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17公里寺南庄北侧的深山里,分为下寺和上寺两部分,又称古青莲寺和青莲寺。泽州青莲寺因其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的唐、宋彩塑和宋代建筑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由高僧慧远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一559年)创建,当年在佛教界有较大影响,素有“隋唐佛都”的美称。
青莲寺上寺的门口还有一块“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的牌子。作为文物局管理的全国文保单位,同样是只需登记就可入内参观。
上寺青莲寺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有罗汉楼、地藏楼、经堂、僧舍,其中藏经阁、释迦殿、罗汉堂全部或部分为宋代遗构。
藏经阁位于前殿弥勒殿之上,弥勒殿始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原名弥勒阁,为当时青莲寺的中心大殿,北宋崇宁年间,将弥勒阁改建为藏经阁,楼下弥勒殿,楼上藏经阁,专门用于珍藏数千经卷。这座阁整体是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上下两层,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的原物。
上层斗拱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昂嘴为劈竹式,有普拍枋,普拍枋出头。
这个支撑着大角梁的力士叫做角神,在其他古代建筑中以力士形象出现的较为少见,宝瓶形象的较多。
上寺释迦殿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
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
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
殿内四尊彩塑为宋代原塑
释迦佛居中,莲台下砌成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东部的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白象头;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另外还有阿南站像一尊。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
罗汉堂虽经后代重修,但柱额、斗拱、四椽栿等主要结构均为宋代原构。
粗大的宋代四椽栿
罗汉堂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一堂,为宋代的彩塑,但经过明代重装。
下寺为古青莲寺
下寺正殿又称弥勒殿、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虽经元、明、清重建,但雄浑的外观、古朴的手法仍存宋代建筑的遗风。
正殿3间中,有一方形佛坛,佛坛上的弥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今仅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70多尊中的其中一处(另外两处是佛光寺和南禅寺)。
主像弥勒佛,面相丰腴,峨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型的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弥勒佛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故称为“垂腿弥勒佛”。
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南、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南在右。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莲台的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佛坛中部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
下寺的南殿目前正在维修,无法参观。据介绍,南殿现存彩塑12尊,其中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
下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偏瘦的覆钵造型,较为少见。
青莲寺保存有宋代的古建筑和唐代、宋代的彩塑,这些从全国来看都是屈指可数,难得的国宝。这些国宝历经一千多年还能完好的保存至今,应该是和青莲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有关。但也是同样的原因,使这些国宝至今不被多数人所知道和了解,能来到这里亲眼看看这些国宝和伟大艺术品的人就更少。