斗之中,亲身感受那如诗如画的武功之美。

艺术为魂,武功深邃

如果说武功是金庸武侠世界的骨架,那么艺术便是其灵魂所在。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不仅注重武功的描写,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将武功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陈家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性格中的复杂与矛盾,正是金庸先生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他既有着反清复明的壮志豪情,又有着对乾隆皇帝难以割舍的手足之情。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冲突,使得陈家洛的形象更加立体而丰满。同时,金庸先生还通过对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复杂情感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这些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不仅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也使得武功描写更加生动可感。在《书剑恩仇录》中,艺术不仅仅是武功的点缀和装饰,更是其灵魂和核心所在。金庸先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挖掘和对情感的细腻抒发,将武功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陈家洛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有反清复明的壮志豪情,又有对乾隆皇帝的深厚感情;霍青桐的聪慧勇敢、香香公主的纯真善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赋予了武功以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同时,金庸先生还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和氛围的营造,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的武侠世界之中。

融合之美,武艺双馨

在《书剑恩仇录》中,武功与艺术的融合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金庸先生通过精妙的笔触与深邃的想象力,将传统武术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审美理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套套令人叹为观止的武功招式。这些招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它们或如龙飞凤舞般飘逸灵动,或如猛虎下山般威猛刚烈,或如溪水潺潺般柔美细腻……每一种武功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

梦回书剑,情满江湖

《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开篇之作,不仅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情节设计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武功与艺术的融合上展现出了金庸先生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部小说中,武功不仅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艺术的极致展现;艺术也不仅仅是武功的点缀,而是其灵魂所在。金庸先生通过精妙的武功描写与深厚的艺术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悲壮又壮丽的武侠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武功与艺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逍遥游四海,人世间浮沉

——浅谈《书剑恩仇录》中庄周式逍遥

九年(10)班 林勇

引言

《书剑恩仇录》作为金庸先生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自1955年连载于香港《新晚报》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在这部小说中,金庸不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江湖画卷,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其中,庄周式的逍遥精神作为一条隐性的线索,贯穿全书,为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本文将从这一的角度出发,探讨《书剑恩仇录》中庄周式逍遥的体现及其深刻意义。

一、解逍遥,知精神

超越物我

庄周,即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首篇,通过大鹏展翅、鲲鹏变化等寓言故事,展现了庄子对于逍遥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庄子的笔下,逍遥不仅是身体上的无拘无束,更是心灵上的自由飞翔,是超越世俗名利、摆脱生死束缚的至高境界。

无挂无碍

“逍遥”还意味着在精神层面上摆脱一切挂碍和束缚。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各种欲望和执念,这些欲望和执念如同枷锁一般束缚着人的心灵。因此,他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使心灵回归自然本真,达到无挂无碍的境界。这种境界下的人,能够随遇而安,不为外物所动,实现真正的内心自由。

顺应自然

庄子的“逍遥”思想还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念。他认为,万物皆由道生,道法自然,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在《逍遥游》中,庄子借鹏鸟之喻,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鹏鸟之所以能够自由飞翔于九天之上,正是因为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

二、远其志,大其识

鲲鹏之志,反清复明

在《逍遥游》这部充满哲学意味的古典文学巨著中,鲲鹏的形象被描绘得既神秘又壮阔。它原本是一条潜藏于北海深处的巨鲲,能化身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振翅高飞之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如此宏大的场景,不仅是对自然界壮丽景象的描绘,更是深刻寓意着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与宇宙真理的至高境界。鲲鹏的每一次翱翔,都是对“无待于物”的逍遥精神的极致展现,激励着无数读者超脱凡尘,向往那无垠的精神天地。

转而观之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书剑恩仇录》,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形象,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鲲鹏之志”在现代江湖中的投影。他身负家族与国家的双重使命,其志向超越了个人恩怨的小圈子,直指民族复兴与民族尊严的大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陈家洛不仅是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他领导的红花会,如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反清复明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憧憬。

