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的故乡,以出土文物文字为支撑,荟萃历代文字样本的精华。我流连其间,一日千年,尽览中国文字从远古时代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时光短暂,纸短情长,难以书写我对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字文明的情感。谨以此文,聊作记录。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建于河南安阳,时任省长李克强同志批复。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甲骨文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
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2007年动工,2009年11月16日开馆,2022年11月16日,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开放,标志着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组具有殷商风韵的建筑群,主体馆“宣文馆”主要满足文物收藏和展示功能。东馆“徽文馆”和西馆“博文馆”主要满足博物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训等基本功能。徽文馆、博文馆与宣文馆形成合抱之势,犹如汉字的“合”字。
(选自网络中国文字博物馆航拍全景)
大门两侧各有一只金色玄鸟
造型奇特夸张
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用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图案装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符号。
(字坊背面)
通向主馆的道路两旁是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甲骨文碑林主题广场,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这些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馆宣文馆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取材于甲骨文中的“墉”字,即在四面斜坡的夯土台上建造大室,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
金顶装饰有饕餮纹、蟠螭纹,雕柱为红黑图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前厅陈列江泽民同志为该馆题名
序厅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王懿荣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甲骨文发现第一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官宦世家,酷爱金石古玩。1899年因病服用中药发现龙骨,深入研究首次识别甲骨文为商代文字,一片甲骨惊天下。把汉字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世界,王懿荣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免于湮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组织军民抵抗,殉国尽忠。清廷为表彰其气节,特赐谥号文敏。
1989年国家在其故居福山建立王懿荣纪念馆,以此纪念他对中国文字学的巨大贡献,是他叩开了沉睡千年的中华文字之门。
2.刘鹗
王懿荣生前收藏较为完整的甲骨约1500片,其死后大部分甲骨转归另一位金石文字学家刘鹗(《老残游记》作者)。1903年,刘鹗出版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甲骨文图录,甲骨文研究由此拉开序幕。《铁云藏龟》第一次将殷墟甲骨公之于世,奠定了甲骨文研究基础,对我国甲骨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3.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即罗振玉(号雪堂)与王国维(号观堂)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被称为“罗王之学”,二人又与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并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对甲骨文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
罗振玉 号雪堂
我国近代考古奠基人,主要贡献在于探知甲骨文的出土地。他与王国维一起整理研究甲骨文,确认甲骨文中合书的现象,由此称为“罗王之学”。
王国维 号观堂
近代享誉国际的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甲骨文的考释方面,考订论证诸多地名和历史人物。总结了出土文献与书籍参证的“二重证据法”,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罗作宾 字彦堂
对甲骨学研究最大贡献是创立用骨断代学,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被公认是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罗作宾多次参与殷墟发掘工作并主持整理甲骨,对甲骨学研究有重大推进。在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殷商时期的立法、礼制等独到见解。
郭沫若 字鼎堂
提起郭沫若,我们熟知的大多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殊不知,他在甲骨文研究上虽然起步较晚,但建树颇丰。
郭沫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流亡日本时接触到罗振玉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从此开始潜心研究,曾出版过多部甲骨学研究著作。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考证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生活诸方面,并对当时的奴隶制度、私有财产、氏族贵族等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考证出了殷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婚姻家庭形态等,并得出殷商时期为青铜时代和奴隶社会的结论。
郭沫若不仅考证甲骨文字达500多个,而且发展出一组考证地名的方法——地名系联法,为考古工作提供了便利。
(三)文字发展史
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汉字作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字法自然
2.甲骨纪事
3.甲骨文造字法
中国 河南 安阳
4.钟鼎千秋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在先秦时期应用一千多年。金文笔道粗肥,圆笔多,转折圆,字形变化多样。金文内容反映当时社会多方面情况。
5.物以载文
先秦时期文字载体形式多样,除甲骨、铜器以外,还用于日常书写的简帛、陶器、玉石器等,多种文字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字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而且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
《周礼》中记载周朝贵族教育六种技能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6.文字一统
