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诸国
萨瓦河边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老城
萨瓦河边的贝尔格莱德新城,很像国内遍地开花的CBD或高新区
六月下旬,和老同学加老同事结伴去了一趟巴尔干半岛。说是巴尔干半岛,实际上只有半岛上四个给中国人免签证的国家: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和波黑。于是,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题目“浮光掠影巴尔干”有些夸大其词,俺的确没能在需要申根签证的其他巴尔干国家行走半步。这样吧,加上“…… 之塞尔维亚”,以避吹牛之嫌。
从卡莱梅格丹要塞,俯瞰穿过贝尔格莱德城的萨瓦河(左),在此汇入多瑙河(右)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塞尔维亚。第一个景点便是登上首都贝尔格莱德老城的卡莱梅格丹要塞。
要塞,顾名思义,军事设施也,打仗用的。据说,从罗马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要塞都没闲着,一直死掐着萨瓦河和多瑙河交汇处这个咽喉部位。
许多年前曾经买过一个关牧村的盒带,其中有一首歌叫“萨瓦河畔的姑娘”,唱的就是我眼前的这条河。
在那美丽的萨瓦河旁
有位爱弹吉他的姑娘
当她知道我来自何方
琴弦就欢快地拨响
她赞美金色的北京
她歌唱贝尔格莱德的春光
愿中南人民的友谊
像玫瑰花一样芬芳
这歌声溶进了萨瓦河
流向那遥远的扬子江
如今我回到祖国
仿佛还听见她在歌唱
……
今天的萨瓦河边,还是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首都。新旧两城,各具风情。
很想知道歌中那个姑娘今日是否安在,还会边弹吉他边歌唱塞中友好吗?前几句的旋律,倒还留存在俺的记忆里,可以脱口而出,哼唱起来。而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歌词,却得借助万能的网才能想起。
卡莱梅格丹要塞胜利者纪念碑
卡莱梅格丹要塞胜利者纪念碑,建于1928年,为的是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奥匈帝国十周年。雕像矗立在河边几十米高的山坡上,面向萨瓦河,俺靠手机只能拍到背面。
近百年来,这个健硕的男子左手一只鸽,右手一把剑,向世人传达着和平和胜利的美意。他的铜体已被岁月氧化成绿色,沐浴了萨瓦河的风调雨顺,也目睹了两岸的刀光剑影。
也许,鸽和剑本不可兼得。
卡莱梅格丹要塞残存的岗楼和城墙。要塞入口处,也就是城墙之间的壕沟里,陈列了各个年代、各种各样的冷热兵器,俺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实在是不稀饭那些专门用来夺取人命的发明创造。
从卡莱梅格丹要塞的城门往外看,是静静流淌的萨瓦河,很是安逸,祥和;河对岸那片曾经的奥匈帝国疆土,也同样静谧,宜人,想象不出两军对峙、血雨腥风时的样子。
图中这个大楼可能是萨瓦河畔之最,甚至是贝尔格莱德之最。这里高楼大厦不多,有的话,也大多集中在南斯拉夫解体后开发的新城区。这儿的城市规划部门挺明白,把老城新城分得清清楚楚。
这只鸽子闯入了我的镜头,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愿这只鸽子永远守候在此,为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也为了新近崛起的新城,更为了和平能够在巴尔干半岛多停留一会儿……
萨瓦河上远眺贝尔格莱德老城
老城里的米哈伊洛大公街名气很大,街道两旁的楼房不高,但风格古典,大气。据说这些宅子大多建于19世纪70年代,房主不是塞国的大官,就是贝城的大亨。
步行街主干道边上和小街中央都是咖啡馆
白天咖啡店,晚上是餐馆
如今这里是一条受到政府保护的步行商业街,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地。欧美名牌的店铺随处可见,但更让俺眼前一亮的是一家接一家的咖啡馆。
去时的莫斯科酒店
回时的莫斯科酒店
和驴友们一起在老城区穿行。去往塞尔维亚议会大楼的路上,瞧见了这幢叫“莫斯科酒店”的大楼。导游说,这是十月革命后,在贝城建的第一家苏联酒店,还在正常营业呢。从正面看,酒店的外部建筑和装饰颇具风格,尽显苏俄不凡气势。可我们原路返回时,“莫斯科酒店”外墙的红砖砂浆裸露,妥妥的素面朝天原生态。不知是贝城这儿时兴这个,还是真差钱?