大识之人,江湖智慧

庄周提倡“大其识”,即要有广博的见识和豁达的胸怀。庄周的“大其识”理念在陈家洛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如同一位深谙世事的智者,不仅武艺超群,更拥有洞悉世事的敏锐目光。在复杂多变的时局中,他能够迅速捕捉关键信息,精准判断形势,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这种超凡的政治智慧,正是他广博见识的结晶。

而在人际交往中,陈家洛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豁达与包容。他深知江湖险恶,恩怨难解,却能以一颗平和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他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并尊重他人的立场与选择。这种胸襟的宽广,让他在红花会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也使得众多兄弟甘愿追随他,共同为反清复明的大业奋斗。陈家洛的这种态度,无疑是对庄周“大其识”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三、蓄其能,神其技

积蓄力量,修炼武功

庄周在《逍遥游》中强调“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启示我们,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必须积蓄足够的力量。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及其红花会兄弟通过不断修炼武功、提升实力,为反清复明的大业积蓄力量。他们不仅学习各种武艺,还研究兵法战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这种不断积蓄力量的精神,正是庄周所倡导的“蓄其能”的体现。

神乎其技,智勇双全

除了积蓄力量外,庄周还强调“神其技”,即要精通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不仅武功高强,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领袖。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武艺和战术,在多次战斗中化险为夷、取得胜利。同时,他也能够凭借智慧和谋略化解江湖恩怨、团结各方力量。这种神乎其技的表现,正是庄周所倡导的“神其技”在武侠世界中的生动演绎。

四、和天性,无所求

和谐天性,超脱物欲

庄周主张“和天性”,即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虽然身处江湖恩怨之中,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他能够超脱于物欲之外,不为名利所累。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时,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世俗所左右。这种和谐天性的表现,正是庄周所倡导的“和天性”在武侠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君心逐蝶去,争见泪痕残

    ——浅析霍青桐的情路

    九年(10)班 余晗

    “情极必伤,深情不寿。”这句话意在指人太聪明,就会伤脑筋。人太用情,就会伤性命。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生也就过去了。陈家洛与霍青桐的情谊终究是一场悲剧。

    一、知心见卿

    她自大漠而来,纵一匹青马,轻驰而过。腰插匕首,长辫垂肩,头戴金丝绣的小帽,帽边插了根长长的翠绿羽毛。一身鹅黄衫子映着茫茫大漠,革履青马,旖旎如画。虽没有江南女子的婉约灵秀,但却如沙漠的一朵雪莲,秀美中透出一股英气,光彩照人。其丽若何?春梅绽雪;其神若何?秋蕙披霜;其容若何?霞映澄塘;其目若何?月射寒江。

    说没奇缘,可偏生遇着了他。自陈家洛打落暗器,救她性命起,便义无反顾地沦陷了。她美丽洒脱,聪慧睿智,让他也羡慕不已。他“不意人间竟有如此好女子,一时不由得心跳加剧。”于是,几番相救,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他爱上眼前这明朗女子。

    一个是翠玉黄衫女豪杰,一个是温润如玉佳公子。他写下:“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幻想奇缘佳话,可造化弄人,良辰美景尽散。

    二、情深误切

    若陈家洛没有看到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与青桐神情亲密的交谈,一切是否就此改变?是否会自此携手走大漠?李沅芷虽是无心之过,却累得两人不得善终,成为二人心中的恨事。她是想要解释的,才会将珍贵的百年短剑送给他,爱慕之情胜过千言万语。但她是极含蓄,亦是极骄傲的。

    对于陈家洛的误会,她本可以说出实话,可她偏不。做了一个极隐含的暗示:“你不要我跟你去救文四爷,为了甚么,我心中明白。你昨日见了那少年对待我的模样,便瞧我不起。这人是陆菲青陆老前辈的徒弟,是怎么样的人,你可以去问陆老前辈,瞧我是不是不知自重的女子!”说罢纵身上马。绝尘而去。

