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联动,协同教研——记滨城区小学科学工作室参加市工作室协同教研活动

用户6886180
创建于08-21
阅读 13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阑风伏雨秋纷纷,

四海八荒同一云。

为了拉动滨城区科学教研能力,提升滨城区科学名师工作室教师的业务水平,吴玲玲老师组织工作室的老师于8月20日上午观摩学习了“滨州市第三期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网络研讨活动”,研讨主题为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的研发。

本次教研是由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吴玲玲老师主持,市区两级工作室成员教师参与,由姚云芳、苏庆曼等8位老师分别从单元和课时两个角度介绍教学资源研发情况,最后由田丽霞主任、王小琦老师、张俊平老师等专家给予指导。

首先由滨州实验学校姚云芳老师对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进行解读。姚老师首先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了对比,两版教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现在它们都是围绕课标要求编写,以大单元的结构呈现,聚焦到认识周围的常见植物,最终指向植物是生物,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难度降低且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特点。

滨州实验学校西校区卞国艳老师对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进行解读,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通过说说知道的植物、圈植物、种植物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高新区二小王洁老师对第一单元第4课《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进行解读,指出本课通过聚焦真实问题,指向真实记录,找到不同植物的特点,从而关注植物的变化,并及时记录。通过记录的方法外显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巩固认识植物特点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命的意识。

惠民县胡集镇第一小学王利利老师对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进行解读。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了解校园里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植物。然后通过探索三个活动,观察、记录和描述校园里的植物,发现不同的植物又有不同的特征,进一步体会植物的多种多样。

滨城区第一小学苏庆曼老师解读《我们自己》单元,从课标分析、核心概念统领下的主题单元结构及育人价值分析、教材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单元解读。在《我们自己》这个单元,学生初步认识人体,感知生命。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特征和结构,推测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学会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从不同方面发现人体的生长变化,意识到人是有生命的生物体。 在单元课时设计方面苏老师强调了活动设计与安排要聚焦单元目标达成,学习方式多样,凸显课堂中的“在学习,真学习”。 

阳信县实验小学张超老师就第一课时《我们的身体》进行了课时活动设计分析。在教学内容分析部分他强调,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提出了“我们的身体包括哪些部分”的问题,问题精准,引导学生关注到人体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后面他着重对探索、研讨、拓展等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具体内容进行了剖析。

邹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梁娟老师对第5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进行了课时分析。介绍了课时内容的变动、课标的要求。分析课时中聚焦、探索、研讨的内容,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表达、认识到感觉器官的功能,关注到其局限性。本课重点呈现的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实际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其无法感知的信息,而综合使用多种感觉器官会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知道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到使用多种感官会更加全面的认识事物。

沾化区第一实验小学李慧真老师对第6课时《观察与比较》进行了课时分析。她重点对学与教活动设计及设计意图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提到本课在本单元中是深入探索、综合运用、发散思维的位置。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不单单是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对各种事物加以识别、分析。从感觉对信息的直接获取,到知觉上的深度比较、判断,这是这节课的发展路线。感觉器官的“学习”功能在本节课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学生在重新认识自己熟知的感觉器官

首先是王小琦老师对解读的8位老师进行了肯定。同时王老师指出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我们要聚焦教材的结构、特点。在用教材的时候,不仅要教孩子知识,还要教学生怎样去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王老师还提到评价工具要指向反思类、过程类、观测类,起到引领学生发展的作用。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我们的评价设计要简单,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培养的意识和方法,也要渗透到单元教学活动中。

 张俊平老师指出我们要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去学习科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实现思维碰撞、认知提升、逻辑思维的推进。最后张老师说学习评价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目标评价。

韩迎春老师首先为大家推荐了《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这本书,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加强课堂中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课标摘录她提出了更好的模式,就是从单元到课时,体现了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过程,建议在本部分中加入学生必做探究活动,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关于核心问题链的梳理,她提出需要高度凝练并全面呈现,这样会使课时目标有清晰的落脚点。为老师们的教学做出具体的指导。

 刘娜老师从教学设计的整体逻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单元设计、课时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小学科学和幼儿园的科学课的衔接与提升是什么?这些问题无论是单元设计还是课时设计都需要深入思考。后面她就如何用教材去教和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为达成核心素养,首先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整体的解读,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及框架结构,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其次再进行单元编写意图及框架结构的分析。单元的剖析要体现认知与逻辑,要有课标的对接、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等。课时剖析中她强调了课时定位、课时教材内分析、基于教材分析的教学评的具体策略,从更高的站位为教材分析进行了架构。

最后田丽霞主任从单元和课时两方面来进行总结。单元解读方面,田老师首先明确指出发言教师定位应该是教给老师如何站位在单元整体教学角度,围绕核心概念来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上好就是上的有价值有意义,要突出每节课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田主任还对单元解读的流程进行给出了具体建议,她指出可以从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前后版本的对等。 

课时解读方面,也要清楚课时解读的定位在哪里,要定位在教给老师们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水平。此外,田主任还指出,要理清单元总结的定位与价值观,选择适合低学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好大单元的衔接,分析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内容体现的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组织方法。

 勤志有恒,向光而行!通过本次参与市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市工作室成员的认真与细致,解读课标与教材的深度。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更是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塔,对于解读课标,运用教材给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我们将于在本次学习中撷取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汲取他人智慧,凝聚为自己成长的力量,为区域教学提升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

图片:工作室成员

审核:王小琦   吴玲玲

阅读 13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