俺没有闲心、也没有时间绕到米哈伊洛大公街那些漂亮大楼的背面一探究竟,只希望这种“顾头不顾腚”(齐鲁国谚语)的大厦越少越好。
这座建筑很旧,很破,没人住的样子。这儿可是黄金地段,图片往左,走不到百米,就到了老城的中心,共和广场。我注意到这栋房子,是因为二层楼位置那条醒目的英文标语:THE ONLY GENOCIDE IN THE BALKANS WAS AGAINST THE SERBS(巴尔干发生的唯一种族灭绝事件是针对塞族的)。
走完波黑后,对这条标语有了更多的解读,深刻地感受到巴尔干半岛现有的和平弥足珍贵,对萨瓦河边那座胜利雕塑生出一丝无聊又多余的困惑:这是在弘扬和平,还是战争?
这段路面看上去很新,石头变得油光水亮还需时日。不管咋说,总比水泥砖强吧!
贝尔格莱德老城让俺望一眼就爱了的便是石头铺就的街道。这些石头那叫一个亮,那叫一个润啊!俺也清楚,好多路面是新铺的,从石料和勾缝都能看出来。俺不在乎,就是喜欢。走在上面就舒服,心里就是个爽!
这条石头铺就、名叫斯卡达利亚的小街上,传统塞尔维亚风味餐馆云集。据说晚上才是逛这条街的最佳时间,食客满座,灯红酒绿,乐队竞相献技。我们住在新城,加上要倒时差,这份热闹定是没看上。
小街不长,但一些餐馆的历史悠久。这个餐馆的大名叫“三顶帽子”,取自墙上挂的红黑白三个礼帽。据说这是一家百年老店,早就成了网红。此时虽空无一人,到晚上定会一桌难求。
中国游客的贝城行程里一定有铁托墓,或叫铁托花房、铁托陵园。
铁托在中国的名气巨大。儿时一个玩伴的名字中有“铁”,她告诉小朋友们,这个“铁”取自铁托。我们好羡慕她的父母,这么有知识有远见,把自家孩子与外国共产党领袖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铁托和他的南斯拉夫都不复存在。铁托永远地躺在了生前钟爱的一个花园里,而南斯拉夫则散成了N个国家。有的向中国敞开大门,有的用申根签证把曾经的友邦人民拦在了国门之外。
铁托灵寝大厅陈列品:铁托的克罗地亚故居模型
我们这个团没有地陪,但会有塞国人过来待上一两个小时,既不和游客交流,也不讲解任何内容,只是跟着。国内领队兼导游说,塞国要求,外国旅游团必须请地陪,两个小时,80欧。他们来做做样子,就算交差了。
在铁托花房,也来了这么一个只领钱的塞国小伙儿,这倒是俺和当地人交流的极好机会。俺只提了一个问题:塞国人怎么看待铁托?小伙子说,有人怀念他,比如老人;有人不喜欢他,比如年轻人。我问,你也是年轻人,你觉得他怎样?他说,我很敬佩铁托。我问,为什么?他答,铁托时代的塞国经济比现在好。
铁托是克罗地亚人,后来成了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游介绍说,二战后,为了南斯拉夫的统一,铁托不支持克罗地亚独立,对这种企图予以打压。因此,铁托死后,无法叶落归根到他的故乡,只能客葬在塞尔维亚。
圣萨瓦大教堂,是贝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据说从1935年开始建,到2003年才完工。教堂位于贝城的一个高地上,白墙绿瓦,素雅,肃穆。从铁托陵园,都可以看到这座宏伟的建筑。
从铁托陵园眺望,正前方便是圣萨瓦大教堂。这两个地方的选址都很讲究,厉害呀,塞国的风水大师!