    青桐是一个极含蓄的痴女子,将中国女子千百年来的含蓄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她的隐忍,她的骄傲,她的含蓄是那样动人,正因此,才错成了后来他和自己亲妹妹的相爱。当陈家洛终于有机会去探询这暗示时,却怎奈造化弄人,终是就此错过,良缘空落。青桐以为陈家洛是知道她的,但她看错了他。红花遇清风,聚散更离别,回首伤情处,正是情太怯。

三、情何以堪

    当她看到自己深爱的人竟成妹妹的情郎,又见妹妹对他巧笑盼兮时,她心中是否有深深的悔恨、无奈、抑或心痛?即使这样,又能怎样?一种喜欢想说出来,怕说成伤害,想咽下去,又怕永远都说不成。一边是她疼爱的亲妹妹,一边是她深爱的情郎,纵使此情可待也成追忆,怪只怪当时已惘然。

    能做的唯有将所有都深埋于心。甚至强颜欢笑,向妹妹贺喜。此时心该有多痛?此时该有多想告诉他当时的实情!但她不能,她怕拆散他和妹妹,不愿让妹妹伤心难过,不想让他为难。于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用理智来极力压制自己的情感,用放弃自己幸福,来成全她所深爱的人。

    当她望着陈家洛和妹妹的背影沉浸在黑暗笼罩下的茫茫沙漠中时,她只能默默地垂泪,掩面奔入营帐。她也是凡人,她的心也会被揪起似的痛。她怕,怕会让眼泪透露自己,怕会卸掉外面坚强的壳,露出那颗柔软滴血的心……

    随着她的心一点点往下沉,双眸一点点暗淡下去,只想起李文秀曾问过: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的人,又有什么法子?如今,她深深爱着的人,却偏偏爱上了她至亲的妹妹,又有什么办法?究竟情何以堪?

四、掩映万重

    心已如此之伤,却还要承受族人的误解,甚至是来自父兄的责备。明明已经脆弱不堪,却偏要咬牙隐忍。即便如此,出征前,她仍是跪下来,真成地祈求真主保佑她的爹爹和妹妹平安归来,希望用自己的命换回他们。更是祈求让妹妹和自己深爱的人永远相爱,永远幸福。在与敌军作战中,她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调兵遣将,把握战机,指挥作战,从容不迫。丝毫不逊于红花会军师“武诸葛”徐天宏,反而更胜一筹。凭她果断,聪明,最终大获全胜。

    然而这又如何?是夜,心中有苦说不出的寂寞凄凉。试想,帐外冬不拉的琴声哀转绵缠,父亲对自己怀疑,意中人与妹妹欢颜谈笑,怎能不肝肠寸断?但她有独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倔强。为了最后的一点骄傲,她负伤出走。伤,亦是殇,她以为就此分开,相见不如不见就可以抚平心上的痛和深深的思念。

    可是她错了,她已对他情根深种。纵然她将平素的真情隐藏,但在面对狼群的生死关头,她的话终是泄露了她的真情:“你别去!宁可我死了,也不能让你有丝毫损伤。”对此,她无怨无悔。她独自上马,引开狼群。面对如此陷境,她想到的却是让饿狼在大漠中将自己咬成碎片,一了百了,只求妹妹和陈家洛脱离危险。

五、天人怅望

    香香终是为了陈家洛而付出生命代价。“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陈家洛会把香香永远地铭刻在心上,然活着的人又怎能和死去之人去争呢?茫茫愁 终不敌浩浩劫,指挥千军致吐血终不敌郁郁碧血掩佳城。 

    《飞狐外传》里提到:十年后,陈家洛带着红花会众人拜祭香香的人群里,有青桐的身影。 书中提到香香的话,她知道,陈家洛爱姐姐,姐姐也爱他。经历过这么多波折,历经这么多患难和生死与共,他们终会误会消解,一起远走大漠。 

