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学生为什么不思考》有感

马关县坡脚镇坡脚小学
创建于08-18
阅读 5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完《你的学生为什么不思考》之后,结合自己平时授课经验来说,确实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一套系统方法论。书中提到的十四种有效因素总结如下:

1. 布置思考题;

2. 频繁地进行透明化的随机分组;

3. 运用白板;

4. 课桌椅随意摆放;

5. 只回答持续思考的问题;

6.站着口述题目;

7. 布置自测题;

8. 让知识流动起来;

9. 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

10. 底层巩固;

11. 让学生记有意义的笔记;

12. 评价你重视的能力;

13.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设学会什么;

14. 使用数据收集型评分方式。

    其中,我认为第一条和第八条,对于建起思考型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是最重要的。阅读中,书中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数据分析,有三个点我觉得很有启发:

    首先,对于几乎所有调查班级来说,真正自主学习的学生只能有20%,剩下53%都属于模仿学习,还有12%的拖延学习,10%的偷懒以及7%的假装学习。简言之,只有五分之一的概率属于主动思考性学习。剩下的不是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就是不学习(包括延迟、拒绝和伪装)。所以,提问以及让知识流动是避免后两种情况固化的有效措施。

    其次,书中还记录了教师通常回答的问题包括三大类:

1.接近性问题(无效问题)

2.停止思考的问题(无效问题)

3.持续思考的问题(有效问题)

    简单说来,第一种属于社交目的提出的问题(类似尬聊,不得不问),第二类属于抬杠或者无奈的情绪表现(教师要注意问题背后的情绪原因),只有第三类问题,才是老师应当积极回答的问题,至于前两类,分清后不必真正意义上的解答。而事实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师们回答的问题,90%以上都是上述两类无效问题,只有不到10%的有效问题。突然觉得这样一来老师又累又低效。

    最后,是关于学生的心流状态。只有学生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保持平衡时才能有效进入心流状态,否则不是因为无聊而走神,就是因为理解不了而发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任务难度是必要的,偶尔给予提示降低任务难度也是酌情有益的,另外尝试转变任务参与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保持心流状态尤为重要。


    总之,《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我相信,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阅读 5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