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和孩子相处5条“规矩”

轩宝
创建于2019-02-28
阅读 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 | 理查德·泰普勒 编辑 | 金雀儿

为人父母似乎无从准备,它考验着你的耐心、你的脾气、你的情绪,有时甚至是你的理智。学走路、去上学、谈恋爱、考驾照——麻烦事似乎无休无止。

在为人父母的路上,你一定会经历各种挫折、焦虑、迷茫,也常常会思考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让你的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

不管各位家长对“规矩”有什么看法,其实这个词带有责备、惩罚甚至毒打的意味。作为父母,理应是不能让孩子看到或听到这些的。

但说实话,一旦你正确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说不定它会帮助你成为优秀的父母。如果你能给孩子制订合理的规矩,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为人父母这一重任就会变得更为轻松。

下面这5条“规矩”,就能让孩子受益无穷。

有了这些规矩,孩子的成长会更加自由,同时也如果规矩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那父母就永远不用责备、惩罚或毒打孩子了,一家人自然就能其乐融融、和睦相处。

一、统一战线

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前后矛盾,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失望,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再尊重自己的父母。

一旦夫妻二人共同制定好了规矩,就一定要形成统一战线,严格遵守。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拆了自己伴侣的台,那你不是在对孩子好,而是在迷惑孩子,最终你会失去孩子对你们的尊重,也会削弱他们对这些重要界限的信心。

单亲父母也不例外。不论是你的父母、保姆,还是帮忙照顾孩子的朋友,只要是帮你共同分担养儿育女这一重任的人,你都要和他们统一好战线。

如果你想给孩子安全感,你们就要成为彼此坚强的后盾,也就是说,你们要共同面对为人父母的艰难。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这样能让孩子更加幸福,更清楚界限在哪里,最终也会更加尊重和爱父母。

当然,你们不必就各种可能发生的琐事事先约定好对策。遇到具体情况时,无论自己的另一半说什么,你只要同意就是了。

夫妻二人一致的看法远比同意的内容更为重要。

二、施软不施硬

现代研究人员和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奖励更能让孩子具有合作精神。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次孩子礼貌地说“请”,你都要奖励他们,每次孩子整理了房间,你都要给他们报酬。

其实,大多时候,只要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了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知足了。

所以,你不妨换种做法,对孩子说“谢谢不错哦”,或者“你真积极,把房间都收拾好了,不错哦”,或者“谢谢你早上这么安静,让我睡了个好觉”。

我相信,他们以后还会继续这样做,只为了得到你的夸赞。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们的付出,所以父母要告诉他们这一点,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和孩子商量事情的时候,要施软不施硬。

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今天你要是在公园里表现得好,晚上就做你最喜欢吃的菜。”“要是连续一个月把房间保持整洁,就多给你点钱买衣服。”

这并不是说,硬手段没有用武之地(很明显),只不过在理想情况下,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

不过,当孩子犯的错误比较严重时,父母可以采取适当的硬手段,但即便如此,也要配合一定的软手段。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按时回家,就禁足一星期,但如果你能连续一个月按时回家,就可以晚回家15分钟。”

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们的付出。

三、前后一致

孩子需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对此,他们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否被父母认可了。

因此,面对孩子同样的做法,如果父母的态度前后矛盾,那孩子就真的会陷入迷茫中,自然也就不会守规矩了。同时他们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做到态度前后一致最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你不能破坏规矩,即使你想这样做。

如果你不让孩子跟自己睡一张床,就要坚持到底,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今天有点伤心,或者洗澡的时候看起来很可爱,或者你自己有点失落等就改变了做法!

只要你妥协了一次,下次再想坚持就万分困难了,还不如现在就果断一点对孩子说“不行”。

这看似是父母的狠心,实则对自己、对孩子都好。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改变规矩(最好先跟伴侣商量一下)。或许某一天你突然意识到,如果孩子每天跟你睡一张床,你会觉得生活更加甜蜜,你也不知道自己刚开始为什么不让孩子这么做。但你要记住一点,一旦改变了规矩,就必须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否则,经常变来变去会让孩子一头雾水。

另外,制订好了新规矩你能坚持多久呢?至少也得坚持到孩子忘了你改变规矩这件事吧。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也就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来忘记。所以,不管父母如何选择,最好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

做到态度前后一致最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你不能破坏规矩,即使你想这样做。

四、不要生气

当孩子惹你生气或者故意跟你顶嘴拱火的时候,你会一笑了之吗?可能不会。

不过,如果你能讲个笑话,不失时机地“挖苦”他们一下,就能化解在接下来5分钟里孩子跟你争吵的决心。这样既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乐趣,也能因此慢慢加深亲子关系。

约翰·伯宁罕写过一本很棒的童话书——《你愿意……吗》。

在这本书里,作者问孩子们愿不愿意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例如,愿不愿意弄一身果酱或淋一身水,或者在泥水里被狗拖着走。

我年龄较小的几个孩子很喜欢这本书。

所以,每当他们淘气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你想被赶回房间待5分钟,被挠痒痒挠30秒吗?……快别淘气了。”

每次听到这些话,他们就咯咯地笑起来,瞬间就忘了自己要怎么淘气了。而且他们似乎更喜欢被这样的方式叫停,而不是被责备一番。现在,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也用这招对付几个成年人。

放轻松……这样既能给双方带来较多乐趣,也能因此慢慢加深亲子关系。

五、对事不对人

我认识一位专门研究儿童行为学的人。有一次,她告诉我,她学到了这么一条重要的法则:“他不是个淘气的孩子,而是个会淘气的好孩子。”

或许我们会以为这只是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所以就立马给这条荒谬矫作的建议“判了死刑”。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她说得完全正确。虽然迄今为止我仍觉得这一说法本身十分荒唐可笑,但当我放下自己的架子,退后一步仔细想了想,便不得不承认,这一说法背后的法则真的是再正确不过了。

如果你说孩子淘气、自私、懒惰、肥胖、愚蠢、没礼貌、固执、粗心大意等,那你就给孩子贴了标签。

如果他们相信了你的话,那这个标签就会变成真的。孩子就会想:“就算我努力也没用,我就是懒。”或者“还能怎么样呢?他们已经把我看成是淘气的孩子了。”

孩子的这种想法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就是因为父母贴的标签,他们才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对事不对人。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太自私了”或者“不敲门没礼貌”这样的话,此时你就不是在批评孩子,而是在批评他们的行为。当然,如果你真的忍不住想大喊:“他真懒!”也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或别人的面这么说,以免孩子听到这番话后信以为真。

即便是孩子常常不收拾餐桌或者不帮你洗碗就出去玩了,你也千万不要说出来。

但如果是正面的标签,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你说得对,标签也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让他们变得有想法、认真、勇敢等。

说实话,有时,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你也可以用这些正面的标签去放大他们的优点,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看到你这么没礼貌,我很吃惊,我一直以为你很有礼貌呢。”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看到了他们好的一面,所以他们就立马会朝“有礼貌”这个标签努力。

记住:父母要做的是对事不对人。

爱默生曾经说:“我们为孩子的美丽和幸福感到极大的欢乐,这欢乐使我们的心灵博大到躯壳难以容纳的程度。”

是的,孩子的幸福快乐是父母共同的期待。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

当父母知道了这些与孩子相处的“规矩”,无论你即将为人父母,还是已为人父母,无论你正在养育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正在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将对你有所助益,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儿女。


阅读 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