千古一帝 丰功伟绩
车同轨 书同文
秦始皇“书同文”,以传统的周秦系统文字取代歧异的六国文字,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进步。
7.纸张的出世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材料来源,制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是人类历史上书写材料的划时代革命,开启中国书写历史的繁荣时期。
8.印刷术发展
毕昇,北宋时期,天才匠人,活字印刷术鼻祖。他以胶泥为材,雕琢出单个方块体,每个方块上镌刻一字,再以泥活字排版印刷。
这项技术革命提升了印刷数量,使得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印刷技术飞跃发展,也为世界文明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国申遗金属活字印刷术
韩国传承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将印刷的材质换成金属,申遗“金属活字印刷术”成功。韩国1377年佛经古籍《直指》被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证明。韩国在活字印刷技术上的贡献和传承,被国际认可并纳入名录。
专家指出,我国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是公元1000多年宋朝的纸币“交子”。为防伪,印刷交子时雕刻铜板的师傅会在上方留下空位,待印刷完毕后再雕刻铜活字号码,使得每张交子上印有不同的编号,铜活字号码的文字取自于《千字文》,可以排列出近50万种编号。印刷交子的金属活字比韩国《直指》早300多年。
韩国在古代史上是中国的附庸国,整个朝鲜文明深受中华文明母体的影响。当韩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本国经济腾飞之后,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韩国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本国在历史上备受周边大国控制,在文化上完全受到中华民族影响的尴尬事实。其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扭曲的表现。
韩国擅长抓住非物质文化项目当中的某一点,从而上升到项目整体属于韩国。韩国的行为不仅缺乏历史依据,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无视与践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些都是民族的灵魂与根基,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
由此反省,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文化瑰宝都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坚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捍卫自己的文化遗产,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9.信息时代
王选,“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两院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王选主持“748”工程,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第二次发明”。废除了中国沿用数百年的铅字印刷,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堪称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在世界上首次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使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他还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为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12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举行王选院士雕像落成及揭幕仪式。2018年6月12日,王选雕像捐赠揭幕仪式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
(四)铭刻墨语
古人云“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石头坚硬牢固历经千年以“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成为时代记忆的守护者与历史哀歌的碑铭。它们内含的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一千多年前的两块汉代残碑,一块是正直碑,一块是子游碑,同时发现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安阳县。几经辗转后于2009年调拨至中国文字博物馆。两块汉碑仅存125个字,陈列在宣文馆二楼三号展厅。
1.正直碑
正直残碑,残长47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 现呈不规则形,只一面似为原边,字体隶书,大小为2寸左右,全字34个,残字13个。该碑在清康熙年间建坊时被毁为柱石,故中央有一个直径约33厘米的圆穿孔。
康有为对此碑有较高评价,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到“如正直残碑‘为’字、‘窍’字、‘辞’字,真爨龙颜之祖,可永为楷则者也”。
2.子游碑
该碑为汉代残石,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隶书。略呈长方形,三面残缺,一面为原边。碑文隶书,残文11行。碑断为二,此为下半截“允字子游”残石,存78字。上半段“贤良方正”残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为了复制和研究碑铭石刻价值的需要,拓片应运而生。拓片的“横空出世”使得碑刻又开启全新的生命,与立碑人孜孜以求的“不朽”相契合。
3.正直碑拓片
“正直是以扬名于州里”,一千多年前,古人对“正直”的褒扬和追求被刻录在石碑上流传至今,这正是东汉“正直”石碑带给我们的震撼。正直文化思想是经历几千年岁月沉淀的民族文化基因。从先秦时期《诗经》《尚书》直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直思想贯穿始终。
4.子游碑拓片
据考证,子游为东汉安帝时之贤良方正,而非春秋之人。碑文叙子游之先世为莒郡太守荆州牧,当为西汉成哀时人。
碑体为隶书,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刻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云:子游残石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开石刻之先河。
子游石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节点位置,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令人惊叹。
(五)溢彩字都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在人类文明史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惠及未来。
特别感谢安阳这位青年志愿者,义务为我讲解二号和三号展厅,让我感受到安阳人民的朴实与热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字文化。她是安阳文旅的形象代言人,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献上我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