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S里的“皮卡丘”-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创建于08-18
阅读 2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患者,女,张某某,41岁,因下腹痛伴大便习惯改变7月入院。外院肠镜示乙状结肠肿物,病理示黏膜慢性炎。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腹部CT示乙状结肠局部肠壁肌层内异常密度,见大小约2.7*1.4cm轻度强化结节,考虑良性病变。

肠镜示乙状结肠距肛门16cm处见1.5cmx2cm黏膜下隆起,表面尚光滑。

       行环扫型EUS见病灶主体在肠腔外,病灶在肌层和黏膜下层横向发展,回声欠均匀,内见不均高回声团块,边界欠清。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使用Boston FNB-22G穿刺针进行穿刺。

病灶在肠壁内向两侧延伸,呈“皮卡丘”状。

       术后病理示(乙状结肠)穿刺物血块中见部分子宫内膜间质。免疫组化示: ER(+); PR(+); CD10 (+); Vimentin(+)。符合子宫内膜异位。

ER(+)

PR(+)

CD10(+)

Vim(+)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女性。该病病灶隐匿,自浆膜层开始,可浸润至肌层,甚至黏膜下层,少数可深达黏膜层,产生周期性腹痛、腹泻、甚至便血,多发生在月经前后。有研究表明本病术前正确诊断率不足10%。而EUS可获得肠壁各层次特征及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武器。研究表明,E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97%。

       当育龄期女性出现类似病灶时,建议行超声内镜检查,如EUS发现“比卡丘”改变时,要考虑子宫内内膜异位症。但需要结直肠癌进行鉴别,EUS-FNA及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阅读 2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