    翠羽黄衫属于大漠,而他属于江湖。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今生随缘聚散,无怨无悔有几人?一骑红尘,两行清泪,只身走大漠。

铁胆护义,情义两难全

   ——浅析《书剑恩仇录》中周仲瑛的人物形象及作用

九年(10)班 彭佳勇

    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书剑恩仇录》以其丰富的人物群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在这部小说中,周仲瑛作为铁胆庄的庄主,虽非主角,但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冲突,使其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人物之形象

   周仲英,人称“铁胆”,是西北武林的领袖人物。他为人仗义,行事光明磊落,深受黑白两道人士的尊敬。在小说中,周仲英多次展现了他对江湖义气的坚守。例如,当红花会的文泰来等人因躲避朝廷追捕而躲进铁胆庄时,尽管他当时不在庄内,但庄内人对文泰来等人以礼相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仲英的侠义精神对庄内人的影响。

    周仲英作为铁胆庄的庄主,是西北武林的领袖人物,他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在他看来,江湖行走,靠的就是“义气”二字。为了维护这种义气,他甘愿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在小说中,当得知儿子周英杰因年幼无知而出卖了避祸于铁胆庄的红花会英雄文泰来时,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达到了顶点。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大义灭亲,亲手杀死了儿子,以维护自己心中的侠义精神。这一行为虽然残酷,但也充分展示了周仲英对侠义精神的极端坚守和无私奉献。

    周仲英对侠义精神的追求并非没有代价。在小说中,他面临着侠义精神与个人情感的激烈冲突。一方面,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和家庭;另一方面,他又深知“义气”二字的分量,不能容忍任何背叛行为。这种冲突在他得知儿子泄露文泰来行踪后达到了顶点。他试图通过威吓而非直接伤害来解决问题,但最终还是因意外失手杀死了儿子。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周仲英性格的刚烈和果断,也揭示了他在侠义精神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

    虽然周仲英对侠义精神的追求令人敬佩,但他的行为也反映出侠义精神的某些局限性。例如,他过于重视“兄弟如手足”般的江湖义气,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庭和亲情的价值。这种狭隘的义气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和判断力。                    然而,在小说后期,随着剧情的发展,周仲英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与红花会冰释前嫌。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他对侠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反思,也展示了他在面对困境时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风貌。

    周仲英对侠义精神的追求和坚守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也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女儿周绮和义子徐天宏都深受他的影响,成为了侠义精神的传承者。同时,周仲英的行为也激发了红花会群雄对侠义精神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他们意识到真正的侠义精神不仅仅是对朋友的忠诚和义气,更包括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对侠义精神的重新认识和传承使得小说中的武侠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和深刻动人。

    周仲英对侠义精神的态度是复杂而深刻的。他既是侠义精神的坚定追求者和守护者,又是其局限性和超越性的体现者。他的形象和行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侠义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人物之作用

周仲英的出现和行为直接推动了小说剧情的发展。他的铁胆庄成为红花会成员躲避朝廷追捕的重要场所,而他本人也因此卷入了这场恩怨纠葛之中。特别是他因儿子泄露文泰来行踪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不仅使铁胆庄陷入了危机,也促使红花会群雄与朝廷势力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可以说,没有周仲英的参与和推动,小说的剧情将难以如此紧凑和扣人心弦。

     周仲英的形象和行为还深刻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他对江湖义气的坚守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冲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引发了对“忠义”与“亲情”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周仲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江湖英雄如何在面对两难选择时做出的艰难抉择,这种抉择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忠义与亲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周仲英作为小说中的重要配角之一,他的存在和行为还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对女儿周绮的疼爱和对义子徐天宏的栽培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和长辈的慈爱和责任感。同时,他与红花会群雄之间的互动也展现了他作为江湖中人的豪迈与仗义。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周仲英的个人形象,也使得小说的人物群像更加生动和立体。