据说,圣萨瓦大教堂内部装饰没有完成,还在进行中。不过,已经完成部分已是十分壮观。教堂内富丽堂皇,偌大的穹顶金光闪烁,熠熠生辉。导游介绍说,不同于天主教和新教教堂,东正教教堂里面没有椅子供信徒坐着祷告用。的确,没有一排排椅子,圣萨瓦大教堂里面格外敞亮,高大,气势格外恢宏。
教堂内正在举行仪式,教堂保安不让游客靠近大厅前半部分。其实,身居其中,无论在哪个角落,你都能感受到庄严、虔诚和神圣的震撼力。
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塞国北部,靠近匈牙利,叫Novi Sad,诺维萨德,是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首府。团书介绍说,这是塞国的文化中心,有很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我们行程安排了一个,但我们会在周一这个全世界博物馆似乎都休馆的日子抵达,铁定看不成。好在出国前我们全团人用接龙的方式,一致同意把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对调,才得以参观伏伊伏丁那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不算大,主要展示了伏伊伏丁那地区和匈牙利的渊源,有不少文物,真假难辨。当然,这里还是有镇馆之宝的,三个古罗马士兵的面罩。
博物馆楼梯台阶显得古朴,俺好奇,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原装的。回答:我们这个博物馆1980年代才建成,肯定原装。
伏伊伏丁那省与匈牙利的交集源远流长。16世纪开始,这儿处于匈牙利一个家族的统治之下,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于是,这里的主要宗教除了东正教,还添了一个天主教。
市中心的天主教玛利亚大教堂(the Name of Marry Church)是诺维萨德的标志性建筑。
玛利亚大教堂的内景,和圣萨瓦大教堂还真不一样
登上彼得罗瓦丁要塞,便可将诺维萨德市区尽收眼底。呵呵,又一个要塞,也占尽居高临下的打仗优势。
此时此刻,远处的多瑙河穿城缓缓流过,大片红色的房顶在绿树的掩映下格外耀眼。这座城市应该永远这样灵秀,宁静。
从贝城驱车去诺维萨德,快到时会看到卡尔洛夫奇,一个很有故事的小镇。可我们的行程却只安排了一个去葡萄酒农庄的项目,毫无特色。加上司机发倔脾气,这一趟既辛苦,又无趣。
从酒庄走回到停车地点时,俺和同伴迷路了,没能原路返回。也就在这迷迷糊糊中,收获了团书中没有的意外之喜,看到了令俺精神为之一振的建筑。当然,没能入内参观,但仅是外观,足以让我俩流连忘返。
卡尔洛夫奇的地标性建筑便是这个双子塔教堂。据说这里是塞国东正教的行政中心,里面藏有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路过这个建筑时拍了照片,完全出于喜欢,根本不知道这是塞国最为古老的文法学校。更有意义的是,17世纪末,奥匈帝国和欧洲诸国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卡洛维茨条约》。
这条街的尽头就是俺参观的葡萄酒庄,一路上很少见到行人,开门营业的店铺寥寥。街道两旁有许多这样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窗棂腐烂,玻璃破碎,人去楼空。是因为没钱修复,还是和国内一样,年轻人外出谋生,古老的小镇也已空心化?
这里是塞尔维亚与波黑交界的山区。放眼望去,满目葱绿,深的,浅的,绿得那么纯粹,清新。
来这儿本是参观一个叫“木头村”的地方,为了拍一部电影搭的外景地。电影拍完了,没拆,便成了旅游景点。实话实说,这种人工景观,没太大意思。但是,周边的景色如此之美,还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还是贴上两张木头村的照片吧,人造的景也是景嘛!
