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喀喇沁旗教育系统校长及后备干部轮训班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张桂英
2024-08-19
阅读 345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崇文重教承伟业,培桃育李塑栋梁。2024年8月15—19日,喀喇沁旗教育系统校长及后备干部轮训班的40位学员,在孙志广股长的带领下,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共聆听了六场精彩的报告,同时,还参观了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图书馆、北京十一学校未来城分校。此次培训学习,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育人方式的变革、学校文化与课程整合等相关内容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再回首激情满怀,展未来信心百倍。

开班仪式——热烈隆重

15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六楼报告厅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参加本次开班仪式的领导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杭,喀喇沁旗教育局局长武波,喀喇沁旗教育局教师工作股股长孙志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部分领导。

开班仪式上,高院长详细介绍了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训,经过多次研讨交流,又与喀喇沁旗教育局领导反复沟通,从培训需求出发,精选全国知名专家,精心安排了学习课程,既有法律法规的解读,也有专业素养的引领,既有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参观研讨。力求通过本次培训,助力大家向着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迈进,助力当地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喀喇沁旗教育局局长武波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首先,武局长代表喀喇沁旗教育局、代表参加培训的后备干部,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接着,介绍了此次培训的背景及意义,近几年来,喀喇沁旗致力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持续推进“三支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学校班子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后备人才储备库,梯次培养后备人才,后备干部培训作为喀喇沁旗教育“队伍培带”行动的重要支点,是充实全旗未来学校管理人才储备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诠释。最后,武局长对全体学员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和殷切希望:希望大家珍惜机会,虚心求教,端正学习态度,多学多记多问多思考,发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遵规守纪,服从管理,加强自我约束,展示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喀喇沁教育人的良好形象;希望大家本着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原则,为我旗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武局长千里迢迢亲临现场,足以看出对本次培训的高度重视,也让全体学员备受鼓舞,深知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定当潜心向学,不负众望。

专家报告——拨云见日

专题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读

专家简介: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特聘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8月15日下午,何教授以时间为轴,抓住关键节点,关键事件,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例的深度剖析,精准把握时代的脉搏,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原则、举措以及根本保证”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精彩解读,也给在座的学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课。何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全新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认真思考改革背后的历史意义,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专题二:校园安全与风险防范

专家简介:申素平,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吴玉章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共建)主任,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京市教委等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主任,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参加国家和北京市重要教育立法、论证与研究工作。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明远教育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学校教育无小事,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8月16日上午,申教授给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法治教育课、安全教育课,将法律法规与典型案例紧密结合,就如何做好校园安全与风险防范进一步实施依法治校,给出来了可行性的建议。首先,申教授介绍了立法的基本流程及立法的意义。接着,就“学校事故的概念与特征、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及责任性质、法律责任与归责原则、各方主体的防范责任、各类事故的防范要点”五个方面的内容,立足法律视角进行了专业地解读。

专题三: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标准与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专家简介:刘复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名校长培养基地执行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学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2006年被列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分析、教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著有多部专著,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教育部科研项目研究课题。

8月17日上午,刘教授首先解读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可替代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标准。接着,刘教授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刘教授强调,大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全面提升人的核心素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还要加强劳动教育,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题四: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育人品质

专家简介:赵志勤,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人大附中高中政治教师,清华大学博士,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政治教研中心组成员,高考评价组成员,教材教师用书副主编。曾荣获北京市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六项一等奖,海淀区风采杯大赛四项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大赛一等奖,人大附中教师基本功大赛特等奖,全国思想政治课大赛一等奖。曾荣获“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人大附中优秀教师”、“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和“学生心目中最满意教师”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8月18日上午,赵校长围绕着“如何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这一话题,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典型案例,分享了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的十年发展历程,让人感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刻思考。赵校长从校门口那个读书少年和修车妈妈谈起,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以及高质量陪伴的三七定律”,即:三分道理七分共情,三分监督七分陪伴,三分爱己七分付出,三分建议七分尊重。接着,就“如何用包容转变任性、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何用集体的力量来唤醒孩子、如何以科研引领备考”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讲座,看见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个孩子,唤醒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心的去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进行归因,找到有效的措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尽最大努力助力孩子成长。在一个个典型而具体的案例中,渗透着赵校长以及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细化的服务态度。赵校长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的十年发展历程告诉大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把学生看在眼里,把责任挑在肩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可以去书写教育的明天。