   周仲英作为《书剑恩仇录》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其对侠义精神的态度贯穿了整个小说,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重要力量。他既是侠义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在面对个人情感与江湖大义的冲突中展现了人性的挣扎与抉择。周仲英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江湖恩怨的叙述,更是对侠义精神内涵的深刻探讨和反思。

    通过周仲英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侠义精神的多重面向:它既是忠诚与勇气的象征,也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它既有对朋友的无私援助,也有对家人的深切关爱;它既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不挠,也是面对自我过错时的勇于承担。周仲英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侠义精神的真谛,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最终,周仲英的故事在江湖的风雨中渐渐远去,但他对侠义精神的追求和坚守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成为了武侠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寻和传承那份超越时空的侠义情怀。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江湖如何变迁,侠义精神都将如同璀璨星辰一般,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一曲终了,白发催人老

—《书剑恩仇录》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虚构的交融九年(10)班吴晨逸 

一、历史背景的真实再现与情节推动

《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对清朝乾隆年间的社会政治状况进行了较为真实的描绘。乾隆时期,清朝达到鼎盛,但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民间反清情绪暗流涌动。金庸以此为背景,塑造了红花会这一反清组织,并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与反抗。小说中所提到的乾隆南巡、文字狱等历史事件,也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与真实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风起云涌。

1. 乾隆南巡与红花会反清斗争

乾隆南巡作为真实历史事件,在小说中成为红花会反清斗争的重要背景。陈家洛等人利用乾隆南巡之机,策划了一系列行动,如杭州会见乾隆、南少林闯关等,这些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展现了红花会成员的智慧与勇气。

迷幻的色彩

2.文字狱与人物命运

小说中提到的文字狱,是清朝时期对思想文化的严酷镇压。这一历史背景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生了深远影响。红花会成员因反清复明的理想而遭受清廷追捕,他们的命运与文字狱的阴影紧密相连,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悲剧色彩。

二、文学虚构的艺术加工与情节发展

在忠实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金庸充分发挥了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大胆的虚构与加工。红花会成员如陈家洛、霍青桐、香香公主等,都是金庸笔下虚构的人物,但他们各自的性格、命运以及与历史的交织,却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此外,金庸还巧妙地设置了许多情节转折点,如陈家洛与乾隆之间的兄弟情义、红花会的内部矛盾等,这些虚构的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书剑恩仇录》成为了一部充满张力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1. 陈家洛与乾隆的兄弟情义与仇敌关系

金庸先生虚构了陈家洛与乾隆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既有手足之情,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一设定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陈家洛对乾隆的复杂情感、两人的多次交锋以及最终的恩怨了结,都是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引人入胜。

2.水浒?书剑?英雄塑造灵感

《水浒传》和《书剑恩仇录》中的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吴用与徐天宏:吴用是梁山的“智多星”,为宋江出谋划策。徐天宏在《书剑恩仇录》中则被称为“武诸葛”,是陈家洛的重要智囊,两人都以其智谋著称,经常在关键时刻提供关键建议。

武松与文泰来:武松是梁山上的著名好汉,以勇猛著称,如醉打猛虎、血溅鸳鸯楼等事迹广为人知。文泰来则是红花会的四当家“奔雷手”,同样武艺高强,嫉恶如仇,两人都展现了极高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扈三娘与骆冰:扈三娘是梁山上的女中豪杰,武艺高强且貌美如花。骆冰则是红花会的十一当家“鸳鸯刀”,同样才貌双全,且擅长使用飞刀等暗器,两人在女性角色中都是极为出色的存在。

