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家长朋友反映:
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大人提的要求不听了。
不管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孩子一概听不进去。
反复唠叨也没有用,唠叨多了甚至遭遇顶嘴!
家庭关系一度搞僵,气得家长要掐人中了。
一、可能是家长的表达方式孩子不大喜欢听。
也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孩子的敬畏心没有被扶起来。
二、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敬畏心,孩子如何能亲近师长,又如何能深信师长所传授的道理?
敬畏心的缺失,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家长和老师教育起来就特别吃力,经常觉得无能为力。
一个对师长毫无敬畏、肆意妄为的孩子,难以真正吸收知识的养分,难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敬畏心的缺失,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使然,真要深究,有很深的根源。
三、那么,敬畏心从何而来?
教育专家林格先生认为,知己无知,保持空杯状态,是敬畏心发起的源头。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知,意识到世界的广阔和知识的无尽,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们才能以谦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敬畏之心也由此而生。
敬畏天道,让孩子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不可随意违背;
敬畏生命,懂得每一个生命的珍贵与独特,从而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存在;
敬畏自然,领悟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学会与之和谐共处;
敬畏师长,尊重师长的教诲与引导,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在这样一个被称为末法时代的阶段,人心浮躁,个个盲目自信,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敬畏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林格先生认为,培养敬畏心可以从礼敬开始。
礼敬,不仅仅是表面的礼节,更是内心敬畏的外在体现。
比如,在家里“出必告,返必面”,出门去了要告诉家长,回家来要让家长看到,这虽然是个细节,却是对家长的尊重,让家长放心。
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蕴含的是对师长的尊重和敬畏。
再如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不插队、不喧哗,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目前,家庭和学校礼敬教育颇有缺失,并没有在日常或课程中重视,导致孩子敬畏之心愈加缺乏,有些孩子甚至到了无视规则、无视老师的地步。
五、礼敬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以礼待人,孩子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在学校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礼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也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敬畏与尊重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素书》里认为,一个人的修养,道、德、仁、义、礼,不可缺一。
礼可以说是最后的底线。
假如,人与人之间连礼敬都废弃了,靠法来支撑。
那很多行为只能根据法律规定靠工具(特别是智能工具)来执行了。
比如道路交通,如果没有运用电子眼,光靠人力,可能会费力很多。
六、教育的关键在于扶起孩子的敬畏心。
只有当孩子们怀揣敬畏之心,才能虚怀若谷,真正踏上求知与成长的正途,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走得高远。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行动唤醒孩子的内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敬畏与尊重的蓝天,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就是,引领
教育就是,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
教育就是,看不见成果,也是优秀
教育就是,让学习看得见
教育就是,让思考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