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漫漫,“研”途皆风景——沈阳市育人学校九年级线上教研

素笺淡墨
创建于08-20
阅读 7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追求更美的教育风景,2024年8月20日九年语文组在赵丹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线上教研活动。

2021版统编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上册新增了一首诗歌——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此前被收录于苏教版等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论者对此诗进行了分析。但据笔者梳理,这些解读或是停留于“感情真挚”“打动读者”等概念化层面,具体怎样真挚、如何感人则语焉不详;或是对文本的创作背景介入过深,将诗歌的背景作为判定诗歌感人的标准,忽略了对文本的细读,失之草率。因此,笔者尝试从整首诗的内部关联入手,解读其“何以动人”。

回看《周总理,你在哪里》整首诗,我们会发现,作者在第一节,就通过问句和感叹句连用,呈现出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如果诗歌这样一路写下去,很容易造成抒情过度,进而导致内容的苍白与空洞。因此,如此浓烈的情感,必须有“容器”将其承接住,使诗歌自身的情感抒发与读者实际的情感体验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作者找到了这样的情感载体,他巧妙地将强烈的想念之情分散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等场景中,附着在沉甸甸的谷穗、宿营地的篝火、海防战士身上的大衣等具体事物上。这样的“物质外壳”非但没有削弱情感的表达力,反而因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合力推动了诗歌情感的逐层递进。如果说诗歌第一节是情感的源头,第二到第七节是支流,那么第八、第九节“在一起”“想念你”的反复书写,就是情感的高潮,呈现出百川归海、涌流不息的磅礴气势,深深打动读者。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语言真挚、质朴感人的诗歌。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实践。比如可以让学生仿照本诗,写一首《袁隆平爷爷,你在哪里》。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浓烈情感,也能充分地感受到: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都将被公众铭记、怀念、追寻,这是一种人格力量,跨越时空,永恒闪耀。

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祖国的象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赵丹老师首先对于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

【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亦是“活动·探究”单元,教材设计了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三个学习任务。从单元教学目标看,适合通过开展整合学习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与魅力,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和演绎。不仅如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避免单篇诗歌教学对诗歌内容的肢解和破坏。

最后,教研员许彦红老师进行总结:

本设计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为主要学习内容,辅以《艾青诗选》部分篇目,以鉴赏、朗诵、创作三个任务为核心,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层进关系的三个课段,驱动学生主动阅读,引导学生养成朗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形成相关能力。《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第一课段范本,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比读,概括诗歌特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艾青诗选》为拓展阅读材料,是第二课段朗诵诗歌的助读材料,也是第三课段仿写创作诗歌的范文。第一课段“诗意初品味—学习鉴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掌握知人论世、抓意象、品意境、感诗情、悟哲理等快速读懂诗歌的方法,撰写朗读脚本,拓展阅读《艾青诗选》,真正践行“1+X”的阅读策略。第二课段“诗情恣飞扬—纵情演绎”,不止局限于朗诵,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还可以选择诗配画、诗配曲、演诗剧等形式,入情入境地演绎诗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诗歌创作打基础。第三课段“诗意趁年华—尝试创作”,引导学生读写结合,通过模仿和联想落实创作小诗的单元写作目标。通过这三个课段的学习,学生要领略到诗人的情思,感受到诗人所处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时代风貌,进而接受诗歌语言美、韵味美、情思美的熏陶并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都收获满满,教研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老师们将带着满满的能量,在教育的舞台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阅读 7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