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齐龙幼儿园学府壹号分园
创建于08-22
阅读 2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如果说“促进人性健全生长”的教育目标是成就人性健全的人,那么“养就儿童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独立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独立性是指幼儿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等其他独立能力。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几乎完全依赖于成年人。一岁后独立性开始萌芽。三、四岁时,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时幼儿逐渐有了自己的愿望、主意,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行各种活动。那在幼儿心理的发展上是极为可贵的,对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性格的构成都有重大的意义。

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

“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完成不了,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孩子3—5岁时,他会迈入人格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的家庭能力,是决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赖父母,还是逐渐培养出独立人格。”

独立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自己叠被子、洗漱、帮助家长做家务……2.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3.做事情不磨蹭,只要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利,就会行动。4.主动性较强,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求知欲,渴望学习,渴望成长……

被过度关爱蚕食掉的独立性

许多家庭对于孩子关怀备至、悉心照料,特别在一些隔代养育的家庭中,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孩子基本的动手操作处处代劳。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慢,就干脆大人一勺勺喂;孩子想自己捡掉落的玩具,大人已经手快地捡了起来;邻居问孩子一句话,孩子正在思考该怎么回答,大人已经快言快语地替孩子说了,临了还埋怨孩子回答得太慢……

这种生理上操作的不独立让他们无法找寻到精神层面上对自我的自信。这种看似帮助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害了他一生。独自面对问题,本是孩子进行学习的大好时机。而父母不恰当的出手帮助,不仅会限制孩子那颗充满探索欲望的自由心灵,更会挫伤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的依赖心理,其实是父母从一开始“帮”坏了的产物。

培养独立性家长需避免的误区

1.独立自主需要爱,但不是溺爱

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是在获得爱的滋养的基础上的自然过程。当然爱也要区分爱和溺爱,两者的区别是:爱是孩子成长需要的,溺爱是父母想要提供给孩子的!

2.需要规则,但不需过多的规则

独立自主的培养必须在规则之下。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缺少规则,家庭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就不知道边界在哪儿;另一种是规则过多,如果规则过多过细,孩子就没有自己的空间,他也没办法做到独立和自主。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并尊重他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信息,供他评估和判断。

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1.不包办,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首先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会穿衣服,自己收拾东西……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应该从小学会的生活习惯,从生活的点滴学习中,他们将会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这对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建议家长,凡是孩子自己能独立思考的就让他自己去思考,还要思考多种解决办法。

3.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

4.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克服困难的能力

许多孩子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妥协和放弃,家长也容易心软,可能会包办代替。建议家长,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尝试思考多种方法解决困难,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为保持孩子的挑战愿望,还要考虑任务难度。

5.培养孩子与同伴协商问题的能力

建议家长:在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与同伴协商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明显,家长要先接纳情绪、处理情绪,然后再鼓励孩子去协商解决;如果他们互不相让,还要继续引导他们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家长不要参与解决。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需要我们的呵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学会放手,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路。

阅读 2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