林冲与无尘:林冲是《水浒传》中的“豹子头”,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被陷害而逼上梁山,其武艺高强,多次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无尘则是《书剑恩仇录》中的二当家,青年时期为爱人自断一臂,以“七十二路追魂夺命剑”闻名,剑法高强且性格暴躁,与林冲的勇猛无畏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有情感上的过去。

3. 红楼?书剑?爱情悲剧出处

霍青桐与香香公主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说的俗气一些就是三角恋。这种让普通人唏嘘无法想象的剧情让人眼前一亮。

是否有人能将其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金老先生的著作格式将红楼梦内容进行模仿,使内容凄凉婉转,更显化为蝴蝶之美,也同样拥有名著风范与内涵。

以非世俗之爱向世人大胆地去展示率真直白之爱,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历史与虚构的交融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历史背景与文学虚构的交融,对《书剑恩仇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交融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代入感;另一方面,文学虚构的加入,也使得作品在忠实于历史的同时,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武侠世界。更重要的是,这种交融促进了作品主题的深化和人物形象的立体化。通过历史与虚构的交织,金庸成功地塑造了陈家洛这一复杂多面的“侠之大者”形象,以及一系列性格鲜明、命运多舛的江湖人物,使《书剑恩仇录》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武侠巨著。

1.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历史背景的真实再现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乾隆年间的江湖世界。这种真实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加关注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

2. 推动情节发展与转折

文学虚构的加入使得小说在忠实于历史的同时,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武侠世界。虚构的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制造了多个转折点,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扣人心弦。

3. 深化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

历史与虚构的交融还促进了作品主题的深化和人物形象的立体化。通过展现乾隆年间的社会矛盾和江湖恩怨,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侠义与牺牲等主题。同时,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也使小说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ND.

一曲终了,落花无情谁知晓?

世事难料,白发悠悠催人老。

落寞余晖,花开百行

一一浅谈《书剑恩仇录》中的落寞之处

九年(10)班汤学强

 爱恨情仇,因果报应,为以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江湖之下,所见是无数快意恩仇的。大众情节,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使所见的眼界不断增长,是一个秘密而对于文泰来的追杀,在不断的营救之下而成就全书的篇章。单只是在不断重复的情节之下,所余下的兴味也成重章叠句下的无病呻吟。

可是在于其下的背景,那个贯通全书的秘密,汉人却是所谓的满人皇帝。在独特的营造之下,所谓的深意,比之纯粹的江朝,更多了家国还有在人性之下的利益抉择。武侠所让人沉沦的从来不是强大的武力之下的豪迈与孤高,而是弱小的侠客风气,有人可以为之发声的希望。但有时完美的故事并非完美,遗憾才是。

阅尽观花,终末无心

少时所观人世间的事,总以为是非黑即白,可在于灰色的世界之中,白的可一刻便成黑,黑的也可在一事之下便成为白的。身上的墨彩非因所谓的善恶而改。

陆菲青推荐文泰来去铁胆庄避难是为善之举,可却是被抓走的根本所在。而文泰来的几番因兄弟义气的推脱也是处于心中义气。而周英杰报出其位置,周仲英为心中义气而杀死独子,终使一家妻离子散,也称为善。在于之后又被陈家洛率领红花会众人打上门来,在于事件之中所谓的恶皆是无。哪怕是那些奉命抓捕的人,又如何不是无辜之人,只是奉必须行的职务又有何错。

为人间应有的正道,成世间正安的成功。为心中对于乾隆的仇怨与世间,要杀死他,可天下又因需要那天下共主又不能杀死他。为反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志向。又需以大局为重而去保护乾隆。最终所谓众人的身死也成了个笑话。以香香公主为媒介,去求那大局,可是最终也只是个悲局。而众人又只能前往西域。乾隆以自己为点,去求那最好,这无错,而陈家洛以苍生汉人为点,去求那最好,这无错,不过是心中所向的不同。若言其。是汉人成皇,在朝庭失势也是必然,而那所损的利益在思前己成定局。

