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砥砺前行 顶峰相见——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心海导航工作室2024年暑假第二次线上读书分享交流会

竹叶飞雪
创建于08-20
阅读 4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8月19日,心海导航团队腾讯会议第二次线上读书分享会如期进行。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为心中不变的理想,遇见更好的自己。

       经过第二阶段的学习,老师们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对《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 临床应用实践手册》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读书分享会中与志同道合的老师们热切交流,分享感悟。

心海导航团队负责人马如意主任安排了会议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号召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收获和感悟。

晚上六点五十五分,线上交流会正式开始。

程小菊老师分享:

       读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临床应用实践手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由于房——树——人绘画实践中好操作,所以应用比较广泛,小绘画反映大问题。本来心理是看不见,但通过绘画可以展现出来。通过读图读懂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每一个特殊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不经历他人事,不能乱评价。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厌学、不完成作业、调皮捣蛋,等等各种问题的孩子,都可以和家长、孩子交流并通过绘画找出孩子的真正原因,家校合力,共同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更好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刚锐老师分享: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一测验对于心理治疗的指导意义。通过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关注患者的外在症状,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第三章还强调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在促进个体自我认知和人际沟通方面的作用。通过描绘和解读自己的作品,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找到新的方向。同时,这种绘画方式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途径,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总的来说,《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临床应用实践手册》的第三章让我对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测验不仅为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富有洞察力的工具,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一测验技术,为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文静老师分享: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不仅学到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要以更加包容和关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我们常常凭借表面的行为和言语去判断一个人,但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的痛苦和挣扎。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洞察他人的内心,从而给予更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这些案例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反思。当我审视自己可能会画出的房树人时,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不仅是一次对他人心理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自我成长和心灵觉醒的历程。

韩敏老师分享:

       在一个个的案例中,作者对绘画者进行分析了解,分析受测者的家庭关系因素、人格因素,及智力发展因素等,虽然每个个体的测验结果各有其特点,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环境,帮助他们构筑美好未来。

       在每个案例分析中,作者都详细介绍了绘画者的绘画作品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这些特点如何反映绘画者的情绪状态,需求等,书中还提供了对每个案例的详细解读与反思,以及针对每个案例的个性化干预策略。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收获。

孔文静老师分享:

       强迫、癔症及成瘾问题是临床常见的病患及家属的主诉问题,这些症状互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癔症倾向与右脑的形象、感性、想象功能相关,而强迫特征具有左脑优势的偏理性思维.成瘾可以分为精神性成瘾和神经症性成瘾,前者为低级的水平,提示个体的人格水平较低,如毒瘾、赌瘾以及酒瘾;后者的水平高,如运动成瘾、工作成瘾和阅读成瘾,精神病性成瘾与自恋相关.神经症性成瘾和强迫相关,是一种强迫性的替代认同,因为强迫,个体往往会将认知和精神活动理想化,他们会转化和贬低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避免表达,例如用工作成瘾和遇事故作坚强来防御早年的孤单无助感.这些高水平的成瘾如果不影响职业、社交和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组症状,均与个体早年经历过的创伤有关.所以我认为工作中应避免对学生过于严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以免为将来留下隐患。

刘薇老师分享:

       刘薇老师读房树人绘画图测验案例后,深感责任重大。案例中因家庭问题患抑郁症的男孩和有自恋人格的中学老师,让她认识到绘画分析可作为心理评估工具。刘薇表示今后教学中将多留意学生言行和绘画,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干预,提高自身心理辅导能力。她相信通过努力,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房树人绘画分析为了解学生心理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

马如意老师分享:

      这本书我已经读完,第三章都是案例,我基本上没有再摘抄读书笔记,但是收获也很多。前面学过的各元素可能代表的意义,在案例中得到了融会贯通,更促进了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我感触最深的是第6节亲子教育案例。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他们的问题可能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躯体不适,但无一例外,其问题形成与亲子养育模式有直接的关系。青少年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双亲中至少有一位是教师、医生、公务员、干部等,大都非常严厉。父母常常把工作的威严感带入亲子关系里,将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规则有余,缺乏灵活性、换位思考或体验,而孩子不被理解和尊重,自然是不舒适的。

