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近期,保险公司接到客户陈先生的电话投诉,以对保险责任不了解为由,要求公司将其名下短期商业健康险保单予以退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到该投诉后,及时联系了客户陈先生咨询退保原因,但发现陈先生本人对此次投诉事宜完全不知道,来电的“陈先生”并非客户本人。经与陈先生沟通了解,陈先生表示自己最近在网上看到“代理退保”广告,对方自称“专家”对保险产品及行业进行恶意诋毁,这让陈先生对自己投保的保险产生了不信任,在对方的引导下,自己便毫无防备的将个人投保信息全盘告知。工作人员了解到该真实情况后,向陈先生详细讲解了保险责任。经过充分地沟通,陈先生放弃了退保的想法,选择继续持有保障。
案例分析
近年来,“代理退保”不法分子常常伪装成“律师”“专家”等身份,诱导消费者委托进行“代理退保”,并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信息,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等进行投诉或举报,甚至以缠访闹访等手段施压,以达到其收取高额手续费、截留套取资金、唆使消费者转购非法理财产品等目的。金融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应根据自身需求及意愿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渠道购买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者如对保单有任何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官网、微信公众号、客服热线等正规渠道反馈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消费者风险提示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第十六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与消费者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理性维权的五种途径:
1.协商解决: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产生消费争议时,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反映问题,让金融机构查找问题原因,积极妥善解决问题,该途径处理问题较为高效。
2.投诉处理:如向金融机构反映问题后,金融机构不予受理或金融机构的处理结果不合理等,金融消费者可通过金融机构官网、移动客户端、营业场所等公布的投诉电话或投诉渠道,向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投诉,由金融机构指定与被投诉事项无直接利益关系人员核实投诉内容,积极解决纠纷。
3.第三方机构调解:金融机构作为投诉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如处理结果难以让金融消费者真正信服,可请求第三方机构组织调解,更有利于纠纷的公正、合理解决。 4.提请仲裁:经第三方调解仍未达成一致的,当事双方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仲裁实行一裁终局,效率更高,但成本较高。
5.法院起诉:在其他维权途径维权无效时,金融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轻信代理退保,有哪些危害?
1.失去保险保障:如受蒙骗,贸然退掉在保的产品,不仅会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还可能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2.资金受损:“代理退保”本身就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在进行代理退保过程中赚取高额手续费或索要赔偿金提成。
3.个人信息泄露:“代理退保”会要求保险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件银行账户、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违法泄露风险。
4.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当消费者被不法分子引导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恶意手段进行投诉时,不仅违背诚信,严重的还会突破法律底线,一经查处可能就要面临法律风险。近年来,监管机构持续加大“代理退保”黑产整治力度,已有多个犯罪团伙及个人受到法律制裁。 理性投保,谨慎退保!无论何时,请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反映诉求,合理维权,切勿轻信第三方恶意“代理退保”组织及个人,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损害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