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介绍
陶笛,世界乐器,不专属任何国度。各国各地域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陶制笛子的记录。
中国陶笛,可追溯至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陶笛的鼻祖。中国陶笛(实用新型)哨口类气鸣土乐,陶笛演奏家,制作家周子雷借鉴中外历代陶土乐器基本特点改革研发,指法指序科学便捷,音域宽广,通常为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陶笛种类繁多,孔数不一,形状各异,常见的式样为直吹式和横吹式。直吹式陶笛有6 个音阶孔,可以吹出十二度音;横吹式陶笛,也被称为“潜水艇陶笛”,有10 个以上音阶孔,其中,十二孔陶笛由于采用顺指法,容易操控,且音域较广。
意大利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等),自1853发展,借鉴某种陶笛改革而来,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陶笛。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陶笛表现力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利用滑音的演奏效果,陶笛可以非常生动地模仿出呜叫声和类似人讲话的四声、同一个调的陶笛可以有大小不同的规格,所吹出来的音色也不一样,大陶笛音色浑厚、结实,小陶笛音色晶莹、透亮。
乐器特点
陶笛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的音色也不同。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陶笛可以吹半音,转调十分方便,12孔中音C调能轻易演奏7调的乐曲。
这种乐器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价格低,简单易学,成手快,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依照相应的陶笛曲谱,经过短时间练习,也能吹出令人满意的曲子。这种乐器的学习费用很低,完全可以自学。
尽管陶笛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但它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爱尔兰哨笛的优美飘逸、二胡的低沉凄凉,相应的专业演奏陶笛同样可以模拟演奏,它的音乐渲染力与前者相比毫不逊色。
历史渊源
现代陶笛的源头可追溯至六世纪南美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用于装饰和祭祀的仿鸟鸣的彩绘乐器。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
名称由来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直普遍沿用。
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现代状似潜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意大利音乐家Giuseppe Donati于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
陶笛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又称为奥卡利那笛、瓷笛、土笛、火笛、洋埙、甜薯笛等。陶笛丰富的名字可以体现出,许多国家的艺术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制和开发过此类乐器。例如,南美的阿兹特克人(Aztec)和玛雅人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鸟笛;英国人在14世纪初发明了羚角号(Gemshom);意大利人在19世纪中叶发明了奥卡利那笛(Ocarina)。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大多数是以19世纪中期意大利人都那提(Giuseppe Donati)设计的潜艇型款式为参照对象的。都那提不但是最早给这种乐器取名为“奥卡利那”(即意大利语中“小鹅”之意)的人,而且还开办了最早的陶笛工作坊,曾经设计七种不同规格的10孔陶笛,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陶笛乐队。陶笛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名称一般还是沿用都那提所取的名字——“奥卡利那”。在都那提的10孔奥卡利那笛的基础上,后来的日本、美国等地的艺术家又继续对此进行了改进,从而有了12孔陶笛和复管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