专题五: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的文化使命与发展策略

专家简介:王成龙,副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教育学博士。兼任西南大学访学研究生合作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清源学者”青年英才培养对象。北京市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校长专业发展、学校治理与改进。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委托课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地方委托课题等多项。在《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

8月18日下午,王主任紧紧围绕“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核心话题,梳理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由来及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接着,深入分析了名校长办学治校存在的文化困境,精准地指出当下教育、学校、校长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立足现实,直击现状,引人深思。然后,着重就教育家型校长的文化使命和培育路径进行了精细的论述:要讲政治、学政策,把握改革新动态,提升政策执行力;要放眼未来、立足实际凝练办学理念,形成办学思想,提升价值领导力;要坚守课堂主阵地,关照儿童立场,提升教学向心力;要自我革命助成长,涵养师德师风,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力。听了王主任一下午的讲座,大家深受启发,做教育家型校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脚踏实地,徐徐用力,久久为功。

专题六:学校文化和课程整合——关键词、结构与方法

专家简介:杨海燕,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政策、区域教育规划和中小学管理。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6部,其中《走向校长专业化》《校长办公室里的那个人》已成为多所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

8月19日上午,杨教授以“学校文化课程整合的211”为题送上了一场文化大餐。首先,杨教授引领大家思考“为什么要追求文化治校、特色办学”,其实这既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现实回应。然后,重点论述了两个概念: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影响力系统,包括价值观体系、规则体系、课程体系、符号体系、仪式与典礼。同时,课程体系是学校文化的五个着力点之一,也是让学校文化落地的有效路径,那么如何将文化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让课程成为文化的再生点,最终让学校文化成为师生的集体人格呢,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接着,杨教授分享了“一套办学模式”(2c的理念与结构),“一组思路方法(如何构建和实施2c体系)”,强调通过立足本土文化和整体育人,找到文化内生点,通过立根子、定调子、搭架子、探路者、亮牌子的路径,最终创建有人性、高品质、有特色、可持续的现代学校。

参观研学——开拓视野

8月16日下午,学员们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参观了大运河博物馆和城市图书馆。俗话说“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在参观中,学员们深入探寻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格局与通州的地域特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随后又来到了北京城市图书馆,这是一座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整个建筑设计融合了自然与现代元素,步入馆内,如同漫步在山间、密林,带给学员们独特的阅读享受。

8月17日下午,全体学员走进北京十一学校未来城分校参观学习,这是一所位于海淀区的民办非营利学校,也是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联盟校之一。首先,张校长代表学校向学员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及现代化育人模式三大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以“发现天生不同,成就与众不同”为使命,在小学开展了超学科课程,初中开展了融学科课程,高中开展了跨学科课程;以“点亮自我,温暖社会”为育人目标,以“竭尽全力帮助老师,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园区就是学校,让所有场所都承载学生成长”为办学准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个人创造激动人心的经历。

随后,执行校长吴凤琴携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带大家参观了校园。校园内处处流淌着自由的气息,所有的区域都是开放的,每一寸空间都面向学生,不同的教室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室内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其中“服育、食育”文化带给学员们极大的震撼。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孩子,成就了一所一流的未来学校。

学员互动——集思广益

在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聆听讲座,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并主动质疑,虚心向专家请教,展现了我旗校长及后备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每天培训结束后,大家都会凑到一起,在几位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针对专家的讲座进行深入研讨,并与本校实际有效对接,思考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做到及时消化、及时反思。

校长们还轮流承担了本次培训的主持工作,认真准备主持词,细化梳理讲座内容,带领大家及时复盘总结,确保学习效益最大化。

踏上归途——奋楫笃行

忆往昔,千重锦绣,展未来,百尺竿头!为期五天的培训学习,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落幕。孙股长作了总结发言,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精心安排表达了感谢,对全体学员认真学习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认可。同时,高院长、孙股长及部分专家、领导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以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奋楫笃行,履践致远,共同去书写喀喇沁旗教育的新篇章。

阅读 345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