       我们应该把父母定义为孩子生命旅程的引领者和陪伴者,引导孩子去经历人生的种种起伏,直到他准备好自己继续前进。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父母要信任孩子。

       这一点促使我们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是否经常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了许多委屈?是否因为角色转换不良,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副严师的面孔,让我们的孩子望而生畏?我觉得这方面我们都应该敏感一些,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做理性而温柔,开明又坚定的父母。

王翠青老师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引领者和陪伴者,要引导孩子去经历人生的种种起伏,直到他做好准备能够自己前行。孩子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房树人绘画表达出来,问题的根源大多数是来源于父母和他所身处的家庭以及过往经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他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地沟通,疗愈孩子的内心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孩子的成长过程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倾听,尊重和赏识。

王晓燕老师分享:

       通过学习,我发现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每一次的绘画过程都像是解锁来访者心灵密码的冒险旅程,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治疗方式的优势不仅在于其灵活性和便捷性,更在于其无需硬件和场地的限制。它可以成为社会心理健康普查的有效工具,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筛查尤为有益。房树人绘画治疗还适用于各种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涵盖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压力、焦虑、抑郁等多个领域。

       绘画治疗也在儿童和不善于表达的来访者中取得显著效果。通过绘画,我们能够透过房屋、树木和人物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探寻问题的症结。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共鸣,还能减轻来访者的防御心理,为治疗奠定基础。

魏娜娜老师分享:

      通过这段时间阅读《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的一些案例,增长了一些知识。首先,我了解了抑郁症、焦虑症、癔症、强迫症、成瘾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其次,了解了人格障碍、发育障碍、痴呆和精神病性嶂碍都是非常严重且干预后不佳的精神心理疾病。第三,通过阅读亲子案例:我觉得平时应该尽量平等的多和孩子沟通,而不要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要走进孩子内心,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四,对于婚姻情感和家庭方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支持和包容,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疾病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第五,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在个体心理治疗中更重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引导,解读来访者画作的意象或画法呈现的心理意义;而在团体治疗中,则更重视组员间现场的相互分享交流、理解彼此的作品。

张倩老师分享:

       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发现内心的支点和依靠,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艺术之旅。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同时,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表现的一个参考指标。

赵杰老师分享: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临床应用实践手册》一书研读完了。读完第三章,我才感觉对这本书有了较为完整和具体的认知。在读思结合的深度学习中,我渐渐爱上了这种充满魅力的“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也通过反思,不断纠正个人和育子的方式。       

       下面,我就谈谈第三章节带给我的些许感触首先是懂得了有关“抑郁”和“焦虑”方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明白了抑郁、焦虑不同案例之间所呈现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亲子”部分。当我读到有关的案例时,犹如当头一棒之感,顿时感到五脏六腑都有一种被烧灼的感觉。原来,儿子也是有情绪的,儿子是一个个体,他也想得到妈妈的赞赏。看到这些类似的语言时,我的眼前不断闪现着我由于格外关注儿子学习成绩和儿子吵闹的场景,想到这里,我不觉有些后悔。是啊,儿子才上小学,有必要如此内卷吗?还是说,我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了年幼的儿子?正如书中的话一般“若父母只盯着孩子是否能出好成绩,可能说出去觉得脸上有光,一味的要求和责备孩子,就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只顾其一,不顾其余,如果等到某日象鼻子不能高高举起,大象无精打采,这时父母才不得找医生看病,才明白原来他们太关注学习成绩和目标,忽视了与孩子心身健康关联的其他因素”,我的确该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听听儿子的想法,尊重理解儿子,让儿子快乐健康地生活。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心理”这门“神秘”的学科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我相信,这本书也将有利于今后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老师们发言完毕,马如意主任对这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老师们通过阅读取得的成果,激励老师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并在教育教学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鼓励老师们经常复习,不断学习,在书的殿堂里与智者对话,凤凰涅槃,遇见更好的自己。

      伟大的文学作家茨威格以前说过:“书籍就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就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让我们仔细认真的读每一本书,为我们的学习打好坚固的基础。


——END——

阅读 4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