德里纳河上的小木屋
德里纳河是塞尔维亚和波黑两国之间的界河,左边是塞尔维亚,右边就是波黑。这里也是当地人的消夏场所。
上个世纪60年代,两个常在河里游泳的小青年突发奇想,要在河中石头上建个小房子,游累了的时候,可以在那里休息一下。
经过一年时间,两个小伙儿鸟儿搭窝般地建好了这个英国报纸所说的世界上“最为孤独的房子”。后来,有人拍了照片,发在了《国家地理》杂志上。从此以后,小房子火得出了圈,世界各地游客都来打卡。
打卡的人多了,岸边画蛇添足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N年前,我就是在《国家地理》上看到了这个小屋。而今身临其境,亲眼见到,还有点小激动呢。
德里纳河洪水泛滥,涨落无常。当年俩小伙子搭的房子早就扛不住,没了踪影。据说,俺拍到房子已经是Version 6,第六版。
俺去的时间不大对。第一,季节不对,河水太浅,没有游泳的意境;第二,抵达的时间不对,下午,逆光,加上雾气,景色和照片都不够清澈。不过,小屋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很浓,盖过了岸边游客的喧闹。
旅游观光火车在山脚下花园般的车站等候游客上车。谢谢老同学JSH提供照片
塞尔维亚的景点中,西部边境小镇兹拉蒂博尔的Sargan Eight Railway(“萨尔根8字铁路”)是一个大大的亮点。
原以为,这个小火车跟墨尔本丹帝龙山的Puffing Billy小火车差不多。近三小时的体验之后,俺明白了,Puffing Billy就是小朋友闹着玩儿,在过家家呢。
山下展览馆中陈列的“8”字形铁路示意图
Sargan(萨尔根)是这片山的名字,Eight(8)是指为了让蒸汽机火车翻过这座山,工程师们设计的一条“8”字形铁道。这样就解决了山脚到山顶落差太大的问题(有说240米的,也有说300-400米的),Sargan Eight Railway由此得名。
在半山腰停歇靠站的小火车
通过萨尔根山的这段铁路1921年开工修建,1925年投入使用,长57公里,隧道20个(一说是22个),被称为世界工程史上的杰作。
这一段铁路的建成,把贝尔格莱德和萨拉热窝连在了一起,对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这个新建国家的意义非同小可。
萨尔根铁路一直到1974年才停运,但“8”字铁道被保留了下来,最终在1999年开发成旅游项目。76厘米窄轨小火车又开始翻山越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誉为“全球最吸引人的铁路博物馆”。
俺乘坐的列车这会儿正行驶在这个总长13.5公里的“8”字形里:图片中可见两个隧道口,三层铁道,加上俺拍照时所在的位置,一共四层。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工程之艰巨。有一个这样的说法:修这段铁路的许多劳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俘。在一次山体滑坡事故中,当班的意大利和俄国战俘全部被埋,无一生还。据当时的目击者说,每一个轮班里约有200劳工。
当年建“8”字铁路,是为了蒸汽火车上山。如今鸟枪换炮,内燃机车是动力担当。不过,爬山时,列车不做任何停留,有点儿一鼓作气登顶的意思。下山时,不费劲儿了,便在四个观光站点短暂停车,让游客下车拍照,沉浸式体验一把“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感觉。
上左:观光点站名(恕俺无知,大字不识半个)
上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下左:未作停留的车站,也许早被弃用
下右:观光点拍到的山谷风景
旅游观光车上的列车员
每到一个观光景点,大高个列车员会跳下车,用塞味儿十足的中国话高喊“五分钟,五分钟!”列车启动开往下一站前,又听见他的声音,“走了,走了!”想必这已是他汉语词汇的上限,俺跟他说中国话,不懂;说英语,还是不懂。最后只好用手语,好使:拍照摆pose,叫他跟俺合影,还叫上矮个子同事,他都懂,还一一照办。
这列观光车共有五节车厢,里面的装饰尽量呈现出几十年前的模样,木制的桌子椅子,开窗户要往上推,也是木头的。还有吧台,但没有酒水饮料食品卖。对啰,就是个摆设,要的就是那个年代的那种感觉。
列车在一个比较空旷、平坦的车站停留了很长时间,游客可以登高望远,欣赏山中美景。站里还有一个咖啡馆,售卖饮料、甜品,游客在此稍作休息,补充能量。
左上:列车停靠在可以喝到咖啡的车站(谢谢老同学JSH提供照片)
左下:车厢内景(谢谢驴友WH的照片)
右图:这位女游客,背包除外,非常古典非常淑女的样子,跟这列火车很搭哦!
打起背包又可以出发!谢谢老同学JSH在背后给了俺一个shot(shot指拍照,也有开枪的意思)😂😂😂。
从北到南,从都市到小镇,从平原到高山,用四天时间,俺双脚和汽车轮子并用,把塞尔维亚的山水丈量了一番。若要描述这次行走经历,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类词,绝对贴切。
当然,俗话也说,足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旅途上,耳闻目睹的是彼时彼地的真实,大不同于俺的生活日常。尽管步履匆匆,知识一鳞半爪,信息残缺不全,那也是收获,拓展,更是开智。Old dogs also need to be taught new tricks(老狗也要学新花样)。
所以,趁着旅行社还没嫌弃俺的年龄、俺的体能,多多出门浪,跟着年轻人一起浪。会自找许多的累,也会享受到无穷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