行于远山,坐于远秋。黄河水灾泛滥,灾民苦不堪言,在徐天宏的指挥抢劫了官方的军粮。拯救了人民于水火之间这是善,可是在于其后的军民呢,少了粮食,所谓的败军之际与饿死的也亦是因此而亡。这何不是恶。所谓救与不救是因何。万事无十全十美之果,所谓救人也亦成亡人。不过是不同点所处不同。

而所谓善恶,不过是在于不同点上所编织出的点,所谓的眼界也不过是如此,布衣所想皇帝不过以金锄头锄地。而皇帝所想天下何不食肉糜。善恶恩仇也是在于其上的相连所交。此不为生,远不为茫。终是在自己的道上所行。

沧桑与共,了却无心

心中自有长安花,却道人间末路时。曲曲绕绕,在于追逐之时却想无多,在于结束之后却忆往昔。不断追逐便是,有时所思便会成那最后的惋惜。

心中所思所想是在于最初为解救文泰来,而与张召重无数次的相斗。在不断于清兵的斗争,最终神功大成。可在途中所失去的也无法重回。最初因霍青桐所生的情爱,在李沅芷的女扮男装下的亲密而成了误会。所成的便成了之后所失,为其留下了内有乾坤的宝剑最终失之交臂。

在于发掘宝剑之中所成武功,实力达到顶点,可是内心之中为天下大局为重,将相爱的香香公主送出到了乾隆手中。可是这终究只是一场空,为人间的苍生大计不过是为了得到她的一场骗局。在迷途之后,与其相杀,在悼亡之下终还是前去了西域。

随着不断的摸索之下,乾隆所谓汉人皇帝的秘密也浮现而出,是所谓陈家洛的亲兄弟,海宁陈阁老之子,在扫墓之时,二人成为知己,可最终却因为势力的利益诀别而分道扬镳。为所谓的利益争斗而至于相生相杀。乾隆因红花会的势力而心生忌惮,但是在之后虽然明晓一切,可因为所谓汉人皇帝的利益所系,他从利益亲情之中选择了利益。亲情与大局为重的双重所系之下选择与乾隆和解,商议说驱除鞑虏之计。可是最终只剩了悲局。

天下成意无缘路,更怀天地展豪言,仅是由心中大义,前行那所谓的最好的前路,如行于薄壁,难以前行。仅是凭着一腔热血前行,终究会在智谋之下失去所有,而追忆往昔为何如此前行。总是心中想着未来的宽广方向,可却无注意脚下的泥沙,而陷于足下,所谓展望的未来,也只是一片空谈罢了。

城实良善落雪前,莫道红颜嫁人妻。一生染墨无洗净,有苦难言莫为辩。一路走来,如水中巡回的游鱼,初始相见的动力,再见已是阻力,拼尽全力的一搏,如果依旧无法逆流而上,那所留的是无法相见的遗憾,命运相同,始终便造就了所有。因生而遇死,而又因死而回生。逼近死亡的极限方可领悟生存的真谛。一切不过是皆为利益而行。

江湖因义气而成,无数镜花水月在于脚下,哪处方为未来之路。所谓的江湖是那以人间众生为路的陈家洛,以天下大义为重,而将香香公主送去乾隆之下,终只剩一片哀悼的坟墓前的悲凉。为师门情义而救张召重的陆菲青,却反要被拉下陪葬。或是以自身为棋,利益为重的乾隆,所谓汉人皇帝,兄弟手足在所谓的例子面前终还是落寞了。

纷纷扰扰,打打杀杀,快意恩仇,便构成了所言语之下的江湖。没有勾心斗角,是不断于义字之下的情感,是展现风云之间的万丈豪情。不断希骥心中所愿,可误会之下的层层叠叠,为所爱而放手,可最终是遗憾之下的悲哀。

历史织锦,武侠绮梦

——浅谈《书剑恩仇录》中的历史背景与虚构叙事

九年(10)班 黄友恒

    江湖烟雨,书剑风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书剑飘零,几番恩怨情仇。"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作为他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自1955年连载于香港《新晚报》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读者。这部小说不仅融合了清朝乾隆年间的真实历史事件,还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构建了一个交织着江湖恩怨、民族大义、个人情感与政治阴谋的宏大叙事世界。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书剑恩仇录》,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既蕴含着清朝乾隆年间的历史风云,又编织着一段段虚构的武林传奇。本文旨在通过细腻的笔触,探索这部作品如何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与虚构叙事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武侠世界。

            历史风云:乾隆盛世下的暗流涌动

    盛世繁华,暗藏波涛,回疆风云,民族悲歌

    《书剑恩仇录》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被后世誉为“康乾盛世”的时代。乾隆皇帝文治武功皆备,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民族矛盾、官场腐败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金庸先生以这段历史为蓝本,巧妙地借用了乾隆朝的一些真实事件和人物,如红花会起义、乾隆身世之谜等,为小说铺设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色。

    小说中对回疆地区的描绘尤为精彩,不仅展现了回疆的风土人情,更深刻揭示了汉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复杂关系。红花会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民间组织,其成员多为回族英雄,他们与乾隆朝廷的斗争,实际上也是民族矛盾的一个缩影。金庸通过这一虚构的武林组织,巧妙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族问题,使得小说的历史背景更加立体和丰富。

    虚构叙事:书剑江湖,恩仇交织

    剑光如织,恩怨难断,江湖儿女,快意恩仇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文泰来、无尘道长、余鱼同等,也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传奇的经历。他们或豪迈不羁,或深沉内敛,或机智过人,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武侠世界。他们的恩怨情仇,既有个人之间的爱恨交织,也有门派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有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虚构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书剑恩仇录》中的虚构叙事围绕着“书”与“剑”两大主题展开。书中的“书”指的是陈家洛从师父天池怪侠那里继承的《可兰经》中隐藏的武功秘籍,而“剑”则是江湖儿女手中舞动的兵刃,更是他们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各有千秋,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整个武林紧紧相连。

    陈家洛梦,家国情怀

    陈家洛作为红花会的总舵主,是金庸笔下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却心系天下苍生,甘愿放弃个人荣华富贵,投身反清复明的大业。他的爱情故事,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纠葛,更是整部小说情感线索的核心。金庸通过陈家洛的形象,展现了武林中人的侠骨柔情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历史与虚构的交响:书剑合一,恩仇共生

    历史为骨,虚构为翼

    《书剑恩仇录》之所以能够成为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庸先生对历史与虚构的巧妙融合。他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框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符合历史逻辑又超越现实的武侠世界。这种“历史为骨,虚构为翼”的创作手法,使得小说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恩仇交织,人生百态

    在《书剑恩仇录》中,历史与虚构的交织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构建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上。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陈家洛、霍青桐这样的主角,还是文泰来、无尘道长这样的配角,他们的命运都与历史的洪流紧密相连,同时又在虚构的叙事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选择。这种恩仇交织的人生百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武侠世界的波澜壮阔,也引发了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江湖梦远,书剑长存

    “江湖路远,书剑长存;恩仇已泯,风骨犹存。在这片由金庸先生精心绘制的武侠画卷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每一次翻阅《书剑恩仇录》,都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江湖儿女并肩作战,共同经历那些爱恨交织、悲欢离合的瞬间。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我们心中的武侠梦。而当我们合上书页,那份对武侠世界的向往与憧憬,却如同书中的剑光一般,永远闪耀在心间,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不灭灯塔。

    金庸先生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将《书剑恩仇录》打造成了一部不朽的武侠经典。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武侠世界的魅力,更让我们在品味中思考人生、感悟哲理。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一颗侠义之心,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同时,也要学会宽容与理解,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情感与友谊。

    



阅读 4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